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十博士生)

欄目:十博士關於慎對耶誕節《看法》書
發布時間:2006-12-18 08:00:00
標簽:
王達三

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dong) 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yu) 陳明等人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辦並主持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並連署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並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布了《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並連署五十多個(ge) 儒家組織發布《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

——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wei) 直接和集中的體(ti) 現,莫過於(yu) “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xing) 起與(yu) 日趨流行。在此,我們(men) ,十一位來自中國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鄭重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

 

每值“耶誕節”來臨(lin) ,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耶誕樹”,懸掛起“慶祝耶誕”橫幅,員工們(men) 戴起“小紅帽”;幼兒(er) 園孩子們(men) 圍繞在“耶誕樹”前載歌載舞,期盼著老師分發“耶誕禮物”;學校裏大紅大綠的“耶誕舞會(hui) ”、“耶誕聯歡”的海報占據了搶眼的位置;網絡、報刊、電視、電台充斥著各種“耶誕信息”;數以萬(wan) 計的“耶誕賀卡”和數以億(yi) 計的“耶誕短信”滿天飛舞;人們(men) 相逢互祝以“耶誕快樂(le) ”;“平安夜”裏,人們(men) 聚眾(zhong) 狂歡,流連忘返。與(yu) 此相表裏,“耶教”在中國悄然壯大乃至漸趨泛濫。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從(cong) 鄉(xiang) 村到城市,“耶教教堂”高高聳立;從(cong) 普通民眾(zhong) 到社會(hui) 精英,對“耶教”趨之若鶩。凡此種種,皆表明中國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ge) “準耶教國家”。

 

我們(men) 主張宗教寬容、尊重信仰自由,我們(men) 無意排斥“耶教”。我們(men) 對中國的“耶教”問題抱以了解的同情:蓋龐大的邊緣群體(ti) 和弱勢群體(ti) 需要精神支撐以重建生活希望,而部分社會(hui) 精英則欲借“耶教”以“挾洋自重”;蓋中國的信仰危機、倫(lun) 理失範、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文化匱乏迫使國人尋找身心安頓之所;蓋“祛魅”的“現代性”帶來的精神支離與(yu) 價(jia) 值虛無導致人們(men) 重新發現宗教生活的意義(yi) ;蓋“聖誕節”作為(wei) 巨大的商機和利潤而為(wei) 廠家、商家所鼓噪與(yu) 利用。種種原因使得“耶教”成為(wei) 部分國人的可能與(yu) 選擇,使得“聖誕節”成為(wei) 國人無法躲避的文化景觀。職是之故,我們(men) 無意攻訐“耶教”和指責中國耶教徒過“聖誕節”。相反,值此“聖誕節”來臨(lin) 之際,我們(men) 願意祝福那些真誠的和愛國的中國耶教徒愉快地度過屬於(yu) 自己的節日。

 

但是,我們(men) 注意到,大部分國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聖經”、“聖誕節”等隻對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聖意味的稱謂,甚至渾然不覺地加入到“耶誕狂歡”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兒(er) 園、中小學校,教師為(wei) 孩子們(men) 集體(ti) 過“聖誕節”、樹“耶誕樹”、發“耶誕禮物”、做“耶誕賀卡”,更是無形中把一種外來文化與(yu) 異質宗教人為(wei) 種植在毫無文化鑒別與(yu) 宗教選擇能力的孩子們(men) 的心靈之中。我們(men) 認為(wei) ,這是國人的一種文化集體(ti) 無意識,即在對“耶教”沒有任何價(jia) 值認同與(yu) 宗教歸屬的情況下,就隨“耶教”之波,逐“耶誕”之流,無意中為(wei) “耶教”在中國的傳(chuan) 播與(yu) 泛濫推波助瀾,為(wei) 中國的“耶教化”營造了文化氛圍,做了“傳(chuan) 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ti) 無意識,根本原因在於(yu) 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ti) 性沉淪,亦即經過百餘(yu) 年來國人對自家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係統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顛覆之後,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已經呈建製性退場和整體(ti) 性崩潰,導致中國缺少主幹性的價(jia) 值信仰和文化形態,進而導致中國現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亂(luan) 化,從(cong) 而為(wei) “西風勁吹”和“諸神亂(luan) 舞”打開了方便之門。換而言之,“耶教”在中國泛濫並不是因為(wei) 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ou) 勢,也不是因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不能為(wei) 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撐,而是因為(wei) 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ti) 性沉淪,亦即中國缺乏或沒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貫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與(yu) 信仰。我們(men) 不擬苛責國人在文化上的集體(ti) 無意識,但我們(men) 呼籲國人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重建中國人的生命世界和意義(yi) 世界。

 

曆史和現實還告訴我們(men) ,“耶教”在中國的傳(chuan) 播與(yu) 泛濫,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單純的文化問題和宗教問題,同時也是西洋國家“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與(yu) 擴張。這一點,即使西洋國家內(nei) 部的歐洲國家也提出了抵製“美式聖誕節”的問題,呼籲過具有歐洲特色的“聖誕節”。我們(men) 認為(wei) ,有必要從(cong) 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國的“耶教”問題,從(cong) 建設中國“軟主權”、“軟力量”、“軟邊界”的角度重視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積極引導國人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警惕和防範中國的進一步“耶教化”。

 

如何慎對“聖誕節”?如何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如何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不揣愚陋,臚列如下幾條呼籲和建議以供國人參考:

 

第一,不信奉“耶教”者,效法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和現今港台地區的做法,把隻對耶教徒而言才具有神聖意味的“基督”、“基督教”、“聖經”、“聖誕節”、“聖誕樹”等改稱為(wei) 不帶感情色彩和崇拜意味的“耶酥”、“耶教”、“耶經”、“聖誕節”、“耶誕樹”等;不以任何形式有意無意地過“聖誕節”,不發送與(yu) “聖誕節”有關(guan) 的短信、郵件、賀卡、禮物;不舉(ju) 行與(yu) “聖誕節”有關(guan) 的聯歡、舞會(hui) 等活動;不去“耶教教堂”祈禱禮拜,等等。

 

第二,有關(guan) 部門應該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許的範圍內(nei) ,重新審視和合理規範目前在商場、飯店、賓館、網絡、報刊、電視、電台、學校等部門和行業(ye) 日漸流行的“耶誕狂潮”。尤其是,我們(men) 認為(wei) ,大中小學及幼兒(er) 園內(nei) 的學生無意識、趕時髦地集體(ti) 過“聖誕節”,甚至是老師組織孩子們(men) 過“聖誕節”,已經違背了宗教不得“防礙國家教育製度”的憲法原則和“教育與(yu) 宗教相分離”的教育法原則,因而亟需有關(guan) 部門高度重視和嚴(yan) 加規範。

 

第三,對“聖誕節”流行起重要推波助瀾作用的廠家和商家,應充分挖掘中國諸多傳(chuan) 統節日所蘊含的巨大商機,積極營造傳(chuan) 統節日文化氛圍,合理創新傳(chuan) 統節日活動形式。同時,不必因西洋有個(ge) “聖誕節”,中國就必須以孔子誕辰為(wei) 中國“聖誕節”與(yu) 之抗衡,但可以考慮將孔誕作為(wei) 中國教師節,並盡可能使其變得既有神聖肅穆的節日氛圍又有為(wei) 年輕人喜聞樂(le) 見的活動形式,這將有可能成為(wei) 校園內(nei) 和年輕人有效化解“聖誕節”影響的一個(ge) 重要舉(ju) 措。

 

第四,反思對宗教問題的傳(chuan) 統認識誤區,從(cong) 正麵意義(yi) 上理解宗教的價(jia) 值與(yu) 功能,承認人的終極性關(guan) 懷、超越性追求和團體(ti) 生活、過宗教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內(nei) 在願望與(yu) 合理訴求。因此既需要尊重中國的耶教徒等洋教教徒的宗教信仰,更需要合理挖掘佛教、道教等中國本土宗教的作用,尤其是需要充分發揮在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占據主幹地位的儒學的宗教性社會(hui) 功能,高度重視目前民間社會(hui) 重建儒教的呼聲與(yu) 努力,積極推動儒教的重建與(yu) 複興(xing) 。

 

第五,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優(you) ”的文化偏見,改變“以今非古”和“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態,對中國文化持以“了解之同情”與(yu) “溫情和敬意”的立場,回歸傳(chuan) 統,承續斯文,創新與(yu) 發展、恢弘與(yu) 光大中國文化,樹立中國人的自尊心和中國文化的自信心,重建中國人的信仰體(ti) 係和意義(yi) 世界。這將是一個(ge) 綜合性、長期性、艱巨性的文化事業(ye) ,需要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與(yu) 全方位的積極參與(yu) 。每個(ge) 有著擔當意識的中國人,都應自覺肩負起這一神聖的文化使命。

 

無論如何,問題關(guan) 鍵在於(yu) 國人是否能幡然醒悟,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是否有了走出此種文化集體(ti) 無意識的自覺和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的決(jue) 心和勇氣、責任和使命。我們(men) 以為(wei) ,中國人,應該而且必須朝此一方向努力!奮進!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書(shu) 隻代表署名者個(ge) 人而不代表署名者所在學校的觀點。

 

簽名(依姓氏筆畫排序)

 

劉冰雪(中國政法大學)

朱鋒剛(複旦大學)

張連文(清華大學)

楊 名(中國人民大學)

陳喬(qiao) 見(武漢大學)

周鋒利(北京大學)

孟 欣(中國科學院)

孟誌國(南開大學)

範碧鴻(中山大學)

趙瑞奇(北京師範大學)

 

起草及發起人:王達三

 

注釋一:本書(shu) 由中國儒教網(https://www.zgrj.cn)、孔子二〇〇〇網(https://www.confucius2000.com)、原道網(https://www.yuandao.com)聯合發布。

 

注釋二:本倡導活動由中國儒教網、孔子2000網、原道網發起,並統一負責對外進行答辯。聯係方式:chinarujiao@163.com。

 

孔元二五五八年暨西元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