![]() |
尹誌忠作者簡介:尹誌忠,男,西曆一九四九年生,河南省安陽市人,曾在安陽市三十五中任教,現已退休。 |
微心得
作者:尹誌忠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初六日戊戌
耶穌2015年7月21日
一、仁矣乎?未知。焉得仁?
孟子曰:“天下之士悅之(即名),人之所欲也。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貴,人之所欲。”名色富貴這些欲望,用朱熹的話說:“極天下之欲。”也就是:天下之極欲。與(yu) 之相對的貧賤苦難就是:天下之極惡,這在其他聖賢書(shu) 中也能得到印證。
原文是: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wei) 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我的解讀:子張問孔子:“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沒有喜悅的容色;三次被罷免,沒有怨怒的容色。他自己當令尹時的政務,一定要告訴新任令尹。這個(ge) 人怎麽(me) 樣?孔子說:“占個(ge) 忠字。”子張說:“能占個(ge) 仁字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麽(me) 能占個(ge) 仁字呢?”
我的理解:要做到這個(ge) 忠字,一個(ge) 前提是要看輕貴與(yu) 賤的得與(yu) 失。要做到這個(ge) 仁字,一個(ge) 前提是要看輕名色富貴與(yu) 貧賤苦難的得與(yu) 失。仁包含著忠,忠隻是仁的一個(ge) 方麵。
二、存其心 養(yang) 其性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ang) 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我的理解是: 一個(ge) 人能盡心地去學習(xi) 聖人之道,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即人的本性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和飲食男女[1],這些都來自於(yu) 天,是天賦予每個(ge) 人的。保存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鍥而不舍,(即操而不舍)[2]使之擴充,並且發揚光大,以達到人性的最高境界仁義(yi) 禮智。養(yang) 護飲食男女,順應天地自然,“不以人為(wei) 害之。”[3](即順而不害)[4]這就是在侍奉天。長壽短命都不會(hui) 改變,做好自己,身外的名色富貴、貧賤苦難聽天由命,絕不患得患失,這就是對待命運的態度。”
【注釋】
[1] 見《孟子集注·告子下》然所謂性,亦指氣稟食色而言耳。見《孔子家語通解·禮運第三十二》人之大端:指人的本性。
[2]、[3]、[4] 見《孟子集注·盡心上》。
三、樂(le) 而不淫 哀而不傷(shang)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關(guan) 雎》樂(le) 而補淫,哀而不傷(shang) 。”
子曰:“師摯之始,《關(guan) 雎》之亂(luan) ,洋洋乎盈而哉。”
子謂伯魚曰:“女為(wei) 《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wei) 《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與(yu) ?”
《詩經》本三百零五篇,在《論語》中,兩(liang) 次直接提到,一次間接提到《關(guan) 雎》這首詩,這不僅(jin) 在《論語》這本書(shu) 中絕無僅(jin) 有,而且在其他聖賢書(shu) 中也是獨一無二的。為(wei) 什麽(me) 孔老夫子對《關(guan) 雎》這首詩如此青睞,是因為(wei) 他老人家在向人傳(chuan) 達一種思想信念, 即人在麵對美色時應持有的態度,那就是:“樂(le) 而不淫,哀而不傷(shang) 。”
“樂(le) 而不淫。”朱熹在《四書(shu) 章句集注》中注解:“淫者,樂(le) 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其樂(le) 雖盛而不失其正。”我的理解:(1)淫亂(luan) 胡來,做傷(shang) 風敗俗的事,讓父母蒙羞,使親(qin) 人難堪,給家庭添恥。 如孟子曰:“恥之於(yu) 人大矣。”朱熹注解:“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存之則進於(yu) 聖賢,失之則入於(yu) 禽獸(shou) ,固所係為(wei) 甚大。”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如子曰:“行己有恥,使於(yu) 四方,不辱君命。”也就是:自己的行為(wei) 當中要有一個(ge) 恥字,走出國門,別給國家添恥,走出家門,別有辱門庭。(2)乘人之危,做傷(shang) 天害理的事。造成他人心靈痛苦,遲早要報應的,禱告誰也無用。也就是孔子所說的:“獲罪於(yu) 天,無所禱也。”“於(yu) 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曾子所描述的:“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哀而不傷(shang) 。”朱熹在《四書(shu) 章句集注》中注解:“傷(shang) 者,哀之過而害於(yu) 和者也。蓋其憂雖深而不害於(yu) 和。”我的理解:(1)傷(shang) 害自身,進而危害父母。如孟子曰:“從(cong) 耳目之欲,以為(wei) 父母戮,四不孝也。”“事孰為(wei) 大?事親(qin) 為(wei) 大;守孰為(wei) 大?守身為(wei) 大。”又如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qin) ,非惑與(yu) ?”(2)傷(shang) 害他人,進而危及社會(hui) 。如子曰:“逆人倫(lun) 者,罪及三世。”“君子懷刑。”如《中庸》記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義(yi) 者,宜也。”就是要做到適宜,例如做到《婚姻法》中規定的一夫一妻製。如《左傳(chuan) 》中:“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
四、四個(ge) 學會(hui)
我是一名退休教師,有一次去學校,影壁牆上的幾行鮮紅大字一下子映入了我的眼簾,“學會(hui) 求知,學會(hui) 做事,學會(hui) 共處,學會(hui) 做人”,落款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幾行鮮紅的大字讓我感到十分驚喜,這不就是孔老夫子的文化理念和他老人家的教育目的嗎!麵對這幾行不尋常的大字,我在沉思,這幾十年的讀經,古聖先賢在“四個(ge) 學會(hui) ”上都告訴了我 什麽(me) 呢?
(一)學會(hui) 求知。子曰:“古之學者為(wei) 己,今之學者為(wei) 人。”根據這一理念,我的學習(xi) 目的是:
(1)為(wei) 己之學,學以致用,格物窮理,以古聖先賢所傳(chuan) 達的思想信念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2)學習(xi) 孔孟之道,避免大的過錯,做最好的自己。
(3)“哭死而哀,非為(wei) 生者也。”[1]我學到的東(dong) 西,不是講給別人聽的,我學到的東(dong) 西導致行為(wei) 改變,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為(wei) 了:獲得心裏安生,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ge) 人的歸宿。
(二)學會(hui) 做事。有子曰:“其為(wei) 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luan) 者,未知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根據這一理念,我的做事原則是:
(1)“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
(2)危害父母的事不做。
(3)背離妻子兒(er) 女的事不做。
(4)傷(shang) 害親(qin) 戚朋友的事不做。
(三)學會(hui) 共處。“何謂人義(yi)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yi) 、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yi) 。”[2]
(1)“修十義(yi) 。”[3]以營造良好的人際關(guan) 係。
(2)“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
(3)子貢問曰:“鄉(xiang) 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ang) 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ang) 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也如朱熹所說:“毀譽之言,未必皆實,修己者不可以是遽為(wei) 憂喜,觀人者不可以是輕為(wei) 進退。”
(四)學會(hui) 做人
(1)責任與(yu) 義(yi) 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
(2)繼承父親(qin) 遺誌。“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yu) 父之道,可謂孝矣。”[6]
父親(qin) 遺誌行聖人之道
老爸囑托走先賢之路
念念不忘
(3)踐行聖人之道
聖人之道:(我總結出最適合我的三十二個(ge) 字)
克己複禮。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麵對名色富貴樂(le) 而不淫,遭遇貧賤苦難哀而不傷(shang) 。
孔子說:“強仁。”孟子說:“強恕而行。”“強為(wei) 善。”習(xi) 近平在《談治國理政》中指出:“從(cong) 善如登,從(cong) 惡如崩。”遵照至聖、亞(ya) 聖、一代明君的教誨和指示,我必須強迫自己“克己複禮。”強迫自己實行“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強迫自己成為(wei) 好人。(即麵對名色富貴樂(le) 而不淫,遭遇貧賤苦難哀而不傷(shang) 。)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7]所以“德”這個(ge) 字,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終於(yu) 有一天恍然大悟,原來是:人人修十義(yi) 、履四非、一心踐行。這就是德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啊!認識你,還在途中。
【注釋】
[1] 見《孟子 • 盡心下》
[2] 見《孔子家語· 禮運第三十二》也見於(yu) 《禮記· 禮運第九》
[3] 見《孔子家語· 禮運第三十二》也見於(yu) 《禮記· 禮運第九》
[4] 見《論語·憲問十四》
[5] 見《論語·公冶長第五》
[6] 見《論語·學而第一》
[7] 見《易經·恒卦·爻辭》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