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江】《尚書•說命》析義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15-05-31 12:44:52
標簽:

  

 

 

《尚書(shu) •說命》析義(yi)

作者:張文江(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古典書(shu) 院教師)

來源:《上海文化》2011.3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四月十四日丁未

           耶穌2015年5月31日

 

 

 

大約在四、五年前,我和周克希先生討論文學翻譯。蒙周克希先生垂詢,讀些什麽(me) 古書(shu) 可以提高文字水平,當時我嚐試推薦的是《尚書(shu) 》和《史記》。《史記》的文章雄深雅健(《新唐書(shu) •柳宗元傳(chuan) 》引韓愈語),其氣魄可以相配普魯斯特。然而真正增加這支筆的力量,我以為(wei) 還必須上出於(yu) 《尚書(shu) 》。《尚書(shu) 》的文辭佶屈聱牙(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讀起來很艱澀,然而其中每個(ge) 字都有分量。讀這樣的書(shu) ,好比在腿上綁著沙袋練奔跑,一旦解下沙袋,就可以健步如飛了。《史記》引用《尚書(shu) 》,往往會(hui) 改得平易一些,這也就是經與(yu) 史的不同。

 

當然比起文字而言,更重要的是內(nei) 容。《尚書(shu) 》始於(yu) 上古,編定於(yu) 東(dong) 晉末,對中華學術起過大影響。清代的考證於(yu) 功力可取,結論還可以再深入、再斟酌。再深入指對今古文的真偽(wei) ,還可以結合出土材料,作出進一步考證。再斟酌指即使清代的考證完全成立,偽(wei) 古文《尚書(shu) 》還是可以看作東(dong) 晉時有淵源的輯佚書(shu) 。清代的考證結論,是偽(wei) 古文由抄撮先秦諸書(shu) 而成,但是這恰好說明它的來源不全偽(wei) 。把清代的考證倒過來看,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如果真有人能偽(wei) 作古文《尚書(shu) 》,作偽(wei) 者可以看成大才子。今文《尚書(shu) 》一般認為(wei) 是真的,其實也有很多問題。當初伏生獻書(shu) 時就有殘缺,派晁錯去傳(chuan) 抄時,據說由於(yu) 方言隔閡,又聽錯了不少(《漢書(shu) •儒林傳(chuan) 》注引衛宏《定古文尚書(shu) 序》)。《尚書(shu) 》有些部分確實比較難,王國維就說自己有很多地方沒有讀懂(《觀堂集林•與(yu) 友人論〈詩〉〈書(shu) 〉中成語書(shu) 》:“以弟之愚暗,於(yu) 《書(shu) 》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於(yu) 《詩》亦十之一二。”)。然而,所謂讀書(shu) 但觀大體(ti) ,如果大體(ti) 得到了,沒有讀懂的字句,闕疑即可。偽(wei) 古文《尚書(shu) 》的偽(wei) 不偽(wei) ,和它的內(nei) 容好不好是兩(liang) 回事。偽(wei) 古文《尚書(shu) 》在東(dong) 晉時出現,有對抗佛教傳(chuan) 入的意味。而今天重溫包括偽(wei) 古文在內(nei) 的《尚書(shu) 》,對理解中華民族的民族性,理解我們(men) 的生存根基,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我以為(wei) ,今天讀《尚書(shu) 》的關(guan) 鍵,在於(yu) 找出作《書(shu) 》者的當下,孔子刪《書(shu) 》的當下,以及搜拾今文以及編纂偽(wei) 古文的當下,最後達到現在的當下。世界上最古也最新的是人生和人心,理解此內(nei) 容必須貫通古今,而《尚書(shu) 》可以作為(wei) 部分的印證。曆史上經學的最大功績之一,就是保存了古代的文獻。海德格爾關(guan) 於(yu) 曆史有兩(liang) 個(ge) 概念,一是Historie,一是Geschichte。前者是被記錄下來的曆史,是“顯”出的曆史,而非本真的曆史。本真的、真實發生的曆史是亦顯亦隱的,和命運相關(guan) 的(《林中路》,孫周興(xing)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334頁,注一)。從(cong) Historie而言,《尚書(shu) 》早已過去而且已經死亡。從(cong) Geschichte而言,《尚書(shu) 》至今還活著。就是這本難懂的書(shu) ,可以發揮古為(wei) 今用的作用。

 

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岩,作《說命》三篇。

 

柏拉圖《第七封信》:“隻有哲學家成為(wei) 王,或者王成為(wei) 哲學家,否則世界的災禍難以避免。”(亦見《理想國》499b-c,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shu) 館,1986,251頁)高宗武丁和傅說,曆史中的聖君賢相,治理殷商中興(xing) ,古人深信不疑。本篇所述內(nei) 容是否屬實,雖然不能最後確定,至少可以看成思想性的文獻,討論哲人和王的關(guan) 係。“高宗夢得說”,高宗為(wei) 何而夢?原因在於(yu) 王思哲學家。正因為(wei) 心心念念地想,所以會(hui) 出現此夢。百工就是百官,工的字形在於(yu) 接通天地,官的作用在於(yu) 接通最高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百工不知道治國的總綱,沒有經過梳理,完不成居間的傳(chuan) 導關(guan) 係。求諸野和得諸傅岩,說明此人不在朝。傅岩,地名。

 

此節是《書(shu) 》序,揭示整篇的大綱。

 

說命

 

《說命》為(wei) 本篇題目。全文共三篇,上篇高宗對傅說,中篇傅說對高宗,下篇傅說論學。

 

王宅憂,亮陰三祀。既免喪(sang) ,其惟弗言。

 

在先秦文獻中,此節有多處記載,《論語•憲問》亦有所論及。“王宅憂”,高宗居父親(qin) 之喪(sang) 。“亮陰三祀”,把政事委托給塚(zhong) 宰,默而不言三年。《爾雅•釋天》:“夏曰祀,周曰年。”“既免喪(sang) ,其惟弗言。”弗言有三層意思,一、不說話。二、不主動說話。三、不發布政令。於(yu) 字形“君”從(cong) 尹下之口,亦即掌握話語權(或解釋權)之人。古羅馬獨裁官狄克推多(Dictator),其字根dic就是說話或者發布政令,“狄克推多”就是命令他人的人。又字形“尹”為(wei) 手持權杖,可比較象征獨裁官權力的“棒斧”。居喪(sang) 三年應該不言,但是居喪(sang) 結束了還是不言,為(wei) 什麽(me) 呢?這就構成了懸念。

 

以人際交往而論,言就是彼此間的互相交流,而交流也就是供養(yang) 。《說文解字》:“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段玉裁注引鄭注《大司樂(le) 》曰:“發端曰言,答述曰語。”家庭中夫妻之間有矛盾,最怕的是長期冷戰,互相消除了聲氣的交換,也就是互相消除了供養(yang) 。社會(hui) 上的人如果有矛盾,直接的反應方式,往往就是不理睬他。很奇怪的是,漢字“睬”明明隻是不接口,卻用上了目字旁,那就是包括不看他。魯迅說:“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且介亭雜文附集•半夏小集》)也包括了聲音和目光兩(liang) 方麵。所謂的理睬不理睬,理就是受理或整理,睬就是反饋或不反饋目光。小孩子今天你睬我了,明天我不睬你了,看似隻是玩遊戲,其中有極深的人生意義(yi) 。

 

群臣鹹諫於(yu) 王曰:“嗚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天子惟君萬(wan) 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

 

王弗言,破壞了氣場的平衡,於(yu) 是群臣不安,紛紛進言。王以退為(wei) 進,發動了一場造勢。“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前句知,後句行。作則,成為(wei) 榜樣或法則。明哲二字,明就是知道自己懂什麽(me) ,哲就是知道自己不懂什麽(me) 。《說文解字》口部:“哲,知也。哲或從(cong) 心。”此相當於(yu) 明。心部:“悊,敬也。”此相當於(yu) 哲。參考《詩•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以古希臘而言,智慧可當“認識你自己”(knowthyselvs),而明哲可當“過猶不及”或“無過度”(notingtoomuch)。兩(liang) 者相輔相成,後者尤其重要,此即實踐智慧,所謂“審慎”(sophrosyne)。“天子惟君萬(wan) 邦,百官承式。”中國和希臘不同在於(yu) 有天子,君王作命猶如樂(le) 隊的指揮,百官承式猶如配合的樂(le) 手。“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王不下命令,臣下執行什麽(me) 呢?揭示了其中的尖銳矛盾。

王庸作書(shu) 以誥曰:

 

庸,於(yu) 是。誥亦即告,同時也是文體(ti) 形式。雖然引發了臣下的不安和擁戴,王還是沒有滿足。他作了一篇正規的文告給臣下,卻仍然不和他們(men) 直接對話。此即所謂“陌生化”,因為(wei) 一接口氣就散了。王為(wei) 改革作輿論鋪墊,把造勢再上推一步。

 

“以台正於(yu) 四方,惟恐德弗類,茲(zi) 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

 

“以台正於(yu) 四方,惟恐德弗類。”台讀若怡,也就是我。德是古代社會(hui) 獲得政治合法性的條件,也是言的底氣和出發點。哲人王的理想,是人盡可能不犯錯誤,然而人又怎麽(me) 可能不犯錯誤。類,善也;又類,稱也,似也。“恭默思道”,再做修身工夫,校驗、調整道與(yu) 德之關(guan) 係。“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賚音lài,賞賜。王思考的是政治哲學問題,卻試圖用政治神學的方式來解決(jue) 。良弼,好的輔佐。在哲人王的組合中,已經有了王的一邊,再配上哲人一邊。

 

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於(yu) 天下。說築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

 

把選拔過程予以奇裏斯瑪(charisma)化。旁求,廣求,也是走當時的程序,可以減少一些阻擾。否則來了一個(ge) 直升飛機式幹部,原來的老幹部怎麽(me) 擺得平。“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予以最大的重用,把他當作左右手。

參見《三國演義(yi) 》第三十九回,劉備初得諸葛亮,曰:“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萬(wan) ,殺奔新野,劉備召關(guan) 羽張飛二人,張飛曰:“哥哥何不使‘水’去?”

 

命之曰:

 

進入正文,溝通哲人與(yu) 王之間的聯係。然而此命由王來發布,還是標示了權力的來源。

 

“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

 

師的地位有其特殊作用。“朝夕納誨,以輔台德。”王迫使哲學家來幫助自己,也是古代社會(hui) 限製權力的機製。又“若金”至“用傷(shang) ”,亦見《國語•楚語上》。

 

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shang) 。

 

“啟乃心,沃朕心。”開心,開竅,此直接教人,不是教文本。啟沃者,得定水滋潤,以免乾慧之失。“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又見《孟子•滕文公上》,所謂良藥苦口利於(yu) 病,忠言逆耳利於(yu) 行。真話有其殺傷(shang) 力,一般不能直接說,所以往往需要加上一層糖衣。如果想聽到真話,就得準備接受令人頭暈目眩的過程。《易•師》:“以此毒天下。”《周禮•醫師》:“聚毒藥,以共醫事。”又毒者,治也。“跣弗視地,厥足用傷(shang) 。”參考《莊子•人間世》:“迷陽迷陽,無傷(shang) 吾行,吾行卻曲,無傷(shang) 吾足。”

 

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

 

希望僚屬同心同德輔佐王,雖然可以存此理想,其實很難做到。而且乃僚的不同心,往往由上主動造成,此亦不可不知。

 

俾率先王,迪我高後,以康兆民。

 

沿著先王開辟的正確道路前進,使廣大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康,參見拙稿“《尚書(shu) •無逸》析義(yi) ”。安居樂(le) 業(ye) ,和諧社會(hui) ,民本思想。

 

嗚呼!欽予時命,其惟有終。”

 

“欽予時命”,命令你來命令我(參考《理想國》347b-c)。時,是也。“其惟有終”,善始善終。《詩•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說複於(yu) 王曰:“惟木從(cong) 繩則正,後從(cong) 諫則聖。後克聖,臣不命其承,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惟木從(cong) 繩則正,後從(cong) 諫則聖。”是對統治者的勸學,“從(cong) 諫”就是“以匡”。參考《荀子•勸學篇》:“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後為(wei) 司之反(《說文解字》後部),也就是王。“臣不命其承”,你沒下令我已配合,是積極的響應態度。“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敬承命,那麽(me) 我就勉為(wei) 其難了。疇,誰。祗,敬。休,美好。

 

惟說命總百官,乃進於(yu) 王曰:

 

傅說整合、清理百官隊伍,疏通其中的環節。

 

“嗚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後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luan) 民。

 

明王,猶今雲(yun) 英明領袖。“奉若天道,建邦設都”,乃天地之象。而明王依據於(yu) 此而樹立後王君公、大夫師長、民,理順社會(hui) 的政治結構,也就是人。此中國的“天下”特色,與(yu) 希臘城邦不同。樹後王君公,即君王諸侯,此即所謂封建。“不惟逸豫,惟以亂(luan) 民。”官長為(wei) 民眾(zhong) 服務,不是來追求享受的。亂(luan) ,治也。《論語•泰伯》:“予有亂(luan) 臣十人。”

 

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cong) 乂。

 

在社會(hui) 結構中,其成員各盡其職,此即中國傳(chuan) 統的正義(yi) 觀。《皋陶謨》:“天聰明自我民聰明”;《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一思想內(nei) 容是哲學的,而其形式是神學的。聖相應明王,也就是哲人王的雙重身份,而後王君公等,亦由此沾染神性。憲,指效法,也就是法。欽,敬。乂,治理。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幹戈省厥躬。

 

“惟口起羞。”《莊子•人間世》:“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sang) 也。”《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引《機銘》:“皇皇惟敬,口生㖃(hǒu),口戕口。”“惟甲胄起戎。”《孫子兵法•計篇》開篇雲(yun)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惟衣裳在笥,惟幹戈省厥躬。”兩(liang) 句互文見義(yi) ,相當於(yu) 惟衣裳在笥(省厥躬),惟幹戈(在庫)省厥躬。“惟衣裳在笥”,任用文官。“惟幹戈省厥躬”,任用武官。考察此人是否稱職,不可任非其才。又此節《禮記•緇衣》亦引。

 

王惟戒茲(zi) ,允茲(zi) 克明,乃罔不休。

 

戒茲(zi) ,從(cong) 源頭上加以留意。允,誠信。克,能。明,明哲。罔不。雙重否定,也就是肯定。休,美好。政治清明之象。

 

惟治亂(luan) 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

 

“惟治亂(luan) 在庶官。”官吏是否盡心盡責,以及腐敗如何懲治,是國家治亂(luan) 的關(guan) 鍵。近代所謂“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jue) 定的因素”(《毛丵澤東(dong) 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526頁),思想可歸結於(yu) 此。官,重視能力。爵,重視品德。“官不及私昵,惟其能。”否定任人唯親(qin) 。“爵罔及惡德”,《緇衣》亦引。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有其善,喪(sang) 厥善。矜其能,喪(sang) 厥功。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行動不僅(jin) 要考慮是否善好,而且還要考慮時機。《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公孫醜(chou) 上》:“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有其善,喪(sang) 厥善。矜其能,喪(sang) 厥功。”永遠不要驕傲,不要自我表揚。《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yu) 汝爭(zheng) 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yu) 汝爭(zheng) 功。”《老子》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yu) 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yu) 不足觀也已。”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件事,作好充分的準備,有備無患。

 

無啟寵納侮,無恥過作非。

 

“無啟寵納侮“,此君王最不容易防止的錯誤。因為(wei) 一旦成為(wei) “猛人”,必然受到群小包圍(參見魯迅《而已集•扣絲(si) 雜感》)。“無恥過作非“,掩蓋錯誤,會(hui) 造成更大錯誤。

參考《無逸》:“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譸張為(wei) 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luan) 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cong) 於(yu) 厥身。”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把各種事務安排妥當,由相對的部門處理。醇,厚,此為(wei) 判斷政事好壞的標準。參考《莊子•天下篇》:“醇天地。”

 

黷於(yu) 祭祀,時謂弗欽。禮煩則亂(luan) ,事神則難。”

 

祭祀是古代的意識形態,對純淨思想有作用。《左傳(chuan) •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yu) 戎。”祀拓展時間,戎拓展空間。《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曰:“敬鬼神而遠之。”“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wei) 弗欽。事煩則亂(luan) ,事神則難。”《緇衣》亦引。又《左傳(chuan) •哀公十八年》引《誌》:“聖人不煩卜筮。”

 

王曰:“旨哉!說。乃言惟服。乃不良於(yu) 言,予罔聞於(yu) 行。”

 

“旨哉”,你說得真好啊。旨,美,意味無窮。後世把皇帝的詔令稱為(wei) 聖旨。“乃言惟服”,聽了你的話,我全身心舒服。或者,聽了你的話,完全可以實行。“乃不良於(yu) 言,予罔聞於(yu) 行。”如果你沒有說得那麽(me) 好,我怎麽(me) 可能照著做呢。

 

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真是千古名言,永遠鼓舞中國人,啟人深思。

 

王忱不艱,允協於(yu) 先王成德,惟說不言有厥咎。”

 

“王忱不艱”,如果你真的感到不難。“允協於(yu) 先王成德”,古今就貫通為(wei) 一體(ti) 。協,協調,符合。允,信,誠。“惟說不言有厥咎。”你表白到了這個(ge) 份上,我不講就是我的問題了。《論語•衛靈公》:“可與(yu) 言而不與(yu) 言,失人。不可與(yu) 言而與(yu) 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君臣心心相印,最後完全透徹。

王曰:“來!汝說。台小子舊學於(yu) 甘盤,既乃遯於(yu) 荒野,入宅於(yu) 河。自河徂亳,暨厥終罔顯。

 

“台小子舊學於(yu) 甘盤”,我經過係統的基礎學習(xi) ,甘盤是殷賢臣有道德者。舊,久也。“遯於(yu) 荒野,入宅於(yu) 河。”長期在不同地區活動,深知民間疾苦。由荒野到河,亦即由水及土。“自河徂亳”,又從(cong) 地方到了中央。“暨厥終罔顯”,還沒有獲得明顯的效果。雖然積累已經足夠了,然而還沒有得到開發,缺少最後一口氣,我想請你來繼續我的學業(ye) 。在思想上成人的曆程,往往需要兩(liang) 個(ge) 階段,由此相應兩(liang) 位老師,一個(ge) 從(cong) 事初級教育的積累,一個(ge) 從(cong) 事高級教育的開發。

 

爾惟訓於(yu) 朕誌,若作酒醴,爾惟麹糵。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師為(wei) 王轉變的關(guan) 鍵。“爾惟訓於(yu) 朕誌”,教訓我,理順我的想法。麹(qū)糵(niè),發酵物。鹽梅,調味品。呼應前段所謂:“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而且似有硬軟兩(liang) 麵。

 

爾交修予,罔予棄,予惟克邁乃訓。”

 

“爾交修予”,你請多方麵教導我。“罔予棄”,不要(因為(wei) 我的不成器)放棄我。“予惟克邁乃訓”,我一定能實行你的話,沿著你指引的道路前進。

 

說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

 

《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多聞才能做好事業(ye) 。建,成立。

 

學於(yu) 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古訓是遵循、模仿的標準,《詩•大雅•烝民》:“古訓是式。”“以克永世”,長治久安。“匪說攸聞”,我可從(cong) 來沒聽說過。

 

惟學,遜誌務時敏,厥修乃來。

 

“遜誌”,放下身段,放下架子,引導浮氣落地。隻有學習(xi) 了才知道謙虛,才知道自己不知道。“務時敏”,學而時習(xi) 之,是積極的態度。參考《西遊記》第二回,孫悟空求學時“怡然踴躍”,後來學業(ye) 成就的前導(參見拙稿“《西遊記》講記”)。在儒家學就是修,修就是美,自然而然地由內(nei) 在煥發。“乃來”不是外加一個(ge) 東(dong) 西上去,而是自己出來,孟子所謂“仁義(yi) 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敬遜務時敏,厥修乃來”,《禮記•學記》亦引。

 

允懷於(yu) 茲(zi) ,道積於(yu) 厥躬。

 

“允懷於(yu) 茲(zi) ”,懷,想,心中懷藏著求學的誌願。一個(ge) 人內(nei) 心念茲(zi) 在茲(zi) 的真正想法,決(jue) 定此人的命運。《小雅•隰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道積於(yu) 厥躬”,是道德完美的體(ti) 現。《中庸》:“苟非至德,至道不凝焉。”

 

惟敩學半,念終始典於(yu) 學,厥德修罔覺。

 

此可以作為(wei) 古今教育學大綱,包括教與(yu) 學兩(liang) 方麵。教人才知道自己原來還沒有學會(hui) ,而誨人的同時也就是學。典,常,厚重。始終用經典來磨礪思想,成為(wei) 所謂學習(xi) 型民族和學習(xi) 型個(ge) 人,才有真正的前途。“厥德修罔覺。”德行不知不覺地增長,這是漸行的道路,也是最快的道路。“敩學半”、“念終始典於(yu) 學”,《學記》亦引。

監於(yu) 先王成憲,其永無愆。

 

監,以此為(wei) 鑒。成憲,法,nomos。老祖宗傳(chuan) 下來的規矩,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惟說式克欽承,旁招俊乂,列於(yu) 庶位。”

 

“惟說式克欽承”,恭恭敬敬接下來。“旁招俊乂,列於(yu) 庶位。”廣泛招攬有才能的人,把他們(men) 安排在適當的位置。旁,廣,不拘一格。庶位,眾(zhong) 位。

 

王曰:“嗚呼!說,四海之內(nei) ,鹹仰朕德,時乃風。

 

風,移風易俗,教化。把國家治理成一個(ge) 教育機構,四海之內(nei) ,也就是天下。乃,你,在朕的背後就是你啊。

 

股肱惟人,良臣惟聖。

 

哲人王組接成功。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後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於(yu) 市。’

 

先正保衡,指伊尹,商王太甲的主要輔佐。正,官長。作,興(xing) 起。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所以師不拜王。“予弗克……若撻於(yu) 市”,此為(wei) 君王期望的自我激勵,尚為(wei) 儒家思想。若於(yu) 道家言,亦不必輕易進入套中。

 

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

 

如果有一人沒有得到安定,那就是我的罪過。此以天下為(wei) 己任,因為(wei) 永遠做不到,所以永遠要努力。《論語•雍也》:“堯舜其猶病諸。”

 

佑我烈祖,格於(yu) 皇天。

 

走向成神的道路。烈祖,光輝的祖先。格,感格。敬天法祖,是古代人的宗教。

 

爾尚明保予,罔俾阿衡專(zhuan) 美有商。

 

你已經有了正確的榜樣,趕快效仿吧。阿衡即保衡,亦即伊尹,參見《太甲》:“惟嗣王不惠於(yu) 阿衡。”

 

惟後非賢不乂,惟賢非後不食。

 

確定君臣關(guan) 係,彼此不能缺少,成為(wei) 互補關(guan) 係。食,俸祿。

 

其爾克紹乃辟於(yu) 先王,永綏民。”

 

克紹,能夠繼承。辟,君王。綏,安撫。

 

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上文“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是承受王命。此對揚問答,是互相抬高。

 

責任編輯:葛燦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