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穀正倫】毛主席是當代新墨家的钜子 ——論毛澤東思想中的墨家精神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15-06-27 22:36:27
標簽:


 

 

毛主席是當代新墨家的钜子

——論毛澤東(dong) 思想中的墨家精神

作者:杉穀正倫(lun) (作者為(wei) 日本京都大學青年學者。“毛墨學”倡議人。)

來源:烏(wu) 有之鄉(xia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五月初十日壬申

           耶穌2015年6月25日

 

 

 

【題記】“毛澤東(dong) 思想是億(yi) 萬(wan) 人民革命意願和實踐的結晶,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們(men) 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1983年《習(xi) 仲勳副委員長生前為(wei) 韶山題詞》)

 

毛澤東(dong) 思想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其理論體(ti) 係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墨家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形成和構建的。

 

 

毛主席早年即受墨學的沾溉,這一點在《講堂錄》的筆記中便可以找到印證,而在《倫(lun) 理學原理》的批語中,毛主席更加明確地肯定了墨家學說的精神旨在“達其個(ge) 人之正鵠也”,20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毛主席悉心探討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yi) 和中國革命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道路時,又重新認真地研究了墨子,繼承了墨家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陳伯達應毛主席的要求於(yu) 1938年10月所寫(xie) 的《墨子的哲學思想》一文共3.6萬(wan) 字左右,全麵地論述了墨子諸方麵的思想,如名與(yu) 實、知與(yu) 行、故與(yu) 法(因果法則)、同與(yu) 異、義(yi) 與(yu) 利、中庸、名辯等範疇,以及墨子關(guan) 於(yu) 節葬、非攻、兼愛、非樂(le) 、非命等主張。

 

政治上,該文認為(wei) :墨子是當時“手工業(ye) 者和農(nong) 民在某種程度上之獨立的覺醒及其解放的空想……之最偉(wei) 大的代表者”。“墨子在各方麵的立說,都是從(cong) 人民生產(chan) 的立場出發的”。我們(men) 民族“最善於(yu) 艱苦奮鬥,並善於(yu) 死裏求生,善於(yu) 主持正義(yi) 而厭惡強暴,善於(yu) 對不平反抗,……這些都是和墨家的精神不可分開的”。

 

哲學理論上,該文認為(wei) :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名實問題,並給以初步明確的解決(jue) ”,進而提出知行問題“並初步具體(ti) 地在解決(jue) ”。“墨了並不限於(yu) 唯物的經驗論。我們(men) 看到了墨子哲學關(guan) 於(yu) 由感性的認識論到論理的認識之見解”。“墨子認為(wei) :宇宙的事物是變動不居的”。“墨子發現了部分和整體(ti) 的聯係”。“墨子看出了宇宙中的時間空間都是……對立的統一”。

 

陳伯達的文章,充分反映了毛主席的墨學思想,所以在1939年2月1日夜,毛主席給陳伯達的信中說:“《墨子哲學思想》看了,這是你的一大功勞。在中國找出赫拉克利特來了”。赫拉克利特,列寧稱他是“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所以毛主席認為(wei) “墨子是古代辯證唯物論大家”,墨子一書(shu) 是“唯物哲學”。

 

對墨子所說的“物之所以然”,毛主席結合了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來深入的闡述,對“欲正權利,惡正權害”,主席解釋說:“這是在作兩(liang) 條戰線鬥爭(zheng) ,用兩(liang) 條戰線鬥爭(zheng) 的方法來規定相對的質”,並把既要有統一戰線,又要有堅決(jue) 鬥爭(zheng) 的兩(liang) 條戰線思想,在對國民黨(dang) 反動派的鬥爭(zheng) 中予以貫徹。對“兩(liang) 而無偏”,主席解釋說,“一個(ge) 質有兩(liang) 方麵,但在一個(ge) 過程中的質有一方麵是主要的,是相對安定的,必須要有所偏,必須偏於(yu) 這方麵,所謂一定的質,或一個(ge) 質,就是指的這方麵,這就是質,否則否定了質。所以墨說“無偏”是不要向左與(yu) 右的異質偏,不是不要向一個(ge) 質的兩(liang) 方麵之一方麵偏(其實這不是偏,恰是正),墨家是唯物辯證論,應作如此解。”既反對左,也反對右,這是毛澤東(dong) 思想的鮮明特征。

 

對墨子學說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繼承和發揚,是毛澤東(dong) 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礎。

 

 

墨家學說對毛主席影響更為(wei) 深遠的不僅(jin) 是辯證法和唯物論,還有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社會(hui) 價(jia) 值理念。墨子最基本的價(jia) 值理想幾乎都在毛主席的人生觀和革命實踐中得到體(ti) 現,並發揚光大。

 

“兼愛”是墨子學說的核心。“兼愛”指人與(yu) 人之間的互利互愛,即“兼相愛,交相利”。要求應當愛人如己,而且不分貴賤地愛所有的人,特別是“兼愛天下之百姓”。這與(yu) 儒家建立在血親(qin) 關(guan) 係基礎上的愛有等差是不同的。墨子講“兼愛”,常與(yu) 利並提,他所謂的利,非個(ge) 人的私利,乃“天下之利”,“國家百姓之利”,“萬(wan) 民之大利”,這既是聖王之道,又是仁人君子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對於(yu) 墨子本人來說,“摩頂放踵以利天下”,正是他立身行事的準則。

 

毛主席在《倫(lun) 理學原理》的批語中,積極評價(jia) 了墨子的兼愛之說:“墨子之兼愛互助,並非棄吾之重大之利益而供他人之小利,乃損己利人而果有利於(yu) 人也”。從(cong) 人格精神上看,毛主席相當完美的實現了墨子的利天下而為(wei) 之的人格風範。當他獻身於(yu) 人民的解放事業(ye) 後,始終以墨子式的胸懷去愛利天下百姓,始終站在底層大眾(zhong) 的立場上,成為(wei) 民眾(zhong) 的代言人。人民的利益高於(yu) 一切,是毛主席一生所恪守的價(jia) 值理念和毛澤東(dong) 思想科學體(ti) 係的重點。無論從(cong) 早年的“新村主義(yi) ”和“湖南公社”,到“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根據地,還是從(cong) “桃花源裏可耕田”的人民公社到他所津津樂(le) 道的張魯式的“社會(hui) 主義(yi) 作風”,都與(yu) 墨子所構想的“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yang) ,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的理想社會(hui) 何其相似。

 

“尚賢”是墨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內(nei) 容。即崇尚和重用賢能的人。儒家雖有“舉(ju) 賢才”的主張,但更要求“君子篤於(yu) 親(qin) ”和“故舊不遺”,而墨子的“眾(zhong) 賢之術”,打破了親(qin) 親(qin) 尊尊的宗法血緣界限,主張不分貴賤親(qin) 疏,一視同仁,即要“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ong) 與(yu) 工肆之人,有能則舉(ju) 之”。墨子並以平民代言人的身份,大力推崇和挖掘賤民的能力價(jia) 值。他認為(wei) ,“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舉(ju) 之,無能下之”。

 

墨子之後,隻有毛主席對底層民眾(zhong) 予以崇高的禮讚。在他看來,“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曆史不是由帝王將相和聖人君子所創造的------“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而是由像盜蹠,陳勝這樣最受人鄙視的奴隸和“小人”所創造的,是奴隸們(men) 的造反和延綿不絕的農(nong) 民起義(yi) 推動著曆史的發展。在現代中國的曆史舞台上,推動社會(hui) 發展民主革命的主體(ti) ,就是千百萬(wan) 的勞苦大眾(zhong) 。“革命是什麽(me) 人去幹的呢?革命的主體(ti) 是什麽(me) 呢?就是中國的老百姓……但是這學多人中間,什麽(me) 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幹呢?就是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和農(nong) 民”。從(cong) “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到“奴隸們(men) 創造曆史”,毛主席相信,尊重,和依靠,放手發動群眾(zhong) 的實踐,這種人民創造曆史的執著信念,如果上溯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恐怕遠非“以民為(wei) 本”的儒家政治所能涵蓋的,隻能在墨家文化中找到它的根苗。

 

“尚同”是墨子在行政管理上的重要主張。治理國家要“唯能以尚同一義(yi) 為(wei) 政,然後可矣”。政令不一,隻能導致社會(hui) 紛亂(luan) ,必須實施自上而下的控製與(yu) 有效管理,要求一切統一於(yu) 上級,從(cong) 組織係統的領導關(guan) 係到思想意識,都要絕對地統一於(yu) 上級,服從(cong) 於(yu) 上級,絕對不許反其道而行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墨子認為(wei) 的上下級關(guan) 係要貫徹最高層意誌的組織係統與(yu) 組織原則,用這樣的組織關(guan) 係,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絕對領導與(yu) 有效的逐級管理。人的行為(wei) 受思想意識支配,沒有思想的統一,便不能有行動的一致,墨子主張"一同天下之義(yi) ",把天下人的思想統一起來。墨子認為(wei) 尚同是行政管理之根本,“尚同,為(wei) 政之本而治要也”,是國家治理的前提:“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yi) ,是以天下治也”。隻有統一全國上下的思想,才能實現民富國治。對於(yu) 不肯統一思想的人該怎麽(me) 處理呢?墨子說:“古者聖王為(wei) 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si) 縷之有紀,網罟之有綱,所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即用嚴(yan) 酷的刑法來予以處罰,“明罰以率其後。為(wei) 政若此,唯欲毋與(yu) 我同,將不可得也。”這樣,“以舉(ju) 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栗,不敢為(wei) 淫暴”,誰敢不統一思想呢?

 

在尚同的基礎上,構建人民戰爭(zheng) 的汪洋大海,是墨子社會(hui) 治理思想的重要體(ti) 現。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來管製,是不夠的,必須依靠人民,才能做到“數千萬(wan) 裏之外,有為(wei) 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xiang) 裏未遍聞,天子得而賞之;數千萬(wan) 裏之外,有為(wei) 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xiang) 裏未遍聞,天子得而罰之”。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提倡在統一思想前提下的檢舉(ju) 和揭發,“使人之耳目助己視聽,使人之吻助己言談,使人之心助己思慮,使人之股肱助己動作。”這樣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管理。

 

毛主席繼承了墨子的尚同思想,在延安整風前,盡管毛主席在中國革命問題上已經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第一個(ge) 理論成果——毛澤東(dong) 思想。但是由於(yu) 教條主義(yi) 的幹擾,其理論家地位並沒有被人們(men) 普遍認可,毛澤東(dong) 思想也沒有成為(wei) 全黨(dang) 的指導思想。經過延安整風,毛澤東(dong) 思想的指導地位在七大上得到正式確立。《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整黨(dang) 的決(jue) 定》就指出:“這次整黨(dang) 的任務是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通過整風,實現了毛澤東(dong) 全黨(dang) 領袖地位與(yu) 毛澤東(dong) 思想指導地位相統一,從(cong) 而使黨(dang) 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達到了空前團結和統一,為(wei) 奪取抗日戰爭(zheng) 和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馬克思主義(yi) 執政黨(dang) 來講,堅守思想陣地,加強意識形態工作至為(wei) 重要。當前擺在全黨(dang) 和全國人民麵前一個(ge) 需要高度重視與(yu) 警惕的問題是:我國知識界一些所謂“資深學者”和“著名經濟學家”,他們(men) 紛紛著書(shu) 立說,帶頭在神州大地刮起了一股強勁的“抹黑風”、“栽贓風”和“翻案風”,充當了反馬克思主義(yi) 、反社會(hui) 主義(yi) 的“吹鼓手”和“急先鋒”。他們(men) 全盤否定毛澤東(dong) 和毛澤東(dong) 思想,在黨(dang) 內(nei) 外造成思想上的混亂(luan) ,後果是極其嚴(yan) 重的。蘇聯亡黨(dang) 亡國就是首先在意識形態領域被打開缺口,我們(men) 必須從(cong) 中汲取沉痛的教訓,重新把思想統一到毛澤東(dong) 思想上來,才是我們(men) 革命事業(ye) 得以發展的保障。

 

“尚力”是墨子在經濟方麵的重要主張。墨子十分重視勞動,他認為(wei) 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於(yu) ,“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死”,墨子的整個(ge) 學說就建立在這個(ge) 簡單而樸素的勞動觀念上。“力”,“強”,是個(ge) 人生存和社會(hui) 財富增加的基礎。“今也農(nong) 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菽栗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wei) 強必富,不強必窮,強必飽,不強必饑,故不敢怠倦”。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把勞動提高到人的本質地位,真正認識到勞動生產(chan) 的重要性,就是從(cong) 墨子開始的。這一點為(wei) 正確評價(jia) 勞動並尊重勞動成功奠定了理論基礎。

 

墨子之後,隻有毛主席把勞動提高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他認為(wei) :“墨子是代表最下層老百姓利益的學者,是當時小手工業(ye) 者和農(nong) 民利益的代言人,是地地道道代表工農(nong) 大眾(zhong) 利益的思想家”。他在延安提倡墨子之道,所偏重的也是墨子樸素的勞動觀念。1939年4月24日在“抗大”生產(chan) 運動初步總結大會(hui) 上的講演中,他指出:“曆史上的禹王,他是做官的,但也耕田,墨子是一個(ge) 勞動者,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動手做桌子椅子”。毛澤東(dong) 還進一步發揮說,“馬克思主義(yi) 千條萬(wan) 條,中心的一條就是不勞動不得吃”。他把勞動看做是教育廣大青少年和培養(yang) 革命接班人的重要途徑,視為(wei) 防止幹部退化變修的重要保障。

 

“節用”是墨子經濟思想的核心。墨子針對當時統治者“必厚做斂於(yu) 百姓,暴奪衣食之財”的情況,提出“節用”,“非樂(le) ”等主張。墨子認為(wei) ,“聖王為(wei) 政,其發令行事,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為(wei) 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並製定了一係列的“節用之法”,把衣食住行限定在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範圍之內(nei) ,墨家學派的生活相當樸素,“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wei) 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

 

毛澤東(dong) 從(cong) 個(ge) 人生活到對中國社會(hui) 發展的設計和展望,無不鮮明的流露出墨家節用,非樂(le) 的主張。他一生都過著墨子式的簡樸生活,1932年7月7日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hui) 訓令第十四》中,毛主席說:“政府中一切可以節省的開支,如客飯,辦公費,燈油雜費,都須盡量減少,尤其紙張信套,更可以節省使用。這一切節省,雖在各部分為(wei) 數甚少,但積少成多,並可以養(yang) 成蘇區中更加刻苦更加節省的蘇維埃工作作風——這是萬(wan) 分必要的”。又說:“要注意到經費節省,決(jue) 不是工作減少,相反的,在刻苦的精神之下,還要使工作的效能更加增大起來”。

 

1951年11月30日,他發起了以“精兵簡政、增產(chan) 節約”為(wei) 中心任務的三反運動,毛主席說:“浪費和貪汙在性質上雖有若幹不同,但浪費的損失大於(yu) 貪汙,其結果又常與(yu) 侵吞、盜竊和騙取國家財物或收受他人賄賂的行為(wei) 相接近。故嚴(yan) 懲浪費,必須與(yu) 嚴(yan) 懲貪汙同時進行。浪費的範圍極廣,項目極多,又是一個(ge) 普遍的嚴(yan) 重現象,故須著重地進行鬥爭(zheng) ,並須定出懲治辦法”。三反運動增強了對資產(chan) 階級腐蝕的抵抗力,並在社會(hui) 上樹立了廉潔樸素的社會(hui) 風尚。

 

1955年10月11日,在《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七屆中央委員會(hui) 擴大的第六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的結論》中,主席說:“要嚴(yan) 格地節約,反浪費。現在城市裏頭大反浪費,鄉(xiang) 村裏頭也反浪費”。“我們(men) 的國家一要勤,二要儉(jian) ”。類似的號召幾乎年年都有,“要提倡勤儉(jian) 建國”,“全麵地持久地厲行節約”是毛主席畢生堅持的原則。

 

1956年11月15日主席在《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八屆中央委員會(hui) 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的講話》中說:“要勤儉(jian) 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同誌們(men) 提出,廠長、校長可以住棚子,我看這個(ge) 法子好,特別是在困難的時候。我們(men) 長征路上過草地,根本沒有房子,就那麽(me) 睡,朱總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麽(me) 睡,都過來了。我們(men) 的部隊,沒有糧食,就吃樹皮、樹葉。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禍同當,這是我們(men) 過去幹過的,為(wei) 什麽(me) 現在不能幹呢?隻要我們(men) 這樣幹了,就不會(hui) 脫離群眾(zhong) ”。這段話,正是對墨家“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wei) 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精神的實踐。

 

“節葬”是墨子一再強調的,他認為(wei) :“以厚葬久喪(sang) 者為(wei) 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luan) ”,會(hui) 導致國家奢靡之風大盛,進而提倡樸素的喪(sang) 葬形式,提高到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請將欲為(wei) 仁義(yi) ,求為(wei) 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sang) 之為(wei) 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毛主席一貫倡導節葬思想,他說:“死了人,大辦其酒席,實在可以不必,應當在這些地方節省,不要浪費,這是改革舊習(xi) 慣”,“人死後最好火葬,把骨灰丟(diu) 到海裏去喂魚”。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dong) 、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等151位黨(dang) 和國家高級幹部在中央工作會(hui) 議上倡導身後實行火葬,隻留骨灰,不保留遺體(ti) ,不建墳墓,毛主席帶頭簽名身後火化。

 

 

縱觀毛主席的一生,有兩(liang) 點是始終不變的。即承繼了墨家的兩(liang) 大美德:負有使命感和注重實踐理性。實踐理性是墨家的基本特質之一,主要體(ti) 現為(wei) 一種重現實、重實踐、重事實、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價(jia) 值取向。毛主席從(cong) 價(jia) 值理想,人格信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其精神生活的每個(ge) 側(ce) 麵都繼承了墨家的精華,毛主席晚年所表現出的強烈的反傳(chuan) 統傾(qing) 向,其思想實質,不過是以墨反儒,即以褒揚墨家文化以及社會(hui) 底層的反主流文化,貶斥儒家正統文化來實現文化傳(chuan) 統的重建。毛主席,是當之無愧的當代新墨家的钜子。劉少奇同誌在七大上說,毛澤東(dong) 思想“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這是恰如其分的評價(jia) 。

 

毛主席的一生,是實踐墨學的一生,毛澤東(dong) 思想,就是墨學的返本開新。

 

弘揚墨學,一定要抓住重點。提綱挈領,綱舉(ju) 目張。這個(ge) 綱,就是毛澤東(dong) 思想。這個(ge) 目,就是毫不利己專(zhuan) 門利人的為(wei) 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這些,是墨學的真正實踐。

 

墨子從(cong) 不是一個(ge) 單純的思想者、學問家和傳(chuan) 道者,在先秦諸子普遍輕視下層體(ti) 力勞動者的情況下,他卻始終不脫離生產(chan) 實踐和科學實驗活動,並在實踐中產(chan) 生出眾(zhong) 多的發明創造。這就是毛澤東(dong) 思想所一貫倡導的。

 

墨子突破了大多數思想家局限於(yu) 政治道德的思考範式,將社會(hui) 意識與(yu) 自然規律作綜合一體(ti) 的觀照,將實踐知識當成驗證思想學說的尺度。因而,他的政治觀點和學術思想,打上了深深的下層勞動者的印記。這就是毛澤東(dong) 思想的特質。

 

弘揚墨學,一定要把握住它的精神實質,而不是尋章摘句,鑽故紙堆。墨家的精神實質是什麽(me) ?就是艱苦樸素、勤奮刻苦、務實肯幹、不怕犧牲、勇於(yu) 創造的民族精神,而這,正是中國人至今仍在倡導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也是毛澤東(dong) 思想的精髓。

 

可以說,在毛主席的時代,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是墨家的實踐者。他們(men) 艱苦奮鬥,為(wei) 所有被壓迫者的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為(wei) 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奉獻一生。毛主席實踐墨家精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影響了整個(ge) 時代和中國。改開以來,中國人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墨家的精神,才導致現在這樣糜爛的局麵。

 

現在的墨家,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很多人成了西方和平演變中國的工具而不自知。所以非常有必要在墨學團體(ti) 裏正本清源,撥亂(luan) 反正。高舉(ju) 毛澤東(dong) 思想偉(wei) 大紅旗,實踐墨子大公無私刻苦奉獻的精神,使新時代的墨學在人民的中國,重現璀璨的光輝。

 

毛主席,是當之無愧的當代新墨家的钜子。人民想念您。

 

責任編輯:葛燦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