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微博每日精選】陽明致良知,破壞儒家禮製乎?(2015-5-22-23)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5-05-24 10:55:48
標簽:
微言

作者簡介:“微言”是伟德线上平台特設的一個(ge) 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陽明致良知,破壞儒家禮製乎?(2015-5-22-23)

 整理者:冷長安

來源:伟德线上平台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四月初六日己亥

           耶穌2015年5月23日

 

 

 

#儒家每日快評#

 

曾亦(@w阿土w):

朱熹、王陽明關(guan) 於(yu) 《大學》“至善”概念的不同闡釋——以明代“大禮議”為(wei) 視角】本文從(cong) 經學角度來重新審視朱子陽明關(guan) 於(yu) “至善”問題的討論。由此發現,陽明針對朱學流弊而提出的“致良知”之學,若落實到現實政治層麵,卻破壞了儒家基本禮製,造成消極影響。

 

任文利(@儒者溫厲):

【評《朱熹、王陽明關(guan) 於(yu) 《大學》“至善”概念的不同闡釋——以明代“大禮議”為(wei) 視角》】“大禮議”這一政治事件,與(yu) 理學或心學是否有直接關(guan) 聯,我還是持審慎的態度。就事件本身言,士大夫幾眾(zhong) 口一詞反對嘉靖尊崇本生,究竟意味著什麽(me) ?兄於(yu) 經學、禮學視角立論,有允當處。某亦曾從(cong) 曆史視角出發,與(yu) 有宋“濮議”相對照,探究其事,可相發明。哪天貼出小文。

 

@劉青衢:

【評《朱熹、王陽明關(guan) 於(yu) 《大學》“至善”概念的不同闡釋——以明代“大禮議”為(wei) 視角》】該大作於(yu) 良知學似未透徹,以為(wei) 致良知便可不講物理,乃曲解陽明矣,若事父之節,焉不考究?唯其節目之詳亦要盡此心之天理。又何論心不論跡而可據以止知不行?陽明言知行合一,正要去心跡不合之病。世宗之事如何便可遽斷為(wei) 良知?陽明在軍(jun) 中時未赴祖母之喪(sang) ,豈非陽明竟無良知乎?斥王學者多矣,此篇不取。

 

@劉青衢:

評《朱熹、王陽明關(guan) 於(yu) 《大學》“至善”概念的不同闡釋——以明代“大禮議”為(wei) 視角》】陽明致良知,乃教人致吾心之天理於(yu) 事事物物,俾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是合心與(yu) 理與(yu) 物為(wei) 一,何嚐一刻不接物?所以導紛紛者,或在晚年四句教,錢緒山主四有說,王龍溪主四無說,先生定曰:接上根人以四無,接下根人以四有,兩(liang) 下相合,人得其由,可無漏也。末流好高蹈虛,已失陽明本心,豈可據以誣良知哉?

 

@劉青衢:

評《朱熹、王陽明關(guan) 於(yu) 《大學》“至善”概念的不同闡釋——以明代“大禮議”為(wei) 視角》】作者以陽明心上言至善則否定讀書(shu) ,不究事理,因之推論良知墮壞現實政治,誠昧陽明深也。陽明悟道前既已博通六藝佛老騎射詞章,悟道後尤上馬治軍(jun) 下馬治民為(wei) 文不輟,何嚐否定讀書(shu) ?陽明乃見世儒專(zhuan) 於(yu) 外物求理,誇多炫奇,反惑本心,以致支離決(jue) 裂,遂倡簡明精約之說,但得良知真切,天下事皆可循本而為(wei) 也。

 

曾亦(@w阿土w):

答客】你可能誤讀我的文字了。必須把握朱子與(yu) 陽明的根本區別!陽明以為(wei) 隻是致良知便可盡了物理,而朱子卻認為(wei) 別有一段讀書(shu) 講求之功。另外,你隻要看嘉靖及讚禮諸臣的那些道理,可謂感天動地,與(yu) 陽明良知說並與(yu) 二致。

 

曾亦(@w阿土w):

答客】我覺得我的結論是完全站得住的,前有明人沈德符、黃宗羲,中有章太炎,近有歐陽琛、唐長孺、張憲文等,皆持此說,我不過是從(cong) 經學的角度來重新討論這個(ge) 問題,故證成陽明與(yu) 大禮議的關(guan) 係,尚非我的創見,我是要證成陽明心學在現實政治層麵的偏頗

 

@周紹綱history-4731:

評《朱熹、王陽明關(guan) 於(yu) 《大學》“至善”概念的不同闡釋——以明代“大禮議”為(wei) 視角》】於(yu) 嘉靖而言,這是君權與(yu) 閣權之爭(zheng) ;於(yu) 張驄、桂萼等人而言,這是政治新進與(yu) 前朝老臣之爭(zheng) ;於(yu) 陽明弟子而言,或涉義(yi) 理之爭(zheng) 。王學有其流弊,但大議禮一事不足為(wei) 據。

 

任文利(@儒者溫厲):

評《朱熹、王陽明關(guan) 於(yu) 《大學》“至善”概念的不同闡釋——以明代“大禮議”為(wei) 視角》】此篇無所發明,就所見史實對王陽明與(yu) 大禮議盡可能作一個(ge) 全景呈現。所論則在於(yu) ,與(yu) 其從(cong) 陽明讚成嘉靖尊崇本生窺陽明“致良知”宗旨,不如自其倡言“允恭克讓”、“恭敬撙節退讓”“斷斷休休”以明禮、議禮,見陽明“致良知”所主。

 

#讀經師資#

 

@何光順:

大學生讀經】現在首先就需要強化大學生的讀經運動,特別是中文係學生的中國傳(chuan) 統人文經典的素養(yang) ,以解決(jue) 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現在很多語文老師在古典文言這塊都不夠專(zhuan) 業(ye) ,讀的經典太少,而能很生動地講出來則更難了。

 

@何光順:

經典閱讀的土壤】中文學生不宜招太多,應集中招熱愛經典的學生,而對於(yu) 其他專(zhuan) 業(ye) ,則讓人文經典閱讀課成為(wei) 所有大學生可以修2年左右的學分課程,如占6-8學分,涵蓋中國古代、中國現當代、西方古代近代、現代後現代,強化普遍的人文素養(yang) ,這樣既有全社會(hui) 的經典閱讀的土壤,又有非常專(zhuan) 業(ye) 的師資。

 

#斷案#


餘(yu) 東(dong) 海(@餘(yu) 東(dong) 海化身):

【斷案】《春秋決(jue) 獄》中有個(ge) 案例:“時有疑獄曰:甲無子,拾道旁棄兒(er) 乙養(yang) 之,以為(wei) 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說的是兒(er) 子殺人,養(yang) 父包庇藏匿。依當時法律,若是生父,不必連坐。養(yang) 父的法律地位是否同於(yu) 生父呢?對這個(ge) 養(yang) 父應該如何處置呢?

 

餘(yu) 東(dong) 海(@餘(yu) 東(dong) 海化身):

 【斷案2】《通典》說:“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yang) 乙,雖非所生,誰與(yu) 易之。詩雲(yun) :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春秋之義(yi) ,父為(wei) 子隱,甲宜匿乙,而不當坐。意思是說,雖是養(yang) 父,對兒(er) 子有養(yang) 育之恩,已有父子名分。因此養(yang) 父具有與(yu) 生父相同的法律地位,不應連坐。

 

#其他精彩微博#


@L數往知來者:

莫再給儒學貼標簽】儒學(儒家)本是完整的固定概念,外延大哉乾元,雲(yun) 行雨施,品物流形,無所不容,其內(nei) 涵沒有哪個(ge) 詞語概括得了。概念內(nei) 涵與(yu) 外延成反比,內(nei) 涵越多外延越少,若冠以仁學、心性儒學、政治儒學、新儒學…每貼上一個(ge) 標簽增加一個(ge) 內(nei) 涵,都會(hui) 失掉標簽之外的外延,影響對儒學的完整認識。

 

@李競恒-花雕酒:

【詩經】對於(yu) 詩,我的態度是,溫柔敦厚《詩》教也,《詩》是經,要從(cong) 經的角度去讀,理解其德性含義(yi) ,而不是五四以後扯淡,說什麽(me) 《詩經》的審美或庶人的“自由戀愛”什麽(me) 的。至於(yu) 陶詩、唐詩之類,屬於(yu) 集部,遊於(yu) 藝即可,不必太當回事。現代詩更是連“遊於(yu) 藝”的資格都沒有,純屬把人敗壞了去瘋魔,百害無一利。

 

@elegraphy:

談國家的文明素質】台灣人心的素質和教養(yang) 比大陸好個(ge) 50歩,但是比我30年前離開台灣的時候要差遠了!說到文明素質,那您肯定沒聽説過大部分德語係國家和北歐這些地方,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極少偷盜搶騙貪汙,監獄都沒有用紛紛關(guan) 門大吉!人家沒念過儒家,可是我看這些國家的人民卻真正生活在孔子的理想當中。

 

@吳鉤:

兩(liang) 撥人】這兩(liang) 千多年來,過客無數,敢於(yu) 砸爛孔子像、孔子牌、孔廟的,也就隻有兩(liang) 撥人:一撥是太平天國匪徒;另一撥就是紅衛兵匪徒。兩(liang) 撥人有兩(liang) 個(ge) 共同點:1、在自我定位上,他們(men) 都認為(wei) 自己不是中國人。2、他們(men) 都認為(wei) 自己是在建立人間天堂。

 

 

@瑞秋JY :

【感悟】最近有點明白,曹操看了陳琳的檄文會(hui) 毛骨悚然,不隻是陳琳寫(xie) 的如何好,更是曹操知言。他做事得失自己是有數的,可叫人這麽(me) 大張旗鼓地指出,心裏還是響起驚雷——不怕挨罵,隻怕人家罵的對。後來陳琳免死都說他機智,伏筆還在曹操這個(ge) 人。今天我們(men) 若也挨罵,謙虛領受固然好,能出一身冷汗才真是受用了。

 

 

#東(dong) 海每日微言#


餘(yu) 東(dong) 海(@餘(yu) 東(dong) 海化身):


【儒眼】比曆史虛無主義(yi) 危害更大的是道德虛無主義(yi) 。道德虛無主義(yi) 不明道德之真諦和作用,認為(wei) 道德無價(jia) 值無意義(yi) ,為(wei) 人為(wei) 政沒必要講道德。曆史虛無主義(yi) 也是道德虛無主義(yi) 引起的。道德虛無主義(yi) 必然通往利己主義(yi) 、利益主義(yi) 和物質主義(yi) 。唯物主義(yi) 哲學的終極後果必是道德虛無主義(yi) 。

 

論權】權力如工具,無所謂善惡,用之為(wei) 善則善,用之為(wei) 惡則惡,君子用之則善,小人用之易惡,惡人用之必惡。極權主義(yi) 製度則是大惡。惡製之下,為(wei) 惡容易為(wei) 善難,官員普遍惡化,權力普遍惡用。隻有正人君子掌權,才有望顛覆極權主義(yi) ,建立良製良法。

 

【擊蒙】批判儒家“沒有超越血緣的大愛”,暴露了批判者的極度無知。儒家重視血緣又超越血緣,愛有差等而無局限,親(qin) 親(qin) 仁民愛物,民胞物與(yu) ,大愛無疆。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這種中國一人、天下一家的情懷,是聖賢君子和王道政治的一大特色。

 

【答客】或說:“愛有差等”和“天下一家”邏輯矛盾。答:這是蒙昧派的邏輯和眼光。愛有差等,先親(qin) 後疏,先近後遠,先人後物。家庭之愛也有差等:“入則孝,出則悌。”先孝後悌。同時,仁無局限,仁者愛人,己饑己溺,民胞物與(yu) ,因為(wei) 宇宙萬(wan) 物和生命都源於(yu) 乾元道體(ti) ,有著先天性的緣分。

 

看世界】“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不知道君子之道,不明白良知奧秘,但在倫(lun) 常日用中,良知也能起作用,體(ti) 現為(wei) 善意善言善行。但這種百姓之善,畢竟非聖賢君子之善,不足以成就盛德大業(ye) 。西方就相當於(yu) 這種“百姓”,能建設民主,不足以建設王道政治,更不足以實現天下大同。

 

【看中國】計生已經成為(wei) 奪民之財、絕人之後的一大暴政,製造了大量家庭、社會(hui) 悲劇。動輒幾萬(wan) 、十幾萬(wan) 甚至幾十萬(wan) 的罰款,讓無數家庭陷入貧困狀態,某些地方計生指標都可以買(mai) 賣。更為(wei) 嚴(yan) 重的是,這個(ge) 政策導致無數人家斷子絕孫。說起計生,大量家庭都有一本血淚賬哪。

 

看中國】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麵臨(lin) 曆史性轉折點。打虎逐漸深入,意味著政治逆淘汰難以為(wei) 繼;儒家一陽來複,標誌著真正的啟蒙運動和文化複興(xing) 將拉開序幕。習(xi) 王無疑是這個(ge) 點上的關(guan) 鍵人物。如果天祐中國,必然天祐習(xi) 王,任何反對包括暗殺習(xi) 王的惡行都將遭到可恥的失敗。此中有天意,欲辨已忘言。

 

【奇跡】或感歎人生平淡無奇。殊不知,宇宙生命就是奇跡,良知則是最大的奇跡。在良知的照耀下,人生無論貧富貴賤,都無比精彩美好。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