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北辰作者簡介:周北辰,名亞(ya) 林,字北辰,西元一九六五生,祖籍貴州遵義(yi) 。一九八七年畢業(ye) 於(yu) 貴州師範大學中文係,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八年任教於(yu) 貴州師範大學。一九九六年起,師從(cong) 當代大儒蔣慶先生,並隨蔣先生創辦陽明精舍。二〇〇〇年辭去大學教職,投身儒家文化複興(xing) 事業(ye) ,並在各地傳(chuan) 道講學。著有《儒教要義(yi) 》《儒商管理學》《守望精神家園》。 |
儒教的現代重建與(yu) 孔聖堂模式
作者:周北辰(深圳孔聖堂主事)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初三日乙未
耶穌2015年7月18日
一、儒教的毀滅性災難
自1840年西方殖民主義(yi) 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儒教中國的大門,從(cong) 此開啟了儒教文明與(yu) 西方基督教現代文明的全麵遭遇。這一過程在曆史上經曆了三個(ge) 階段:第一個(ge) 階段是軍(jun) 事暴力殖民階段,第二個(ge) 階段是技術、資本與(yu) 政治殖民階段,第三個(ge) 階段是宗教文化殖民階段。後兩(liang) 個(ge) 階段又合稱為(wei) “和平演變”階段。
麵對西方殖民主義(yi) 強盜的軍(jun) 事入侵和武裝掠奪,在落後就要挨打的悲情下,中國進入了一個(ge) “師夷製夷”的曆史邏輯之中,開啟了全盤西化的現代化曆史進程。與(yu) 西方國家不同,中國的現代化是被迫的,是外來文明輸入的,它不是中國文化曆史演進的內(nei) 在邏輯結果。因此,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ge) 集現代化、西化、殖民化為(wei) 一體(ti) 的過程,這是一個(ge) “以夷變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儒教及其所代表的中國文化遭受了空前絕後的大毀滅。
近代“以夷變夏”曆經器物工具層麵,到政治法律製度層麵,再到國民性改造,再到文化大革命,儒教被一步步推向毀滅的深淵。中國的文化本位立場逐步喪(sang) 失,國民信仰逐步解體(ti) ,中國文化傳(chuan) 統與(yu) 精神價(jia) 值最終徹底崩毀。以下是中國近代“以夷變夏”的幾個(ge) 標誌性事件:
1905年,取消科舉(ju) 考試,廢除科舉(ju) 製度——儒教喪(sang) 失王官學地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延續兩(liang) 千年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君主製度解體(ti) ——儒教從(cong) 此失去了載體(ti) 和組織形態而成為(wei) “遊魂”。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孫中山為(wei) 臨(lin) 時大總統的新的國家政權廢除祭天和祭孔儀(yi) 式——儒教從(cong) 此失去了國教地位和道統資格。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這就結束了儒教數千年來對於(yu) 國人身心性命安頓的曆史,顛覆了儒教作為(wei) 中國人個(ge) 體(ti) 生命信仰的可能。
1915年,自《新青年》雜誌創辦至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為(wei) 代表的西化派發起“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號,開始全麵反對和抨擊傳(chuan) 統文化,全麵擁抱西方文化。
中西文化的遭遇,其實就是儒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遭遇。由於(yu) 曆史的吊詭,中國傳(chuan) 統國家解體(ti) 後,新的國家元首——中華民國總統由基督教徒擔任,孫中山、蔣介石以及國民黨(dang) 相當大一部分軍(jun) 政要員都是基督教徒。這就注定中華民國從(cong) 本質上而言已經逐步開始向一個(ge) 基督教國家演變。在一個(ge) 基督教徒主導和統治的中華民國,儒教的命運可想而知,中國文化的命運可想而知!
由於(yu) 兩(liang) 千年來,儒教跟中國的社會(hui) 政治高度同構,因此清廷的退位,滿清的滅亡標誌著儒教國家的解體(ti) ,同時也標誌著儒教的王官失守和組織形態的解體(ti) 。而中小學廢除讀經,則標誌著儒教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被從(cong) 民族集體(ti) 記憶中清除。這兩(liang) 件事說明中華民國用國家權力毀滅儒教,廢除了國民信仰體(ti) 係,瓦解了傳(chuan) 統價(jia) 值體(ti) 係以及延續數千年的禮法典章製度。而“五四”新文化運動則是一場由文化精英發起的摧毀傳(chuan) 統,自斷文化根脈,自毀精神家園的非理性文化自虐運動,禍國殃民,流毒深遠。
基督教數百年來最大的願望就是實現“中華歸主”,中華民國的成立及其對儒教的毀滅,讓基督教這一願望即將得以實現。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橫空出世,使得西方世界與(yu) 中國基督教徒們(men) 的願望破滅了。國際共運在中國的實踐,成功阻止了中國基督教化的進程。
不可否認,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破壞是致命的,但這種破壞缺乏對宗教與(yu) 文明的“取代品”,政治烏(wu) 托邦信仰與(yu) 對政治家的個(ge) 人崇拜不足以長期取代宗教信仰,馬列觀念體(ti) 係也不可能長期取代華夏文明體(ti) 係。而基督教化則是一種對宗教和文明的“取代過程”,是華夏文明湮滅的一條不歸之路。所以對中國而言,“赤化”是比“基督教化”更好的選擇和結果。“赤化”以後中國還可以“複夏”,即恢複華夏文明。而一旦基督教化,國家雖然可以保留,但華夏文明將萬(wan) 古湮滅,不複存在。“保國、保種、保教”三位一體(ti) ,沒有了教,國非其國,種也將成為(wei) 變種。
“夷夏大防”的最終失守,給儒教文明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帶來了滅頂之災,儒教延續兩(liang) 千年的大一統形態也正式宣布消亡。從(cong) 此,儒教成為(wei) 沒有載體(ti) ,沒有組織形式的“遊魂”。
二、儒教“現代形態”的早期探索
《易經》曰:“遊魂為(wei) 變”,儒教失去了傳(chuan) 統載體(ti) 和組織形態以後,在新的曆史時期,在新的社會(hui) 政治經濟環境中,在現代工商業(ye) 文明情勢下,儒教應該有新的組織形式和載體(ti) 。儒教的“現代形態”及其組織形式就成為(wei) 曆史巨變後儒者們(men) 焦慮、思想和踐行的目標所在。麵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百餘(yu) 年來儒教先賢們(men) 始終在尋覓著應對之策,為(wei) 儒教在西化、殖民化、工業(ye) 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尋找自身的定位並嚐試著進行儒教的“現代形態”及其組織形式建構。
1、“中體(ti) 西用”的儒教主張
在西方殖民擴張初期,我們(men) 首先切身體(ti) 會(hui) 到的是“落後就要挨打”。因此首先想到的也是學習(xi) 西方的先進武器及與(yu) 此相關(guan) 的製造業(ye) 。於(yu) 是興(xing) 起了學習(xi) 西方軍(jun) 事、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目的就是為(wei) 了尋求自強,抵抗侵略。學習(xi) 西方軍(jun) 事技術,辦軍(jun) 工廠,造船廠;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加強與(yu) 列強的外交活動;設同文館,培養(yang) 西學人才。
張之洞與(yu) 《勸學篇》
在洋務運動時期,“所有堅決(jue) 主張學習(xi) 西學的人,不論他們(men) 所說的西學含義(yi) 如何,是僅(jin) 僅(jin) 指其科學技術,還是要開設議院,都沒有忘記儒教這個(ge) ‘體(ti) ’”(李申《中國儒教史》第1013頁)。這期間,張之洞提出了“中體(ti) 西用”的觀念,認為(wei) 中國當下所麵臨(lin) 的問題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秦漢以來所遇到的最嚴(yan) 重的文化危機。張之洞提出了“保國、保種、保教”的主張。張之洞認為(wei) :“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製變之術,不治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張之洞《勸學篇》序言)。
在張之洞看來,保國、保教、保種是一體(ti) 的,他所說的教,就是儒教。他認為(wei) 儒教是中國文化的“體(ti) ”,是中國人的信仰,是安身立命之本,這個(ge) “體(ti) ”是不能丟(diu) 的,而西學隻能為(wei) “用”。
然而,體(ti) 用不二,體(ti) 用是不能絕然二分的,所謂“牛體(ti) 不能馬用”。事實證明,中體(ti) 西用的思想並不能解決(jue) 中西文化的定位與(yu) 儒教的現代存在問題。曆史的演變,也並不以張之洞的意誌為(wei) 轉移。在西方基督教現代文明的擴張下,“夷夏大防”逐步失守,儒教這個(ge) “體(ti) ”也隨之消亡。中國從(cong) 此步入“以夷變夏”的曆史邏輯中,儒教和中國文化一同被本民族集體(ti) 遺棄,中國人也從(cong) 此喪(sang) 失了精神家園和文化身份。
2、康有為(wei) 的儒教改革思想
1894年,甲午戰爭(zheng) 使得中國洋務運動的理想破滅。當時的時代精英們(men) 認識到,光有洋務運動還不能自強,必須要訴諸變法,要學習(xi) 西方的政治法律製度,康有為(wei) 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康有為(wei) 的籲請下,光緒帝於(yu) 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從(cong) 政治、經濟、軍(jun) 事、教育、司法等領域推行新政。康有為(wei) 看來,學習(xi) 西方不僅(jin) 應該體(ti) 現在政治、軍(jun) 事、司法、教育等層麵,還應該體(ti) 現在宗教層麵。康有為(wei) 在組織戊戍變法的同時,多次上書(shu) 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思想,並著《孔子改製考》一書(shu) 加以闡釋。
康有為(wei) 與(yu) 《孔子改製考》
首先,康有為(wei) 主張改儒教為(wei) “孔教”,奉孔子為(wei) 教主。他認為(wei) 孔子是受命改製,孔子創立儒教,是儒教教主。“孔子為(wei) 教主,為(wei) 神明聖王,配天地,育萬(wan) 物”。
其次,建議以孔教為(wei) 國教,獨祀孔子,教化民眾(zhong) ,樹立良好民風民俗。
第三,設立“道學科”,征召任用民間儒者,授國子、學政之官,令在民間宣教,國家給予財政支持。
第四,學習(xi) 基督教,廣建廟宇,培養(yang) 人才,廣宣教義(yi) 。
第五,主張“扶聖教而塞異端”,用孔教來抵禦基督教等異教的入侵。
第六,廢除皇帝祀天特權,允許人人祭天;準許婦女進入孔廟祀孔。
第七,國家鼓勵民間孔教組織在各地甚至在海外傳(chuan) 教,並給予財政支持。
但是康有為(wei) 的宗教改革思想,並沒有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在戊戍變法的詔書(shu) 中,沒有關(guan) 於(yu) 宗教改革的政策和方案。這說明宗教改革比社會(hui) 政治改革要困難,但康有為(wei) 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宗教改革的努力。
3、儒教現代形態的雛形——孔教會(hui)
1912年10月,康有為(wei) 支持學生陳煥章等在上海成立孔教會(hui) ,創辦《孔教會(hui) 雜誌》。孔教會(hui) 是康有為(wei) 改教思想的具體(ti) 實踐,是儒教學習(xi) 基督教,以現代教會(hui) 組織形式重建儒教“現代形態”的第一次努力和嚐試。1912年10月7日,孔教總會(hui) 在上海成立,並在各地設立分會(hui) 。1913年9月27,在山東(dong) 曲阜召開第一次全國孔教大會(hui) ,並舉(ju) 行隆重的祭孔儀(yi) 式,11月,康有為(wei) 任會(hui) 長,陳煥章任總幹事,隨即將總部遷至北京。
陳煥章
上海孔教會(hui) 組織祭孔
孔教會(hui) 成立以後,在海內(nei) 外廣設分支機構,大量吸收孔教信徒,創辦傳(chuan) 教刊物,籌辦孔教大學,策動了多次大規模的定孔教為(wei) 國教的請願活動。孔教會(hui) 得到了政府和民間的廣泛支持和響應,曾一度掀起了宗教改革的熱潮。據《孔教會(hui) 》雜誌統計,自1914年起分支機構已達140餘(yu) 個(ge) ,遍布國內(nei) 各大城市,以及港澳、南洋、東(dong) 京、紐約等地,擁有大量會(hui) 眾(zhong) 和信徒。
但由於(yu) 政局變化及文化激進主義(yi) 思潮的泛濫,孔教會(hui) 在民國政府及社會(hui) 的各方壓力下,逐漸衰落,最終被民國政府強製更名為(wei) “孔學會(hui) ”,從(cong) 此孔教會(hui) 由宗教組織轉變為(wei) 普通社團組織。被剝奪了合法宗教身份的孔教會(hui) 在大陸難以為(wei) 繼,被迫遷往香港,並更名為(wei) “香港孔教學院”。1933年10月,首任院長陳煥章在香港病逝,後繼者難有作為(wei) ,孔教會(hui) 名存實亡,薪火失傳(chuan) 。
孔教會(hui) 的命運,標誌著中國近代以來儒教第一次宗教改革的失敗。儒教近代宗教改革之所以未能像歐洲和日本的宗教改革那樣取得成功,而以失敗告終,究其根源,有著如下原因:
第一、孔教會(hui) 的宗教改革所依托的對象是當時具有文化保守主義(yi) 思想的士大夫階層,過於(yu) 精英化,隻在士大夫及小部分政治人物的狹小圈子裏傳(chuan) 播。
第二、未能深入民間社會(hui) ,深入到農(nong) 工商各領域,宗教改革與(yu) 廣大民眾(zhong) 無關(guan) ,沒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和深厚的民間社會(hui) 基礎。
第三、與(yu) 現實政治結合過分緊密,從(cong) 而受到政治局勢的波及和影響。讓孔教與(yu) 當時的政治甚至政治人物關(guan) 聯在一起,使得孔教的命運隨著政治派別和政治人物的命運一起沉浮。
第四、缺乏因應現代社會(hui) 政治經濟生活的係統的組織模式與(yu) 製度建設。
第五、文化激進主義(yi) 思潮的泛濫及其對國民的洗腦。
第六、漸進改良的失敗與(yu) 社會(hui) 政治革命的成功,使得儒教的宗教改革失去了社會(hui) 政治環境和存在條件。
第七、國民政府的強製性幹預和打壓。
4、“儒教非教論”的流毒
近代以來,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等相繼推出“儒教非教”的觀念,他們(men) 否定儒教是宗教。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學術文化領域的一個(ge) 偽(wei) 命題,是西化派發起的一場旨在摧毀儒教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的指鹿為(wei) 馬的學術陰謀。其目的是消解孔子與(yu) 中國文化的神聖性,把孔子從(cong) 神壇上推下來,還原成為(wei) 一個(ge) 普普通通的凡人,名之曰教育家,思想家。反對把孔子之道,把儒教的精神價(jia) 值作為(wei) 國民安身立命之本。他們(men) 操持話語霸權,對儒教數千年來厚重的宗教資源,對儒教的宗教形態與(yu) 宗教特征視而不見,指鹿為(wei) 馬,毀天謗聖,其目的就是要否定孔子及中國文化的神聖性與(yu) 超越性,從(cong) 而為(wei) 他們(men) 全麵反傳(chuan) 統和全盤西化掃清障礙。
經過“儒教非教論”的洗腦,中國人集體(ti) 默認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沒有神聖性,缺乏超越性,是形而下的文化;承認中國曆史是沒有宗教的曆史,中華民族是沒有信仰的民族。“儒教非教論”近百年來,流毒廣播,為(wei) 禍深遠。
蔡元培提出以美學代替宗教,陳獨秀提出以科學民主代替宗教,凡此種種,可謂荒誕不經。中國經過這一番洗腦以後,儒教在國人心中喪(sang) 失了宗教資格,對於(yu) “天地、祖先、聖人”的崇拜成為(wei) 了封建迷信,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信仰——民主科學拜物教。後來,隨著社會(hui) 政治革命的曆史演進,政治領袖也成為(wei) 新的崇拜對象,這種對政治領袖的個(ge) 人崇拜在文革時期達到頂峰。
當政治烏(wu) 托邦信仰和對政治領袖的個(ge) 人崇拜狂熱退去以後,中國曆史進入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時期。中國人自放棄宗教信仰以後,又放棄了政治信仰,轉而形成一個(ge) 新的信仰——金錢拜物教。從(cong) 此,金錢成為(wei) 中國人的神聖價(jia) 值,全社會(hui) 腐敗蔓延,道德崩毀,良知泯滅。中國人的靈魂,與(yu)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拜金主義(yi) 的泥潭當中徹底墮落和淪喪(sang) 。追根溯源,反傳(chuan) 統的文化激進主義(yi) 難辭其咎,“儒教非教論”難辭其咎。
三、重建儒教的構想
當代大陸著名儒教學者蔣慶先生2005年正式發表《關(guan) 於(yu) 重建中國儒教的構想》一文,於(yu) 儒教被毀百年後正式提出重建儒教的主張。蔣先生首先肯定了傳(chuan) 統儒教的國教地位,繼而概述了儒教在中國曆史上的四大功能:第一、解決(jue) 政治製度的合法性問題;第二、解決(jue) 社會(hui) 的行為(wei) 規範問題;第三、解決(jue) 國人的生命信仰問題;第四、解決(jue) 國人的情誌慰藉問題。在此基礎上,蔣先生提出重建儒教的兩(liang) 條路線:即上行路線和下行路線。
當代“大陸新儒家”代表性人物蔣慶
西曆2012年在中國大陸出版的《儒教重建》一書(shu) ,收錄有蔣慶先生《關(guan) 於(yu) 重建中國儒教的構想》一文和當代儒家對儒教有關(guan) 問題的深入討論。
上行路線就是儒化政治秩序的路線,將堯舜孔孟之道,作為(wei) 立國之本,寫(xie) 進憲法,上升為(wei) 國家意識形態,建立儒教憲政製度,建立新的科舉(ju) 製度和經典教育製度。下行路線就是在民間社會(hui) 建立宗教性的儒教社團法人,成立類似基督教會(hui) 或佛教會(hui) 的中國儒教會(hui) 。在文中,蔣先生還進一步描繪了未來中國儒教全麵重建和複興(xing) 的具體(ti) 形態:即儒教的政治形態、社會(hui) 形態、生命形態、教育形態、慈善形態、財產(chan) 形態、教義(yi) 形態、傳(chuan) 播形態、聚會(hui) 形態以及組織形態。蔣先生認為(wei) ,重建儒教,才能恢複中國的曆史文化自性,使中國再度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自我文明屬性的“文明國家”。
筆者也始終在思考和踐行著儒教的重建事業(ye) ,2008年發表《儒教現代改製的構想》一文,針對蔣先生提出的重建儒教的下行路線,進一步闡述了儒教現代改製的具體(ti) 構想。筆者認為(wei) ,儒教在數千年的曆史上總是能夠與(yu) 時代的強音共鳴,每逢大曆史的轉折時期總有先聖先賢應時而出,因時改製。這種與(yu) 時偕行的擔當精神和氣魄,是儒教數千年長盛不衰慧命不絕的原因。
筆者在文章中強調,在中國步入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必須要進行一場國民宗教的改革,具體(ti) 來說就是儒教的改革。文章認為(wei) ,宗教改革是社會(hui) 變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成功的國民宗教改革,就不可能有民族國家成功的現代化。儒教的現代改製,儒教“現代形態”的創建是國民宗教改革的具體(ti) 內(nei) 容。儒教不僅(jin) 可以在傳(chuan) 統中央集權的君主製下落實為(wei) 政教合一的“大一統形態”,也可以在現代社會(hui) 落實為(wei) 宗教社團法人意義(yi) 上的“教團組織形態”。
文章還進而提出了儒教現代改製的具體(ti) 製度構想,要建構宗教社團法人意義(yi) 上的的儒教組織,就必須對儒教的“現代形態”進行返本開新的創造性建構,並建立儒教的現代製度,如:教會(hui) 製度、教階製度、教籍製度、廟祀製度、禮樂(le) 製度、告拜製度、聖訓製度、儒戒製度、天罰製度、書(shu) 院製度等。文章通過儒教現代改製的構想,對蔣慶先生重建儒教的下行路線進行了具體(ti) 的落實,為(wei) 儒教“現代形態”的建構提供了製度模式和實現途徑。
四、深圳孔聖堂——儒教“現代形態”的模式建構
深圳孔聖堂大門
為(wei) 了完成儒教在現代社會(hui) 的重建工作,沿著下行路線創建儒教現代教團組織形態,2009年本人來到深圳,在儒商企業(ye) 家張華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參與(yu) 下,在蔣慶先生等儒門師友的共同關(guan) 心支持下,創建了當今中國第一個(ge) 儒教道場——深圳孔聖堂。
經過五年的努力,孔聖堂初步完成了儒教“現代形態”的模式建構。其中包括儒教的組織模式、宣教模式、禮樂(le) 模式、道場模式、教育模式、企業(ye) 模式、經濟模式等。“深圳孔聖堂模式”的建成,標誌著儒教現代改製與(yu) 儒教重建事業(ye) 進入一個(ge) 新的曆史階段:儒教重建事業(ye) 未來的任務就是將“深圳孔聖堂模式”複製推廣到全國乃至世界。
1、 組織模式
儒教是政教合一,治教一體(ti) 的宗教。在傳(chuan) 統儒教形態中,無論是上古儒教形態,還是封建形態,抑或大一統形態,儒教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教團組織。儒教組織跟政治組織、社會(hui) 組織、家庭組織高度同構,國家組織就是儒教組織,社會(hui) 組織和家庭組織也是儒教組織。
近代以來,隨著大一統君主製國家的解體(ti) ,儒教失去了它的“國家組織形式”。民國時期對於(yu) 祭天製度、祭孔製度、書(shu) 院製度、讀經教育製度等儒教禮法製度的廢除,又使儒教喪(sang) 失了“社會(hui) 組織形式”。儒教曾一度淪為(wei) 民間小傳(chuan) 統,由百姓以民間風俗的形式保留著儒教殘留的外在形式。在反封建、破四舊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儒教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遭受了滅頂之災。
所以,在“現代形態”意義(yi) 上重建儒教,首先要根據現代社會(hui) 的基本情狀,以現代宗教社團法人的形式建構儒教的組織形態。讓儒教在現代社會(hui) ,首先於(yu) 民間以宗教社團組織的模式重建,這就是蔣慶先生所謂儒教重建的下行路線。然後以教團組織和儒教廟堂實體(ti) 相結合的形式獲得與(yu) 其他宗教平等的地位與(yu) 生存發展權利,合法地在民間傳(chuan) 播和發展。並由此逐步深入到現代社會(hui) 生活當中,對社會(hui) 進行儒化,對城市社區、鄉(xiang) 村、企業(ye) 、學校乃至家庭進行複古更化,從(cong) 而慢慢地轉變世風,美化風俗。
深圳孔聖堂自創辦以來,非常重視組織建設工作,並在自身的組織建設工作基礎上,逐步探尋儒教的現代組織化模式。
(1)理事會(hui)
孔聖堂成立了理事會(hui) ,理事會(hui) 由常務理事和理事構成。孔聖堂理事會(hui) 注重吸收社會(hui) 各界人士廣泛參與(yu) ,其中包括政府退休領導、企業(ye) 家及社會(hui) 各界人士。孔聖堂理事會(hui) 理事長由前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先生擔任。通過理事會(hui) 的組織形式,整合社會(hui) 各界資源,讓各界有儒家文化情懷的社會(hui) 人士都能積極主動參與(yu) 到儒家文化複興(xing) 事業(ye) 當中來,從(cong) 而形成強大的合力。
(2)執行機構
在理事會(hui) 下麵設立了孔聖堂常務執行機構。其中有教義(yi) 部、禮樂(le) 部、修學部、宣教部、人事部、社工部等部門,形成了完備係統的常務執行組織。孔聖堂目前擁有專(zhuan) 職人員7人,兼職人員20餘(yu) 人,學員弟子及義(yi) 工數百人。
(3)教籍和教階
孔聖堂創辦以來,逐步在內(nei) 部實施了教籍製度。孔聖堂五年來,每年都有不同數量的學員行儒教歸宗禮,正式歸宗儒門成為(wei) 儒教弟子和信徒。凡歸宗儒門的弟子,孔聖堂都建立了相應的教籍檔案。每一個(ge) 行歸宗禮的孔聖堂弟子都具有儒教教籍,是正式的儒教信徒,都奉行聖人之道,以聖人之道作為(wei) 安身立命的根本。
孔聖堂還製定了儒教“教階製度”,儒教教階由低到高分為(wei) 五個(ge) 級別:儒眾(zhong) 、儒士、儒師、大儒師、儒宗。
儒眾(zhong) ,係指普通會(hui) 員和信眾(zhong) ,儒眾(zhong) 經過一定階段的學習(xi) 、修身,經本會(hui) 組織評選和考核,可升為(wei) 儒士。
儒士,是在基層孔聖堂從(cong) 事宣教傳(chuan) 道的專(zhuan) 業(ye) 人士。
儒師,是在分會(hui) 、支會(hui) 的中心教堂從(cong) 事宣教傳(chuan) 道的專(zhuan) 業(ye) 人士。要求對儒家經典,對儒學有相對專(zhuan) 業(ye) 化、係統化的訓練,對儒家經典義(yi) 理及學理有比較正確的把握,
大儒師,是儒教組織中有相當學術造詣的專(zhuan) 業(ye) 儒教學者。
儒宗,是現代儒教最高的思想和精神權威,是儒教道統的代表和精神領袖。
(4)注冊(ce) 登記
孔聖堂全稱“深圳市孔聖堂儒家文化交流中心”,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冊(ce) 登記,是合法的民辦非企業(ye) 單位,其主管部門為(wei) 深圳市文體(ti) 旅遊局。在現代社會(hui) 重建儒教隻能以民間社團及非盈利組織的方式獲得合法身份,孔聖堂創辦伊始就很注重在現代社會(hui) 的非盈利性民間組織身份的確立。在相關(guan) 人士和師友的幫助下孔聖堂得以正式注冊(ce) 登記,成為(wei) 合法的民間組織。儒教重建事業(ye) 是崇高而光明的事業(ye) ,必須通過公開的、合法的、公益的、正當的渠道和方式來進行。
要建立現代教團組織形態,最終還要成立全國性的“中國儒教協會(hui) ”,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儒教作為(wei) 獨立宗教社團法人進行注冊(ce) 登記,讓儒教取得和佛教、道教、伊斯蘭(lan) 教及基督教幾大宗教組織平等的法權地位。爭(zheng) 取中國人信仰儒教的自由和權力。
要由中國儒教協會(hui) 來有效地組織儒教的重建、宣教及發展工作。與(yu) 儒教教會(hui) 組織相關(guan) 聯,建立儒教的相關(guan) 製度,如:教階製度、教籍製度、廟祀製度、告拜製度等等。同時,要與(yu) 行政區劃相一致,設立儒教的省、市、縣、鄉(xiang) 各級教區和分支機構,把儒教的組織深入到社區、鄉(xiang) 村、學校、企業(ye) 和家庭。
在橫向組織上,要成立儒教的青年組織、婦女組織、學生組織、企業(ye) 組織。經過這樣橫向和縱向兩(liang) 方麵的教團組織建構,儒教才能在現代社會(hui) 以“實體(ti) ”的形式合法存在,從(cong) 而完成儒教“現代形態”的組織模式建構。
2、宣教模式
在傳(chuan) 統儒教中國,儒教是國教,是王官學,是國家統治思想。中國就是儒教國家,中國社會(hui) 就是儒教社會(hui) ,中國人都是儒教信徒,人人都知道儒教,人人都在按照儒教的禮法典章製度及倫(lun) 理道德規範來做人做事。儒教不需要現代意義(yi) 上的所謂“宣教”工作。但是,在當今中國,由於(yu) 近百年來儒教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儒教及其所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精神價(jia) 值已經衰落和消亡,中國人已經沒有了文化身份,沒有了精神信仰,已經陌生於(yu) 自己的傳(chuan) 統,根本不知道儒教為(wei) 何物。
儒教和中國文化已經被從(cong) 中國人的記憶中刪除,加之在全麵反傳(chuan) 統和全盤西化的影響下,在現代“儒教非教論”的流毒影響下,在“五四”傳(chuan) 統的洗腦後,儒教的教義(yi) 被刻意地曲解、潑汙和貶損,人們(men) 對儒教及其教義(yi) 和精神價(jia) 值諸多誤會(hui) ,甚至認為(wei) 儒教根本就不是宗教。儒教已經徹底全麵地退出了中國人的社會(hui) 政治生活、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和個(ge) 人生命。
有鑒於(yu) 此,要複興(xing) 儒教,在現代社會(hui) 重建儒教,就必須進行深入全麵的弘道和宣教工作。要讓中國人,讓全世界都知道儒教的存在,了解儒教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所以孔聖堂在重建儒教“現代形態”的實踐中,突出強調儒教的宣教工作和宣教模式的建構。
(1)孔聖堂堅持每周“來複日”(即周日)的儒教經典講學活動,其目的是講明正學,正本清源,澄清誤解。把孔子的真思想,儒教的真精神真價(jia) 值,在對儒教經典的解讀過程中弘揚和傳(chuan) 播出來。同時,摸索出了一套針對不同層次、不同職業(ye) 、不同年齡受眾(zhong) 的深入淺出的現代宣教模式。
(2)孔聖堂發起了儒教“三化”運動。“三化”就是儒教的生命化,生活化和社會(hui) 化。
儒教的“生命化”就是讓儒教走向每一個(ge) 個(ge) 體(ti) 生命,讓每一個(ge) 中國人都用儒教來作為(wei) 自己安身立命的大根大本,作為(wei) 自己的精神和生命信仰。
儒教的“生活化”就是讓儒教成為(wei) 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讓人們(men) 在儒教的宗教生活、禮樂(le) 生活中去陶冶改變自己;在儒教的聖潔生活、修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命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性;用儒教的倫(lun) 理道德觀,去指導自己的個(ge) 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hui) 生活。
儒教的“社會(hui) 化”就是指要用儒教文化精神傳(chuan) 統和倫(lun) 理道德規範去從(cong) 事社會(hui) 建構,如:儒教的社區文化建構、企業(ye) 文化建構、家庭文化建構、商業(ye) 倫(lun) 理建構、校園文化建構等等。最終通過儒教的禮樂(le) 教化和複古更化,讓社會(hui) 形成和睦、和諧、安寧的社會(hui) 秩序。
(3)孔聖堂發起了儒教“四進”運動。“四進”就是指儒教進學校、進企業(ye) 、進社區、進鄉(xiang) 村。儒教的“四進”運動是儒教社會(hui) 化的具體(ti) 實踐。
進學校,就是讓儒家文化的精神價(jia) 值及倫(lun) 理道德規範進入學校,影響學生;改變學校應試教育和工具理性教育的現狀;加強人格教育、德性教育;用儒教詩書(shu) 禮樂(le) 的教育模式及經典教育模式對學生施加影響,從(cong) 而改變中國教育的現狀。
進企業(ye) ,就是用儒教的精神價(jia) 值為(wei) 企業(ye) 鑄魂,從(cong) 事企業(ye) 文化建設,讓企業(ye) 能夠用儒教的倫(lun) 理道德規範指導自己的經營行為(wei) 。通過一係列的企業(ye) 文化製度和企業(ye) 行為(wei) 規範的建構,讓企業(ye) 變成真正意義(yi) 上的儒商企業(ye) 。並從(cong) 根本上改變當今中國企業(ye) 不守誠信、製假販假的狀況。培育中國的儒商企業(ye) 家人格,建構中國的商業(ye) 精神和商業(ye) 倫(lun) 理規範。最終實現中國現代商業(ye) 文明模式的建構。
進社區,就是讓儒教走進城市社區,從(cong) 事社區文化建設。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men) 的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城市社區沒有文化底蘊,沒有良好的民風民俗,鄰裏之間冷漠無情。有鑒於(yu) 此,孔聖堂用儒教的基本義(yi) 理、文化精神及倫(lun) 理道德規範從(cong) 事社區文化建設,為(wei) 社區提供禮樂(le) 文化及少兒(er) 經典教育等服務。建設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用儒教精神價(jia) 值重建現代社區文化。
進鄉(xiang) 村,就是讓儒教走進鄉(xiang) 村,從(cong) 事鄉(xiang) 村文化建設。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是鄉(xiang) 村經濟文化逐步衰落的過程,社會(hui) 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大幅度向城市傾(qing) 斜。鄉(xiang) 村在國家治理結構中被漸漸弱化甚至淡忘。由於(yu) 青壯勞動力紛紛離開土地,奔向城市,鄉(xiang) 村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病殘等弱勢群體(ti) 。加之傳(chuan) 統鄉(xiang) 紳階層的消亡,中國的鄉(xiang) 村成為(wei) 文化的荒漠。故此,基督教趁虛而入,在中國農(nong) 村尤其是北方農(nong) 村大肆傳(chuan) 播,讓中國鄉(xiang) 村社會(hui) 淪為(wei) 基督教的社會(hui) ,讓中國人大量淪為(wei) 基督教徒。據相關(guan) 統計,基督教在大陸已經擁有一億(yi) 幾千萬(wan) 教徒,就是說十個(ge) 中國人中有一個(ge) 基督教徒,已經有十分之一的中國人信奉基督教。長此以往,中國人都會(hui) 變成基督教徒,中國會(hui) 變成一個(ge) 基督教國家。
宗教是文明的主要載體(ti) 和形式,也是一個(ge) 文明體(ti) 係的核心內(nei) 容,宗教的消亡必將導致這個(ge) 文明的消亡。文明的入侵,文化的擴張,首先從(cong) 宗教的擴張和傳(chuan) 播開始。最根本的殖民就是文化的殖民,最有效的殖民就是宗教殖民。讓儒教進鄉(xiang) 村,從(cong) 事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是製約基督教對中國鄉(xiang) 村進行擴張式傳(chuan) 播的最有效手段。重建鄉(xiang) 村家族製度,重建家族祠堂,建設鄉(xiang) 村互助關(guan) 愛組織,讓鄉(xiang) 村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文化底蘊,形成良好的民風民俗。
除了“三化”“四進”的宣教活動之外,孔聖堂還編印了大量的宣教資料;設計製作了孔聖堂畫冊(ce) ;出版了《儒教要義(yi) 》《儒教知識問答》《儒商管理學》等書(shu) 籍,進行廣泛的贈閱;還和新聞媒體(ti) 進行的合作,開辟儒家文化的專(zhuan) 版專(zhuan) 欄;創建了孔聖堂的官方網站,進行網絡布道宣教;每年還舉(ju) 辦大型的宣教和紀念活動。
孔聖堂與(yu) 廣東(dong) 高科技產(chan) 業(ye) 商會(hui) 及三合國際集團每年舉(ju) 辦深圳孔子文化節,其中有祭孔大典、儒家智慧高峰論壇、藝術品公益拍賣晚會(hui) 、名人藝術文化沙龍等形式。通過這些大型係列活動,邀請海內(nei) 外政界、商界、學界、媒界及社會(hui) 各界精英人士聚會(hui) 深圳,起到了良好的廣泛而深入的宣教傳(chuan) 播效果。另外,孔聖堂還以舉(ju) 辦各種傳(chuan) 統節日紀念活動、儒門會(hui) 講、修身營、學習(xi) 小組、朝聖之旅等儒教團契生活的方式進行宣教。
總之,孔聖堂在五年來的儒教重建實踐中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從(cong) 城市到鄉(xiang) 村,從(cong) 社區到學校,形式多樣的,係統完備的宣教模式。
3、 道場模式
道場,是傳(chuan) 教布道,舉(ju) 行各種禮樂(le) 活動及宗教儀(yi) 式的專(zhuan) 門場所。儒教現代道場的創建是儒教“現代形態”建構的首要內(nei) 容。儒教現代道場模式的建構就是要確立儒教在現代社會(hui) 道場建設的規範和製度。其中,包括神靈譜係的確立、廟祀製度的厘定、道場類別的整合、道場建築外觀及內(nei) 飾布局、神像神位的確定、禮器禮具的規定、道場等級設置和功能定位等等。
儒教是一個(ge) 多神教,有龐大的神靈譜係。傳(chuan) 統儒教祭祀禮儀(yi) 製度繁複,等級森嚴(yan) ,道場類別繁多,且曆朝曆代不盡相同。現代社會(hui) 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社會(hui) 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chuan) 統儒教的道場模式已經與(yu) 現代社會(hui) 不相適應,要建構儒教的“現代形態”,就必須在重新整合傳(chuan) 統儒教神靈譜係,損益傳(chuan) 統廟祀製度與(yu) 道場製度的基礎上,建構儒教的現代道場製度和規範。
傳(chuan) 統儒教道場有天壇、太廟、孔廟、書(shu) 院、祠堂,還有諸物百神之廟,如:媽祖廟、關(guan) 帝廟、土地廟、城隍廟、山神廟等等。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隻有天子能夠祭天,隻有士大夫能夠祭孔,婦女不能入祀孔廟。儒教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有著明確的等級製度和複雜的禮儀(yi) 規範,因而其道場的組織模式也是與(yu) 傳(chuan) 統社會(hui) 政治製度相應的,等級森嚴(yan) ,紛繁複雜,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hui) 的需要。因此儒教在現代社會(hui) 的重建,必須因應現代社會(hui) 的特點,對儒教傳(chuan) 統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建立適合於(yu) 現代社會(hui) 的廟祀製度和道場模式。
要以儒教“禮三本”的基本教義(yi) ,整合神靈譜係及廟祀製度,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現代道場模式。荀子曰: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
治之本。故禮,上祀天,下祀地,尊先祖而隆君師。”
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百神之主。聖王與(yu) 祖先神為(wei) 配天大神。根據儒教“禮三本”的基本教義(yi) ,因應現代社會(hui) 及民族國家特點,深圳孔聖堂在多年的儒教現代改製實踐中,確立了儒教現代道場建設的規範和製度,從(cong) 而形成了儒教的現代道場模式。儒教現代道場有如下基本形式:
(1) 孔聖堂
“孔聖堂”是儒教的社區道場。現代儒教組織將在城市社區、鄉(xiang) 鎮社區以及企業(ye) 、學校等社會(hui) 公共組織設“孔聖堂”作為(wei) 儒教基層公共道場。孔聖堂供奉“天地祖先聖人神位”,懸掛孔子及曆代聖人和民族先祖畫像。孔聖堂作為(wei) 儒教基層道場,是儒教儒師及儒教士講經傳(chuan) 道,實施教化的場所,是儒教信徒舉(ju) 行各種禮樂(le) 活動和修學活動的專(zhuan) 門場所,也是基層會(hui) 眾(zhong) 團契生活的場所,其功能相當於(yu) 基督教的教堂。孔聖堂廣泛設立在城市社區、鄉(xiang) 鎮和企業(ye) ,是儒教在現代社會(hui) 的基層組織和道場。
(2) 家庭神位
傳(chuan) 統中國每一個(ge) 家庭都有堂屋,堂屋供奉“天地祖先聖人神位”,堂屋就是家庭道場,是家庭成員祭祀神靈,告拜天地祖先聖人的專(zhuan) 門場所。現代社會(hui) 應重新恢複家庭道場的儒教形態,有條件的家庭都要留出專(zhuan) 門的房間作為(wei) 家庭道場,供奉“天地祖先聖人神位”。有了家庭道場,家就不僅(jin) 僅(jin) 是世俗的物質的家園,也是精神的家園。不僅(jin) 能夠安身,也能立命。家庭道場的設立對於(yu) 增加家庭文化底蘊,營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於(yu) 子孫後代的教育和成長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華夏儒廟
根據儒教教義(yi) 及傳(chuan) 統儒教道場形態,在蔣慶先生等儒教學者的指導下,孔聖堂對儒教現代道場進行了基於(yu) 傳(chuan) 統的因時改製並作了模式定位,再經由專(zhuan) 業(ye) 設計師作了詳細的規劃設計。“華夏儒廟”是未來中國儒教會(hui) 各大教區的中心道場,按行政區劃,各省、市教區都必須建一座“華夏儒廟”。“華夏儒廟”的具體(ti) 性質、結構、功能和布局如下:
忠烈祠
數千年來,每當我們(men) 民族麵臨(lin) 外來侵略及種種危機的時候,總有無數的民族英雄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為(wei) 家國天下殺身成仁,舍身取義(yi) 。如:嶽飛、文天祥、在抗日戰爭(zheng) 中為(wei) 國捐軀的英勇將士等等,他們(men) 是我們(men) 民族的脊梁!華夏“忠烈祠”供奉民族英雄與(yu) 忠烈之士,以弘揚他們(men) 的人格、精神與(yu) 豐(feng) 功偉(wei) 績。曆代民族英雄將入祀華夏“忠烈祠”,把華夏民族英雄當作神靈奉上祭壇,永享國家祭祀,這是現代儒教道場的一大特征。這一道場製度與(yu) 廟祀製度是根據現代民族國家性質與(yu) 民族主義(yi) 及愛國主義(yi) 精神,因時改製的結果,與(yu) 現代民族國家及國際政治現狀相適應,有利於(yu) 民族精神與(yu) 愛國主義(yi) 精神的培育。
聖母堂
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上,有很多偉(wei) 大崇高的女性,他們(men) 以自己的厚德、智慧及忠貞為(wei) 我們(men) 民族,為(wei) 中華文明,為(wei) 家國天下做出來巨大貢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儒教“聖母堂”將對華夏文明史上數千年來的偉(wei) 大女性之德行、人格與(yu) 事功,用物化的形式再現出來。並將她們(men) 奉上神壇,作為(wei) 神靈,永享祭祀。中國的聖母,如:黃帝的夫人,舜帝的夫人,孔子的母親(qin) ,孔子的夫人,孟子的母親(qin) ,嶽飛的母親(qin) 等等。聖母堂供奉華夏聖母、賢母,並以曆代忠烈貞潔女性作為(wei) 配享,展示中國女性的厚德、偉(wei) 大與(yu) 崇高。以為(wei) 女性之典範和楷模,供後人瞻仰,緬懷和效法。
先祖廟
儒教是一個(ge) 尊祖敬宗之教,華夏先祖是我們(men) 民族之根。每一個(ge)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有共同的祖先,有共同的根。先祖廟將供奉伏羲、黃帝、炎帝、堯帝、舜帝等華夏先祖。展示我們(men) 祖先開族創宗、治教天下的豐(feng) 功偉(wei) 績,以供後世子孫瞻仰,緬懷,尋根。
大成殿
儒教文明史上,湧現出了無數的聖賢人物,他們(men) 或立德,或立言,或立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孔子、周公、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康有為(wei) 等儒教先聖先賢。大成殿供奉孔子,並以曆代聖賢配享,以供後世瞻仰,緬懷,學習(xi) 。
社稷壇
社稷壇又稱“地壇”或“方澤壇”。社是土神,稷是穀神;社稷神代表國家,是國家神。祭祀社稷神,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華夏社稷祭祀已經有四千多年曆史。社稷壇建築規製可參照現北京地壇,壇平麵呈方形,以象征“天圓地方”之說。中心壇台分上下兩(liang) 層,周有澤渠、外有壇壝兩(liang) 重,四麵各有欞星門。每年由國家和儒教會(hui) 按儒教禮製規定舉(ju) 行社稷祭祀大典。
天壇
天壇是儒教祭祀皇天,祈求五穀豐(feng) 登之場所。現代儒教天壇建築規製可參照現北京天壇進行損益,保留圜丘壇、祈年殿等主要建築設施。圜丘壇是祭天場所,祈年殿供奉“昊天上帝”牌位。國家及儒教會(hui) 每年都將在這裏舉(ju) 行祭天儀(yi) 式,祈求上天輔佑,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國泰民安。現代社會(hui) ,人人皆可祭天。祭天儀(yi) 式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由國家及儒教總會(hui) 主持,
每逢儒教重大節日及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節日,都將按儒教禮製規定在“華夏儒廟”舉(ju) 行大規模的祭英烈、祭聖母、祭祖、祭孔、祭社稷、祭天等大型祭祀活動,以及其他禮樂(le) 文化活動。“華夏儒廟”將成為(wei) 儒教及華夏文明物化展示場所;成為(wei) 中外人士了解儒教及中國文化的場所;成為(wei) 民族主義(yi) 及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成為(wei) 炎黃子孫尋根朝聖,慎終追遠的精神家園。
有了華夏儒廟、孔聖堂、家庭神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ge) 集教區中心道場、社區道場、企業(ye) 道場、鄉(xiang) 村道場和家庭道場為(wei) 一體(ti) 的,由大到小,由上至下的,係統完善的儒教現代道場模式。
4、 禮樂(le) 模式
禮樂(le) 是儒教的重要內(nei) 容和形式,是儒教特有的宗教儀(yi) 式和事神方式,是儒教徒的宗教生活方式,同時也是儒教教化萬(wan) 民治理天下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儒教的宗教目標與(yu) 治世目標都要通過“禮樂(le) ”這一形式來完成。所以,“製禮作樂(le) ”數千年來就是儒教宗教改革最重要的內(nei) 容。不論是周公的宗教改革,孔子的宗教改革還是漢代的宗教改革,因時應勢,製禮作樂(le) 都是其重要內(nei) 容。重建儒教的“現代形態”也離不開製禮作樂(le) 。儒教“現代形態”的重建,很大意義(yi) 上就是在現代社會(hui) 政治及經濟文化背景下的“製禮作樂(le) ”。
孔聖堂創辦五年來,始終致力於(yu) 儒教現代禮樂(le) 模式的建構。根據“禮之用,時為(wei) 大”、“禮可義(yi) 起”的教義(yi) 精神,孔聖堂在整合傳(chuan) 統禮樂(le) 資源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社會(hui) 的具體(ti) 情況,製訂了一係列儒教禮樂(le) 規範和製度,以及禮儀(yi) 程序和儀(yi) 式。其中包括祭祀禮、告拜禮、歸宗禮、冠禮、開筆禮、婚禮、喪(sang) 禮、立社禮、慶典禮、就職禮、相見禮等儒教禮樂(le) 儀(yi) 式及規範。
孔聖堂成立了以著名儒教學者蔣慶先生為(wei) 代表的“儒教禮樂(le) 研究製訂學術委員會(hui) ”,專(zhuan) 門從(cong) 事儒教禮樂(le) 的學術研討和現代儒教禮樂(le) 規範的製訂工作。同時,還成立了專(zhuan) 門的禮樂(le) 機構——孔聖堂儒教聖樂(le) 團和孔聖堂儒教禮儀(yi) 隊。孔聖堂儒教聖樂(le) 團現有專(zhuan) 職儒教樂(le) 師20餘(yu) 人,每周進行儒教音樂(le) 的排練演習(xi) 。儒教禮儀(yi) 隊有專(zhuan) 職的儒教司儀(yi) 和執事及其他執禮人員若幹,定期演習(xi) 儒教禮樂(le) 。孔聖堂還製作了各類儒教禮具、禮器、禮服。
每年,孔聖堂定期舉(ju) 行祭孔大典、歸宗禮、開筆禮,冠禮、婚禮等儒家禮儀(yi) 活動。同時,還為(wei) 其他企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團體(ti) 及民間組織承辦各種相關(guan) 的立社禮、慶典禮、就職禮等現代儒教禮樂(le) 活動。為(wei) 儒商企業(ye) 製訂企業(ye) 禮樂(le) 製度和規範,協助儒商企業(ye) 進行企業(ye) 文化建設。每周儒教來複日(即星期日)舉(ju) 行儒教的“告拜禮講經會(hui) ”,傳(chuan) 道講學。孔聖堂來複日“告拜禮講經會(hui) ”每周舉(ju) 行,已經整整堅持了五年,影響了成千上萬(wan) 的受眾(zhong) ,有的已經行儒教歸宗禮,正式歸宗儒門。
孔聖堂經過五年的努力實踐,已經建構出係統完備的儒教現代禮樂(le) 模式。
5、 教育模式
儒教非常重視教育,從(cong) 本質上講,儒教就是教育之教,教化之教。儒教六經無不具有教育教化功能,儒教曆代聖賢都是著名的教育家。尤其是至聖先師孔子,在春秋亂(luan) 世興(xing) 私學之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六藝授徒,用儒家特有的詩書(shu) 禮樂(le) 的教育教化方式立教。
近代以來,傳(chuan) 統被拋棄,儒教式微,儒家經典教育在民國時期即被從(cong) 中小學教育中剔除,數千年來儒教特有的教育教化內(nei) 容和方法被拋棄。中國的教育徹底西化,不注重人格的培養(yang) 和心性的養(yang) 成,不關(guan) 心綜合素質的培育。當今中國的教育危機重重,中小學以應試教育為(wei) 目標,高等教育以職業(ye) 化、工具化為(wei) 訴求。教育的西化以及對傳(chuan) 統的背離,導致了中國百年來教育的災難性的後果。今天中國腐敗蔓延、拜金主義(yi) 、道德崩潰、良知泯滅的現狀,追根溯源就是中國現代教育直接導致的結果。有鑒於(yu) 此,重建儒教的“現代形態,就離不開重建儒教的現代教育模式。
近十多年來,隨著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及孔子文化熱潮的掀起,在民間,少兒(er) 讀經班、讀經學校以及各種傳(chuan) 統文化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高等院校也紛紛成立國學院、孔子研究院、儒學院等機構。但是,通觀全局,深入觀察,我們(men) 就會(hui) 發現這些關(guan) 於(yu) 儒家經典和儒家文化的教育,都存在著種種問題。
民間讀經教育機構為(wei) 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增強聲音的響亮度,為(wei) 擴大生源,不惜采取偏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推出所謂“八小時讀經”甚至“二十四小時讀經”的理念;隻讀經,不講經,不解經;有的讀經學校及培訓機構,甚至沿用佛教的宗教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從(cong) 小把孩子當作僧侶(lv) 來培養(yang) 。而高等院校的國學教育和研究機構,則本著工具理性的教育理念,把儒學當作知識之學來進行所謂客觀、冷靜、理性的分析研究,不注重聖人之學、聖人之道對人的身心性命安立和人格教化作用。市場化的國學培訓則更是花樣百出,幾天的國學課程可以賣出幾萬(wan) 乃至幾十萬(wan) 的天價(jia) 。傳(chuan) 統文化及儒學教育的亂(luan) 象充分表明,我們(men) 對儒家的教育模式,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已經陌生,不明就裏。
有鑒於(yu) 此,孔聖堂創辦五年來,始終致力於(yu) 儒家教育研究與(yu) 實踐,探索在現代社會(hui) 及現行教育體(ti) 製之下,如何建立儒家的教育模式,以期對現行教育的弊端進行療補。五年來,孔聖堂堅持舉(ju) 辦每年一屆的“公益少兒(er) 儒學班”,以孔子“詩書(shu) 禮樂(le)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來辦學。孔聖堂自行選編了相關(guan) 的教材,擬定了相關(guan) 的教育課程體(ti) 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儒教的現代教育模式。
孔聖堂少兒(er) 儒學班每屆近60人,實現親(qin) 子雙修,招收6-11歲學童,利用周末時間開課學習(xi) 。每期學製一年,配備了經典導讀、詩文導讀以及禮儀(yi) 、古箏、古琴、笛子、書(shu) 法、武術等課程。通過五年的少兒(er) 儒學教育實踐,孔聖堂形成了以詩書(shu) 禮樂(le) 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學內(nei) 容為(wei) 特征的的“儒家少兒(er) 教育模式”。
其次,孔聖堂五年來堅持每周一度的儒家經典公益講座,主要對象為(wei) 社會(hui) 各界人士。五年來,公益講座講了儒教的很多經典,如《孝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形成了孔聖堂獨特的“社會(hui) 公共教育模式”。受眾(zhong) 群體(ti) 包括公務人員、企業(ye) 家、企業(ye) 管理人員和員工、教師、中小學生、社區民眾(zhong) 等。
另外,孔聖堂五年來還致力於(yu) 現代企業(ye) 文化建設和企業(ye) 員工教育教化的相關(guan) 社會(hui) 實踐,在大中型企業(ye) 推廣儒家傳(chuan) 統,弘揚儒商文化,為(wei) 企業(ye) 提供文化建設服務及員工教育教化服務,為(wei) 企業(ye) 製定基於(yu) 儒教文化精神的企業(ye) 倫(lun) 理道德和行為(wei) 規範。在企業(ye) 教育教化方麵,形成了獨特係統的“儒商企業(ye) 教育模式”。2014年,本人出版了《儒商管理學》一書(shu) ,在總結孔聖堂多年來從(cong) 事企業(ye) 文化建設和企業(ye) 管理谘詢、企業(ye) 教育教化的基礎上,從(cong) 儒教的基本教義(yi) 和精神價(jia) 值出發,係統闡明了儒商精神與(yu) 儒商王道管理模式對於(yu) 中國現代商業(ye) 文明建構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這是儒教文明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耕形態向現代工商業(ye) 文明形態正式轉型的開啟。
6、 企業(ye) 模式
現代社會(hui) 是工商業(ye) 社會(hui) ,工商業(ye) 社會(hui) 與(yu) 傳(chuan) 統農(nong) 耕社會(hui) 相比較,其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chuan) 統儒教,無論是封建形態還是大一統形態,都是儒教的農(nong) 耕文明形態。在現代工商業(ye) 社會(hui) ,人類的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社會(hui) 結構方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ye) 成為(wei) 社會(hui) 最基本的生產(chan) 單元和最重要的社會(hui) 公共組織。其社會(hui) 職能相當於(yu) 封建時代的“家”和大一統君主製時期的“家族”。
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家”和“家族”是儒教最基層的社會(hui) 組織。儒教的基本教義(yi) 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因此,要建構儒教的現代形態,就離不開對儒教企業(ye) 模式的建構,儒教的企業(ye) 模式就是儒商企業(ye) 的模式,是儒教的商業(ye) 文明模式。在現代工商業(ye) 社會(hui) ,真正意義(yi) 上的儒商企業(ye) 就是以儒家價(jia) 值為(wei) 企業(ye) 的的靈魂,以“修齊治平”為(wei) 企業(ye) 的社會(hui) 理想,以儒教的倫(lun) 理道德規範作為(wei) 企業(ye) 的行為(wei) 規範和經營活動的指導原則。這樣的儒商企業(ye) ,就是儒教在現代工商業(ye) 社會(hui) 的重要基層組織。所以,儒教現代形態建構的下行路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建構儒教的現代基層組織——儒商企業(ye) 。
多年來,孔聖堂在儒商企業(ye) 建設方麵作了長期的實踐和探索。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蔣慶先生就曾撰文闡述儒商企業(ye) 家的生命人格及行為(wei) 規範。2014年,本人出版《儒商管理學》一書(shu) ,貫通儒家文化精神價(jia) 值與(yu) 西方管理學,從(cong) 學理層麵對儒商管理學進行了理論建構。該書(shu) 從(cong) 儒商企業(ye) 的信仰體(ti) 係、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儒商企業(ye) 家理想人格、儒商倫(lun) 理道德規範諸方麵對儒商精神進行創造性闡釋,並指出,儒商精神就是中國的現代商業(ye) 精神。同時,在儒商精神的基礎上,發用出儒商企業(ye) 王道管理模式。
這一模式在多家企業(ye) 進行了實踐和落地,如今,這些儒商企業(ye) 都形成了自己的儒商企業(ye) 文化體(ti) 係,建構了儒商企業(ye) 的行為(wei) 規範體(ti) 係,以及相應的管理模式。有的企業(ye) 還設立了儒家的企業(ye) 祠堂,凡企業(ye) 的重大節慶、重大事件、重大決(jue) 策都要舉(ju) 行儒教的告拜禮儀(yi) 式。同時還在企業(ye) 建立了儒教的“企業(ye) 家族”組織。儒商企業(ye) 作為(wei) 現代儒教的基層組織,是儒教“現代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化現代企業(ye) 的成功與(yu) 否,是儒教“現代形態”得以建構的基礎。儒化企業(ye) ,用《大學》的話說,就是“齊家”。儒教在現代社會(hui) 要能治國平天下,首先就要能齊家。儒教企業(ye) 模式的建構,從(cong) 本質上講就是儒教商業(ye) 文明模式的建構,是儒教“現代形態”建構的關(guan) 鍵,是儒教在現代社會(hui) 上升為(wei) 王官學,從(cong) 事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前提。
7、 經濟模式
經濟問題是儒教現代重建的最大瓶頸。近百年來,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國民革命及“文化大革命”的一再破壞,儒教幾近毀滅和消亡。至今為(wei) 止,儒教什麽(me) 都沒有。用蔣先生的話說,儒教就是“窮光蛋”,是“流浪漢”,是“階下囚”。如今階下囚的境況算是結束了,但儒教仍處於(yu) 無人、無錢、無道場、無身份的“四無”狀態。儒教要重建和複興(xing) ,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事務要處理。要培養(yang) 自己的專(zhuan) 門人才,要建書(shu) 院,建學校,建自己的組織,建自己的道場,這些都需要錢。沒有錢,寸步難行。
今天,麵對儒教的“四無”狀態,最大的瓶頸和首要的問題就是經費的問題。儒教自身沒有教產(chan) ,沒有信徒,沒有信徒自然就沒有捐贈,同時也沒有政府財政資助。由此可見,儒教沒有任何資金來源。這就注定在現代社會(hui) 重建儒教,必將麵臨(lin) 白手起家的困境。多年來,儒教的傳(chuan) 教工作都在資金和經費麵前止步。
在儒教重建的初級階段,鑒於(yu) 全社會(hui) 對於(yu) 儒教的忘卻、陌生和誤解,政府財政資助、信徒捐贈、廟產(chan) 收入這三條基本的經費渠道都不能指望。隻能通過儒教傳(chuan) 道者的努力去感化社會(hui) ,從(cong) 而得到社會(hui) 的資助。但儒教不崇尚宗教恐嚇,不從(cong) 事神人交易,也不靠江湖術士的把戲蒙人。隻能靠義(yi) 理資源、學識智慧及人格魅力博得他人與(yu) 社會(hui) 的認可,從(cong) 而的到資助。在傳(chuan) 統儒教消亡,禮崩樂(le) 壞,學絕道喪(sang) 的今天,經費問題是困擾儒教重建事業(ye) 最大的障礙。
孔聖堂作為(wei) 當今中國第一個(ge) 也是唯一一個(ge) 現代儒教道場和準儒教組織,它的誕生,凝聚著現代儒教重建實踐者的艱辛。孔聖堂的創辦在經濟上也經曆了一個(ge) 艱難的過程,孔聖堂創辦後也一直致力於(yu) 儒教經濟模式探尋。本人來到深圳伊始,身無分文,寄人籬下,後來借錢租房百餘(yu) 平米作簡易道場,在社區傳(chuan) 教。同時進行商業(ye) 性講學掙錢,維持傳(chuan) 教所需經費。後在講學傳(chuan) 教過程中得到三和國際集團董事長張華先生的高度認同,隨即在張華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參與(yu) 下創辦了儒教道場——深圳孔聖堂。
2013年,又在三和國際集團的支持下,成立了三和仁愛基金會(hui) 。基金會(hui) 成立之初,張華先生為(wei) 基金會(hui) 捐款一千萬(wan) 元。三和仁愛基金會(hui) 定位為(wei) 儒家文化重建和複興(xing) 基金,主要資助對象為(wei) 儒家文化複興(xing) 及儒教重建事業(ye) 。三和仁愛基金會(hui) 是今天第一個(ge) 民間儒教專(zhuan) 門基金會(hui) 。孔聖堂日常維持費用與(yu) 開支,深圳孔子文化節舉(ju) 辦的相關(guan) 費用,都由三和仁愛基金會(hui) 提供。2014年,三和仁愛基金會(hui) 還出資在廣東(dong) 河源萬(wan) 綠湖畔興(xing) 建孔子書(shu) 院,作為(wei) 孔聖堂儒教文化複興(xing) 事業(ye) 的人才培養(yang) 基地。有了基金會(hui) 的支撐,孔聖堂才真正走出了經濟困局的第一步。
儒教重建事業(ye) 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因時應勢創建儒教現代經濟模式,儒教現代重建事業(ye) 的經濟模式由儒教公益經濟模式和儒教產(chan) 業(ye) 經濟模式兩(liang) 方麵構成。
(1)公益經濟模式
儒教公益經濟模式以儒教公益基金會(hui) 為(wei) 核心,拓展社會(hui) 捐贈渠道,以基金會(hui) 的模式募集更多的資金用於(yu) 儒教重建事業(ye) 。
(2)產(chan) 業(ye) 經濟模式
儒教產(chan) 業(ye) 經濟模式是依托儒教文化及儒教組織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所規劃的產(chan) 業(ye) ,如:儒教教育產(chan) 業(ye) 項目、儒教文化旅遊項目、儒教禮樂(le) 服務項目、儒商企業(ye) 文化建設項目等。由這些經營性產(chan) 業(ye) 項目構成儒教特有的產(chan) 業(ye) 經濟模式。
儒教的公益經濟模式和產(chan) 業(ye) 經濟模式相輔相成,以公益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以產(chan) 業(ye) 促進公益事業(ye) 。隻有同時建立和完善儒教公益經濟模式和產(chan) 業(ye) 經濟模式,才能突破瓶頸,以足夠的財力保證儒教重建事業(ye) 的順利推進。
孔聖堂自2009年創辦以來,實現了第一個(ge) 五年計劃,完成了儒教“現代形態”的模式建構。經過五年多的努力,由孔聖堂、書(shu) 院、基金會(hui) 構成儒家文化複興(xing) 及現代儒教重建的鐵三角,加上即將成立的全球性儒家組織“中華孔聖會(hui) ”,形成儒教重建的所謂“1+3”模式,以此為(wei) 基礎搭建起儒家文化複興(xing) 及儒教重建的基本平台,從(cong) 而為(wei) 下一個(ge) 五年計劃的實施奠定了基礎。此後,儒教現代重建的具體(ti) 工作將落實為(wei) 把“深圳孔聖堂模式”複製推廣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未來的五到十年,儒教的現代重建工作將隨著“中華孔聖會(hui) “的成立開啟一個(ge) 嶄新的局麵。
責任編輯:梁金瑞
【上一篇】【姚洋】 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中國的故事
【下一篇】【李承貴】當代儒學的五種形態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