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諸子治國理念——第二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綜述
作者:劉思禾
來源:《光明日報》(2015年06月08日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四月廿二日乙卯
耶穌2015年6月8日
編者按:近年來,本刊對新子學給予了持續性的關(guan) 注,形成了一個(ge) 漸進的學術係列。2012年10月22日,本報刊發了華東(dong) 師範大學方勇教授的《“新子學”構想》,該文正式提出建構“新子學”。2013年9月,又刊發了方勇教授的《再論“新子學”》。該文對“子學精神”等問題做了詳細闡述,是“新子學”在理論上的推進。“新子學”理念引發了學術界持續關(guan) 注,不同領域的學者就此議題展開多次熱烈討論。本刊先後以《新子學大觀》和《新子學:幾種可能的路向》為(wei) 題刊發新子學研究綜述。本期綜述的,是不久前在上海召開的第二屆“新子學”學術研討會(hui) 。歡迎關(guan) 注。
陽春時節,萬(wan) 象更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呈現出勃勃生機。2015年4月17日至19日,由華東(dong) 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中國諸子學會(hui) 主辦的第二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上海召開,來自海內(nei) 外的120餘(yu) 名諸子學專(zhuan) 家學者齊聚申城,圍繞“新子學”理念,就諸子國家治理思想展開深入探討,並對其現代價(jia) 值做出正麵闡述。
“新子學”範式的深度拓展
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陳鼓應先生在開幕式發言中指出,在繼承中華文化傳(chuan) 統過程中,方勇教授所倡導的“新子學”立足於(yu) 諸子學的當代發展,是一個(ge) 重要的理論視角。先秦諸子對人世的深切關(guan) 懷和對理想世界的構想,是中國哲學區別於(yu) 其他文明的獨特之處。“新子學”繼承傳(chuan) 統,立足當代,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作為(wei) 頗具影響的道家思想研究專(zhuan) 家,陳先生還提到儒道之間要相互補充。他認為(wei) ,儒家和道家在很多方麵有著相近的觀點,道家也具有人文精神,提倡人文的自然、境界的自然。在倫(lun) 理問題上,儒家講的尊尊親(qin) 親(qin) 自有其合理處,長輩談起小輩油然而生愛護之情,小輩見到長輩油然而生敬重之情,這都非常寶貴。老莊並非不講倫(lun) 理,老子講忠信,莊子對孔子孝的思想也有繼承和發展,講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qin) 難;忘親(qin) 易,使親(qin) 忘我難”,這是莊子式的世界主義(yi) 情懷。陳先生認為(wei) ,在當代的世界格局下,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具有重要意義(yi) ,要更重視家庭倫(lun) 理和民族文化傳(chuan) 統。
本次大會(hui) 深入討論了“新子學”的哲學原理和發展機製,閩南師範大學湯漳平教授在《再論“新子學”與(yu) 中華文化之重構》中指出,子學複興(xing) 是時代的選擇,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上具有重要意義(yi) 。“新子學”的構想,適時地提供了重構中華文化的新思路。河北工業(ye) 大學李洪衛研究員認為(wei) ,儒學在禮崩樂(le) 壞時代是社會(hui) 的一服良藥,有大用。不過,儒學如果不能調低自己的節奏和堅持學在民間,則必然會(hui) 在獲得權力之後走向僵化與(yu) 宰製,這是中國曆史經驗和世界不同民族宗教學說的共同教訓。儒學的一陽來複之日也是它的多元分化之時,這種分化本身須要諸子學的滲透乃至洗滌。由此,“新子學”乃是一種必要的均衡性和疏解性的力量。上海財經大學玄華講師在《新子學的儒家》一文中討論了“新子學”視域中的儒家定位問題,這是對“新子學”內(nei) 涵中關(guan) 鍵問題的深入探討,他指出要把握傳(chuan) 統文化多向性、多元性和整體(ti) 性的特點,儒家不要陷入曆史上反複出現的自我獨尊、一門獨大的心態,而要在當代世界文化中超出舊有設定,承認多元多樣的思想世界和生存世界。北京師範大學曾建華博士在《“新子學”的當代境遇與(yu) 未來使命》一文中指出,“新子學”的宗旨在於(yu) 以學術的“返本開新”和多元發展為(wei) 基本模式,以開放、合作的姿態,直麵時代問題,共同建構一個(ge) 產(chan) 生於(yu) 中國文化之中,又保持著開放形態的知識體(ti) 係。這一要求對於(yu) 當代知識者的身份歸屬、話語權、價(jia) 值重構都形成巨大挑戰,進而要求一種道不畏雜、不斥異端、多元開放的建構之路。
在“新子學”的發展問題上,韓國圓光大學校薑聲調助教授在《在韓國如何推廣“新子學”》為(wei) 題的發言中介紹了“新子學”在韓國的影響。他指出,韓國學者已開始研究“新子學”,新的學術體(ti) 係已經起步。他還就“新子學”的推廣方法提出建議。台灣屏東(dong) 教育大學簡光明教授在《在台灣推動“新子學”研究的策略》為(wei) 題的發言中介紹了“新子學”在中國台灣地區的影響,討論了經學與(yu) 子學的關(guan) 係、研究人力與(yu) 研究風氣等問題。兩(liang) 位學者著重討論了如何進一步推進“新子學”在海外的發展,這是當代諸子學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值得深入探索。
諸子國家治理思想的現代轉化
“新子學”的發展不僅(jin) 是理念的提出,也體(ti) 現在研究領域的實際推進上。本次大會(hui) 的一個(ge) 亮點是諸子國家治理思想的討論,共有16位學者撰寫(xie) 了諸子政治思想的論文,形成了諸子學在政治治理領域的一個(ge) 突破。複旦大學白彤東(dong) 教授就政治儒學的定位展開討論。他在《子學還是經學——對政治儒學複興(xing) 之路的一些思考》為(wei) 題的發言中,論述了儒學作為(wei) 普遍價(jia) 值的意義(yi) ,指出其在發展路徑上,走今文經學的路是有問題的,應該調整到子學路徑。所謂子學路徑不是無立場的多元的子學,而是站在儒家立場上的諸子競爭(zheng) 。其論證的方式不是“因為(wei) 你們(men) 不是儒家、不遵經,所以錯了”,而是“因為(wei) 好,所以要接受”。當代是一個(ge) 放大的諸子時代,我們(men) 應該采取一種更開放、從(cong) 而也是更強的、更“正統”的子學方法,走一條經學與(yu) “史學”之間的中道。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徐儒宗研究員在《儒家的民本思想與(yu) 民主意識》一文中討論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與(yu) 蘊含其中的民主觀念,他就民為(wei) 邦本的仁學價(jia) 值本體(ti) 論、儒家倡導人格平等和人格獨立、民貴君輕與(yu) 立君為(wei) 民、君權合法取決(jue) 於(yu) 民心、君民平等與(yu) 君尊民卑相統一,分別作了細致分析,指出儒家雖然沒有創建一套民主製度,但是儒家有民主思想的某些因素。儒家也希望通過政治實踐把這種民主精神表現出來。他還就儒家民本思想在近代民主進程中的作用作了討論,如革命思想,天下為(wei) 公的觀念,自由民權學說借助儒家思想中的進步學說逐漸傳(chuan) 播開來。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劉思禾博士後在《政治倫(lun) 理抑或國家倫(lun) 理——儒家倫(lun) 理思想現代轉型的一個(ge) 理論探索》一文中,討論了儒家思想在現代語境中轉化為(wei) 一種精英政治倫(lun) 理的可能性。他認為(wei) 儒家思想本質上是一種精英政治倫(lun) 理,主要是規範政治精英的政治行為(wei) 和國家運作的。我們(men) 可以在現代修正的前提下,給予儒家倫(lun) 理一個(ge) 新的形態。由此,他提出儒家政治倫(lun) 理六條原則:政治係統運作要符合倫(lun) 理準則、政治精英要承擔政治責任、對政治精英要有嚴(yan) 格的倫(lun) 理約束、政府責任與(yu) 國家信用、政治目的的實現在於(yu) 民眾(zhong) 認同、國際間責任。複旦大學李若暉教授在《老學與(yu) 中國德性政治史論綱》一文中,從(cong) 政治哲學的高度和曆史發展的維度分析道家政治思想。他認為(wei) ,政治與(yu) 道德的結合為(wei) 德性政治。德性政治包含四個(ge) 層次,哲學思想、倫(lun) 理道德、政治製度、社會(hui) 形態。政治製度設計的哲學導向,構成了一定人群的基本行為(wei) 模式,並最終指向德性之養(yang) 成。中國德性政治以老子為(wei) 始,老子以血緣之親(qin) 來重建社會(hui) ,回歸人的自然性,其後有黃老——法家德性政治,其與(yu) 儒學德性政治最終合流為(wei) 玄學德性政治,為(wei) 外王提供了心性修養(yang) 之內(nei) 聖。後期則有理學德性政治之成熟,其仍有賴於(yu) 老學為(wei) 之提供術德,理學德性政治才得以具備行動能力。李教授最後論及重建中華德性政治的必要性。
香港浸會(hui) 大學黃蕉風博士在《告別路徑依賴,建構大乘墨學》一文中集中討論了墨學在當代發展的可能性,認為(wei) 墨學發展是“新子學”的重要部分,墨學智慧需要擺脫舊有思路,向更深層次的義(yi) 理轉進,其目的就是建構公共場域內(nei) 公共議題的現代化墨學。黃博士認為(wei) 墨學大乘化有其自身的優(you) 勢,具備內(nei) 在資源以回應普世文化的宏大命題,並給出回應方案和解決(jue) 策略。表現在其能夠對接全球倫(lun) 理,能夠參與(yu) 宗教對話,能夠充實國學體(ti) 係。他認為(wei) ,墨學的“大乘化”或曰“大乘墨學”可視為(wei) 一種類似“比較神學”,大乘墨學有自信進入公共場域,建構一套脫離儒家言說傳(chuan) 統的墨家敘事方法。溫州大學程水龍教授則著眼於(yu) 諸子家訓文獻的整理,他在《諸子“家訓類”文獻與(yu) 和諧的法治社會(hui) 》一文中指出家訓類文獻在當代的現實意義(yi) 。他認為(wei) ,家訓為(wei) 維護封建社會(hui) 家族的穩定、團結發揮過重要作用,對家風、世風的良性發展影響很大,具有相當的誡勉功效。家訓中所蘊藏的理性道德價(jia) 值觀,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有諸多吻合之處。這些研究充分顯示了諸子國家治理思想的現實意義(yi) 。
諸子治國思想的學理脈絡
與(yu) 會(hui) 學者還深入諸子思想的學術譜係,發掘其治國理念的曆史脈絡。華東(dong) 師範大學陳衛平教授在《儒學培育踐行核心價(jia) 值觀的曆史經驗》一文中,分別就儒學核心價(jia) 值觀的結構與(yu) 製度化問題展開討論,認為(wei) 在漢代以後儒家是主導的意識形態,其核心價(jia) 值觀由此就成了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核心價(jia) 值觀,而儒家核心價(jia) 值觀就是至今人們(men) 還在說的“五常”即仁義(yi) 禮智信,實際上是區分為(wei) 國家、社會(hui) 、個(ge) 人三個(ge) 層麵。華僑(qiao) 大學楊少涵副教授就儒家政治哲學在古代的發展展開討論,其在《從(cong) 中庸“政猶蒲盧”鄭朱注之歧義(yi) 看儒家政治哲學的兩(liang) 種路向》一文中,通過精致的文本分析,指出《中庸》“政猶蒲盧”一語中“蒲盧”的解釋,鄭玄持蜾蠃說,引申為(wei) 萬(wan) 民需要教化而成為(wei) 己民,而朱子則持蒲葦說,引申為(wei) 立政治民如土壤中種樹,成長自然迅速。在這二者背後存在對政治的不同認識,鄭玄強調政治的根本是師法與(yu) 禮義(yi) 教化,而朱子強調政治的根本是依據仁的內(nei) 在善良德性成德成善,這分別代表了儒家政治哲學的外在進路和內(nei) 在進路。台灣政治大學詹康副教授在《從(cong) 韓非的臣道論君權穩定》一文中就韓非的君臣關(guan) 係展開討論,指出韓非思想內(nei) 部的矛盾。一般認為(wei) 韓非是維護君權獨尊的,但是作者從(cong) 一些未受重視的材料來分析,指出韓非並不主於(yu) 維護君主,從(cong) 大臣的角度來看,君主能輔佐則輔佐,不能輔佐則取而代之。詹教授細致分析了後稷、皋陶、伊尹、太公望、周公旦、百裏奚、郭偃、華登、範蠡、吳起、商鞅諸人的出處進退,指出他們(men) 欠缺忠君觀念,其佼佼者能夠覆滅王朝、推翻或者罷黜君主,韓非對這些人並不否定,而是認為(wei) 如果缺乏明君在上,這些人輔助另外的明主取而代之是可取的。這對我們(men) 理解法家有非常大的啟示。
上海師範大學蔡誌棟副教授在《儒家式和道家式:“新子學”政治自由論的兩(liang) 種建構路向——以康有為(wei) 和嚴(yan) 複為(wei) 中心》一文中,梳理了近代儒家道家兩(liang) 個(ge) 麵相上的政治思路,他認為(wei) 康有為(wei) 從(cong) 儒家的角度詮釋政治權利的古典根源,揭示了自主之權和先秦思想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將權利理解為(wei) “名分”,又將之誤解為(wei) 利益,大加撻伐。而嚴(yan) 複則將楊朱和莊周等同起來,將“在宥”解讀為(wei) 自由,將老子詮釋為(wei) 民主之道,成為(wei) 了道家自由主義(yi) 的濫觴。康、嚴(yan) 從(cong) 不同角度展示了“新子學”詮釋政治自由的儒家式和道家式兩(liang) 種典型路向。蔡教授還就當代道家發展與(yu) 定位問題和陳鼓應先生展開積極對話。總的來看,此次會(hui) 議在諸子政治學方麵打開局麵,初步顯示了諸子政治研究的重要性,為(wei) 今後的諸子學研究開辟了一個(ge) 新方向,可以說是“新子學”在研究領域的一個(ge) 實際推進,是本次大會(hui) 重要的成果。
諸子學深層價(jia) 值的當代闡釋
本次會(hui) 議深入討論諸子學深層學理和現實價(jia) 值,就諸子學與(yu) 現代生活之間的聯係展開研討。韓國國立江陵原州大學校金白鉉教授在《從(cong) “為(wei) 學”與(yu) “為(wei) 道”來試談“21世紀新東(dong) 道西器論”》一文中,分析了近代以來東(dong) 亞(ya) 三國麵對西方文化入侵的策略及其曆史命運,指出中國近代中體(ti) 西用說所論的綱常名教是一種觀念物,一種意識形態,新儒家如唐君毅所提出的道德理性或道德主體(ti) 則為(wei) 一種新中體(ti) ,而21世紀新東(dong) 道西器觀就是要道德主體(ti) 與(yu) 認識主體(ti) 的妙合,這樣的資源以先秦道家最豐(feng) 富,表現為(wei) 自然而然的虛靈之道的“神”。東(dong) 南大學許建良教授在《新諸子學視域下的傳(chuan) 統“襲常”美德考》一文中,發掘道家襲常觀念的意義(yi) ,指出老子和莊子都是非宇宙論的和宇宙關(guan) 係論的,他們(men) 說的因自然就是對整體(ti) 聯係性的因襲,而表現為(wei) 萬(wan) 物這一觀念上,並可以拓展為(wei) 人類與(yu) 宇宙萬(wan) 物和諧共存,這顯然不同於(yu) 西方主流的人類中心主義(yi) 思路,對於(yu) 今天激活中華傳(chuan) 統美德極為(wei) 關(guan) 鍵。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羅檢秋研究員在《清代思想史上的諸子學》一文中,從(cong) 清代學術內(nei) 部嬗變的視角分析了諸子學的邏輯演進,指出清代中期諸子學偏重校勘訓釋,嘉、道之後則借助經世之學漸入複興(xing) ,晚清則成為(wei) 西學東(dong) 漸的橋梁,由附庸而蔚為(wei) 大國,成為(wei) 近代新思想的重要資源。重視這一曆程對於(yu) 諸子學融入現代社會(hui) 具有現實意義(yi) 。遼寧大學塗光社教授在《古代子學綜論管窺——儒、道互補的理論基石,務“雜”求“新”的拓展途徑》一文中,博引《莊子》、《史記》、漢唐史籍和《劉子》論子學的材料,分析各家述評諸子的思想傾(qing) 向,指出子學構成漢魏六朝隋唐政治和學術思想傳(chuan) 承的主流,道家之學與(yu) 儒學在取向上確有內(nei) 外和本末的互補關(guan) 係。中國人民大學宋洪兵副教授在《先秦儒家與(yu) 法家的三種成德路徑》一文中,認為(wei) 先秦時代有三種成德路徑。一種是孟子的性善論由內(nei) 而外的思路,強調“德”的內(nei) 在根源。一種是由外而內(nei) 的思路,以荀子循禮成德與(yu) 韓非子循法成德的思想為(wei) 典型代表,主張以外在的規矩來約束個(ge) 體(ti) 的道德行為(wei) ,進而形成一種風俗和習(xi) 慣。先秦諸家對於(yu) 倫(lun) 理問題的討論對於(yu) 今天的道德建設仍然具有啟發意義(yi) 。
北京師範大學李山教授在《孟子性善論的突破》和華南師範大學周熾成教授在《性樸論:〈荀子〉與(yu) 〈莊子〉之比較》中分別討論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主張,老問題有新觀點,承前啟後,發人深思。李教授認為(wei) ,先秦時儒家人性論分新舊兩(liang) 派。新派以孟子“道性善”為(wei) 巨擘,舊派則以主“性惡”之荀子為(wei) 代表。兩(liang) 派之說,都可以從(cong) 《論語》找到根據。縷析兩(liang) 者理路之流變,可知孟子“性善”為(wei) 創造型闡釋,而荀子“性惡”則係出於(yu) 強辯的飾說,理論上並無新意。兩(liang) 者的分別,直接影響到後來文化史的發展。周教授認為(wei) ,《荀子·性惡》應該是荀子後學的作品,在劉向編輯的版本中夾在《子道》和《法行》之間,而這兩(liang) 篇已被公認為(wei) 荀子後學作品。荀子本人持性樸論,其典型論述是《禮論》的“性者,本始材樸”。《荀子》中的《勸學》《榮辱》《儒效》等都顯示了性樸思想。而《莊子》也主張性樸論,《馬蹄》明確說:“素樸而民性得矣。”在反對性惡論這一點上,《荀子》的性樸論和《莊子》的性樸論是一致的。不過,《莊子》認為(wei) 樸之天性絕對完美,故其性樸論實際上是一種性善論,而《荀子》認為(wei) 樸之性有善的潛質,但還不夠完美,需要人為(wei) 的努力來完善。華僑(qiao) 大學黃海德教授討論了先秦學術史問題,就《莊子·天下》和《漢書(shu) ·藝文誌》的學術分野展開討論。他認為(wei) ,從(cong) 學術的維度來考察,晚周學術實無百家,僅(jin) 有諸子,而在曆史上影響深遠的九流百家說是經學影響下的漢代產(chan) 物。因而《莊子·天下》和《漢書(shu) ·藝文誌》是先秦與(yu) 漢代學術的分野。此文對諸子學的基本問題做了深入探索,極富理論價(jia) 值。韓國國立慶尚大學金炯錫教授在《鹹錫憲之老莊觀》討論了近代韓國學者鹹錫憲的老莊研究。華東(dong) 師範大學德安博博士後在《執大象之道——〈道德經的意象分析〉》一文中,從(cong) 海外漢學的方法論視角出發,討論了如何就意向理論分析老子,很有啟發性。
推動諸子學研究新格局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任方勇教授在大會(hui) 閉幕式上指出,繼承和發展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新子學”的基本觀點,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尤其要尊重民族文化。古人講亡國不可怕,亡天下是最可怕的,因為(wei) 曆史和文化都滅掉了。“新子學”反對任何形態的新經學化,認為(wei) 經學化下的多元不是真正的多元,“新子學”就是要提倡真正的多元精神。在“新子學”的發展問題上,方勇認為(wei) ,把諸子學作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研究領域,作為(wei) 中國思想的內(nei) 在脈絡來把握,這就要求研究者突破學科限製,拓展研究領域,強化研究深度。諸子治國思想是一個(ge) 有益的嚐試,需要繼續探索下去。諸子學是應世而發的學問,當代的諸子學研究要深入開掘中國早期的國家治理思想,不能無病呻吟,也不能坐而論道。他認為(wei) ,不同的研究方向構成諸子學研究的良好布局,全麵呈現了諸子學的麵貌。不同領域研究者之間要良性溝通,人員構成需要合理化,從(cong) 而形成一個(ge) 成熟穩定的研究團體(ti) 。方勇還指出,“新子學”要抓住時代脈搏,在當代社會(hui) 生活中發揮更大作用。諸子學的發展,要適應時代,也要努力影響和引導時代。在這一過程中,諸子學界的學者和出版界、新聞界的同仁有責任把傳(chuan) 統文化經典中的內(nei) 涵講清楚,傳(chuan) 播開來,從(cong) 而在傳(chuan) 統和現代之間搭建橋梁,真正讓諸子學走進時代。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