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中秋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
儒家治道的要義(yi) ——對傳(chuan) 統中國治理模式的思考
作者:秋風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人民論壇》2015年5月上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十八日壬午
耶穌2015年5月6日
核心提示:在中國曆史上,是否尊儒決(jue) 定著統治是否上道,是否穩定長久。
【摘要】在中國曆史上,是否尊儒決(jue) 定著統治是否上道,是否穩定長久。社會(hui) 變好,起點是教育,而教育必須以君子養(yang) 成為(wei) 目標。社會(hui) 自治和國家管理要上軌道,關(guan) 鍵就看能否形成卓有成效的君子養(yang) 成機製。創造各種條件,讓官、學、商精英均可順利轉換為(wei) 紳士,則其自會(hui) 在社會(hui) 生活現場創造出恰當的自治製度。傳(chuan) 統中國正統社會(hui) 治理模式,可見其與(yu) 現代價(jia) 值毫無違和扞格之處。今日中國探尋優(you) 良的社會(hui) 治理模式,傳(chuan) 統是絕佳出發點,而非障礙。
【關(guan) 鍵詞】儒家義(yi) 理 治理主體(ti) 紳士組織 士人政府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正在努力推進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wei) 此,不能不學習(xi) 其他文明行之有效的製度,也不能不在複雜的現實中艱苦探索。然而,至關(guan) 重要的是,這兩(liang) 項工作要中正而有效率,就不能沒有文化自覺,理念思考和製度探索不能不在中國文明脈絡中展開。從(cong) 西漢中期起,中國主流的、正統的治理體(ti) 係,正是以自治為(wei) 基礎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本乎儒家義(yi) 理
儒學正在複興(xing) ,在學術、社會(hui) 乃至政治領域。很多人以百家爭(zheng) 鳴質疑今日儒家複興(xing) 之呼籲和趨勢,但追溯曆史即可發現,儒家與(yu) 諸子百家性質,實完全不同:儒家傳(chuan) 承、闡明六經,諸子無與(yu) 焉,而中國治理之道在六經之中。故中國要上道,不能不崇六經,崇經必須尊儒。百年中國之蹉跎曲折,皆因為(wei) 離經而悖道。儒家秉承堯舜、三代治理之大道,在國家與(yu) 社會(hui) 之間尋求平衡,保持中道。欲求治理之思想、智慧,不能不進入儒家義(yi) 理體(ti) 係。
孔子不反對政府承擔必要的管理職能,但反對國家權力迷信。針對當時正在形成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權力統治模式,孔子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強調個(ge) 人和社會(hui) 之自我治理。在孔子看來,這是形成良好秩序之基礎。《大學》所說的“修身”,就是個(ge) 體(ti) 的自治,“齊家”就是社會(hui) 最基本單元之自治。有此自治,國家權力介入的必要性自然降低,相反在社會(hui) 中,存在多元的治理權威。故從(cong) 孔子開始,儒家就主張自治為(wei) 基礎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秦製之短命給了儒家以實踐機會(hui) ,漢初儒家抓住這個(ge) 機會(hui) ,證明了孔子治理之道之可行。由於(yu) 儒家士人的闡發和堅持,曆史上,每個(ge) 王朝差不多都經曆西漢初中期發生的“第二次立憲”:王朝新建立,通常沿用暴力打天下之邏輯,建立國家權力統治架構。而後,經過儒家努力,国际1946伟德上的闡發,教育上的努力,社會(hui) 自治的構建,以及自下而上的政治推動,一般在王朝建立六七十年時,會(hui) 有一次從(cong) 統治到治理的轉型,此即“第二次立憲”——否則,該王朝會(hui) 比較短命。
所以在中國曆史上,是否尊儒,決(jue) 定著統治是否上道,是否穩定長久。
以學為(wei) 支點
單純以國家權力統治所有人,完全可以作純粹社會(hui) 管理工程來處理。社會(hui) 自治卻必定始發於(yu) 個(ge) 人,逐層向外推展,自下而上地生長。因此,自我治理能否發育,及人們(men) 如何自我治理,由人對生命之認知及人際互動之模式所決(jue) 定。而人對他人的情感模式,對神人、人際關(guan) 係之認知模式,以天性為(wei) 本,由教化養(yang) 成。故一個(ge) 共同體(ti) 內(nei) 人群自治之形態,必由其教之義(yi) 理和社會(hui) 形態所決(jue) 定。結論是:社會(hui) 自治是道之較為(wei) 直接的呈現,以教化為(wei) 基礎;討論社會(hui) 自治,必須從(cong) 教化之道入手。
人類較為(wei) 成熟的普遍教化之道,無非有二:中國式的,非中國式的。後者是神教,尤其是一神教,以排他的唯一真神信仰為(wei) 中心。
中國教化之道與(yu) 眾(zhong) 不同:從(cong) 堯舜禹時代,即以敬天為(wei) 本,而以禮樂(le) 之文教化萬(wan) 民;孔子將此“文教”予以轉型、發展。《論語》中孔子說的第一個(ge) 字是“學”,孔子本人由學而成聖,孔子也興(xing) 學,以“文”教養(yang) 弟子成為(wei) 健全的人。孔子不要人信神,隻是教人學文,“博學於(yu) 文,約之以禮”,即可向上提升生命,乃至於(yu) “與(yu) 天地參”。
孔子樹立自由教育典範,此後曆代儒者都以興(xing) 學、也即興(xing) 辦教育為(wei) 己任。故兩(liang) 千多年間,中國始終有十分發達的私人辦學傳(chuan) 統:大儒辦學,發展明道之學術;三家村學究辦學,教養(yang) 農(nong) 工商庶民子弟識字、明理。
中國也有政府辦學之漫長傳(chuan) 統。漢武帝、董仲舒更化改製,其最為(wei) 重要的製度創新是各級政府立學校之官,以孔子刪述、儒家傳(chuan) 承之五經養(yang) 成士君子。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公立教育體(ti) 係。它與(yu) 民間辦學分工、合作,構成儒家之教化體(ti) 係。
縱觀人類文明,孔子發明的、不依靠神靈信仰的學文之教化機製,是最為(wei) 平實、因而也是普遍的,並最為(wei) 寬容。在中國,完整的教化體(ti) 係是“一個(ge) 文教、多種宗教”:一個(ge) 文教即孔子之文教,曆代政府,隻要足夠明智,都會(hui) 尊儒;但尊儒絕不妨礙學術和宗教自由,事實上,兩(liang) 千多年來,世界各大宗教都進入中國,並廣泛傳(chuan) 播;民間還有各種各樣源遠流長、而又花樣百出的神靈崇拜。數千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宗教生態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國家,宗教自由、宗教寬容在中國一直都是事實。①
以孔子之學為(wei) 中心,一體(ti) 而多元的全覆蓋教化體(ti) 係有效地教化民眾(zhong) ,養(yang) 成民眾(zhong) 以社會(hui) 自治所需之德,也即塑造人們(men) 的公共精神,從(cong) 而有效地支持自治。這一教化體(ti) 係還經常創造出自治製度,比如,祠堂是祖先崇拜場所,以祠堂為(wei) 公共生活中心,民眾(zhong) 得以組織起來,展開自我治理。佛教也創立了諸多慈善組織。
故在中國,社會(hui) 變好,起點是教育,而教育必須以君子養(yang) 成為(wei) 目標。
士君子為(wei) 治理主體(ti)
任何形式的治理,不論是社會(hui) 自治,還是國家管理,都需要合格的主體(ti) 。儒家之學專(zhuan) 門培養(yang) 具有治理之德、能的人,自孔子以後,名為(wei) “士君子”。
關(guan) 於(yu) 君子,今人多從(cong) 道德角度理解。然而,君子首先是擔負特定社會(hui) 功能之人,即社會(hui) 領導者。《詩經》、《尚書(shu) 》中所說的君子就是大大小小的封建共同體(ti) 之君,也即領導者。正是封建的世襲的君子群體(ti) 敗壞,導致禮崩樂(le) 壞。孔子誌在重建秩序,故創造教育,以養(yang) 成君子。目的何在?孔子期望他們(men) 領導民眾(zhong) ,重建社會(hui) 秩序。
《白虎通義(yi) 》這樣解釋“君子”之義(yi) :“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wei) 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這段話含意豐(feng) 富:首先,君子就是合群能力出眾(zhong) 之人,有領導眾(zhong) 人之德、能。《論語》中,孔子從(cong) 多個(ge) 角度闡明君子之德、能,如知、仁、勇,正是這些德讓君子能夠贏得他人尊重,組織分散的個(ge) 人為(wei) 群,並讓群正常運轉。孔子之學、尤其是《論語》,就是君子養(yang) 成之學,而君子正是重建和維護秩序之文化與(yu) 社會(hui) 主體(ti) 。
其次,孔子辦學,“有教無類”,士君子群體(ti) 是開放的,不論貧富貴賤,隻要學,隻要好學,都可成為(wei) 士君子,也就可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在社會(hui) 不同層麵、領域發揮領導作用。此為(wei) 中國社會(hui) 向來政治平等之文化、社會(hui) 基礎。
今天有人羨慕西方貴族傳(chuan) 統、貴族精神,殊不知,貴族身份來自世襲,羨慕也是徒然。其實,中國三代之君子就是世襲的貴族,但孔子對君子生成機製予以創造性轉換,此後,所有人都有成為(wei) 君子之機會(hui) ,而這些平民士君子在社會(hui) 各個(ge) 層麵、領域發揮之組織領導作用,絲(si) 毫不亞(ya) 於(yu) 世襲貴族。
故在中國,社會(hui) 自治和國家管理要上軌道,關(guan) 鍵就看能否形成卓有成效的君子養(yang) 成機製,君子是以學文養(yang) 成,君子必當博學於(yu) 文,但核心是六經之文。
紳士組織自治
《大學》開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其具體(ti) 路徑則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儒家重建和改善秩序,係由己推人,由近及遠。士君子欲行道於(yu) 天下,必定從(cong) 修身、也即自治其身為(wei) 起點,而這是社會(hui) 形成良好秩序的基點,由此,士君子就近推動身邊的治理,並向外推展。儒家治道,以個(ge) 體(ti) 和社會(hui) 自治為(wei) 本。
儒家文教則源源不斷地培養(yang) 具有治理之德能的紳士。接受儒家教育的大多數士人無從(cong) 進入政府,乃留在基層社會(hui) ,以自己的知識及通過學文所養(yang) 成之德行,在基層社會(hui) 發揮治理作用,是為(wei) “紳士”。當然,還有不少官員,因守孝或致仕,甚至貶黜,而返回鄉(xiang) 裏,同樣憑其知識、德行,尤其是人脈,組織民眾(zhong) ,在一定地域內(nei) 生產(chan) 公共品。
基層社會(hui) 還有相當數量的人,或由於(yu) 資質有限,或由於(yu) 教育條件所限,隻接受過初步的教育,而後進入農(nong) 、工、商、醫等職業(ye) 領域。相對於(yu) 未受教育者,他們(men) “知書(shu) 達理”,心智開明,具有生命向上的自覺,能以倫(lun) 理規範要求自己,從(cong) 而能在一定範圍內(nei) 發揮社會(hui) 治理功能。他們(men) 屬於(yu) 低級紳士。
各種程度的紳士發起、組織、領導各種各樣的社會(hui) 自治。博弈論的研究清楚證明,沒有士君子之發起和組織,即便每個(ge) 人都深切感受到公共品匱乏之不便,也不可能自發起來生產(chan) 之,因為(wei) 其“喻於(yu) 利”。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之所以以自治為(wei) 基礎,就是因為(wei) 文教不斷養(yang) 成士君子,而“君子喻於(yu) 義(yi) ”。
近些年來,學界關(guan) 於(yu) 社會(hui) 自治有很多討論。其實,在基層社會(hui) ,還有一些殘存的傳(chuan) 統自治製度,具有君子之德者也創建了新的自治製度,國家對此應予以承認,與(yu) 之合作。更進一步,創造各種條件,讓官學商精英均可順利轉換為(wei) 紳士,則其自會(hui) 在社會(hui) 生活現場創造出恰當的自治製度。
權力在士人政府
儒家以學養(yang) 成士君子,士君子誌在行道於(yu) 天下;其發揮領導作用以創建和維護良好秩序的途徑,大約有三:首先,興(xing) 學,教化民眾(zhong) ,包括士君子的持續養(yang) 成;其次,在社會(hui) 層麵建立和維護各色自治製度;最後,進入政府,改造和提升權力運作。
漢武帝創建公立教育體(ti) 係,同時也依“選賢與(yu) 能”之大義(yi) ,配套地建立選舉(ju) 製度,以察舉(ju) 程序,從(cong) 接受教育之士君子中遴選德能卓越者,進入政府,擔任官職。此後,官員結構發生變化,逐漸形成“儒家士大夫”,其主導政府,形成“士人政府”②。唐宋以後,官員遴選程序是科舉(ju) ,但士人政府形態未變。
“士人政府”是人類政治史上獨特而成功的政製:士人政府通常從(cong) 打天下形成的國家權力統治體(ti) 製轉型而來,經由所說的“第二次立憲”,以文治為(wei) 綱領;士人政府不是世襲的,而是選舉(ju) 的,人人都有機會(hui) 進入政府;士人政府也不是依據財富多寡分配權力,而大體(ti) 上依據知識、德行和能力分配權力。歸根到底,士人政府是“賢能政府”。
“學而優(you) 則仕,仕而優(you) 則學”,士人政府是讀書(shu) 人組成的政府,是人類有史以來知識水平最高的政府,經史之學給士大夫提供了豐(feng) 富的為(wei) 政智慧。士人政府是學習(xi) 型政府:士人本來就由於(yu) 好學而進入政府的,而在官員任上仍繼續學習(xi) ,也因此,士人政府總有政治上的活力。士人政府始終設置有專(zhuan) 門的知識和學習(xi) 機構:漢代的博士、學校、史官,明清的學校、翰林院等,這一點足以促使人們(men) 重新思考“國家”的定義(yi) 。
就此而言,士人政府確實是政教合一的,然而,孔子之教不是排他的一神教,而是開放的學文之教,因而更準確的說法是,士人政府是“政學一體(ti) ”。③這種結構不會(hui) 壓製其他學說和宗教,反而給各種宗教、學說之信徒提供普遍的公民教育,讓人們(men) 關(guan) 心公共事務;同時也提供普遍的國民教育,養(yang) 成所有人之共同體(ti) 意識。中國之所以維持大一統格局,且規模日益擴大,秘密正在於(yu) 士人政府的政學一體(ti) :給多元宗教以充分自由,以普遍文教維係國家之一體(ti) 。
士人政府也有複雜的權力分立與(yu) 製衡安排,法律的規範和約束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此處不贅。當然在這方麵,他國行之有效的製度,完全可加以化用。
近兩(liang) 年來深入反腐暴露出來的問題已顯示,大學教育、公務員考試、官員選拔、官員繼續教育等環節均存在致命缺陷,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是:如何養(yang) 成今日之士大夫?
國家與(yu) 社會(hui) 分工合作
士君子既發起、組織社會(hui) 自治,又組成士人政府,則很自然地形成一種獨特的國家-社會(hui) 關(guan) 係:分工,合作,而不是分立、對抗。
現代主流政治、社會(hui) ,乃至經濟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國家與(yu) 社會(hui) 之對立性兩(liang) 分。此理念源於(yu) 西方,以教會(hui) 與(yu) 世俗性政府之分立為(wei) 背景,在這裏,存在兩(liang) 個(ge) 管治主體(ti) 、兩(liang) 套管治教義(yi) 、兩(liang) 套權威運作機製,以及兩(liang) 個(ge) 完全不同的目標,當然是分立而對抗的。
然而,在中國,自治的領導者與(yu) 政府官員是同質的:政府官員和紳士在同一教育體(ti) 係中接受教育,具有共同的話語、誌向、知識、德行甚至能力,因而具有共同體(ti) 感。
由於(yu) 這一共同背景,政府官員對紳士領導的社會(hui) 自治,大體(ti) 持認可態度。地方政府官員在處理政務時,與(yu) 地方紳士之間密切合作,這為(wei) 社會(hui) 自治的發育創造了良好政治環境,地方官員甚至維護社會(hui) 自治。而組織社會(hui) 自治的儒家紳士對政府官員,也持尊敬態度,尊重國家權威。
於(yu) 是,在中國治理體(ti) 係中,國家與(yu) 社會(hui) 之間是合作關(guan) 係。兩(liang) 者當然並不全然相同,但絕非對立;兩(liang) 者當然存在緊張,但本質上是合作的。社會(hui) 承擔了大量公共品生產(chan) 與(yu) 分配功能,因而,政府可以是小的。尤其是地方政府,如縣一級政府,基本上是維護安全的司法型政府,民眾(zhong) 正常生活所需要之公共品多由地方紳士組織生產(chan) 和分配。但這種公共品生產(chan) 和分配活動又不是社會(hui) 獨立完成的,官員常在其中扮演發起、協調的作用。
國家社會(hui) 形成合作關(guan) 係,主動權在國家:國家放棄權力壟斷,接受社會(hui) 的多中心自我治理,與(yu) 社會(hui) 各領域中精英合作。而如前所述,這正是孔子的教誨。
上麵簡單刻畫傳(chuan) 統中國正統社會(hui) 治理模式,可見其與(yu) 現代價(jia) 值毫無違和扞格之處。今日中國探尋優(you) 良的社會(hui) 治理模式,傳(chuan) 統是絕佳出發點,而非障礙。《周易》複卦《彖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開放而創造性地回歸,尊儒,回到中國治道,實為(wei) 治理體(ti) 係和能力現代化之最佳路徑。
(作者為(wei)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姚中秋:《一個(ge) 文教,多種宗教》,《天府新論》,2014年第1期。
②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shu) 館,1996年。
③姚中秋:《論政教:另一種政治、政府》,《開放時代》,2014年第3期。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 【張祥龍】新文化運動導致今天“孝道不再”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