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要有正確的曆史文化觀
作者:王殿卿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初三日丁卯
耶穌2015年4月21日
我們(men) 應認識到,農(nong) 業(ye) 文明不等於(yu) 落後的文明,長期在封建社會(hui) 傳(chuan) 承的文化並不一定就是糟粕性的文化。CFP資料
董仲舒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是一個(ge) 有重要影響的人,人們(men) 對其曆史定位與(yu) 評價(jia) 多有議論。有人說他的“獨尊儒術”“三綱五常”為(wei) 中國兩(liang) 千年的封建專(zhuan) 製製度奠定了理論基礎,誤導了中國;有人認為(wei) 他從(cong) “焚書(shu) 坑儒”的“火堆”中救出了儒學,使剛剛統一的中國就有了統一的思想,對於(yu) 中國長期的統一、穩定、發展、進步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曆史作用。這兩(liang) 種觀點,其實體(ti) 現了兩(liang) 種不同的曆史文化觀,而曆史文化觀直接影響著我們(men) 對曆史文化的態度。
2014年2月24日,習(xi) 近平同誌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jia) 值,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guan) 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重要論述,闡述的正是當今時代我們(men) 應該堅持的曆史文化觀。堅持這一曆史文化觀,就要辯證處理好五個(ge) 關(guan) 係。
精華與(yu) 糟粕。對待中華曆史文化包括儒家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何謂精華,何謂糟粕?如何實踐,後果如何?這些都需要認真思考。首先我們(men) 要承認任何民族與(yu) 國家的曆史文化,都有其精華與(yu) 糟粕,這是曆史文化的一種常態。對於(yu) 曆史文化中的精華與(yu) 糟粕,要分清孰多孰少,精華多者總體(ti) 上可以說是一種優(you) 秀曆史文化,糟粕多者總體(ti) 上可以說是一種落後曆史文化。我們(men) 應認識到,農(nong) 業(ye) 文明不等於(yu) 落後的文明,長期在封建社會(hui) 傳(chuan) 承的文化並不一定就是糟粕性的文化。中華曆史文化總體(ti) 上看是精華多於(yu) 糟粕的優(you) 秀曆史文化。我們(men) 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自尊與(yu) 自信,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
批判與(yu) 繼承。對待中華曆史文化,要批判地繼承。批判是手段,繼承是目的,兩(liang) 者不能顛倒,不能隻有批判沒有繼承。文化發展確有不破不立的問題,但破易立難。荀子講過:“舊禮已廢,新禮未立,必生亂(luan) 象。”在這方麵,中華民族曾付出沉重的代價(jia) ,需要清醒理智地進行反思。而今,我們(men) 的文化發展進入了繼承、弘揚、轉化、開新的新時代,要立字當頭、建設為(wei) 主。對於(yu) 曆史文化,我們(men) 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要從(cong) “批”與(yu) “破”的慣性中解放出來。批判的武器是需要的,但不當的批判會(hui) 付出沉重的曆史代價(jia) 。
文化與(yu) 政治。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講,任何一個(ge) 民族都是一種文化存在。文化是一個(ge) 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靈魂,曆史是文化的筋骨。作為(wei) 一種政治文化,意識形態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雖然它反映特定階級的文化主張,但也決(jue) 不可能脫離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曆史文化。中華曆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yu) 魂,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與(yu) 創造力的源泉。我國曆史上,不同王朝的統治者不管主推哪種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也不可能“揪著自己頭發”離開自己本土的曆史文化。這反映出文化與(yu) 政治之間的緊密關(guan) 係。幾千年來,統一、穩定、進步是中國曆史的主流,這與(yu) 中華曆史文化有直接關(guan) 係,不能簡單地把中華曆史文化貼上“皇權專(zhuan) 製”的標簽。
動力與(yu) 阻力。以儒學為(wei) 主幹的中華曆史文化究竟是中國曆史發展的動力還是阻力?中國近代的落後使阻力論逐步成為(wei) 主導,很多問題都歸罪於(yu) 儒家思想。實踐證明,這樣的認識是不客觀的。1984年,穀牧先生曾指出:“有許多人認為(wei) ,中國兩(liang) 千多年的封建社會(hui) ,經濟發展不快,就是因為(wei) 吃了這位老夫子的大虧(kui) ,這是第一種看法。當代國外又有與(yu) 此相反的第二種看法,認為(wei) 世界二戰後經濟發展快的,多是儒學影響較深的國家和地區,被提到的有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近幾年來我國大陸也被列入這個(ge) 名單。”這兩(liang) 種看法,一種是阻力論,一種是動力論。現在,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偉(wei) 大成就,我們(men) 更應該認識到“西方中心論”曆史文化觀的局限性,認清中華曆史文化的當代價(jia) 值,樹立正確的曆史文化觀,使中華曆史文化更多地成為(wei) 我們(men) 發展的動力。
本土與(yu) 外來。文化曆來是多彩多樣的,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與(yu) 互動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任何一種外來文化,不論其如何高明,若不實現“本土化”,就會(hui) 水土不服,難以生存與(yu) 發展。因此,對待外來文化我們(men) 切不可照抄照搬。我們(men) 黨(dang) 對此有著清醒認識。我們(men) 強調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曆史文化中的精華相結合。隻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才在中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作者王殿卿為(wei)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顧問,原文標題為(wei) 《我們(men) 要有正確的曆史文化觀》)
責任編輯:葛燦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