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第四代新儒家提個醒(劉緒貽)

欄目:批評爭鳴
發布時間:2010-03-08 08:00:00
標簽:
劉緒貽

作者簡介:劉緒貽,男,西元一九一三年出生於(yu) 湖北省黃陂縣(現武漢市黃陂區),卒於(yu) 二〇一八年。曾任武漢大學曆史係教授。

給第四代新儒家提個醒
——我再版60年前舊作《中國的儒學統治》之因由
作者:劉緒貽  
 
 
  《中國的儒學統治》,劉緒貽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我認為中國之所以極難邁出工業化、現代化步伐,是和中國兩千年的儒學統治密不可分的
 
60年前我寫的一本英文小書《中國的儒學統治:既得利益抵製社會變革的典型事例》的中譯本終於出版了。我先對這本書的身世作番交代,以便人們了解我為什麽急欲出版這本書的拳拳之心。
 
1944年底,我去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社會學,帶著探索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研究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仁人誌士前仆後繼力圖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失敗的原因這個問題。研究這個問題涉及方方麵麵,我想探本溯源,先尋求這個問題的曆史、文化原因,便以《中國的儒學統治——既得利益抵製社會變革的典型事例》作為我碩士論文題目。經過研究,我認為中國之所以極難邁出工業化、現代化步伐,是和中國兩千年的儒學統治密不可分的。總的說來,儒學統治對中國工業化、現代化是具有重大阻礙作用的。
 
■我們曾放鬆了對統治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主義殘餘及其理論基礎——儒學進行必要的、不懈的批判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擺脫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並且在三年恢複時期通過土地製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運動,進一步打擊了封建主義,使我感到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已經在望了。但在接下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們在對封建主義的批判和改革還不徹底時,過早過激地進行了消滅資本主義的鬥爭。
 
“文革”期間,鄧小平經三落三起,意識到1978年以前的20年間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問題,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他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這個講話雖未直接提出反對封建主義的問題,但其主旨實質上是反對封建主義的。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鄧小平深感封建專製主義的影響對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嚴重阻礙作用,在1980年8月18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的講話,明確指出:黨和國家領導體製中存在著的主要弊端有“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於集中的現象,家長製現象,幹部領導職務終身製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上麵講到的種種弊端,多多少少都帶有封建主義色彩”。在進一步指出許多封建主義殘餘影響的具體事例後,他緊接著提出:“我們進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和封建土地所有製,是成功的,徹底的。但是,肅清思想政治方麵的封建主義殘餘影響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估計不足,以後很快轉入社會主義革命,所以沒有能夠完成。現在應該明確提出繼續肅清思想政治方麵的封建主義殘餘影響的任務,並在製度上做一係列切實的改革,否則國家和人民還要遭受損失。”
 
由上所述,足見必須“繼續肅清思想政治方麵封建主義殘餘影響”的論點,乃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理論一直是我國黨和政府指導思想,但改革開放初鄧小平就提出的這個“繼續肅清思想政治方麵封建主義殘餘影響”的任務,我們完成的情況如何呢?看起來是很不理想的。各種封建主義殘餘影響的表現還十分流行,有時在有些地方還很猖獗,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憤恨和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這些現象說明,在當代中國,反對封建殘餘思想,仍然是一項十分嚴峻的曆史任務。這種情況,直到今天並無好轉,鄧小平理論的貫徹實施是不完整的。
 
■不僅肅清思想政治方麵封建主義殘餘影響的任務遠未完成,作為封建主義理論基礎的儒學,近年卻有被過分抬高之勢
 
還應提到的是,作為封建主義理論基礎的儒學,以現代新儒學的名義不斷跳出來興風作浪。對於這個問題,方克立教授作了詳細的研究。據他研究,新中國成立以後,現代新儒學在大陸已經失去了市場,隻在香港、台灣延續其生命,“文革”期間發展比較迅速。這些現代新儒家的主要學術活動便是“返本開新”,以“內聖”開“外王”。
 
港、台和海外現代新儒家雖然處境可悲,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宏揚儒家學術”、“重建儒家價值係統”、“儒學的第三期發展”這些上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港、台和海外現代新儒家提出和一直堅持的口號,隨著對外開放和海內外學術交流的發展,逐漸被國內極少數學者所吸收。此後幾年,許多學者關注並參與討論以中國傳統哲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形成一種文化熱;在這種文化熱中,由於海外華裔現代新儒家杜維明等人回國講學時的大力宣揚,由於長期生活在國內、曾經是現代新儒家的幾位先驅的重整旗鼓,由於“四人幫”批孔批儒運動引起的逆反心理等因素導致的孔子和儒學地位的上升,國內在思想感情和理論觀點上和現代新儒家通聲氣的人,便日益多起來了。
 
據一些學者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港、台現代新儒家的反哺下,經過10餘年的醞釀準備,大陸逐漸出現了一小批新生代的現代新儒家,方克立教授稱之為第四代現代新儒家。大陸現代新儒家的新特點,就是要建立一個以儒教為國教、政教合一的、儒家共同體專政的儒化國家,以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這是妄想,但他們積極造勢:開會、出書、辦雜誌、辦網站、演講、接受媒體采訪、促進兒童讀經,的確騙了一些輕信的人,對繼續肅清思想政治方麵的封建主義殘餘影響起著一定的幹擾作用。
 
■我要通過出版這本書,來證明儒學統治是如何阻礙科學與民主的產生和發展的
 
綜上所述就是我要出版這本60年前寫的小書的原因。本書的主旨,是論證儒學統治是使中國社會長期停滯在封建主義階段,難以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極其重要的原因。比起其他論述阻礙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論著來,它有以下特點。第一,它從社會學角度,運用“既得利益”這一概念證明:如果一個社會的統治階級的各個組成部分具有相同既得利益,這個社會就很難實行變革。中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兩個組成部分——皇室和儒士階層都在儒學統治中具有深厚的既得利益,所以儒學統治就必然阻礙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這一論點似尚未見其他類似論著係統論述過。第二,這本小書係統敘述了中國儒學長期發展的曆史,特別是揭露了西漢皇室和儒家階層如何互相利用以使儒學取得獨尊地位,此後曆代皇室和儒士階層如何相互利用以維護儒學統治的各種不光彩活動,有利於人們擺脫或免於產生對儒學不應有的盲目信仰和敬畏之情。第三,這本小書舉了一些實例,證明儒學統治是如何阻礙科學與民主的產生和發展的,有助於人們少受甚至不受各種現代新儒家的欺騙。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