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韓星著《儒教的現代傳承與複興》出版暨自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5-06-30 19:44:36
標簽: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書(shu) 名:儒教的現代傳(chuan) 承與(yu) 複興(xing)

作者:韓星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7 

定價(jia) :49.00元


 



編輯推薦

 

近代以來,否泰相交,民族國家遭遇千古奇變,文化傳(chuan) 統破壞殆盡,現在正逐漸回歸大中至正之道。中國文化的複興(xing) 是全麵的,儒家文化的複興(xing) 也是這樣。本書(shu) 接續李申的《中國儒教史》,梳理了儒教百年來的紛爭(zheng) 曆史,在此基礎上勾勒出儒教現代傳(chuan) 承與(yu) 複興(xing) 的曆程,對於(yu) 當下建設中國自己的思想和學術體(ti) 係,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

 

內(nei) 容推薦

 

自近代西方學術體(ti) 係引入中國以來,儒教、孔教是否是西方話語裏麵的“宗教”問題,一直爭(zheng) 論不斷。本書(shu) 作者認為(wei) ,在這些爭(zheng) 論過程中,人們(men) 最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二元對抗思維模式簡單地以“是”與(yu) “否”來回答。其實,曆史上儒家的“教”不僅(jin) 僅(jin) 是狹義(yi) 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義(yi) 。本書(shu) 梳理了近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生的儒教活動及其思想理論,以及波及海外東(dong) 南亞(ya) 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形成了持續的文化傳(chuan) 承和複興(xing) 運動,對於(yu) 當下中國建設自己的思想和學術體(ti) 係,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

 

作者簡介

 

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儒聯理事及普及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著作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中國文化通論》、《儒家人文精神》等。

 

目  錄

 

自序  我的儒教觀

 緒論  清末民初的社會(hui) 變化與(yu) 儒學衰微

 一、清末民初的社會(hui) 變遷

 二、儒學的衰微和民族精神的危機

 第一章 康有為(wei) 孔教說述評

 一、儒學、儒教與(yu) 孔教的概念

 二、康有為(wei) 提出孔教說的動因

 三、康有為(wei) 孔教說的目的

 四、康有為(wei) 創教之經過

 五、康有為(wei) 孔教說的內(nei) 容剖析

 1.康有為(wei) 在比較中闡釋孔教的特征

 2.康有為(wei) 通過“我注六經”來構建孔教的“神學”思想體(ti) 係

 3.康有為(wei) 孔教說與(yu) 政治維新和專(zhuan) 製體(ti) 製的關(guan) 係矛盾與(yu) 衝(chong) 突

 4.康有為(wei) 孔教說的價(jia) 值

 第二章  清末民初孔教複興(xing) 活動及其爭(zheng) 論

 一、清末民初孔教活動述論

 二、孔教活動引發的爭(zheng) 論

 三、梁啟超——多變的孔教觀

 第三章 辜鴻銘:中西文明比較視野中的孔教觀

 一、學貫中西的文化保守主義(yi) 者

 二、中西文明比較,確立中華文明主體(ti) 性

 三、中西文明融會(hui) ,尋求人類文明道路

 四、儒學是否為(wei) 宗教的探討

 五、孔道與(yu) 孔教

 六、良民宗教

 七、對傳(chuan) 統儒教(孔教)以及近代孔教派的曆史反思

 第四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孔教的批判

 一、陳獨秀孔教非教說及對孔教的批判

 二、胡適的儒教非教與(yu) 實用主義(yi) 的宗教觀

 三、蔡元培的儒教非教及哲學、美育代宗教說

 四、魯迅等對“封建禮教”的批判

 第五章 新文化運動中學衡派的孔教觀

 一、學衡派孔教觀的現實原因和內(nei) 在動因

 二、吳宓中西文化比較視野中的孔教觀

 三、梅光迪“複興(xing) 孔教”與(yu) 融通孔耶

 四、柳詒徵論孔道與(yu) 孔教

 第六章  段正元論儒道與(yu) 孔教

 一、段正元對道的闡釋

 二、段正元對儒道的認識

 三、孔教:萬(wan) 教歸儒,儒道真行

 四、道與(yu) 教:修道之謂教

 第七章 香港孔教學院:現代民間儒教的基地

 一、香港孔教學院與(yu) 湯恩佳院長

 二、湯恩佳先生的孔教儒學思想

 1.全麵把握孔子儒家思想

 2.多角度地論證孔教思想

 三、香港孔教學院的孔教理念和實踐

 1.香港孔教學院參與(yu) 多元宗教對話

 2. 香港六大宗教領袖座談會(hui) :曆史·信念·共識·影響

 四、香港孔教學院與(yu) 大陸儒教派和海外新儒家的比較

 第八章  儒教在越南的傳(chuan) 播和現代轉換

 一、儒教在越南傳(chuan) 播的曆史、作用及其特點

 二、越南近代社會(hui) 與(yu) 儒教地位的變化

 三、越南的現代化與(yu) 儒教的現代作用

 第九章  新加坡儒學和孔教

 一、儒學孔教在新加坡的曆史傳(chuan) 承和發展演變

 二、新加坡的儒學倫(lun) 理教育運動

 三、新加坡的孔教活動——以南洋孔教會(hui) 為(wei) 中心

 四、精英與(yu) 大眾(zhong) 的二元路向:新加坡的儒學團體(ti) 和儒學的民間化、宗教化

 五、新加坡儒學孔教活動的主要特征

 第十章  印度尼西亞(ya) 的孔教

 一、印尼孔教的發展曆程

 二、印尼孔教的組織

 1.中華會(hui) 館

 2.孔教會(hui)

 3.三教會(hui)

 三、印尼孔教的教義(yi) 、教規

 1.印尼孔教神學的基本概念

 2.印尼孔教的教義(yi)

 3.印尼孔教的教規

 四、印尼孔教的基本特征

 第十一章  馬來西亞(ya) 的儒學和孔教

 一、馬來西亞(ya) 華人曆史、華文教育及其文化傳(chuan) 承

 二、馬來西亞(ya) 華人的儒學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

 三、馬來西亞(ya) 華人孔教與(yu) 民間信仰

 結語  海外孔教與(yu) 儒學、儒教發展道路的反思

 

前言

 

自序  我的儒教觀

 

“儒教”的概念史書(shu) 上就有,並且一直都在使用。最早見於(yu) 《史記·遊俠(xia) 列傳(chuan) 》:“魯人皆以儒教。”後又見於(yu) 《晉書(shu) ·宣帝紀》:“博學恰聞,伏膺儒教。”《梁書(shu) ·儒林傳(chuan) 序》:“魏、晉浮蕩,儒教淪歇,風節罔樹,抑此之由。”唐王維《和仆射晉公扈從(cong) 溫湯》:“王禮尊儒教,天兵小戰功。”唐朝《封氏見聞記》也把儒教單列出來:“儒教近而易見,故宗之者眾(zhong) 焉。道意遠而難識,故達之者寡焉。道者,萬(wan) 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來,儒教也。”近代康有為(wei) 在其《孔子改製考》中認為(wei) 孔子創立儒教,提出一套他自己創造的堯、舜、禹、湯、文、武的政教禮法,編撰六經作為(wei) “托古改製”的根據。經過與(yu) 諸子百家之間的爭(zheng) 論,逐漸取得了優(you) 勢。因為(wei) 儒教教義(yi) 最完善,製度最完備,徒眾(zhong) 最多,所以在漢武帝時取得一統的地位,孔子也就成為(wei) “萬(wan) 世教主”[1]。任繼愈又重新使用了儒教這個(ge) 概念,他撰寫(xie) 了《論儒教的形成》、《儒家與(yu) 儒教》、《儒教的再評價(jia) 》等一係列論文,認為(wei) 隨著曆史的發展,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其曆史地位愈來愈高,社會(hui) 影響也愈來愈大,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到清末儒家學派有一個(ge) “宗教”化的過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逐漸被神化。認為(wei) 儒家宗教化是與(yu) 曆代封建統治者的提倡、扶植有密切關(guan) 係,一些封建士子和孔子後學也積極參與(yu) 了儒家的造神活動。他們(men) 共同“尊孔讀經”,致使儒家從(cong) 一個(ge) 學術流派逐漸向“宗教”演變,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也被為(wei) 教主的地位。[2]他對儒教的總體(ti) 評價(jia) 是負麵的,但他對儒教這個(ge) 概念在學理上的合法性是沒有疑問的。任氏弟子李申在其師基本觀點的基礎寫(xie) 出皇皇巨著《中國儒教史》上下卷[3]及其《中國儒教論》[4],以儒教為(wei) 定論,更是進行了詳盡的曆史梳理。進入二十一世紀,儒教是教非教的大爭(zheng) 論再次使儒教成為(wei) 當下的流行詞匯,似乎學界和民間都認可這個(ge) 概念。但是,關(guan) 於(yu) 儒教是不是宗教?是什麽(me) 樣的宗教?怎麽(me) 正確理解儒教的“教”?儒教已經成為(wei) 曆史遺產(chan) 還是有必要複興(xing) ?是否能夠複興(xing) ?等等,目前在社會(hui) 上和學術界仍然有爭(zheng) 議。在這些爭(zheng) 論過程中人們(men) 最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二元對抗思維模式簡單地以“是”與(yu) “否”來回答。其實,曆史上儒家的“教”不僅(jin) 僅(jin) 是狹義(yi) 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義(yi) 。[5]

 

現今人們(men) 受西方宗教的影響,以及百餘(yu) 年來在這個(ge) 問題上的爭(zheng) 辯不休,一見“儒教”這個(ge) 詞很容易就被認為(wei) 是宗教。這是我們(men) 文化斷裂,儒家之道隱而不彰,西學西教宰製我們(men) 文化的結果。我們(men) 應該尋根溯源,正本清源,確立自信,逐漸擺脫西方的宰製,尋求保合太和的大道。人與(yu) 道的和合,就是我們(men) 常說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其實天人合一的說法乃是受到西方人與(yu) 自然二元分立觀念的影響而形成的,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說法是天地人三才相參相合。三才之道就是本原之大道的分化,其要點是天地人各有特性而渾然一體(ti) ,各有特征而可以相參。人居天地之中,為(wei) 萬(wan) 物之貴,起著主體(ti) 性的作用,故最終還是以人道為(wei) 主——主動、主體(ti) 。所以,儒教以道為(wei) 教,最終落實的還是尊天重地前提下的人文主義(yi) 精神。我們(men) 理解的儒教不是講鬼神迷信的宗教,而主要是以人文理性為(wei) 核心,以聖賢人格為(wei) 楷模,以道德精神為(wei) 依歸的信仰體(ti) 係,主要包括學校教育、社會(hui) 教化,以及必要的宗教性禮儀(yi) 形式。

 

儒家或儒教的宗教性或宗教成分往往是通過相互聯係的內(nei) 在超越和外在超越體(ti) 現出來的:一方麵是指儒家在內(nei) 在心性修養(yang) 中有“內(nei) 在超越”的宗教體(ti) 驗,如《孟子》、《中庸》的“誠”,《大學》中的定、靜、安、慮、得,都涉及儒家的宗教性體(ti) 驗與(yu) 道德實踐;另一方麵,是外在的三祭之禮。三祭之禮是宗教性禮儀(yi) 形式,所以也能使人們(men) 產(chan) 生“與(yu) 天地合其德,與(yu) 日月合其明,與(yu) 四時合其序,與(yu) 鬼神合其吉凶”(《周易·文言傳(chuan) 》)“外在超越”的宗教性體(ti) 驗。[6]

 

“孔教”之稱也見於(yu) 史書(shu) ,如《漢書(shu) ·儒林傳(chuan) 》:“授經諸儒皆孔教也。”《晉書(shu) ·阮籍傳(chuan) 讚》也有“老篇愛植,孔教提衡”等。現在一般所說的“孔教”是指近代以來在西學的衝(chong) 擊下,康有為(wei) 、陳煥章等為(wei) 挽救儒學危機,重建儒學而提出將儒學轉變成儒教,即孔教。康有為(wei) 重新解釋儒家經典、重新為(wei) 孔子做曆史定位,認為(wei) 孔子是中國萬(wan) 世之教主,其目的則為(wei) 了保護儒家學說的合理性。陳煥章等不遺餘(yu) 力地發掘儒教的“神性”,將儒教定義(yi) 為(wei) 正統的宗教,使傳(chuan) 統儒學上升為(wei) 民族宗教。孔教的成員們(men) 曾為(wei) 倡導將孔教定位國教做出艱辛的努力,力求為(wei) 傳(chuan) 統儒學找到合法的依托,實現儒學的近代轉型。孔教在大陸失敗以後20世紀30年代到海外發展,陳煥章在香港建立了孔教學院一直到今天湯恩佳博士已經是第五任院長,香港孔教與(yu) 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lan) 教、道教每年春節都舉(ju) 行聯誼會(hui) ,也是聯合國公認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儒家經典《中庸》提出“修道之謂教”,曆代對“修道之謂教”雖然有不盡相同的理解,但大致都是說所謂“修道”指的是修學聖人之道,而聖人之道是以人倫(lun) 為(wei) 主體(ti) 的人道;“教”是說這是一種教化過程:對他人而言是教化、教育,對自己而言是自修、自證。《中庸》將人們(men) 的這種對聖人之道的修學稱為(wei) “教”,可見此時的“教”是同人們(men) 的道德實踐活動一致的。這個(ge) “教”不是宗教的教,但也有宗教的蘊涵,就是儒教之“教”的基本含義(yi) 。儒家講修道之教,這不是佛家道家離世孤修的純粹生命修煉,而是儒家經過自我修養(yang) (修己)基礎上安人、修己安百姓、正己正人的內(nei) 聖外王之道在“教統”[7]上的體(ti) 現。

 

近代以來,否泰相交,民族國家遭遇千古奇變,文化傳(chuan) 統破壞殆盡,現在正逐漸回歸大中至正之道。中國文化的複興(xing) 是全麵的,儒家文化的複興(xing) 也是這樣。因此,我認為(wei) ,儒學與(yu) 儒教可以並行不悖,不但在學術上是可以交叉的,而且在實踐上可以互相支持,相互促進。儒學是儒教的學術基礎,儒教是弘揚儒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儒學、儒教與(yu) 現代社會(hui) 結合,主要是與(yu) 市場經濟結合,具體(ti) 地也就是儒學、儒教與(yu) 儒商的結合或聯合。儒學、儒教、儒商是在現代社會(hui) 傳(chuan) 承儒家思想,複興(xing) 傳(chuan) 統文化的三位一體(ti) 的三個(ge) 根本方麵:儒學是學術核心,儒教是組織形式,儒商是經濟基礎。儒學為(wei) 國民提供理性的思考,儒教為(wei) 國民提供精神的信仰,儒商為(wei) 國民提供經濟的基礎。

 

【注釋】

 

[1] 更詳細的分析可參看湯誌均:《經學與(yu) 近代政治》,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9年,第181頁。

 

[2] 任繼愈主編:《儒教問題爭(zheng) 論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5、32、73頁。

 

[3] 李申:《中國儒教史》上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李申:《中國儒教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韓星:《以儒為(wei) 主,多元整合》,《天府新論》,2014年第3期。

 

[6]韓星:《以儒為(wei) 主,多元整合》,《天府新論》,2014年第3期。

 

[7]關(guan) 於(yu) 教統,詳見韓星《儒家教統:教化、教育與(yu) 宗教》,《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2010年3月23日。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