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龍】新文化運動導致今天“孝道不再”

欄目:反思五四新文化運動
發布時間:2015-06-04 10:42:16
標簽:
張祥龍

作者簡介:張祥龍,男,生於(yu) 西元一九四九年,卒於(yu) 西元二〇二二年。一九八二年或北京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一九八八年於(yu) 托萊多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一九九二年於(yu) 布法羅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九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山東(dong) 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講座教授。著有《海德格爾思想與(yu) 中國天道》《從(cong) 現象學到孔夫子》《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禮樂(le) 人生與(yu) 哲理》《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cong) <春秋>到荀子》《德國哲學、德國文化與(yu) 中國哲理》《拒秦興(xing) 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從(cong) 董仲舒到陸象山》《複見天地心:儒家再臨(lin) 的蘊意與(yu) 道路》《“尚書(shu) ·堯典”解說:以時、孝為(wei) 源的正治》《家與(yu) 孝——從(cong) 中西間視野看》《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中西印哲學導論》,譯有《致死的疾病》《海德格爾》《精神的婚戀》等,主編有《西方神秘主義(yi) 哲學經典》等。




新文化運動導致今天“孝道不再” 

原標題:新文化運動對家庭價(jia) 值的批判導致了“孝道不再”?

作者:張祥龍

記者:羅昕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廿六日戊子

           耶穌2015年5月12日

 

 

 

【編者按】5月9日,由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論壇、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主辦的第九屆中國文化論壇在華師大舉(ju) 行。這屆論壇主題是重讀《新青年》,反思新文化運動。山東(dong) 大學哲社學院教授張祥龍在論壇上作了發言,他就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家”思潮作了批評,並認為(wei) 新文化運動中對家庭價(jia) 值的批判導致了今日社會(hui) 的“孝道不再”。 


  

山東(dong) 大學哲社學院教授張祥龍

 

梳理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家”思潮

 

新文化運動中,不僅(jin) 有“民主與(yu) 科學”、“問題與(yu) 主義(yi) ”之論,“個(ge) 人與(yu) 家庭”也是一大命題。在張祥龍看來,鴉片戰爭(zheng) 後,西方對中國的影響,逐漸造就了一個(ge) 反對中國式家庭乃至反對人類家庭的傾(qing) 向,這種傾(qing) 向到新文化運動達到了最鮮明和自覺的階段。

 

先是陳獨秀在《新青年》第一期、即《青年雜誌》首卷首號上刊登的綱領性文章《敬告青年》中寫(xie) 道:“固有之倫(lun) 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製度之遺。”他在《吾人最後之覺悟》中主張:“蓋共和立憲製,以獨立、平等、自由為(wei) 原則,與(yu) 綱常階級製為(wei) 絕對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廢其一。倘於(yu) 政治否認專(zhuan) 製,於(yu) 家族社會(hui) 仍保守舊有之特權,則法律上權利平等、經濟上獨立生產(chan) 之原則,破壞無餘(yu) ,焉有並行之餘(yu) 地?”簡而言之,陳獨秀認為(wei) ,中國的家庭或家族倫(lun) 理全是封建製度之遺物,要建立新的共和立憲製,就必須鏟除這種家族社會(hui) 。

 

緊跟陳獨秀的論斷,吳虞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號發表《家族製度為(wei) 專(zhuan) 製主義(yi) 之根據論》,後來又在《吃人與(yu) 禮教》中提出:“我們(men) 如今應該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講禮教的!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呀!”魯迅也在《我們(men) 現在怎樣做父親(qin) ?》中立論“父子間沒有什麽(me) 恩”。理由是:“飲食的結果,養(yang) 活了自己,對於(yu) 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出了子女,對於(yu) 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傅斯年則在《新潮》首期刊出《萬(wan) 惡之源》,指“中國的家庭”是萬(wan) 惡之源,因為(wei) 它壓抑年輕人的個(ge) 性,“咳!這樣的奴隸生活,還有什麽(me) 埋沒不了的?”

 

張祥龍分析,新文化運動諸君幾乎都是文化上的“崇西厭華”者,他們(men) 批判中國家庭往往要舉(ju) 西方人的個(ge) 體(ti) 契約式家庭為(wei) 對照,認為(wei) 後者尊重個(ge) 體(ti) 。而源於(yu) 新文化運動的“反家”思潮,甚至也對今天造成了影響。但問題是,“主張個(ge) 體(ti) 自由並不止步於(yu) 自由結合家庭,還要進一步實現非真態家庭的自由:比如同性組成家庭的自由,甚至破壞家庭的自由,像隨意離婚的自由、單親(qin) 家庭的自由、不結婚隻同居的自由、不要後代的自由等等。”張祥龍表示,今日孝道不再、視離婚為(wei) 平常等現象,與(yu) 新文化運動不能說沒有某種雖遙遠卻內(nei) 在的關(guan) 聯。

  

陳獨秀為(wei) 《青年雜誌》(即《新青年》)撰寫(xie) 的發刊詞《敬告青年》

 

“子女在父母生育時沒能做出選擇”是個(ge) 偽(wei) 論證

 

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等人認為(wei) ,親(qin) 子關(guan) 係隻是由親(qin) 輩的性欲衝(chong) 動造成的,所以父母對子女並無恩情,子女也沒有孝敬父母的道德義(yi) 務。張祥龍對此論點進行了評判,在他看來,這其中涉及到兩(liang) 方麵的問題:一是父母生養(yang) 子女是否由生物本能、性欲衝(chong) 動或其他外在力量決(jue) 定;二是父母在未征得子女同意的情況下就生養(yang) 他們(men) ,是否能算有恩於(yu) 子女。

 

張祥龍分析說,所謂家庭,是男女夫妻經群體(ti) 認可結合並生育、養(yang) 育後代的基本生存單位。他強調父母養(yang) 育子女並非由生物本能決(jue) 定,而可以有主觀選擇,子女的生命和生存狀態也與(yu) 父母的這種選擇有關(guan) 。在今天避孕方法普遍可靠的情形下,一些父母選擇不去生育,或不去更多地生育,也可滿足性欲。

 

另外,張祥龍認為(wei) ,魯迅所謂的“生物學的真理”,忽視了親(qin) 子關(guan) 係中的一個(ge) 基本事實和要素,即父母於(yu) 子女不隻是生產(chan) ,還有養(yang) 育。養(yang) 父母的恩情,就更不能還原為(wei) 性欲衝(chong) 動了。所以,他提出,生育是父母對子代有意識的重大付出。“不能因為(wei) ‘一個(ge) 村婦哺乳嬰兒(er) 的時候決(jue) 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就在義(yi) 理上斷定村婦無恩可言,就如同不能因為(wei) 強奸者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暴,就斷定他沒有施暴一樣。”

 

以上論述源於(yu) 父母角度,而從(cong) 子女角度而言,魯迅曾引用易卜生戲劇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出自一個(ge) 從(cong) 父親(qin) 處遺傳(chuan) 了先天梅毒的患者之口。患者在病情發作時,要母親(qin) 給他大量嗎啡以自殺,他對母親(qin) 說:“我不曾教你生我。並且給我的是一種什麽(me) 日子?我不要他!你拿回去罷!”這其實涉及到西方一個(ge) 流行的觀點,即父母生下子女時未得子女同意,所以子女不必為(wei) 自己的生命向父母感恩。

 

康德在《道德的形而上學》中就主張,由於(yu) 父母未得子女同意就生下他們(men) ,所以有責任無償(chang) 地將他們(men) 撫養(yang) 到成人。到孩子具有了自由意誌和完整人格的時候,親(qin) 子之間就沒有天然的聯係了。他們(men) 還要來往就是契約關(guan) 係了。

 

當代美國學者簡·英格莉施(Jane English)在《成年子女欠他們(men) 的父母什麽(me) 》一文裏也區分了“造成欠債(zhai) 的恩惠”和“沒有這種欠債(zhai) 的友誼”。類比是這樣的,一個(ge) 人(甲)如果對另一個(ge) 人(乙)做了有益的事,比如當乙的車拋錨時,甲用自己車上的電池幫助乙重新啟動。那麽(me) ,以後當甲遇到同樣或類似困難時,乙有沒有道德上的責任或義(yi) 務幫助甲?英格莉施認為(wei) ,這取決(jue) 於(yu) 當初乙是否請求過甲幫忙。如果在乙的請求下甲及時提供了幫助,那麽(me) 乙就從(cong) 道德義(yi) 務上欠了甲的“恩惠”,以至於(yu) 今後在類似情況下有道德義(yi) 務來回報。但如果當初乙沒有請甲幫忙,甲屬於(yu) 自覺自願地對乙做了好事,那麽(me) 乙就沒有道德義(yi) 務來回報。如果乙選擇回報, 也隻是出於(yu) 兩(liang) 人在這件事中建立的友誼。

 

英格莉施用這個(ge) 區別來論證,子女並不從(cong) 道德義(yi) 務上欠父母什麽(me) ,因為(wei) 子女當初根本沒有請求父母生下他們(men) 。

 

不過,張祥龍介紹,亦有學者批評英格莉施的例子有局限。“如果甲在乙不知情時救滅了乙家大火,拯救了裏邊的小孩。你能說乙不從(cong) 道德義(yi) 務上欠甲的情嗎?”此外英格莉施有關(guan) “子女在父母生育時沒能做出選擇”是個(ge) 偽(wei) 論證。若要讓這個(ge) 論證成為(wei) 真實的,情況就應該是:子女本來有這個(ge) 選擇,但被外力比如父母或其他因素剝奪了。可由於(yu) 子女那時還不存在,根本就沒有進行選擇的可能,那麽(me) ,從(cong) 子女沒有對自己的出生做過選擇並從(cong) 中引出一係列結論,就無意義(yi) 了。張祥龍由此認為(wei) ,魯迅代表的《新青年》對親(qin) 子關(guan) 係道德性的否認,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構成家庭的親(qin) 子關(guan) 係既不是單由性欲造就,也不隻是文化造就,而是與(yu) 人類的時間意識本性內(nei) 在地關(guan) 聯著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家庭和人類家庭的糟蹋,正是對人性的糟蹋。”張祥龍如是說。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