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星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
麵向工商社會(hui) 的儒學發展
——丁亥新春武漢雲(yun) 深書(shu) 院成立暨儒學會(hui) 講雜記
作者:韓 星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四月廿五日戊午
耶穌2015年6月11日
應皮介行先生之邀,利用寒假參加了武漢雲(yun) 深書(shu) 院成立暨儒學會(hui) 講。據皮先生講,本來這次要有一些儒學大家出席的,“隻是年節時光太寶貴,年節交通太困難,他們(men) 最終無法前來,的確是一個(ge) 莫大遺憾!”(皮院長總結報告)就我而言,平時課程和科研太緊張,還要照看孩子,隻有在節假日才可以出來,所以就應邀而來,結果因為(wei) 春運交通緊張,大受其苦。
雲(yun) 深書(shu) 院建於(yu) 漢口新洲區陽邏雙柳,這裏曾經是國營農(nong) 場,平疇沃壤,農(nong) 林四布,鳥雀歌吟飛舞,牛羊時來時往,不遠處更有湖泊水道之美,大江東(dong) 去之流,同時這裏又是現代化的陽邏開發區。自然與(yu) 人文在此融合,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在此交匯。書(shu) 院創辦人孫興(xing) 建先生為(wei) 深圳恒昌工業(ye) 技術公司總經理,性情沉穩,雅好儒學,兼及琴棋,年輕有為(wei) ,事業(ye) 有成,更思讚助儒學複興(xing) ,提高國民素養(yang) ,遂在生他養(yang) 他的江漢平原上,斥資興(xing) 興(xing) 建一所仿古書(shu) 院,白牆黑瓦,古窗飛簷,荷花修竹,曲徑通幽,使當代儒家學子又多一修道場所。
這次會(hui) 講不象我幾年來參加的各種學術會(hui) 議,雖然深入的學術交流不多,但是對我倒是收獲很大,可以說直接地是感受、了解了當代大陸企業(ye) 家的諸多想法及其他們(men) 所代表的工商社會(hui) 的許多問題,從(cong) 而引發我就儒學麵向工商社會(hui) 的發展有所思考。
三位工商界成功人士各有千秋:孫興(xing) 建是大陸很年輕而事業(ye) 有成的企業(ye) 家,賴鴻標先生是在上海住了12年的台商,陸聲俊先生是武漢漢化的蒙古後裔儒商。他們(men) 共同的都是感受到中國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困擾人著他們(men) 的事業(ye) ,更困惑著他們(men) 的心靈,激發了他們(men) 的憂患意識、曆史使命感和社會(hui) 責任感,使他們(men) 在經營好自己的企業(ye) 的同時進行很多的思考,並且積極的參與(yu) 各項社會(hui) 文化活動,盡力為(wei) 社會(hui) 做更多的事情。
孫興(xing) 建先生母親(qin) 信奉佛教,結婚生子後夫人和小孩信奉基督教,而他本人都尊重他們(men) 的信仰,周末陪她們(men) 去禮拜堂時,偶爾也在裏麵聽聽,有時在外麵看報紙等待,這個(ge) 時候他就在想:大部分的中國人周末他們(men) 在幹什麽(me) 呢?除了逛街、打球、上網外,是不是應該有一個(ge) 培養(yang) 倫(lun) 理價(jia) 值觀及禮儀(yi) 規範的場所?民族傳(chuan) 統裏是否有這樣的教化場所呢?和諧社會(hui) 中最重要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除了學生時代接受課堂教育外,是不是成年以後存在一個(ge) 繼續教育的問題?我們(men) 的古人創造了那麽(me) 輝煌的中華文明,他們(men) 在這個(ge) 事情上是如何做的呢?他以為(wei) 宗教可以使人心靈平靜,修身養(yang) 性,然現實中問題多多,不可能通過信教來解決(jue) 。就儒學來講,他認為(wei) 不是宗教,也不存在國教的問題,儒家學說倡導培養(yang) 的是一個(ge) 正直、博愛、智慧好學且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因此,希望雲(yun) 深書(shu) 院能直接或間接培養(yang) 出正直、博愛、智慧好學並有創新精神的仁人君子。孫先生雖然年輕,但好學深思而老成持重。在交談中,他特別神往中國古代的書(shu) 院。在思想文化傳(chuan) 承上,中國古代除了政府創辦的官學外,還興(xing) 辦了許多私人書(shu) 院,遍及全國各地,最多時達7000餘(yu) 所。這些書(shu) 院除了傳(chuan) 播儒家經典外,還傳(chuan) 承了華夏文明的倫(lun) 理價(jia) 值觀及禮儀(yi) 規範,同時還定期祭祀先賢,鑒古知今。可惜這些書(shu) 院近代以來,幾乎全部消滅,剩下來的少數也成了文物古董,最多令人發思古之幽情,不再具有青少年素質教育和成年人的終生教育功能。這幾年許多有道之士、有識之士開始了艱難的複興(xing) 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事業(ye) ,但是現在在全國,真正能夠稱得上傳(chuan) 統儒家書(shu) 院的寥寥無幾。也許正因為(wei) 如此,孫先生立誌要在江漢平原上,在當年孔子南行使子路問津之地興(xing) 建一所現代書(shu) 院。他,同時也是我的熱切希望,希望有更多的儒商,加入到複興(xing) 儒學的大業(ye) 中來,希望有幾百所、幾千所乃至幾萬(wan) 所書(shu) 院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學者們(men) 也許隻能隻是呼籲,隻有更多的儒商參與(yu) ,儒學和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我與(yu) 賴鴻標先生已經有幾年的交往,先是通過網絡,後來在曲阜祭祀先師時相見。他老早在台灣就聽過大儒牟宗三的課,到大陸經商以後有感於(yu) 大陸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現實,進行反思,實事求是地提出要改革儒學。他認為(wei) 儒學發展曆史是動態的。二千五百年來,儒學無定型,儒家無定貌,隨世移轉,曆代不同。儒學這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曆代儒者出於(yu) 時代的需要,對儒學作出改革,以適應時代的需求。不論他們(men) 的改革是否正確,方向是否有偏差,曆代儒者都做了他們(men) 該做的事,完成時代使命,使儒家一脈相承,綿延不絕。儒家與(yu) 中國曆史相依相隨,一路走來,有起有落,蜿蜒回轉,有如長河,從(cong) 未斷過。即使在儒學空前低迷的近代,儒者依然不絕如縷,梁漱溟、熊十力、錢穆、唐君毅、牟宗三諸先生相繼奮起,譜寫(xie) 儒家最近的篇章。儒家起伏跌宕,為(wei) 曆史常規,不足為(wei) 慮。所可慮者,這一代的知識分子,是否作了他們(men) 該作的事,是否肩負起他們(men) 的時代使命。關(guan) 於(yu) 儒學改革,他提出儒學的基本屬性不能變,否則便不複是儒學。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的幾條意見:一、 抑孟揚荀,發揚荀學;二、 王霸並用,禮法並稱;三、 貶抑性善論,闡釋性惡論;四、 援法入儒,由外王而內(nei) 聖;五、 為(wei) 政在法不在人,確立法治思想;六、 義(yi) 利雙行,崇尚事功;七、 抑理學,尚實學;八、 道器並重;九、 以新四書(shu) (《論語》、《孟子》、《荀子》、《韓非子》)取代舊四書(shu) 。這些看法也許許多人不讚成,也許缺乏深入的學術論證,他自己戲稱為(wei) “工商儒學”,但是對於(yu) 一個(ge) 生長在台灣的儒商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這幾年他自費奔走於(yu) 大陸有儒學活動的地方,還為(wei) 許多儒學活動進行經濟讚助,試圖圓一個(ge) 台灣人的中國複興(xing) 夢。
陸聲俊,是武漢實業(ye) 家,社會(hui) 實踐研究家,現任武漢市潤民物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大學畢業(ye) 後他一直在工廠跑銷售,後來又下海自辦企業(ye) ,現在又幹起了“孔子儒學企業(ye) 文化論壇”,注冊(ce) 了武漢市乃至全國第一家潤民儒學企業(ye) 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並且,於(yu) 半年前寫(xie) 了5篇講義(yi) 稿,內(nei) 容近10萬(wan) 字,分別為(wei) 第一講:能夠永遠與(yu) 時俱進的孔子儒學;第二講:人的才能高低大小與(yu) 其價(jia) 值觀始終是條平行線;第三講:現代企業(ye) 迫切需要中庸和諧的世界觀;第四講:忠恕之道,是社會(hui) 和諧的根本;第五講:用孔子儒學鑄造現代企業(ye) 人才的靈魂。他自己掏錢,麵對廣大的市民,企業(ye) 老總和企業(ye) 員工,義(yi) 務講授博大精深的孔子儒學,使大家在無須花錢和少花錢的情況下,來接受人人渴望獲得的道德知識﹑文化知識。為(wei) 什麽(me) 要這麽(me) 做?他講,在幾十年的企業(ye) 生涯中,有很多困惑人的心智的社會(hui) 問題,始終梗塞在我們(men) 這代人的胸懷。總覺得這些社會(hui) 問題,不應該在我華夏民族的現代文明中出現,可原因出在那裏?又一直想弄清一個(ge) 所以然。比如,現代的年輕人,怎麽(me) 都沒有我們(men) 這代人的價(jia) 值觀?做事不肯吃苦,賺錢又怕費力。很多人到了大學畢業(ye) ,在家仍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做父母的也樂(le) 意這樣替孩子當牛做馬。一個(ge) 社會(hui) 長此以往,又怎麽(me) 得了?今天,做父母的沒有一個(ge) 不嗬護自己的孩子,驕縱自己的孩子。可做孩子的,卻沒有一個(ge) 知道長大以後,如何反哺感恩。這應該說是一種普遍的現實吧?為(wei) 了金錢,九十年代許多人口販子,居然敢把女大學生騙到貧困山區出賣。後來,立法重拳打擊,大活人是不敢騙賣了,可小孩子不得不防。滿大街到處可以看到,謹防扒手的標語提示,可越防越出軌。武漢稍微強一點,倘你到廣州,自己的財物稍微不管好,立馬就有可能被人扒掉。每個(ge) 人生活的家庭居室,人們(men) 為(wei) 了防盜、防扒,家家戶戶都門上套門,鎖上加鎖。可好多家庭還是防不勝防,鎖不住梁上君子。這又難道是現代文明的必然規律?在今天企業(ye) 中遇到更多的怪事,有些人的家庭背景,本來就出生貧寒。當你把他提升到科長、廠長,他立馬就開始想心事,另起爐灶開門戶,卷你的貨款,拆你的網。你說,他怎麽(me) 就沒有感恩戴德的價(jia) 值觀?這樣,中國的企業(ye) 如何去做強做大?好多企業(ye) 稍微紅得三年五載,就開始自然萎縮,有的甚至更加命短。這種社會(hui) 現實,長此循環往複,民族產(chan) 業(ye) ,又怎麽(me) 去同列強抗衡?
陸先生認為(wei) ,隻要每個(ge) 人有了完美人格的價(jia) 值觀,人與(yu) 人之間就會(hui) 減少坑蒙拐騙﹑爾虞我詐﹑相互算計。因而,社會(hui) 才能得到永久的和諧,每一個(ge) 人心中的困惑才能得到徹底的冰釋。經過艱苦的思考和尋找,他找到了孔子儒學,認為(wei) 隻有孔子儒學才能為(wei) 社會(hui) 的和諧,提高每個(ge) 人的素質;為(wei) 國家的富強,增加每個(ge) 人的才幹;為(wei) 企業(ye) 的發展增強團隊的凝聚力;為(wei) 人與(yu) 人之間的親(qin) 密,即和諧的相處,塑造子子孫孫受益的價(jia) 值觀。
陸先生與(yu) 皮先生素不相識,因為(wei) 網絡而有聯係,就既帶同助手與(yu) 會(hui) ,更前往車站迎接也是素不相識的我。特別在我們(men) 沒有買(mai) 到回程票是情況下,他啟動漢口一切關(guan) 係,協助解決(jue) 交通問題。在不得不推遲一天的情況下,他安慰我們(men) ,在他家款待我們(men) ,進行思想交流,古道熱腸,溫暖人心。
雲(yun) 深書(shu) 院院長皮介行先生,為(wei) 台灣儒者。性如其名,為(wei) 人耿介,說話率直,為(wei) 文犀利。皮院長畢業(ye) 於(yu) 東(dong) 吳大學政治係,早年任報刊記者,曾於(yu) 1987年10月,以環球通訊社副總編身份采訪中共13大,在北京與(yu) 中共高官對談交流。其後更任高中教導主任.及建成公司大陸副總經理。據皮院長說他自己修習(xi) 儒學垂三十年,並兼及老莊禪學,特重天人合一,陰陽共成,道在日用,德歸踐履。自2002年起,皮院長進入大陸儒學界,通過網絡及刊物,與(yu) 大陸學友討論儒學修證踐履之種種,頗欲以讀書(shu) 修道,虛心踐履,為(wei) 書(shu) 院教育之綱領。
這次活動引發我思考的就是儒學與(yu) 現代化、與(yu) 工商社會(hui) 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在許多學者的論文和專(zhuan) 著中已經有了許多探討,可惜許多工商人士沒有讀到,說明我們(men) 的學術研究確實還隻停留在書(shu) 齋裏,沒有對社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影響。這是我們(men) 這些學人的可悲,還是國家民族的不幸,是該引起我們(men) 的反思了。
儒學能否與(yu) 現代化相適應?這是人民每一個(ge) 中國人必須麵對的問題。馬克斯•韋伯曾寫(xie) 了《儒教與(yu) 道教》、《新教倫(lun) 理與(yu) 資本主義(yi) 精神》等書(shu) ,斷言儒學不能適應現代經濟,不具有促進市場經濟的因素,因而對於(yu) 現代化進程隻有負麵作用,而沒有正麵作用。他的結論遭到現代新儒家的反對。餘(yu) 英時在《士與(yu) 中國文化》一書(shu) 中,以大量事實反駁韋伯的結論。他指出,韋伯在新教倫(lun) 理中遭到的那些促進市場經濟的思想要素如敬業(ye) 、勤儉(jian) 等等,在儒學中都可以找到。亞(ya) 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似乎驗證了現代新儒家的結論,他們(men) 提出了“儒家資本主義(yi) ”的新概念,證明儒學是現代化的助力甚至是動力,並不是阻力。日本森島通夫的《日本為(wei) 什麽(me) 成功》、韓國金日坤的《儒教文化圈的倫(lun) 理秩序與(yu) 經濟——儒教文化與(yu) 現代化》以及美國霍夫亨茲(zi) 與(yu) 柯德爾的《東(dong) 亞(ya) 之鋒》,也都是對儒家思想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的肯認。
傳(chuan) 統儒學雖然是農(nong) 耕時代的產(chan) 物,不可避免地帶有曆史的局限性,但不能因此而否認其具有普適性。其實,馮(feng) 友蘭(lan) 很早就指出,儒家倫(lun) 理雖然產(chan) 生於(yu) 農(nong) 耕社會(hui) ,但所闡述的並不限於(yu) 農(nong) 耕社會(hui) 之理,而是社會(hui) 之所以為(wei) 社會(hui) 之理。農(nong) 耕社會(hui) 改變了,農(nong) 耕社會(hui) 之理無疑過時了,可是社會(hui) 之所以為(wei) 社會(hui) 之理卻沒有過時,仍然適用於(yu) 現代社會(hui) 。在市場經濟時代,每個(ge) 人依舊是某個(ge) 家族的一員,依舊擔當某種社會(hui) 角色。“不論一個(ge) 人所有底倫(lun) 或職是什麽(me) ,他都可以盡倫(lun) 盡職。為(wei) 父底為(wei) 盡父之道是盡倫(lun) ;為(wei) 子底盡為(wei) 子之道亦是盡倫(lun) 。當大將底,盡其為(wei) 將之道,是盡職;當小兵底,盡其為(wei) 兵之道,亦是盡職。”他把儒家傳(chuan) 統的家族倫(lun) 理改造為(wei) 職業(ye) 倫(lun) 理,這樣就與(yu) 工商社會(hui) 有了兼容性。賀麟強調突破傳(chuan) 統儒學重農(nong) 抑商的觀念,提出“儒商、儒工”等新觀念。他指出,以往把士列為(wei) 四民之首,視商人為(wei) 利祿之徒,是不對的。他說:“我覺得幾千年深入人心重農(nong) 輕工商的舊觀念,便應加以改變。……其實平心而論,且就大多數看來,農(nong) 人固屬勤勞自食其力,商人也何嚐不夙興(xing) 夜寐,操其業(ye) 務。農(nong) 人固樸實耐苦,商人亦多急功好利的人。農(nong) 人固勞力,商人恐有時亦須勞力且兼須勞心。總之,農(nong) 人與(yu) 商人皆是良好的公民,皆是組成健全的社會(hui) 國家所不可缺的中堅分子。似不宜有所軒輊其間。……且即從(cong) 道德生活言,商賈大都比農(nong) 人好動,遠離鄉(xiang) 井,旅行冒險,精神可佩。農(nong) 人則比較安土重遷,好靜而守舊,於(yu) 維持傳(chuan) 統的道德文化,頗有力量。商人遊曆的地方多,見聞亦多,每每非故鄉(xiang) 的舊風俗習(xi) 慣所能束縛。故商人於(yu) 打破舊風俗習(xi) 慣,改革舊禮教,促進新道德的產(chan) 生,常有其特殊的貢獻。”(《文化與(yu) 人生》,他認為(wei) 在工商經濟時代,商人不能再被排除在儒者的範圍之外,而必須獲得應有的尊重。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春秋時代就流行德、利用、厚生“三事”之說。《左傳(chuan) 》文公7年載晉國貴族郤缺說:“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正德即端正品德;利用指便利器用,即發明與(yu) 改進這個(ge) 工具器物;厚生即豐(feng) 富生活。《左傳(chuan) 》成公16年載楚國申叔時之言雲(yun) :“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又《左傳(chuan) 》襄公28年載齊國宴嬰之言:“夫民生厚而用利,於(yu) 是乎正德以幅之。”生活豐(feng) 富,器用便利,然後端正德行加以節製。幅即節製之義(yi) 。說明當時人們(men) 是十分注意處理好物質生活與(yu) 精神生活的關(guan) 係,其基本的認識就是通過純正人的倫(lun) 理行為(wei) 規範,真正做到用以“德”為(wei) 本體(ti) 的“形而上”之道去統禦日用技藝這“形而下”之器。儒家後來倡導“德本財未”(《大學》),孔子強調“先富後教”(《論語·子路》),說“不義(yi) 而富與(yu) 貴,於(yu) 我如浮雲(yun) ”(《論語·述而》),又見《論語》同篇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wei) 之,如不可求,從(cong) 吾所好。”《論語·裏仁》孔子也說:“富與(yu) 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反複申明他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ti) 原則,即必須合於(yu) “義(yi) ”與(yu) “仁道”;如果違背這些原則而獲得富貴,在孔子認為(wei) 是不可取的,被他視如過眼煙雲(yun) 。孟子指出“有恒產(chan) 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這些都構成了儒家處理物質與(yu) 精神,德行與(yu) 財貨的辨證思想。為(wei) 了闡述“利”與(yu) “義(yi) ”的關(guan) 係,《大學》進一步提出了“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zhong) ,食之者寡,為(wei) 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的看法,即主張采取光明正大的辦法富裕起來,這就是讓盡可能多的人從(cong) 事生產(chan) ,盡可能地減少非生產(chan) 人員,鼓勵人們(men) 勤奮努力,注意節約,這樣,社會(hui) 的財富就能夠持續地滿足人們(men) 的需要。特別是“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兩(liang) 句非常具有現實意義(yi) 。“以財發身”的人把財產(chan) 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義(yi) 疏財,以修養(yang) 自身的德行;而“以身發財”的人愛財如命,不惜以生命為(wei) 代價(jia) 去斂錢發財,或貪贓枉法,或鋌而走險,或貪婪吝嗇,最後必然是身敗名裂、身亡財空。最後,概括出治國應該“不以利為(wei) 利,以義(yi) 為(wei) 利”的政治哲學原則。不是不講利,而是要處理好二者的關(guan) 係,以義(yi) 統攝利,“義(yi) ”是無克爭(zheng) 辯的價(jia) 值標準,“利”是有益於(yu) 社會(hui) 人生的物質條件。這種以道德為(wei) 基本價(jia) 值觀來統攝商品經濟的思想不但沒有過時,而且針對今天的中國更具有現實意義(yi) 。
傳(chuan) 統儒家“德本財未”的思想主要是針對個(ge) 人在道德修養(yang) 和追求富貴方麵而講的,今天在工商經濟時代,我們(men) 的社會(hui) 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確立基本的價(jia) 值觀是急需的,同時也要強調工商為(wei) 社會(hui) 的經濟基礎。所以,我提出“道德為(wei) 本(體(ti) ),工商為(wei) 基(礎)”的思路。黨(dang) 的十六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堅持以人為(wei) 本,樹立全麵、協調、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hui) 和人的全麵發展。”“以人為(wei) 本”既是一種對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主體(ti) 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種價(jia) 值取向,還是一種思維方式。尊重人、愛護人、理解人、關(guan) 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處處從(cong) 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出發,切實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根本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ti) 人民,是“以人為(wei) 本”發展觀的根本目標。“以人為(wei) 本”的核心就是以道德為(wei) 本,鑄就多元的道德人格。在“以人為(wei) 本”的前提下發展經濟,發展工商業(ye) ,構築中國社會(hui) 的基礎,這是中國全麵、協調、持續發展必由之路。
附記:今晚在網上搜索,發現了這篇舊文。我的電腦中已經沒有了,我自己也把這事忘了,好在網絡世界的一個(ge) 角落裏還保留下來了。由於(yu) 文中提到的幾位中已經有兩(liang) 位不在了,看到此文一時心裏頗不是滋味。時任雲(yun) 深書(shu) 院院長的皮介行和台灣儒商賴鴻標已先後英年早逝,想起他們(men) 令人唏噓感歎,深深懷念。特此附記於(yu)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2015年6月5日夜。
責任編輯:葛燦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