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為往聖開新學——顏炳罡先生訪問記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5-05-12 14:51:06
標簽:
顏炳罡

作者簡介:顏炳罡,男,西元1960年生,山東(dong) 臨(lin) 沂人。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等。著有《當代新儒學引論》《整合與(yu) 重鑄:牟宗三哲學研究》《墨學與(yu) 新文化建設》《心歸何處――儒家與(yu) 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生命的底色》等。

 

 

願為(wei) 往聖開新學

——顏炳罡先生訪問記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聊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廿二日丁亥

           耶穌2015年5月11日


 

中國四大藏書(shu) 樓之一的海源閣,曾是讓聊城享譽海內(nei) 外的文化地標。如今,傳(chuan) 承了海源精神的海源書(shu) 院揭牌、海源大講堂開講,讓聊城又一次成為(wei) 備受關(guan) 注的文化焦點。

 

海源書(shu) 院如何會(hui) 成為(wei) 聊城新的文化標識?聊城在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中如何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如何在我們(men) 每個(ge) 人身上延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剛剛就任聊城海源書(shu) 院院長的顏炳罡先生。

 

談海源書(shu) 院――

 

擔任院長,是想通過這種模式,培養(yang) 出‘道器合一’的新型人才。不要一分錢的報酬,是因為(wei) 書(shu) 院不是我謀生的職業(ye) ,而是我的一項事業(ye) ,是我精神生命的成長方式,更能從(cong) 中得到最大的收獲

 

5月5日上午,海源書(shu) 院第一屆理事會(hui) 在聊城職業(ye) 技術學院舉(ju) 行,經全體(ti) 理事一致決(jue) 定,聘請儒學大眾(zhong) 化、草根化、生活化與(yu) 實踐化的倡導者、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尼山聖源書(shu) 院執行院長顏炳罡教授為(wei) 海源書(shu) 院院長。

 

“實現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教學模式與(yu) 現在職業(ye) 教育模式有機融合,這在全國範圍內(nei) 都是一項全新的探索。”顏炳罡介紹,海源書(shu) 院可能是全國職業(ye) 高校的第一家書(shu) 院、聊城市第一家書(shu) 院,由聊城職業(ye) 技術學院、市文廣新局、聊城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會(hui) 共同發起,旨在探索、構建傳(chuan) 統書(shu) 院精神與(yu) 職業(ye) 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希望在這裏不僅(jin) 能教給學生一技之長,以作為(wei) 謀生、事業(ye) 成長的資具,更能培養(yang) 青年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世界觀,鍛造他們(men) 的健全人格。”

 

《易·係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顏炳罡說,讓學生有一技之長,隻是讓學生成為(wei) 了“器”即有用之材;而培養(yang) 學生的健全人格,則是讓學生有了“道”的周流貫注。“古人常把道和器分開來談,甚至認為(wei) 君子不器,我們(men) 今天則不同,要通過海源書(shu) 院這種模式,培養(yang) 出即道即器、‘道器合一’的新型人才。”顏炳罡認為(wei) ,用國學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讓國學深入到學生的“心源”、落地生根,才能最終培養(yang) 出道器一貫的人才,我之所以接受海源書(shu) 院院長之職,“這是我實現道器合一理想的探索和實踐。”

 

“海源書(shu) 院要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要具有聊城文化特色。“顏炳罡為(wei) 海源書(shu) 院的發展傾(qing) 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看來,海源書(shu) 院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偉(wei) 大民族的複興(xing) 必須以偉(wei) 大文化的複興(xing) 為(wei) 條件,這是曆史的趨勢。地利,是指山東(dong) 是儒學文化的誕生地,有各級政府非常重視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推廣、普及工作,有聊城這個(ge) 風水寶地,更有聊城職業(ye) 技術學院這個(ge) 大靠山。人和,是指我們(men) 有主辦單位、發起單位和合作單位的大力支持,有社會(hui) 各界的熱切期望。隻要我們(men) 真做事,做真事,做實事,實做事並持之以衡地做下去,就一定能在全省、全國走在前列,早日成為(wei) 新時期聊城文化地標,造福於(yu) 這裏的人民。

 

“清末小說家劉鶚曾來過聊城,他想去海源閣閱覽藏書(shu) 卻不得。”顏炳罡講了一個(ge) 小故事,他說,劉鶚被海源閣“拒絕”,反映出楊氏家族對待藏書(shu) 的嚴(yan) 謹、嚴(yan) 肅的態度。“正因為(wei) 有了這種態度,才讓海源閣成為(wei) 全國四大藏書(shu) 樓之一,才能成為(wei) 聊城數百年間的文化地標。”海源書(shu) 院就要傳(chuan) 承這種海源精神,堅持一種嚴(yan) 謹、嚴(yan) 肅的態度,“終日乾乾”。同時,海源書(shu) 院還要有“海納百川”的廣博胸懷,既要包容不同的理念、思想和學說,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nei) ,包容大家的講學自由權;更要適時向全社會(hui) 開放,容納不同階層、不同職業(ye) 的廣大市民群眾(zhong) ,讓大家都能在這裏感受到國學的魅力,讓海源書(shu) 院成為(wei) 聊城新時期的文化中心。

 

海源書(shu) 院成立初期,事務繁多而冗雜,且沒有任何個(ge) 人報酬,但顏炳罡一直甘之如飴。“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le) 之者。在聊城和大家共同建設海源書(shu) 院,我是好之、樂(le) 之,因此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顏炳罡說,“海源書(shu) 院是我的一項事業(ye) ,不是我謀生的職業(ye) ,是我精神生命的成長方式,我付出就是我成長,在付出中成長。”“聊城成立海源書(shu) 院,給了我一個(ge) 付出的通道,讓我不僅(jin) 能付出,更能從(cong) 中得到最大的收獲。隻不過這種收獲不能以金錢計、物質計。”

 

談儒學推廣――

 

要通過書(shu) 院,把聊城熱心傳(chuan) 統文化的人凝聚起來,將它打造成魯西文化高地、思想高地。不僅(jin) 要進課堂推廣儒學,還要出思想,這樣才有一定的高度和層次,產(chan) 生大的影響力

 

“聊城這個(ge) 地方,經濟在山東(dong) 下遊,但文化是走在前列的。“顏炳罡說,“目前,隨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熱潮的到來,聊城的工作卓有成效,在全省、全國範圍內(nei) 走在了前列。”

 

時間回溯到兩(liang) 年多前,感於(yu) 聊城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chuan) 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根基和綿綿不絕的生命力,聊城職業(ye) 技術學院、聊城市文廣新局、聊城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會(hui) 共同發起成立海源書(shu) 院,一批有誌於(yu) 弘揚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有識之士凝聚在一起,共同為(wei) 國學複興(xing) 而努力。聊城職業(ye) 技術學院院長張樂(le) 天等領導同誌曾多次到尼山聖源書(shu) 院和其他書(shu) 院考察學習(xi) ,也多次邀請顏炳罡教授來聊城指導工作。

 

在那時,甚至是更早之前,顏炳罡已經關(guan) 注到聊城,關(guan) 注在這裏發生的各種變化。“兩(liang) 年多來,我來過聊城多次,和大家交流經驗,也收獲了很多東(dong) 西。”他說,“聊城積極推動以儒家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經典進課堂,把中國傳(chuan) 統的教育模式和現代教育有機嫁接,實現傳(chuan) 統教育和現代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的有機融合,就完全可將聊城推到全省、全國的前列。”

 

如今,海源書(shu) 院揭牌、海源大講堂開講,引起了全省、全國的矚目。這讓顏炳罡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我們(men) 可以為(wei) 同類書(shu) 院樹一個(ge) 標杆,我們(men) 的探索都可以為(wei) 他們(men) 提供經驗。我們(men) 還可以編教材,這些教材很可能會(hui) 成為(wei) 以後同類書(shu) 院教材的典範。”在顏炳罡看來,海源書(shu) 院的揭牌,是大眾(zhong) 儒學在聊城蔚然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在弘揚大眾(zhong) 儒學方麵,聊城的鄉(xiang) 村儒學實踐也凝結著顏炳罡的心血。2012年,聊城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會(hui) 、聊城國學研究與(yu) 傳(chuan) 播促進會(hui) 、韓屯鎮政府聯合在韓屯鎮建成了魯西第一家鄉(xiang) 鎮道德學校。道德學校麵向廣大的農(nong) 村群眾(zhong) 和基層幹部,常年開設道德大講堂和社區中心講堂,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能受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熏陶。“我們(men) 尼山聖源書(shu) 院和韓屯鎮道德學校有很多的合作,相互學習(xi) 交流,經常有人到這裏講課。”顏炳罡謙虛地說。兩(liang) 年多來,他時刻關(guan) 注支持著聊城的大眾(zhong) 儒學發展,不斷來進行指導,講課。

 

顏炳罡說:“韓屯鎮能有現在的成功,關(guan) 鍵是有劉慶濤和閆傑這兩(liang) 個(ge) 人。”劉慶濤是民營企業(ye) 家、市人大代表,聊城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會(hui) 和聊城國學研究與(yu) 傳(chuan) 播促進會(hui) 的副會(hui) 長,擔任韓屯鎮道德學校校長以後,他放下手中的生意,長期吃住在韓屯鎮,和其他誌願者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工作中,十分了不起。韓屯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閆傑帶領全鎮大力加強以孝文化為(wei) 核心的傳(chuan) 統文化建設,“打造德義(yi) 之鄉(xiang) ,建設幸福韓屯”。“能有這樣一個(ge) 企業(ye) 家、這樣一個(ge) 鄉(xiang) 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把農(nong) 民組織起來進行培訓,讓儒學和傳(chuan) 統文化在最基層社會(hui) 複活,這非常難能可貴。”正是因為(wei) 有了這些誌同道合的有識之士,聊城在傳(chuan) 統文化的弘揚與(yu) 傳(chuan) 承方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全省全國範圍內(nei) 引起了廣泛關(guan) 注。

 

“下一步,我們(men) 要做到事情還很多、任務很繁重。“顏炳罡告訴記者,無論是海源書(shu) 院,還是韓屯道德學校,都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hui) 各界的支持,這是聊城每一個(ge) 人的事情。做好這件事還要與(yu) 聊城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會(hui) 、聊城市國學研究與(yu) 傳(chuan) 播促進會(hui) 、聊城大學等進行密切合作,以保障書(shu) 院的文化品味向上走,也保證大眾(zhong) 儒學沿正確道路向上走,不能走了樣。

 

顏炳罡說,在書(shu) 院理事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上,他已經將自己的設想向理事會(hui) 做了介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同。下一步,還要聘請書(shu) 院的副院長,引進人才,成立學術委員會(hui) 、書(shu) 院基金會(hui) ,與(yu) 社會(hui) 各界廣泛合作。“要通過書(shu) 院,把聊城熱心傳(chuan) 統文化的人凝聚起來,將它打造成魯西文化高地、思想高地。不僅(jin) 要進課堂推廣儒學,還要出思想,這樣才有一定的高度和層次,產(chan) 生大的影響力。”

 

談文脈傳(chuan) 承――

 

從(cong) 伊尹、魯義(yi) 姑,再到武訓、孔繁森,聊城文脈興(xing) 盛、綿綿不絕,一直是儒學的重鎮,明代以來更是陽明心學北傳(chuan) 的中心。“陽明心學與(yu) 聊城”已列入海源書(shu) 院研究計劃,希望以此彰顯聊城在儒學發展曆程中的突出地位,增強聊城人的文化自信

 

聊城能在全省、全國走在前列,與(yu) 聊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綿延不斷的文化傳(chuan) 承有著直接關(guan) 係。顏炳罡說,“聊城自明代以來一直是儒學的重鎮,是陽明學北傳(chuan) 的中心。”尤其是明代以後,山東(dong) 有學者但缺少思想家,不過能在陽明學發展史上占一席之地的人物,大多在聊城。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wei) 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南宋大儒陸九淵和明代大儒王守仁(字陽明)發展的儒家學說,故有陸王心學之稱,而王陽明在明代將之發展為(wei) 顯學。陽明學的影響範圍很廣,而在山東(dong) 的影響,則是以聊城為(wei) 中心。

 

明嘉靖年間,江西永新人顏鑰來到茌平縣任教諭。顏鑰是一位舉(ju) 人,是心學傳(chuan) 承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年輕時曾在白鹿書(shu) 院聽人傳(chuan) 講陽明心學,並手抄《傳(chuan) 習(xi) 錄》交給他的弟弟顏鈞。顏鈞由此接受陽明學,後來上承王艮,下啟羅汝芳、何心隱,成為(wei) 陽明心學泰州學派重要代表,被譽為(wei) 平民思想家,影響深遠。顏鑰來到茌平後,繼續傳(chuan) 講陽明心學,他的弟子就有聊城的張後覺,世人尊稱為(wei) 弘山先生。張後覺的傳(chuan) 人是茌平縣的孟秋、趙維新,二人均是陽明心學傳(chuan) 承史上的關(guan) 鍵人物。據《明史·列傳(chuan) 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記載,“張後覺,字誌仁,茌平人……早歲,聞良知之說於(yu) 縣教諭顏鑰,遂精思力踐,偕同誌講習(xi) 。”

 

根據《明儒學案》記載:王陽明曾任山東(dong) 鄉(xiang) 試主考官,山東(dong) 提學鄒善是心學大師鄒守益之子,也是心學傳(chuan) 人,顏鑰曾任茌平縣教諭,心學大家、顏鈞的親(qin) 傳(chuan) 弟子羅汝芳曾任東(dong) 昌知府,他們(men) 將陽明心學帶到了山東(dong) 、留在了聊城。在他們(men) 的培育下,堂邑縣(今屬東(dong) 昌府區)人穆孔暉是王陽明任山東(dong) 鄉(xiang) 試主考官時錄取的第一名舉(ju) 人,也是王陽明在北方的第一個(ge) 弟子,茌平人張後覺、孟秋、趙維新是心學傳(chuan) 人,臨(lin) 清(武城人,明代時屬臨(lin) 清州管轄,王以臨(lin) 清人自稱)人王道曾求學於(yu) 王陽明。由此,以聊城成為(wei) 陽明學在山東(dong) 的中心。正是因為(wei) 他們(men) 的巨大成就,王道、穆孔暉、張後覺、孟秋、趙維新五人與(yu) 儒學名宦王汝訓(青年時師從(cong) 穆孔暉習(xi) 心學,學業(ye) 日進)、逯中立一起,被供奉在聊城七賢祠中。

 

“陽明心學與(yu) 聊城,這個(ge) 課題已經列入到海源書(shu) 院的研究計劃之中。”顏炳罡說,希望通過研究這個(ge) 課題,彰顯聊城在儒學發展曆程中的突出地位,展現出聊城亙(gen) 古至今未曾斷絕的文脈傳(chuan) 承,增強聊城人的文化自信。

 

“不僅(jin) 僅(jin) 是陽明心學,聊城的文脈傳(chuan) 承還體(ti) 現在很多方麵。”顏炳罡說,儒家推崇的任聖伊尹曾“耕於(yu) 有莘之野”,就是在今天的莘縣地區,他所說的“惟親(qin) 厥德,終始維一,時乃日新”的思想在聊城土地上還有著傳(chuan) 承;魯義(yi) 姑的故事發生在聊城,她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的公義(yi) 精神,也體(ti) 現在每一位聊城人身上;聊城人武訓行乞興(xing) 學,他所代表的正是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儒家擔當和責任精神。“這些都可以證明聊城文脈興(xing) 盛、綿綿不絕。”顏炳罡說,一直到現代,在王陽明的弟子穆孔暉老家不遠處,出現了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他身上所呈現出來的表麵看是黨(dang) 性的體(ti) 現,深層看更多的是中華美德的延續,流風餘(yu) 韻,至今猶存。

 

“幾百年來,乃至幾千年來,聊城的文脈未斷,文氣未斷,文化的魂未斷。”顏炳罡說,陽明學泰州學派傳(chuan) 人、著名平民思想家韓貞有句詩,“固知野老能成聖,誰道江魚不化龍?”這句話說出了儒學的真諦和力量。廣大聊城市民都是先天善良的,海源書(shu) 院就要起到點化的作用,撥亮人們(men) 道德的心燈,讓良知的火焰在人們(men) 心中重新燃起,讓人人都可以成就君子人格。

 

談學習(xi) 經典――

 

要點燃心中的良知,就需要我們(men) 學習(xi) 國學經典,從(cong) 先王聖賢的學問中找到“道”。那麽(me) ,如何從(cong) 浩如煙海的古籍經典中,找到學習(xi) 經典的方便法門呢?四書(shu) 是我們(men) 最大、最基礎的抓手

 

顏炳罡說,“想點燃心中的良知,就需要我們(men) 學習(xi) 國學經典,從(cong) 先王聖賢的學問中找到‘道’。那如何讓從(cong) 浩如煙海的古籍經典中,找到學習(xi) 經典的方便法門呢?現在有些名人說,孔孟之道盡在《弟子規》,這種說法其實很可笑,隻能證明說這些話的人讀儒家的書(shu) 太少。”他說,“四書(shu) 才是我們(men) 最大、最基礎的抓手。”

 

為(wei) 什麽(me) 要從(cong) 四書(shu) 開始?顏炳罡說,中國人學習(xi) 古代經典,最重要的是先把握住最核心的東(dong) 西,找到古代的基本倫(lun) 理價(jia) 值,那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這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DNA,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jia) 值觀,這是中國有別去其它國家的獨特精神標識,“四書(shu) 正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述,通過讀四書(shu) ,可以直接感悟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顏炳罡在山東(dong) 大學執教多年,曾義(yi) 務開設“四書(shu) 原典”公益講堂16年,不設學分、公益開放,來者不問、往者不究,每周一次、從(cong) 不間斷,被山大師生尊譽為(wei) “顏四書(shu) ”。他的課程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很多人通過學習(xi) 四書(shu) ,而找到了理解國學經典的鑰匙。

 

顏炳罡說,“以讀四書(shu) 學習(xi) 經典的開端,並不我的首創。宋代的理學大儒朱熹就持這種觀點。”朱熹從(cong) 《禮記》中抽取《大學》《中庸》兩(liang) 章,與(yu) 《論語》《孟子》合稱“四書(shu) ”,這種說法早已為(wei) 世人普遍接受,一直持續下來。朱熹說,“讀書(shu) ,且從(cong) 易曉易解處去讀。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shu) ,道理粲然。人隻是不去看。若理會(hui) 得此四書(shu) ,何書(shu) 不可讀,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處!”顏炳罡認為(wei) ,朱熹的這種觀點,從(cong) 實踐中證明是正確的,也是可行的。“先讀四書(shu) ,有助於(yu) 人們(men) 正確地理解中國自古以來的價(jia) 值理念,養(yang) 成正常人應當具有的價(jia) 值觀。然後再讀任何一個(ge) 書(shu) 就不會(hui) 走火入魔,就會(hui) 從(cong) 讀書(shu) 中受益而不是從(cong) 讀書(shu) 中受損。”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過,讀書(shu) 應當從(cong) 四書(shu) 開始,因為(wei) 四書(shu) 代表的是儒家文化,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文字非常美,文章有氣勢,而每個(ge) 字都不浪費,且態度很文雅,背了以後,慢慢會(hui) 啟發人的思想。”

 

“先從(cong) 四書(shu) 開始讀起,然後可以上通下達。”顏炳罡說,下達,可以讀《三字經》《弟子規》等一些基礎性的讀物;上通,可以讀五經和其他儒學經典,然後可以讀詩詞歌賦、先秦諸子,以及古聖王賢的一切著作,“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學習(xi) 國學經典。”

 

顏炳罡說,學習(xi) 國學經典是我們(men) 捍衛中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的要求,可以在世界上更為(wei) 鮮明地亮出中國獨有的精神標識。“但中華文化不應當是封閉的,應該去學習(xi) 世界上一切先進文化的有益之處,這樣才可以讓我們(men) 民族的文化更為(wei) 強大。”

 

談大眾(zhong) 儒學――

 

道不遠人。隻有讓儒學走進大眾(zhong) 生活,實現大眾(zhong) 化、平民化、草根化、實踐化,才能真正激發其活力,讓人人都成為(wei) 道的承擔者,使民族的文化命脈在我們(men) 每個(ge) 人身上流淌”

 

“古代士大夫常說,為(wei) 往聖繼絕學。可是繼來繼去,絕學卻變得更‘絕’。”采訪過程中,顏炳罡教授的話引起了大家的笑聲和思考。“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種對士大夫們(men) 的要求,何以讓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一直是“絕學”?

 

顏炳罡教授說,“一直繼、一直絕,一直絕、一直繼,大家都很悲壯。可為(wei) 什麽(me) 要那麽(me) 悲壯呢,魚相忘於(yu) 江湖、人相忘於(yu) 道術,讓每一個(ge) 人都成為(wei) 道的承擔者,那就不用為(wei) 往聖繼絕學,而是為(wei) 往聖開新學,這樣我們(men) 一下子就把儒家的傳(chuan) 承係統轉活了。”為(wei) 此,顏炳罡教授和其他有識之士共同倡導發起了大眾(zhong) 儒學、鄉(xiang) 村儒學,在他看來,隻有讓儒學走進大眾(zhong) 生活,實現大眾(zhong) 化、平民化、草根化、實踐化,才能真正激發其活力。

 

“剛才我們(men) 提到的陽明學,就是一種非常生活化的學問。是平民化、生活化、實踐化儒學,將儒學變成日聞日用。”顏炳罡說,正因如此,陽明學在聊城蓬勃發展。現在,我們(men) 倡導大眾(zhong) 儒學和鄉(xiang) 村儒學,就是為(wei) 了讓“人人都成為(wei) 道的承擔者,成為(wei) 德的主體(ti) ,人人都應當將自己的精神生命和民族的精神生命融為(wei) 一體(ti) ,讓民族的文化命脈在我們(men) 每個(ge) 人身上流淌。”

 

顏炳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wei) 道的承擔者,成為(wei) 德的主體(ti) ,是因為(wei) 人人都有“良知”。《孟子·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yi) 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yi) 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仁義(yi) 禮智所代表的,正是儒家文化一直強調的“道”,這是人的本性,是人“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

 

“不要認為(wei) 道是一種高不可攀的東(dong) 西,其實道是一種行之有常、亙(gen) 古不變的生活法則和行為(wei) 規範,讓我們(men) 能夠趨於(yu) 理性。”顏炳罡教授說,“以職業(ye) 教育來說,我們(men) 培養(yang) 出了護士、修理工、車工,這都是不同的社會(hui) 分工,這都是器。而無論你是什麽(me) 樣的人,從(cong) 事什麽(me) 職業(ye) ,所有的人,都有人之所以為(wei) 人的根本性的東(dong) 西,這就是我們(men) 所說的道。”顏炳罡教授進一步解釋,“道不遠人,百姓日日所行,天天所習(xi) ,無非此道,隻不過大家是日用而不覺。”

 

他說,既然道就在我們(men) 生活之中,那人人都應當承擔起“體(ti) 道”“傳(chuan) 道”“弘道”的責任,人人應學、人人應知、人人應行,讓儒學由少數知識精英的文化奢侈品而成為(wei) 百姓日常生活的導向,讓傳(chuan) 統文化在當代社會(hui) 煥發起巨大的力量。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