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幹春鬆作者簡介:幹春鬆,男,西元1965年生,浙江紹興(xing) 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社會(hui) 兼職中華孔子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著有《現代化與(yu) 文化選擇》《製度化儒家及其解體(ti) 》《製度儒學》《重回王道——儒家與(yu) 世界秩序》《保教立國:康有為(wei) 的現代方略》《康有為(wei) 與(yu) 儒學的“新世”》等。 |
回到康有為(wei) :問題意識與(yu) 現實策略
作者:幹春鬆
來源:新京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廿八日壬辰
耶穌2015年5月16日
康有為(wei) 是新儒家關(guan) 注的焦點人物。
《保教立國》
作者:幹青鬆
出版社:北京三聯書(shu) 店 2015年3月
定價(jia) :38.00
《康有為(wei) 與(yu) 儒學的“新世”》
作者:幹春鬆
出版社: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年4月
定價(jia) :35.00
題記:近日,北大哲學係教授幹春鬆出版了兩(liang) 種有關(guan) 康有為(wei) 的作品:《保教立國》、《康有為(wei) 與(yu) 儒學的“新世”》。在此之前,多位新儒家都研究過康有為(wei) ,並有多部專(zhuan) 著出版。康有為(wei)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受到追捧?他身上有哪些值得大家關(guan) 注的地方?對當下而言,大家研究康有為(wei) 有著怎樣的特點,又會(hui) 給儒學研究帶來怎樣的變化?
一、大陸新儒家為(wei) 何聚焦康有為(wei) ?
2014年6月26日-27日,在康有為(wei) 的故鄉(xiang) 廣東(dong) 南海的西樵山舉(ju) 行了“康有為(wei) 與(yu) 製度化儒學”的學術會(hui) 議,這次據說是第一次以康有為(wei) 為(wei) 主題的全國性會(hui) 議吸引了全國各地對康有為(wei) 有研究的學者參與(yu) ,也有對中國思想文化界有廣泛影響的甘陽、劉小楓等人參加。這次會(hui) 議在一些私人的飯局上被稱為(wei) 新世紀“康黨(dang) ”的聚會(hui) ,但在我看來則是近年來所出現的“康有為(wei) 熱”的標誌性事件。
康有為(wei) 的研究一直受人關(guan) 注,從(cong)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李澤厚、湯誌均、朱維錚、房德鄰、孔祥吉、桑兵、茅海建(海外亦有蕭公權、汪榮祖、黃彰健)等重量級學者一直有很有分量的作品出版和文章發表,其中與(yu) 戊戌變法相關(guan) 的研究更是成果斐然,然後,這些研究比較集中於(yu) 康有為(wei) 前期的變法思想,或者是他的大同思想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思潮之間的關(guan) 係。
在革命史的敘述中,康有為(wei) 的變法被視為(wei) 進步的,或是革命思想產(chan) 生前的“過渡時期”(侯外廬先生語),康有為(wei) 自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的著述和遊記並不受到重視,而民國之後,康有為(wei) 因為(wei) 提倡建立孔教和主張虛君共和,則被視為(wei) 是革命的阻礙力量,特別是他參與(yu) 張勳複辟的行為(wei) ,使他成為(wei) 新文化運動初期的對立麵。不過,有趣的是,思想史和儒學研究者這次對康有為(wei) 的關(guan) 注卻特別地表現出對其晚期思想的高度重視,其中以曾亦教授的《共和與(yu) 君主》和唐文明教授的《敷教在寬》兩(liang) 部著作為(wei) 例,曾亦的作品對他晚期政治思想中的君主製充滿了同情,而唐文明的作品從(cong) 康有為(wei) 的孔教思想著眼,在強調其早期孔教思想的重要性的基礎上,對其後期以孔教立國的立場也充滿同情。
曾亦和唐文明對康有為(wei) 晚期思想的重視其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可以窺見端倪,因為(wei) 蔣慶的政治儒學設想和康曉光等人的“文化民族主義(yi) ”主張都從(cong) 康有為(wei) 的孔教思想中發現了儒家思想與(yu) 當下中國政治、價(jia) 值重建之間的意義(yi) 。因此,從(cong) 儒家群體(ti) 而言,對康有為(wei) 的重視也意味著大陸的儒學研究者和實踐者慢慢擺脫了上個(ge) 世紀八十年代對“港台新儒家”的學習(xi) 和依賴。以牟宗三為(wei) 代表的港台儒家所提出的“內(nei) 聖開出新外王”的綱領,實際上是全盤接受了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取向,承認西方科學民主的新外王的優(you) 先性,要讓儒家在這個(ge) “新外王”的曆史挑戰麵前證明自己能與(yu) 新外王相容,而大陸的儒學研究者,則認為(wei) 在接受現代性的挑戰的時候,儒家應該有一套建基於(yu) 經典、價(jia) 值體(ti) 係和文化習(xi) 俗之上的製度設計,而康有為(wei) 與(yu) 新文化運動之後的儒家的差別就在於(yu) 康對於(yu) 新的製度體(ti) 係始終保持著警惕。
當然對於(yu) 康有為(wei) 能否成為(wei) 中國保守主義(yi) 的基座有很多的爭(zheng) 議,李澤厚直接就將康有為(wei) 視為(wei) 中國自由主義(yi) 的開端,而甘陽、劉小楓包括更年輕的吳飛等人,則繼續李澤厚的思路,認為(wei) 康有為(wei) 在保守的麵目下,其實是接受了西方的製度,因此,提出張之洞才是中國保守主義(yi) 的合適代言者。毫無疑問,這樣的爭(zheng) 論更增添了康有為(wei) 的吸引力。
二、重視康有為(wei) 會(hui) 給儒學研究帶來怎樣的變化?
重視康有為(wei) 給儒學研究帶來的最大變化首先是對政治儒學的重視。前一陣台灣著名學者李明輝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的采訪時,認為(wei) “大陸新儒學”是一種自我標榜,並對蔣慶等人的政治儒學構想提出了批評。在我看來,這主要是因為(wei) 李明輝先生對大陸近年來儒學發展的情況不甚了解,甚至我自己更願意用“製度儒學”這樣的名稱,以區別於(yu) 含糊的“政治儒學”。
毫無疑問,對康有為(wei) 的重視起因於(yu) 對牟宗三等人的過於(yu) 將儒家“心性化”的不滿。固然港台新儒家甚至熊十力、梁漱溟和張君勱等人對政治和社會(hui) 重建提出了許多見解,但他們(men) 的思考基本上是在接受了西方政治體(ti) 製前提下的一種道德性補充,而近來的儒家研究者則更多地看到了儒家製度的價(jia) 值以及儒家在未來的製度設計中所可能發揮的作用。在這方麵,康有為(wei) 作為(wei) 麵對西方挑戰而提倡變革的思想家和實踐家,他的思考更為(wei) 豐(feng) 富和複雜,雖然康有為(wei) 的思路許多已經被證明是行不通的,但亦有許多的思路至今依然體(ti) 現出獨特的價(jia) 值,比如民族融合的思想、“增疆析吏”的行政治理觀念。而他對於(yu) 共和製的思考亦體(ti) 現出他對超大規模國家的獨特性的思考。
因此,回到康有為(wei) 是大陸儒學以區別於(yu) 港台新儒學的獨特性的一種標誌。
其次,基於(yu) 對康有為(wei) 的孔教會(hui) 的研究,將深化對於(yu) 儒家宗教性和儒教作為(wei) 建製性宗教建立的可能性的思考,這個(ge) 思考首先具有國家認同和文化安全的意義(yi) ,其次則可以引發對儒家與(yu) 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以及其他民間宗教關(guan) 係的思考。而儒家的公民宗教思路則將為(wei) 中國國家儀(yi) 式和象征提供思考方向。
再次,現代儒學的形態問題。回到康有為(wei) 不僅(jin) 具有現實性的考量,亦有對儒學形態的思慮。科舉(ju) 廢除和新式教育體(ti) 製的建立,經學從(cong) 大學體(ti) 製裏被廢除,經典被文獻化和哲學化,這樣的方式固然在20世紀全盤反傳(chuan) 統的氣氛下為(wei) 儒學獲得了存身之所。然而許多問題也因此凸顯:比如,學科化的儒學是否是儒學存在的最為(wei) 合理的方式?經學與(yu) 現代儒學的關(guan) 係應如何理解?或者說,我們(men) 能否設想一種脫離經學而存在的“儒學”?固然康有為(wei) 的“新學偽(wei) 經”和“托古改製”對儒家經典造成了衝(chong) 擊,章太炎的經學立場與(yu) 視六經為(wei) 史料的史學化傾(qing) 向存在關(guan) 聯性,但是他們(men) 的立論有強大的經典基礎,因此,回到康有為(wei) 就是要讓儒學回到經典作為(wei) 存身之所的一種努力。
三、我為(wei) 何要關(guan) 注康有為(wei) ?
上述的清理當然是我關(guan) 注康有為(wei) 的大背景,我自己關(guan) 注康有為(wei) 是在1998年後寫(xie) 作博士論文期間,我當時思考的重心是製度化儒家的解體(ti) 問題,儒家在麵對西方的衝(chong) 擊的時候,其基本的存在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wei) 戊戌變法的設計者,康有為(wei) 在試圖引入西方的製度因素和價(jia) 值理念的同時,必然會(hui) 考慮儒家如何在新的社會(hui) 中存身的問題。所以,康有為(wei) 提出的孔教方案,事實上就是要解決(jue) 在製度化儒家解體(ti) 之後,儒家價(jia) 值如何在新的社會(hui) 結構中得以保留及其發展的議題。在1908年之後,康有為(wei) 意識到清王朝的滅亡已不可扭轉,一個(ge) 新的國家必將建立起來,所以,他的孔教設想又轉變為(wei) 未來的民族國家提供凝聚力的重要載體(ti) 。梁啟超曾經說過,康有為(wei) 一生最大的貢獻在宗教,他所以受到非議最多的也是緣於(yu) 宗教。這實在是知人之論。目前對康有為(wei) 的孔教論非議很多,特別是他的國教論。即使是認同儒家的人,也認為(wei) 這是康有為(wei) 的一個(ge) 敗筆。這種錯誤認識源自於(yu) 大家對康有為(wei) 的宗教觀,特別是孔教觀認識不清。以為(wei) 他所提出的國教論是一種政教合一的、幹預世俗政權的形態。事實上康有為(wei) 所提出的國教觀念其實十分接近貝拉的公民宗教論說,即作為(wei) 民族國家建構中的價(jia) 值凝聚和國家符號供應者。
康有為(wei) 令我迷惑的是他的知識麵。他的遊記、他的經濟方案、他的社會(hui) 重建方案,都呈現出超出常人的見識。比如他對於(yu) “共和”的認識,就既結合了“共和”思想中與(yu) 君主專(zhuan) 製對立的部分,也考慮到共和政體(ti) 中的社群、道德因素;針對民國初年許多政治家對聯邦製的迷戀,他也提出了許多批評,認為(wei) 不能將辛亥革命時期的各省獨立比附為(wei) 美國的各州獨立,而是清醒地提示聯邦製所可能帶來的國家分裂。他在法國遊記中對法國大革命的分析,他對於(yu) 金本位製度的認識、他提出建立股票市場的建議,都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人對於(yu) 這些問題的思考。
康有為(wei) 根據“公羊三世”而建立起來的曆史觀,也是一種巧妙的思想,因為(wei) 三世說的確立,使我們(men) 可以通過不同階段的社會(hui) 形態和政治製度的區別,來安置古今中西之間的對立。
我曾經提出過一種想法,康有為(wei) 是中國自由主義(yi) 、保守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的共同源頭,因為(wei) 他在戊戌變法時期對於(yu) 民權和議會(hui) 製度的推崇,構成了中國後世自由主義(yi) 的基本命題;而他的儒教立國的思想則可以看做是新儒家思想的奠基。他在《大同書(shu) 》中對理想社會(hui) 的設想,構成了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觀念的引入和接受的重要一環。
囿於(yu) 教科書(shu) 式的成見,康有為(wei) 被許多人輕蔑地認定為(wei) 一個(ge) 前期激進後期保皇複辟的不成功的政客;在一些喜歡八卦式曆史的人眼裏,看到的則是康有為(wei) 比較高調的生活甚至道德上的“汙點”,所以如何透過這些“迷霧”而發現一個(ge) “生動”的康有為(wei) 於(yu) 我而言毋寧說是一種“忠於(yu) ”曆史的使命。還有一些人好意地提醒說,康有為(wei) 的方案既然已經證明是失敗的,所以研究其政治構想是徒增煩惱,甚至對儒學的發展不利,這種提醒似乎忘記了,康有為(wei) 之所以成為(wei) “熱”,並非人為(wei) 的推動,而是因為(wei) 他所思慮的問題,至今依然有待解釋。
責任編輯:葛燦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