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趙法生作者簡介:趙法生,男,青州市人,西曆一九六三年生,文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哲學博士,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 |
中華家教的使命是反本開新
作者:趙法生
來源:《光明日報》(2015年05月26日15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四月初九日壬寅
耶穌2015年5月26日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中華文明最重視家教,三千餘(yu) 年間所形成的以家譜、家禮、家規、家訓、家祭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完備的家教係統,舉(ju) 世罕有其匹。唐宋以後,中華家教傳(chuan) 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東(dong) 亞(ya) 國家,使其成為(wei) 具有世界意義(yi) 的珍貴文化遺產(chan) 。可惜的是,經過長期的否定批判,這一寶貴的遺產(chan) 在其發源地的大陸已經鮮為(wei) 人知,家教缺失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不小的社會(hui) 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jue) 離不開家教傳(chuan) 統的繼承。但是,我們(men) 畢竟是在現代條件下進行家教,傳(chuan) 統家教要取得實效,必須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結合。因此,中華家教在當代的使命是反本開新。
儒家將社會(hui) 管理分為(wei) 門內(nei) 之治與(yu) 門外之治,認為(wei) 兩(liang) 者遵從(cong) 不同的管理原則:“門內(nei) 之治恩掩義(yi) ,門外之治義(yi) 掩恩”,指出家庭內(nei) 部主要遵循情感為(wei) 先原則,而家庭之外的社會(hui) 管理主要遵循道義(yi) 與(yu) 公正原則。傳(chuan) 統家教顯然屬於(yu) 門內(nei) 之治的範圍。解決(jue) 當今家教中的問題,首先要借鑒曆史悠久的家教經驗,找回中華家教中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中國家教傳(chuan) 統的理論奠基於(yu) 孔子,孔子道德思想的首要目的在於(yu) 培養(yang) 君子人格,《弟子規》係根據孔子在《論語·學而》中的一段話寫(xie) 成:“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這段話集中體(ti) 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它要求青少年首先要學習(xi) 和實踐好孝悌、誠信、仁愛、恭謹、博愛等儒家基本道德,養(yang) 成君子人格,還有空餘(yu) 時間的話再去學習(xi) 知識,人格養(yang) 成優(you) 先於(yu) 知識傳(chuan) 授,這與(yu) 當代的中國教育形成鮮明對比。我們(men) 今天的家長和學校普遍以分數為(wei) 核心,隻要分數高其餘(yu) 不聞不問,在孔子看來,這恰恰是丟(diu) 失了教育的根本。所以,梁漱溟早在八十多年前就斷言中國的教育已經成了不中不西的教育,既丟(diu) 掉了儒家教育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又沒有學習(xi) 到西方教育的創造力,結果成了不中不西的教育,這一問題不僅(jin) 在學校教育中存在,在家庭教育中同樣存在。因此,當代家教首要問題是迷失了人格養(yang) 育的靈魂,家教的重建必須以從(cong) 返回育人的根本為(wei) 起點。
最近,網上有關(guan) 弟子規有一場爭(zheng) 論,有人將它比喻為(wei) 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霧霾。它總結了儒家數千年來童蒙教育的經驗,主要講述孩童在家裏家外接人、待物、處事和讀書(shu) 的修養(yang) 與(yu) 方法,尤其注重禮儀(yi) 教化,這正是近代以來被破壞殆盡的傳(chuan) 統。如果檢視一下《弟子規》的內(nei) 容,絕大多數都是依然有益的,像“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yu) 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luan) 頓,致汙穢”,“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過能改歸於(yu) 無,倘掩飾,增一辜”“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這些都是青少年做人的基本的修養(yang) 和禮儀(yi) ,即使在歐美也沒有人反對。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還有人如此不分青紅皂白地全麵否定《弟子規》呢?這主要是根源於(yu) 近代以來儒家的人倫(lun) 道德與(yu) 自由、平等和人權完全對立起來,試圖完全打倒前者來建立後者的思維在起作用,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自由、平等是政治權利,父子有親(qin)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是人倫(lun) 道德,二者並不矛盾。比如,我和我爺爺從(cong) 政治權利上講是平等的,但家族輩分上又是不平等的,我給我爺爺鞠個(ge) 躬就侵犯我的人權了?這實在是笑話。將儒家基本人倫(lun) 道德與(yu) 現代化截然對立,是近代以來知識界的嚴(yan) 重思想誤區之一,改革開放以後走出國門,我們(men) 才發現基本人倫(lun) 道德與(yu) 現代化並不矛盾。
當然,《弟子規》中的有些內(nei) 容已經不再適合於(yu) 當代:“親(qin) 愛我,孝何難,親(qin) 憎我,孝方賢”,這對於(yu) 孩子的要求過高,對於(yu) 父母的要求卻過低,父母總不能憎恨自己的孩子,不管出於(yu) 什麽(me) 理由。“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句話的後半句顯然已經不適合於(yu) 今天,公民時代已經不允許父母鞭撻孩子,況且要求孩子“撻無怨”呢?上麵兩(liang) 句話確實有以父母為(wei) 中心的思想,表明了《弟子規》的時代性,這些話其實並不完全符合先秦儒家的思想,孔孟所倡導的五倫(lun) 是“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十分重視倫(lun) 理雙方之間雙向互通的倫(lun) 理義(yi) 務,而不是單純強調某一方對於(yu) 另一方的絕對無條件服從(cong) ,雙向的倫(lun) 理義(yi) 務轉化為(wei) 單向服從(cong) 性的倫(lun) 理關(guan) 係,是漢代以後的事情。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guan) 己,莫閑管”,也被指責為(wei) 世故化的教育,考其本意,是勸說青少年不要把精力浪費在飛短流長,這固然不錯,但是,民主法治社會(hui) 鼓勵公民參與(yu) 公共事務,所以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已經過時。
至於(yu) 有人批評“親(qin) 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有人說這豈不是要毒死孩子?這未免誤會(hui) ,因為(wei) 古代沒有西醫藥片,隻有湯藥,中醫的湯藥不能冷了喝,所以這樣做是為(wei) 了給服湯藥的老年人試試溫涼。
儒家強調孝道自然不錯,但是,在宗法社會(hui) 中,確實存在有以老人為(wei) 中心的傾(qing) 向,表現在《弟子規》的內(nei) 容,就是保護青少年自身權利的內(nei) 容基本沒有,與(yu) 一些現代國家的小學生守則相比,這自然是一個(ge) 缺陷。
但是,在現代社會(hui) 中,尊重權利、自由與(yu) 法治已經成為(wei) 共識。儒家區分門內(nei) 之治和門外之治,權利和法治與(yu) 自由平等已經成為(wei) 門外之治的原則,那麽(me) ,門內(nei) 之治就不能不與(yu) 之做出適當調整,這就要求當代家教在教以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的同時,更注意培育孩子的創造力,尊重孩子的個(ge) 性。
既分工又協調,方能實現反本開新。
責任編輯:葛燦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