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著《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0-03-07 08:00:0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書名: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 (“原道文叢”係列之一)
作者:陳明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
定價:29.00元
 
 
簡介
 
在現代性和全球化的語境中,儒家傳統的重振必須同時承擔兩個方麵的功能;既要為文化認同的維持提供象征,又要為自由民主的落實創造條件。本書作者在當代中國思想格局中被稱為文化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新儒家內部則又被視為偽儒甚至叛徒,為您闡述文化儒學中的思辨與論辯。
 
作者在當代中國思想格局中被稱為文化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新儒家內部則又被視為偽儒甚至叛徒。這或許是因為他認為,在現代性和全球化的語境中,儒家傳統的重振必須同時承擔兩個方麵的功能:既要為文化認同的維持提供象征,又要為自由民主的落實創造條件。由前者我們需要堅持傳統的內在性、一貫性;由後者我們又需要強調傳統麵向現實的開放性、發展性。圍繞“即用見體”“公民宗教”“言意之辯”諸議題的研討和“國學院”“喪家狗”“施琅大將軍”諸話題的論戰,體現和反映了作者對這種矛盾關係的理論平衡感和現實拿捏度。
 
這些問題曆久彌新永無結論。隨著這些文字展開的,隻是一場學術的交流、一次思想的交鋒或遠足。
 
 
 
 
 
二〇〇七年陳明在北京家中
 
 
作者簡介
陳明,1962年生於湖南長沙。1982年株洲師範中文大專班畢業;1989年山東大學哲學係碩士畢業;1992年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儒教室副研究員。1994年創辦學術輯刊《原道》2002年創辦網站。2004年主編“原道叢書”。出版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浮生論學》等。
 
 
 
《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目錄
 
 
自序
 
“即用見體”初說——以“中體西用”及“西體中用”為背景
“即用見體”再說——哲學和哲學史背景下的思考
“即用見體”漫說——本體論、認識論或方法論?
儒教之公民宗教說
原始宗教的演進與儒學理念的形成
儒耶對話,以何為本?——兼議利瑪竇、何光滬關於儒教的若幹論述
論言意之辯——言盡意、言不盡意和得意忘言的論域與意蘊
儒家政治哲學特點略說——以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為參照
王弼政治哲學的邏輯、價值與意義
大陸新儒學略說——蔣慶、陳明、康曉光的分析與比較
從文化保守主義自述到劉澤華“王權主義”批評
儒家思想與憲政主義
“原道”與大陸新儒學建構——懷柔答達三問
學界王小波或者王朔——我讀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
李零是要顛覆儒家價值係統——答《南都周刊》
期待與疑慮——從清華國學院看人大國學院
西方語境下的國學問題
為七夕情人節辯護及其他
施琅問題答問之一——答《南都周刊》
施琅問題答問之二——駁李澤厚
施琅問題答問之三——回蔣慶
施琅問題答問之四——回秋風
儒教資本主義重提——金融風暴裏的思考或遐想
 
 
自序
 
儒學從來被視為文化;從曾國藩、張之洞到熊十力、牟宗三,近代以來認同堅持儒家思想理念的政治家、思想家也一直被視為文化保守主義者。這裏的文化一詞,前者是作為概而言之的共名,後者是指作為與政治、經濟或宗教相並列的別名,均不難理解卻又似乎都很難經得起推敲追問。而作為本書書名的“文化儒學”的文化則屬於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概念,是指一個由人創造出來用以解決其生存生活問題、協調其與自然、社會及自己身心關係的符號性、工具性或意義性的係統。這既意味著作者對儒學之知識類型或屬性上的定位,也標示出其對儒學本身的立場和態度。由前者,作者與那些將儒學化約成哲學、宗教或者倫理等等的近代以來的儒家學者或非儒家學者相區別;由後者,作者又與那些原教#旨主義者或文化虛無主義者(全盤西化論者)相區別。因為在文化人類學的視域裏,文化在結構上呈現為一個包含知識、信仰以及藝術、習俗等等的複合體,在存在方式上則表現出遺傳和變異或繼承和發展之間的動態平衡。
 
文化人類學還有內在視角和外在視角(insider/outsider或emic/etic)的區分。作者自認屬於前者,即試圖表達一種作為文化承擔者對自身文化的認知,而不似後者是表達一種“他者”對“異文化”的分析。這使本書文字對儒學的論述流露出一種文化現象學、闡釋學的傾向。如果確實如此,它的直接原因應該首先跟作者早年選擇魏晉玄學完成博士論文這一經曆聯係在一起。跟魏晉一樣,今天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儒學內部也必須麵對一個如何在變化中傳承的問題;它需要屬於自己時代的王弼式的思想著述。
 
文化儒學、內在視角,意味著儒學與生命的內在關聯。宋儒講“變化氣質”,牟宗三說儒學是“生命的學問”。他們那裏儒學不僅邏輯上是“先在的”,價值上也是“優位的”。而本書作者認為生命與儒學是雙向互動的關係,不預設什麽“天”或“理”的邏輯“先在性”。作為意誌與環境互動的產物,儒學既是生命的表達者又是生命的塑造者。作為表達者,它是可以選擇的;作為塑造者,它是值得敬畏的。
 
如果“得意忘言”、“即用見體”、“公民宗教”可以視為本書的幾大關鍵詞,那麽“得意忘言”具有方法論意義,凸顯“用心”作為行為的動機及其效用評價者的意義。“用心”即是。一體之仁一以貫之,其顯現發用,則因時製宜。“即用見體”就是為了解構宋儒以及新儒家的形上思維旨趣,通過將命題還原於曆史情境,在對命題的曆史合法性做出論證的同時,打開其向現實開放的可能空間。“公民宗教”則是為了超越以基督教為範型的儒教解讀方式,在儒教國教化的所謂上行路線之外探討某種基於社會心理意識和組織係統複興的可能途徑。
 
 從五四的“打#倒孔家店”到文革的“狠批封資修”再到八十年代的“擁抱藍色文明”,新世紀國學、儒學之受重視叫人感慨係之。這並不是什麽“熱”,而不過是社會趨於正常之後文化意識向常態的回歸。並且,這個過程同樣需要付出努力:一方麵傳統需要更新自己的話語形態,一方麵思想界也有一些心態和認知需要調整糾正。從“思辨與論辯”的副題可以清楚看出,作者的工作實際也是貞定於此。跟學術、抽象的“思辨”緊密相關,國學院、《論語》和施琅諸論辨後麵,所涉及的乃是政治重建、文化認同和身心安頓等問題。從那些出場的臉譜可以清晰分辨出當代中國學術界的各種流派在這些問題上的主張,以及主張後麵的思想資源和價值訴求。作者的觀點或許遠不足以代表儒家,但絕對屬於他自己。讀者不妨像數羅漢一樣試著對號入座,看看自己的好惡如何作者的論證又怎樣?
 
智慧女神的貓頭鷹要到黃昏才起飛。在這樣一個過渡時期,希望產生什麽宏大成熟的思想未免有些不切實際。在《儒者之維》出版三五年後推出這樣一個論文集,作者可謂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出版社願意出說明還有人對儒學和傳統感興趣,懼的是三五年過去自己還算努力的成果無論在哪種意義上都隻能說差強人意。
 
但願下一個三五年能做得稍好一些!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