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尤須細關(guan) 切——為(wei) 儒學的民間發展進言
作者:許健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廿二日丙戌
耶穌2015年5月10日
近年來,儒學好像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民間開展的祭孔活動數不勝數,一些學校轟轟烈烈開展的跪拜先師,集體(ti) 讀經等活動也屢見不鮮,大有“亂(luan) 花漸欲迷人眼”之勢。連我們(men) 這中原腹地一個(ge) 閉塞的小縣城,也積極呼應潮流,讓幼兒(er) 園的小朋友和中小學生背誦《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傳(chuan) 統蒙學讀物,甚至打開地方台的電視往往也會(hui) 不時地出現一些“地方專(zhuan) 家”講解儒家的節目。
現在儒學在民間的傳(chuan) 播主要有兩(liang) 種途徑:一是讓經典走進學生,特別是幼兒(er) 和小學生;二是開展一些有關(guan) 儒家的講座。那些憑一腔熱血積極推動儒學在民間和學校發展的人,是讓人由衷的敬佩。因為(wei) 儒學既不是學生考試的內(nei) 容,也不是人們(men) 生活必需的內(nei) 容,其推廣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這裏麵就存在一些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men) 的注意。以學校為(wei) 例,在沉重的作業(ye) 之外,孩子們(men) 被要求背誦他們(men) 自己並不理解的《弟子規》等,這讓他們(men) 叫苦不迭。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根本沒有老師講解,讓孩子們(men) 去“硬背”。更好一些的是有的學校會(hui) 請來一些老師來講上一兩(liang) 節,可是聽一下他們(men) 講解的內(nei) 容就更讓人驚悚了。如講“孝”,這是民間儒學傳(chuan) 播者最感興(xing) 趣的話題,有些人會(hui) 搬來“二十四孝”, 甚至不加選擇地連“埋兒(er) 奉母”“ 賣身葬父”“ 恣蚊飽血”等故事也大肆渲染。看看孩子們(men) 那充滿驚恐的的眼神,很難說儒學會(hui) 讓他們(men) 感受多少“正能量”。如果弘揚儒學是這種結果,那就是害了儒學。想通過這種形式讓孩子喜歡或以後繼續主動地接觸學習(xi) 儒家經典,恐怕隻能是適得其反!造成這些結果一方麵是因為(wei) 過於(yu) 強調讓孩子們(men) 單純的記憶,另一方麵是一些在基層講解儒家的人經驗學養(yang) 有缺憾。
特別是對那些到民間講解儒家經典的人,需要了解把握授課的對象和內(nei) 容的難易程度。在這方麵,杜維明先生是一個(ge) 很成功的傳(chuan) 播儒學的例子,最有借鑒意義(yi) 。杜先生講座很能“移人性情”,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對儒學有精深研究外,恐怕還與(yu) 他能針對不同的聽眾(zhong) 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同時內(nei) 容又能不脫離時代有很大的關(guan) 係。他曾在美國小學講孔子,看看杜先生在女兒(er) 班裏講儒學的照片,那些美國小學生聽得很是入迷,這不得不讓我們(men) 思考:為(wei) 什麽(me) 先生能讓存在很大文化差異的美國孩子對儒學產(chan) 生興(xing) 趣呢?這恐怕是民間儒學傳(chuan) 播者需要認真考量的一個(ge) 問題。
弘揚儒學不能太急功近利。培養(yang) 孩子們(men) 對儒學感興(xing) 趣,絕不僅(jin) 僅(jin) 隻是背誦一些蒙學書(shu) 籍或儒家典籍。其實,儒家培養(yang) 人才沒有這麽(me) 簡單生硬。孔子不僅(jin) 整理“六經”教授弟子,其中就有“詩”“樂(le) ”“春秋”,而且他也強調學習(xi) “六藝”啊。後來的朱熹不僅(jin) 僅(jin) 有《四書(shu) 集注》等一些純哲學的著作,他還有《詩集傳(chuan) 》《楚辭集注》和《通鑒綱目》等書(shu) ,而且也寫(xie) 詩歌填詞。特別是王陽明《傳(chuan) 習(xi) 錄》中收錄的《訓蒙大意示教讀》《教約》等對當代的儒學傳(chuan) 播很有意義(yi) 。他寫(xie) 到,“今教童子,……其栽培涵養(yang) 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誌意,導之習(xi) 禮以肅其威儀(yi) ,諷之讀書(shu) 以開其知覺”。這裏的“誘之歌詩”“導之習(xi) 禮”“諷之讀書(shu) ”絕不是讓孩子們(men) 去死記硬背。這裏給我們(men) 的啟示是,能不能避免一些缺什麽(me) 補什麽(me) 的做法,而是從(cong) 傳(chuan) 統的“國學”入手讓孩童誦一些詩歌,講一些曆史故事來培養(yang) 他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當然對詩歌和曆史典故的選擇本身就可以融入儒家思想的。一個(ge) 人隻有擁有了興(xing) 趣,他才會(hui) 主動或願意接觸更多的東(dong) 西。
其次,當學生有了興(xing) 趣後,還要把握講解的難易程度以起到循序漸進的效果。陽明先生特地在《教約》裏寫(xie) 道:“凡授書(shu) ,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yu) ,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朱熹《<大學>章句序》中明確說為(wei) 學要講究“次第節目”, “人生八歲,……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而我們(men) 有很多人卻不問對象上來就直奔主題,對孩童也是“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是不是過於(yu) 心急了呢?所以,傳(chuan) 播儒學一方麵應該了解受眾(zhong) 心理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麵需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短時間內(nei) 背誦一些東(dong) 西,遠沒有慢慢地培養(yang) 起他們(men) 好學樂(le) 於(yu) 接近傳(chuan) 統文化經典的興(xing) 趣更有意義(yi) 。
當然,傳(chuan) 承儒學,弘揚儒學,還要了解儒學在當代的發展。陳來先生《從(cong) 儒家的角度看 普世價(jia) 值問題》指出,儒家的概念和儒家的內(nei) 涵以及它的主張是與(yu) 時俱進的。其實,儒學能有今天,離不開從(cong) 五四時期已經開始一直到現在還蓬勃發展的幾代“新儒家”的堅守和呼告,是他們(men) 用生命與(yu) 智慧鋪就了一條至今雖依然曲折坎坷但卻清晰的道路。當今的儒學傳(chuan) 播者完全可以從(cong) 這個(ge) “小傳(chuan) 統”裏去切入,一點點地匯入到中國文化的“大傳(chuan) 統”中去。然而,有些基層儒學傳(chuan) 播者,對當代儒學的發展知之甚少,更別說海外“新儒家”的思想觀點了。這種情況下,一些儒學傳(chuan) 播者還依然隻是在做“章句之學”。基層儒學傳(chuan) 播者素養(yang) 的欠缺是儒學在當下蓬勃發展的一個(ge) 瓶頸。
儒學在民間的發展,不能再僅(jin) 僅(jin) 是“訓詁學”,儒學更應該是能與(yu) 我們(men) 的時代、生活及精神有良好的互動,在良性的對話中讓人思考進而去踐行的思想。在民間弘揚儒學的學者似乎更應該記住杜維明先生所說的“儒學的發展是一陽複來”,而不是如日中天, 這樣我們(men) 才能冷靜客觀地看待儒學的成長。因為(wei) 每一次儒學有大的動靜時,總還會(hui) 有大量的人在吐槽,而且他們(men) 的影響真實而具體(ti) 。嚐想,民間的儒學傳(chuan) 播者若能謹記熊十力先生的《戒諸生書(shu) 》,以一種“孤往的精神”來投入的話,經過不久的努力,儒學定會(hui) “靈根再植”活潑潑地生長在華夏大地上。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姚中秋】士君子的二十世紀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