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德的多重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
作者:徐小躍
整理:蔣正翔
來源:《光明日報》(2015年06月27日10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五月十二日甲戌
耶穌2015年6月27日
【編者按】
5月27日,由中宣部指導,光明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倫(lun) 理學會(hui) 共同主辦的“核心價(jia) 值觀百場講壇”第22場活動在重慶忠縣舉(ju) 行。南京圖書(shu) 館館長,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徐小躍,作《忠德的多重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的講座。光明網對講座進行了現場視頻直播,來自忠縣的330多位觀眾(zhong) 到現場聆聽了講座,來自全國的385萬(wan) 網友收看了節目,25.3萬(wan) 網友通過微博、論壇等參與(yu) 了交流互動。現摘錄部分演講實錄,以饗讀者。
在中國曆史上,“忠”是中華傳(chuan) 統道德文化中的一個(ge) 重要的德目。孔子的文、行、忠、信的“四教”中有“忠”,孟子的“忠信仁義(yi) ,樂(le) 善不倦”的“天爵”中有“忠”,《周禮》的“智、仁、聖、義(yi) 、忠、和”六德中有“忠”,“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舊四維八德中有“忠”,“忠孝仁愛信義(yi) 和平”新八德中有“忠”。這充分證明了“忠”在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當中的重要地位。
一、釋忠
“忠”在漢語詞匯中是一個(ge) 多義(yi) 詞,其原始本來之義(yi) 有許多,並皆表示某種美德和善行,這應該是“忠”這個(ge) 概念一個(ge) 非常重要的特點。
《說文解字》:“忠,敬也。從(cong) 心,中聲。”段玉裁補“盡心曰忠”,《疏》:“中心曰忠”;《廣韻》:“忠,無私也”;《六書(shu) 精蘊》:“忠,竭誠也”;《玉篇》:“忠,直也”。可見,“忠”在盡心、中心、無私、恭敬、竭誠、直率等獲得了它的本來含義(yi) 。所以,“忠德”就是盡心盡力,不偏不倚,恭敬竭誠,忠心無私以奉公、任事、服職、對人之美德。也隻有在這些意義(yi) 上我們(men) 才能真正理解古人所說的“忠者,德之正也”之深義(yi) ,從(cong) 而才能明白為(wei) 什麽(me) 忠德在中華傳(chuan) 統道德文化中占有那樣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這麽(me) 說,如果能將忠德所蘊含的全部意義(yi) 揭示和呈現出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精神就可以得到全麵展現。
二、忠德包含了仁義(yi) 禮智信五常之德
1.忠愛。盡心盡力為(wei) 人做事,是忠德所表達的第一個(ge) 意思。這裏對“為(wei) 人”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為(wei) 人”一般是指為(wei) 他人而不是為(wei) 自己。第二,“為(wei) 人”特殊是指為(wei) 大多數人而不是為(wei) 少數人。第一個(ge) 意義(yi) 上的忠之義(yi) ,我們(men) 在《論語》中能得到印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wei) 人謀而不忠乎?與(yu) 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an) 不習(xi) 乎?”“為(wei) 人謀而不忠乎”?在孔子看來,所謂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忠”在盡心盡力為(wei) 人謀利中,在“立人達人”中顯示其“仁愛”精神。第二個(ge) 意義(yi) 上的忠之義(yi) ,我們(men) 在《左傳(chuan) 》中能得到印證。《左傳(chuan) ·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意思是說,統治者要思考著為(wei) 人民謀求利益,這就叫忠。由上可知,忠在“為(wei) 人”“利民”中獲得了它的含義(yi) 。“為(wei) 人”體(ti) 現的是“以他人為(wei) 本”,“利民”體(ti) 現的是“以人民為(wei) 貴”。具體(ti) 言之,推而廣之,忠的對象那就是事業(ye) ,就是職守,就是國家,就是民族。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仁愛,而仁愛的本質即在於(yu) 給予、奉獻。由此,忠德就表現為(wei) “仁愛”之德也,從(cong) 而實現了忠與(yu) 五常之仁的相融互通,我們(men) 姑且以“忠愛”表述之。
2.忠正。無私公正做人處事,是忠德所表達的第二個(ge) 意思。私的反麵是公,所以無私也就是“公”,大公無私,此之謂也。而“公”的要旨就反映在中正、平正之上,“忠者,德之正也”“惟正是忠”,此之謂也。這裏實際上就形成了這樣的邏輯關(guan) 係:忠即公,公即正,正即義(yi) ,義(yi) 即忠。“義(yi) ”是讓人們(men) 在裁製事物的時候,要遵循“比於(yu) 心”“合於(yu) 眾(zhong) ”“得於(yu) 中”“止於(yu) 平”“行於(yu) 正”的原則。所以公平、公正、中正、無私正是“義(yi) ”德呼喚的精神。“天下為(wei) 公”也正是通過忠德要弘揚的一種德性和精神。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無論是雅文化,還是俗文化,無論是上層社會(hui) ,還是下層社會(hui) ,都按照“公義(yi) ”這一最高原則創造出他們(men) 心中的偶像並加以祭拜,以此代表這一忠公文化的特殊符號。關(guan) 公、包公和濟公被合稱為(wei) “三公”。人民稱頌和祭拜他們(men) ,就是在於(yu) 他們(men) 是“公義(yi) 忠正”的化身。中國是將公正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來加以認知和追求的。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義(yi) 正,而義(yi) 正的本質即在於(yu) 公正、無私。由此,忠德就表現為(wei) “義(yi) 正”之德也,從(cong) 而實現了忠與(yu) 五常之義(yi) 的相融互通,我們(men) 姑且以“忠正”表述之。
3.忠敬。恭敬,是忠德所表達的第三個(ge) 意思,也是《說文解字》對忠的最直接的解釋,“忠,敬也”,意思是說忠即是恭敬、莊敬、尊敬、崇敬之情之義(yi) 。“禮”的本質在於(yu) “敬”。“禮”還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不論婚禮、喪(sang) 禮、國禮,體(ti) 現的精神就是“毋不敬”,即身心內(nei) 外不可有一點不恭敬之意。可見,禮敬、禮讓、禮謙、禮卑是關(guan) 乎修養(yang) 和品行的問題。一個(ge) 國家要立,需要知禮,一個(ge) 人要立,需要知禮。對人行事要恭敬而不懈怠,這就是忠德與(yu) 禮德所欲共同彰顯的德行和精神。有了這種德行和精神,就會(hui) 產(chan) 生團結和諧的局麵。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禮敬,而禮敬的本質即在於(yu) 恭敬、謙讓。由此,忠德就表現為(wei) “禮敬”之德也,從(cong) 而實現了忠與(yu) 五常之禮的相融互通,我們(men) 姑且以“忠敬”表述之。
4.忠善。教人以善,導人以善,是忠德所表達的第四個(ge) 意思。作為(wei) 五常之德的“智”,不是我們(men) 通常理解的聰明、知識和智慧,其正確的解釋應該是良知,它是所有道德的基礎和判斷,是所有道德真假的標準。如果要對五常中的“智”給出一個(ge) 本質屬性的話,那麽(me) ,我認為(wei) 就是“善”,再確切一點說就是“至善”。如此,智與(yu) 善就在人之為(wei) 人的本性上得到了重合與(yu) 相通。呈明向善之心,教化人心向善,這就是忠德與(yu) 智德所欲共同彰顯的德行和精神。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智善,而智善的本質即在於(yu) 良知、向善。由此,忠德就表現為(wei) “智善”之德也,從(cong) 而實現了忠與(yu) 五常之智的相融互通,我們(men) 姑且以“忠善”表述之。
5.忠誠。不欺竭誠,是忠德所表達的第五個(ge) 意思。《增韻》說:“忠者,內(nei) 盡其心,而不欺也。”《六書(shu) 精蘊》說:“忠,竭誠也”,這裏是強調發自內(nei) 心的絕對不欺、誠實和誠信之義(yi) 。一個(ge) “盡”字,一個(ge) “竭”字來規定不欺與(yu) 誠,是為(wei) 了強化忠德在誠信層麵的絕對性與(yu) 神聖性。這應該是表征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信德”最深層的內(nei) 涵。另外,此處的忠德所表示的誠信和不欺之義(yi) ,與(yu) 五常之信德的意思是完全吻合的。從(cong) 正麵說,信就是真誠,真實;從(cong) 反麵說,信就是不疑不欺。合而言之,誠信的意思就是誠實不欺。在孟子看來,誠信是一種向善之心,向善之力,向善之情。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信誠,而信誠的本質即在於(yu) 篤實、不欺。由此,忠德就表現為(wei) “信誠”之德也,從(cong) 而實現了忠與(yu) 五常之信的相融互通,我們(men) 姑且以“忠誠”表述之。
由上可知,由愛、正、敬、善、誠而組成的忠愛、忠正、忠敬、忠善、忠誠的忠德精神與(yu) 仁愛、義(yi) 正、禮敬、智善、信誠的仁義(yi) 禮智信五常精神實現了互通互融。我曾這樣概括五常所體(ti) 現的精神:仁以愛之,義(yi) 以正之,禮以敬之,智以善之,信以誠之。而今天對忠德所體(ti) 現的精神則要做出如下的概括:忠以愛之,忠以正之,忠以敬之,忠以善之,忠以誠之。總之,忠德具有了仁義(yi) 禮智信五常的全部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我相信,當具有了上述的認知,忠德在中華傳(chuan) 統道德中的重大意義(yi) 和巨大作用就會(hui) 清晰可見了。
三、忠德是一種氣節
當然,忠德所表征的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不僅(jin) 表現在她與(yu) 五常之德的相通性,而且由忠德呈現的另一層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是值得我們(men) 重視和需要闡揚的。那就是忠還有作為(wei) 一種為(wei) 了堅守、捍衛、維護、完成高尚的和神聖的道義(yi) 、正義(yi) 、公道、真理、光明而不惜犧牲生命的氣節、操守與(yu) 情懷之義(yi) 。自古以來,我們(men) 中華民族都在傳(chuan) 頌和高揚著這種精神。而聖哲先賢們(men) 的許多名言,也都是在詮釋和印證著“忠德”的這一精神。這種浩然正氣正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氣節和可貴精神之所在,千百年來在這種氣節和精神培植下產(chan) 生了許許多多的民族英雄,舍生取義(yi) 成仁是曆史上許多人追求的人生境界。我們(men) 常常會(hui) 將這種品德操守讚譽為(wei) 忠勇、忠貞、忠烈。由此,忠德就表現為(wei) “道義(yi) ”之德也,從(cong) 而實現了忠與(yu) 義(yi) 的相融互通,我們(men) 姑且以“忠義(yi) ”表述之。
通過以上對忠德諸義(yi) 的討論,可能會(hui) 發現忠德有幾個(ge) 非常重要的特點。其一,就是它的“全”性。即強調對“他者”的盡心盡力,全心全意。“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忠經·天地神明章》),此之謂也。其二,就是它的“一”性。即強調對“他者”的專(zhuan) 一純粹,永恒堅定。“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同上),此之謂也。正因為(wei) 有了上述二性,忠德與(yu) 其他道德德目比較起來,喜歡用一個(ge) 否定詞來加強忠德諸義(yi) 的意義(yi) 。例如忠心不貳,忠誠不欺,忠勇不屈,忠貞不移,忠正無私。
四、忠孝與(yu) 忠君愛國
與(yu) 孝與(yu) 君相連而形成的“忠孝”“忠君”思想當是忠德所包含的兩(liang) 項重要內(nei) 容。如果單就“孝”來說,其在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顯著地位及其重要性都是沒有任何疑問的,但當孝與(yu) 忠相連而構成“忠孝”問題,以及當“忠君”與(yu) “愛國”相連而形成“忠君愛國”問題,其中的複雜性就呈現了,這就需要我們(men) 曆史地、具體(ti) 地、辯證地加以分析。
1.忠孝。如果就忠孝二德連用的話,無疑是孝德在先,忠德在後。道理很簡單,忠孝就是要解決(jue) “移孝為(wei) 忠”的問題。“孝”字由上老、下子而構成,象征上代與(yu) 下代融為(wei) 一體(ti) 。孝的對象是雙親(qin) ,“善事父母為(wei) 孝”,所以這是對父母家庭所負責任而表現出來的善德善行。忠的對象是集體(ti) 、上級、君王、國家,那是對這些對象的責任。所以說,孝是離每個(ge) 人最近和最先要做的善行,“百善孝為(wei) 先”。善事父母的孝道之最本質的倫(lun) 理精神一定是愛,又具體(ti) 表現在“敬”“順”之上,所以也才有了“孝敬”“孝順”之說。由孝道而表現的下者對上者的敬順之愛,當是忠孝思想提倡者要很好利用的地方。出於(yu) 人的真摯情感而對在上者的父母兄長的敬順仁愛的德行,如果將其擴展開來,對他人、集體(ti) 、事業(ye) 、上級、君王、國家也都能做到盡心盡力,敬順行事,那應該成為(wei) 一個(ge) 文明社會(hui) 值得正麵肯定和提倡的行為(wei) 。由孝而忠,或者說移孝為(wei) 忠,如果在上述意義(yi) 得到自然地展開,那麽(me) ,這樣的忠是不可或缺的。漢唐以來所形成的“求忠臣必於(yu) 孝子之門”選拔人才機製,其思想基礎正在於(yu) 此。
所以,與(yu) 其說“忠孝”,不如說“孝忠”更符合它們(men) 的邏輯順序。孝的本質在於(yu) 愛,愛是一種有心有情對對象的眷念、親(qin) 近和愛護,愛父母,愛家庭,由此推移,愛家鄉(xiang) ,愛故土,愛國家,愛天下,這是一個(ge) 源於(yu) 親(qin) 情的延伸,這是一種基於(yu) 責任的擴展,這是一項本於(yu) 使命的推及。而治國平天下的愛國之情則是由“忠德”來加以體(ti) 現的。基於(yu) “孝忠”而產(chan) 生的愛國情懷,也是由中國傳(chuan) 統的“家國同構”的社會(hui) 結構所決(jue) 定的。由此可見,與(yu) 孝相連的忠,其積極正麵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對於(yu) 宋代以後那種將“移孝為(wei) 忠”僅(jin) 局限於(yu) 處理君臣關(guan) 係的狹隘化,並將兩(liang) 者的關(guan) 係絕對化的忠的思想,我們(men) 是應該明確否定和批判的。我們(men) 也將這一性質的忠,名之為(wei) “私忠”“愚忠”。
2.忠君。當忠的對象直接與(yu) 統治者的君相連後而構成了“忠君”問題以及忠君又與(yu) 愛國相連而構成了“忠君愛國”問題。“忠君”複雜性的原因乃是中國具體(ti) 的曆史和具體(ti) 的社會(hui) 結構。
關(guan) 於(yu) 忠君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處理君與(yu) 臣之間的關(guan) 係問題。在先秦許多文獻裏,都是從(cong) 雙向性上來規定和定位君臣之間的關(guan) 係的。“君仁臣敬”“君惠臣忠”,君臣的關(guan) 係是相對的,是雙向的,這也叫著“君臣有義(yi) ”。總之,君臣正常關(guan) 係的建立是有條件的,是有原則的。由此可見,這樣的君臣關(guan) 係正是遵循著“忠”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德性,那就是忠之正。所以說,忠君的問題也有個(ge) 正與(yu) 不正的問題。對於(yu) 具有忠之正的“忠君”思想不但不應給予簡單地否定,還應汲取其中的合理營養(yang) 。
從(cong) 戰國後期開始,到漢代以後,尤其是宋代以後,忠君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即向著單向性、絕對性等不正的方向變化了。這就是“為(wei) 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yu) 君則為(wei) 之”(《禮記·文王世子》語),“君為(wei) 臣綱”(西漢董仲舒語),“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曾國藩語),更有甚者,那就是宋代以後成為(wei) 主流的觀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的忠就被稱為(wei) “愚忠”“私忠”。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喪(sang) 失了“正”性的忠,背離了“公”性的忠,它已經完全將“忠德”異化了,變質了。這裏似乎都不能用責任與(yu) 義(yi) 務等概念及其精神來討論和評價(jia) “愚忠”“私忠”的問題,因為(wei) 它屬於(yu) 奴才價(jia) 值觀。也就是說,當一種價(jia) 值觀念完全抹殺了個(ge) 體(ti) 價(jia) 值、主體(ti) 意義(yi) 和獨立人格,無論是在什麽(me) 意義(yi) 上,這一性質的忠的思想都應該得到堅決(jue) 地否定和批判。
3.忠君愛國。關(guan) 於(yu) 忠君愛國問題,實際上是包含了許多中國傳(chuan) 統的愛國主義(yi) 思想內(nei) 容。論忠德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內(nei) 容就是愛國的問題,正像論孝道一定要論家一樣。
以上已說到,“忠君愛國”涉及到君國關(guan) 係。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另一個(ge) 非常顯著的特征就表現為(wei) “君國一體(ti) ”。不能將“忠君”一事一概定性為(wei) 糟粕,而是一要區分它的“正”與(yu) “不正”,二要看到忠君與(yu) 愛國兩(liang) 者是否是統一的。具體(ti) 說來,君之意是為(wei) 了國家,為(wei) 了人民,為(wei) 了民族,那麽(me) ,此時的忠君就等同於(yu) 愛國,應該得到肯定和頌揚。我們(men) 每位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屈原、嶽飛、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等愛國民族英雄,他們(men) 的行為(wei) ,或為(wei) 了謀求人民的利益,或為(wei) 了保持民族的氣節,或為(wei) 了製止內(nei) 部的分裂,或為(wei) 了抵抗外族的入侵,或為(wei) 了保衛國土的完整,或為(wei) 了抵禦外國的欺侮,或為(wei) 了捍衛道義(yi) 的尊嚴(yan)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主要由忠德來體(ti) 現的中國傳(chuan) 統的愛國主義(yi) ,已構成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美德而受到讚揚。正因為(wei) 如此,習(xi) 近平同誌才明確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愛國主義(yi) 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
愛國主義(yi) 的具體(ti) 內(nei) 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得到豐(feng) 富充實的。例如中國近代形成的愛國主義(yi) ,就加強了國家民族等方麵的內(nei) 容。而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代表所領導的偉(wei) 大的抗日民族解放運動,則將“對外推翻帝國主義(yi) 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nei) 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並最終贏得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和當家作主融入到愛國主義(yi) 內(nei) 涵中。而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並隨著習(xi) 近平同誌“中國夢”的提出,又使得愛國主義(yi) 思想有了更加嶄新豐(feng) 富的內(nei) 涵。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將中國精神概括為(wei) 一是“愛國主義(yi) 的傳(chuan) 統精神”,一是“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而“愛國”又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一項重要德目。結合我們(men) 對忠德多重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的探討,如果站在忠的角度來理解習(xi) 近平的“中國夢”和“愛國”的話,那麽(me) ,中國夢就是國家夢,民族夢,人民夢,而愛國就是忠愛國家,忠愛民族,忠愛人民以及忠愛這個(ge) 國家、民族和人民創造出的一切文化和進行的一切事業(ye) 。
五、忠德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
以上我們(men) 在一個(ge) 比較廣泛的範圍內(nei) 對忠的多重含義(yi) 及其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進行了論述。無論是在本義(yi) 上與(yu) 仁義(yi) 禮智信五常的比較研究,在作為(wei) 節操品德的意義(yi) 上與(yu) 義(yi) 德的比較研究,在教人以善的意義(yi) 的深刻闡釋,還是在對忠孝與(yu) 忠君愛國具體(ti) 問題的研究,都會(hui) 給人一個(ge) 非常強烈的印象,那就是忠德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確實豐(feng) 富多彩。這個(ge) 事實使人們(men) 明白在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核心價(jia) 值觀的過程中,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對忠德的揭示和研究。不過更為(wei) 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在於(yu) ,在我們(men) 宣傳(chuan) 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時候,可能沒有哪一個(ge) 單獨的概念能夠像“忠”這個(ge) 概念有那麽(me) 廣的含攝性。忠德可以在比較多的層麵起到涵養(yang) 、培植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作用。忠德不但是美德,而且是全德,這個(ge) 特點應該引起人們(men) 的高度重視。
總的說來,就盡心盡力,不偏不倚,恭敬竭誠,忠心無私以奉公、任事、服職的本義(yi) 來看,它就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中的“公正”“愛國”“敬業(ye) ”“誠信”“友善”有著內(nei) 在的關(guan) 聯性和相通性。具體(ti) 說來,由忠愛而表現的仁愛之德能成為(wei) 涵養(yang) “愛國”“敬業(ye) ”“誠信”“友善”之德;由忠正而表現的義(yi) 正之德能成為(wei) 涵養(yang) 公正之德;由忠敬而表現的禮敬之德能成為(wei) 涵養(yang) “和諧”“敬業(ye) ”“友善”之德;由忠善而表現的智善之德能成為(wei) 涵養(yang) “文明”之德;由忠誠而表現的信誠之德能成為(wei) 涵養(yang) “誠信”“友善”之德;由忠義(yi) 而表現的道義(yi) 之德能成為(wei) 涵養(yang) “愛國”之德;由忠孝而表現的愛親(qin) 人、愛家庭、愛家鄉(xiang) 、愛故土、愛國家、愛天下之德能成為(wei) 涵養(yang) “愛國”之德;由在公與(yu) 正二義(yi) 前提下的忠君愛國而表現的傳(chuan) 統的愛國主義(yi) 思想能成為(wei) 涵養(yang) “愛國”之德。
六、忠德與(yu) 向善
我們(men) 在前麵已提到過,孟子將忠解釋為(wei) 是教化人向善的,他說:“教人以善謂之忠”。而我們(men) 說,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xing) ,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都是善的表征。善是符合人性和社會(hui) 發展方向的地方和境界。安止此境,又恰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強調的思想終的。而我們(men)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光耀世界,其中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yu) 這一文明本身就尤其重視安止光明和美麗(li) 的地方。作為(wei) 群經之首的《周易》有言:“文明以止,人文也”,就是說,安止文明就是人文。而安止文明就是朝著光明和美麗(li) 的方向前行,並最終與(yu) 此相合。這一文明之境,儒家又稱其為(wei) “至善”,所以也才有了《大學》那句著名的話語:“止於(yu) 至善”。如何能實現這一人類社會(hui) 的美好目標呢?中國先哲先聖們(men) 告訴我們(men) ,可以通過“忠德”的教導、弘化、宣傳(chuan) 、提倡,我們(men) 就能夠達到此境。由此可見,忠德的這一重屬性,真的是應該大力地得到弘揚和推廣,讓更多的人知道忠德的這一重要功能和作用,將其化為(wei) 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和實現偉(wei) 大的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實際上忠的這一教人向善之義(yi) ,有一個(ge) 極其重要的功能,就是從(cong) 根本處,超越性地呼喚向善之心,人心向善,止於(yu) 至善,換句話說,它不是直接呈現什麽(me) 樣的具體(ti) 道德,表現什麽(me) 樣的具體(ti) 德行,而是從(cong) 總體(ti) 上要求人們(men) 向善、行善。當你知道了“向善之心”乃是中華民族的信仰追求以後,你再來理解和體(ti) 會(hui) “教人以善謂之忠”,那一定會(hui) 產(chan) 生某種絕對感和神聖感。當你深切感受到你從(cong) 事的事業(ye) 是表征人類社會(hui) 發展方向的,是安止於(yu) 真善美之境界的,那麽(me) ,你一定會(hui) 表現出對她的無比忠誠之情,同時亦會(hui) 為(wei) 此目標的實現而盡心力行,以彰顯忠勇之精神。一種力量隻要由信仰形成,那將是巨大而又恒久的。
我們(men) 論述中華傳(chuan) 統的忠德思想,就是要客觀全麵呈現它的含義(yi) ,揭示它的價(jia) 值,闡揚它的意義(yi) ,但其最終目的當是要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最精當的對接,在現在和未來的中國社會(hui) 使中國人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觀眾(zhong) 互動】
提問:現在很多人受西方價(jia) 值觀的影響,更追求自由和自我,它和我們(men) 所提倡的“忠”是否有衝(chong) 突,怎樣找到契合點呢?
徐小躍:首先,我們(men) 講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一定要談到自由平等,如果忽視了,那一定不是表征人性光輝和社會(hui) 發展的方向。其次,馬克思主義(yi) 有普遍意義(yi) ,我們(men) 中國文化所表征的精神,同樣有普遍意義(yi) 。比如,儒道佛是構成我們(men)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心的三大家,它們(men) 的核心價(jia) 值觀就一個(ge) 字——愛。儒家叫仁愛,愛就是給予和奉獻;道家講給予,愛就是給予,一定不是索求;佛教也是愛,體(ti) 現在慈悲,給予別人這就是慈,幫人解決(jue) 痛苦就是悲。用我們(men) 通俗的話說,就是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所以這樣一個(ge) 價(jia) 值觀,不僅(jin) 絕對不會(hui) 影響你所提出的自由,而且你反而會(hui) 擁有自由,會(hui) 更強大,精神會(hui) 更加富有。我對愛有10個(ge) 字的表述:有心、有情、給予、尊重、寬容。所有的愛一定是給予,而不是索求,這就是我們(men) 中華文明昌明於(yu) 世界,而未來將繼續光耀世界的真正原因所在。
【專(zhuan) 家簡介】
徐小躍,現任南京圖書(shu) 館館長、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至2010年任南京大學哲學係主任、宗教學係主任。
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計劃暨“萬(wan) 人計劃”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軍(jun) 人才,中央“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zhuan) 家,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zhuan) 家(哲學),中共江蘇省委決(jue) 策谘詢專(zhuan) 家,江蘇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儒佛道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主任,江蘇周易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hui) (國家一級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法人代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美國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著有《禪與(yu) 老莊》《羅教-佛教-禪學》《禪林寶訓釋譯》等專(zhuan) 著和一百多篇學術論文。
(本文摘編自“核心價(jia) 值觀百場講壇”第22場活動的現場演講實錄,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
責任編輯:葛燦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