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治文、傅永聚】孔子思想的“五大智慧”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5-06-18 16:06:18
標簽:

 

孔子思想的“五大智慧”

作者:鄭治文、傅永聚

來源:《光明日報》(2015年06月08日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四月廿二日乙卯

           耶穌2015年6月8日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孔子是最傑出的文化代表。孔子儒學總體(ti) 上蘊含著文化、倫(lun) 理、政治、教育、社會(hui) 治理方麵的五大智慧。它們(men) 仍可為(wei) 今所用,甚至可以為(wei) 全人類共享。

 

其一,述而有作的文化智慧。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周文疲敝,禮壞樂(le) 崩,當麵臨(lin) “古今之變”、重建“文化認同”的時代課題時,孔子應之以“述而有作”之道,述禮作仁,一繼承一開新,由此禮樂(le) 得以存、仁學得以立、儒學得以開。借助於(yu) 仁,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順利地實現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借助於(yu) 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接,而沒有中絕斷裂。如果孔子之於(yu) 禮主要是“述”的話,那麽(me) 全新意義(yi) 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ti) 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也就是說,麵對“古今之變”下的文化創新的問題時,孔子從(cong) “述而有作”的原則出發,既承繼了“傳(chuan) 統”之禮,又有“現代”開新之仁,由此建立了“仁禮合一”的學說體(ti) 係,奠定了儒學的根基。孔子這種“述而有作”的文化智慧,對當代文化的重建與(yu) 創新不無借鑒意義(yi) 。

 

其二,仁禮合一的倫(lun) 理智慧。“仁”之要在於(yu) 使“禮”合乎主體(ti) 內(nei) 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於(yu) 流於(yu) 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謂“吃人的禮教”;“禮”之要則在於(yu) 將主體(ti) 內(nei) 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實於(yu) 具體(ti) 的社會(hui) 關(guan) 係中。“仁”的內(nei) 在情感與(yu) “禮”的外在行為(wei) 合而為(wei) 一,方是道德實踐之整個(ge) 過程的完成。孔子的這種“仁禮合一”之學體(ti) 現的是一種“美德”與(yu) “規範”(規則)並重、“德性”與(yu) “德行”統一的倫(lun) 理智慧。孔子這種“仁禮合一”的倫(lun) 理智慧,對克服當代道德困境,建設新型倫(lun) 理價(jia) 值體(ti) 係,極具指導意義(yi) 。

 

其三,德治民本的政治智慧。“德治”(孟子叫“仁政”)構成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內(nei) 容,“為(wei) 政以德”“道之於(yu) 德,齊之於(yu) 禮”的思想主張是孔子儒家政治智慧的集中體(ti) 現。這種“為(wei) 政以德”的具體(ti) 要求主要表現為(wei) 對統治者個(ge) 體(ti) 自身“正身正己”的“德位”自覺,即要求在上位者能夠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從(cong) 而達到“正人”“不令而行”的目的。其言如是:

 

季康子問政於(yu) 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yu) 從(cong) 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子路》)

 

最後,將這種“正身正己”的德性訴求外化、落實,就是儒家“庶民富民教民”“安人安百姓”“博施濟眾(zhong) ”的民本觀念及實踐。

 

孔子儒家這種麵向人本身,強調統治者之“德位”自覺的德治理念無疑是一種極其深刻的政治智慧。美國人文主義(yi) 大師白壁德認為(wei) ,孔子之教能夠提供民主領袖所需要的品質。儒家“以身作則”精神可以塑造出“公正的人”,而不僅(jin) 僅(jin) 是“抽象的公正原則”,這是儒家可以貢獻於(yu) 現代民主之所在。

 

其四,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作為(wei) 師長,孔子能夠自覺做到以“因材施教”“教依人立”的原則教授門徒,“順其氣質才情而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各遂其性、各盡其才、各有所用,培養(yang) 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麵的人才。孔子這種高超的教育智慧,仍值得當代“好老師”取法和借鑒。

 

其五,“以和為(wei) 貴”的社會(hui) 治理智慧。孔子開出“仁”,是要開辟價(jia) 值之源,為(wei) “禮”提供意義(yi) 支撐。而他之所以要“複禮”“從(cong) 周”,所求者在“天下有道”,即以“禮”來調節人際關(guan) 係,實現社會(hui) 和諧。“禮之用,和為(wei) 貴”(《學而》),此之謂也。從(cong) “克己複禮為(wei) 仁”到“禮之用,和為(wei) 貴”,孔子談仁說禮,其終極追求在一個(ge) “和”字。可以說,“仁”“禮”“和”構成了孔子儒學思想體(ti) 係的三個(ge) 基本支點,仁禮合一的孔子儒學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一種以追求和諧為(wei) 目的,包含調節社會(hui) 關(guan) 係,鼓勵人向上向善諸多內(nei) 容的社會(hui) 治理之學。

 

“仁”由己而人,從(cong) 內(nei) 向外的層層打開和具體(ti) 落實,就是人依循忠恕的原則,按照“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為(wei) 仁之方,做到“克己複禮”的過程。這就是說,“克己複禮為(wei) 仁”的深層意涵當在於(yu) :道德實踐(為(wei) 仁)的落腳點是要將自我的道德信念與(yu) 道德自覺(克己)不斷向外擴展、落實,推己及人,從(cong) 而在與(yu) 家庭、社會(hui) 、國家的關(guan) 係中完成自我之角色定位,確立個(ge) 體(ti) 所當有的責任和義(yi) 務(複禮),這叫“禮以辨異”。孔子稱之為(wei)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通過“禮”來明分君臣父子、貞定社會(hui) 角色、明確責任義(yi) 務,使每個(ge) 社會(hui) 成員都依禮而行,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從(cong) 而實現人際關(guan) 係的和諧。當然,人在對“禮”的踐履過程中,本身也就開顯了統歸於(yu) “仁”(廣義(yi) )之下的諸多道德價(jia) 值,比如孝、悌、慈、愛、恭、敬、忠、信等。也就是《大學》說的,“為(wei) 人君,止於(yu) 仁;為(wei) 人臣,止於(yu) 敬;為(wei) 人子,止於(yu) 孝;為(wei) 人父,止於(yu) 慈;與(yu) 國人交,止於(yu) 信”。總之,以“仁”作為(wei) “禮”的價(jia) 值支撐,又以“禮”來“正名”,促成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和諧,“仁”“禮”“和”確立了孔子社會(hui) 治理思想的基本框架,而一個(ge) “和”字最是其社會(hui) 治理智慧的精髓所在。孔子仁、禮、和“三位一體(ti) ”的社會(hui) 治理思想體(ti) 係中,包含著許多適合調理社會(hui) 關(guan) 係和鼓勵人們(men) 向上向善的內(nei) 容,若能結合時代條件加以調整,賦予其新的含義(yi) ,完全可貢獻於(yu) 當代的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建設。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國學院)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