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康有為與大陸新儒學的過去、現狀與未來——上海儒學會首期會講綜述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5-07-02 15:24:49
標簽:



康有為(wei) 與(yu) 大陸新儒學的過去、現狀與(yu) 未來

——上海儒學會(hui) 首期會(hui) 講綜述

作者:上海儒學研究會(hui)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五月十七日己卯

           耶穌2015年7月2日

 




2015年6月21日,由上海儒學研究會(hui) 和東(dong) 林書(shu) 院聯合舉(ju) 辦的首期儒學會(hui) 講在無錫進行。本次會(hui) 講的主題是:“康有為(wei) 與(yu) 大陸新儒學的過去、現狀與(yu) 未來”。

 

本次會(hui) 講首先圍繞北京大學幹春鬆教授新近出版的《保教立國》和《康有為(wei) 與(yu) 儒學的“新世”》兩(liang) 本著作展開,主要討論了康有為(wei) 的地位與(yu) 儒學分期、《大同書(shu) 》與(yu) 儒家社會(hui) 理想、港台新儒家與(yu) 大陸新儒家的分野及如何看待宋明理學傳(chuan) 統等命題。


上午的討論以康有為(wei) 的政治思想為(wei) 主。幹春鬆指出,康有為(wei) 是現代新儒學的真正鼻祖。長期以來,受到革命史觀的影響,學界關(guan) 注的重點在於(yu) 康有為(wei) 在戊戌變法前後的思想。1911年之後,中國模仿西方政治製度和國家形態建起民國,這時康有為(wei) 直麵的諸多問題——多民族的國家大一統、國家能力和個(ge) 人權利保障、國家認同和凝聚力——往往為(wei) 既往的研究者所忽視。幹春鬆認為(wei) ,在經學瓦解的時代,康有為(wei) 是最後一位從(cong) 儒家經典出發,係統回應中國現代性問題的思想家。


近年來,康有為(wei) 研究的重心逐漸轉向其晚期思想。幹春鬆指出,這種學術興(xing) 趣的轉向與(yu) 目前大陸新儒學發展的趨勢關(guan) 係密切。當主流的意識形態不能解釋中國問題的時候,如何提出基於(yu) 儒家立場的中國發展道路?大陸新儒家可以從(cong) 康有為(wei) 的問題意識中,找尋解答這一問題的靈感。


複旦大學的郭曉東(dong) 和同濟大學的曾亦作了主要評論,認為(wei) 幹春鬆兩(liang) 部著作對康有為(wei) 後期思想作了準確而細致的梳理,並充分肯定了其書(shu) 對康有為(wei) 研究的貢獻。其他與(yu) 會(hui) 學者基本認同幹春鬆的觀點,即康有為(wei) 框定了現代儒學的問題域,然而,如何評價(jia) 康有為(wei) 在儒學史上的地位?對此,與(yu) 會(hui) 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尤其對所涉及的儒學分期問題提出了不同看法。


幹春鬆在牟宗三、杜維明的“三期說”、李澤厚的“四期說”之外,提出了“兩(liang) 期說”的可能,即以康有為(wei) 為(wei) 界,將兩(liang) 千年儒學分成前後兩(liang) 個(ge) 階段,即孔子開創了儒學發展的第一期,而康有為(wei) 以來的現代儒學則是出於(yu) 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思考,可視為(wei) 儒學的第二期。顯然,這實際上將現代新儒學的發端上溯至康有為(wei) ,而不是梁漱溟、熊十力,尤其將康有為(wei) 擺放在儒學發展史的關(guan) 鍵性位置。中國人民大學的張旭亦有類似看法。


同濟大學的曾亦肯定了“兩(liang) 期說”,指出此說的關(guan) 鍵在於(yu) ,淡化了宋明理學在整個(ge) 儒學發展史上的意義(yi) ,因為(wei) 宋明理學麵臨(lin) 的時代問題,遠不如孔子和康有為(wei) 那麽(me) 嚴(yan) 峻。此外,曾亦認為(wei) ,“兩(liang) 期說”突出了儒家在製度構建方麵的重要性,孔子是以“折衷古今”的方式應對當時禮崩樂(le) 壞的局麵,康有為(wei) 同樣麵臨(lin) 著數千年製度被西方衝(chong) 垮的危局,區別僅(jin) 在於(yu) ,他主要采取“折衷中西”的方式來應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的陳壁生認為(wei) “兩(liang) 期說”忽視了孔子以來儒學內(nei) 部發展的複雜性。盡管在漢晉之交和唐宋之交,儒學思想變化確實小於(yu) 近代,但是,這三個(ge) 時間段的學術思想都發生了異質性的轉變。基於(yu) 此,陳壁生提出了“四期說”,即以孔子為(wei) 第一期,劉歆至杜預是第二期,宋明理學第三期,康有為(wei) 則是第四期的開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姚中秋則認為(wei) ,從(cong) 儒家視野出發來重寫(xie) 近代史,應該回到董仲舒的學說,而不僅(jin) 僅(jin) 是康有為(wei) ,還要對近百年來各位先賢在儒學上的努力予以概括提煉。複旦大學的白彤東(dong) 認為(wei) ,就學術成就而言,康有為(wei) 似乎不如錢穆,應該重視錢穆在現代儒學中的重要性。對此,郭曉東(dong) 也提出要防止過度聖化康有為(wei) 的傾(qing) 向。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方旭東(dong) 的發言引出了本次會(hui) 議的下一個(ge) 議題:《大同書(shu) 》與(yu) 儒家社會(hui) 理想。他認為(wei) ,康有為(wei) 《大同書(shu) 》消滅家庭和國家的社會(hui) 理想,其實不符合儒家的一貫立場。姚中秋讚同方旭東(dong) 的看法,認為(wei) 《大同書(shu) 》確實挖斷了儒家根基,正統儒家不應該接受這種類似基督教“末世論”的論述。


陳壁生認為(wei) ,站在儒家的立場,今天發展儒學必須拋棄對大同的想象。同時也應看到,在理論上,清末民初許多思想家都對徹底民主、大同社會(hui) 提出過自己的看法,這一問題有待學界的進一步研究。對此,幹春鬆進行了回應,認為(wei) 現在很多學者大概受李澤厚、汪暉的影響,過於(yu) 強調《大同書(shu) 》對康有為(wei) 思想的統攝性,這恰恰消解了康有為(wei) 的儒者身份。曾亦則指出,理解《大同書(shu) 》應該回到“公羊三世說”的脈絡中,在康有為(wei) 看來,孔子學說本身就包含了一套大同理論,隻不過傳(chuan) 統儒家都是立足於(yu) 據亂(luan) 世來闡發儒家的思想。可以說,康有為(wei) 是真誠地相信《大同書(shu) 》中所描繪的人類社會(hui) 的未來圖景。而且,現代中國道路確實是沿著《大同書(shu) 》的方向往下走的。


下午的討論則由康有為(wei) 思想延伸到大陸新儒學發展的相關(guan) 問題。郭曉東(dong) 指出,大陸新儒家對康有為(wei) 思想的關(guan) 注,背後關(guan) 係到大陸新儒學的自我定位問題。曾亦則進一步指出,其中還包括康有為(wei) 研究在大陸新儒學中的定位問題。與(yu) 會(hui) 學者大都認可,無論是自由主義(yi) ,還是新左派,都不過是現代性的產(chan) 物,大陸新儒學應該對現代性本身進行反思,超越革命和啟蒙的局限,尋找出一條“中國道路”。


在此基礎上,與(yu) 會(hui) 學者還談到了對港台新儒學的看法。張旭認為(wei) ,港台新儒學講“內(nei) 聖開出新外王”,走的是儒家與(yu) 科學、民主融合的路徑;新梁啟超主義(yi) 者走的是儒家與(yu) 憲政融合的路徑。二者都接納了現代性(民主、科學、憲政)。大陸新儒家則不講融合,而是另辟蹊徑,沿著康有為(wei) 的問題意識來探討儒學未來的道路。郭曉東(dong) 認為(wei) ,大陸新儒家在對港台新儒學糾偏的同時,不能存有過重的判教意識。


事實上,港台新儒學接續的是宋明理學的傳(chuan) 統,重視“修身養(yang) 性”。陳壁生認為(wei) ,今天的儒學研究不但要接上熊十力以來新儒家的研究傳(chuan) 統,而且還要接上更早的經學大傳(chuan) 統,這樣儒學複興(xing) 才更加富有生命力。白彤東(dong) 則對今文經學是否能回應現代問題表示懷疑,主張回到百家爭(zheng) 鳴的子學時代尋找思想資源。方旭東(dong) 、郭美華都認為(wei) ,不能貶低宋明理學研究在現代儒學發展中的重要性。


西南科技大學的齊義(yi) 虎強調要拋棄過去那種“刺激—反應”的模式,從(cong) 中華文明的自我更新來看近現代史;上海師範大學的郭美華重視社區儒學,對儒者的定位提出了反思;紐約州立大學的陳丹丹則從(cong) 女性主義(yi) 的角度提醒大陸新儒家安頓女性的位置,且不能忽視了修身的重要性。


本期儒學會(hui) 講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落下了帷幕。參與(yu) 會(hui) 講的還有來自江南大學、東(dong) 林文化研究會(hui) 、無錫曆史學會(hui) 的學者。



責任編輯:梁金瑞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