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吹劍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名“讀書(shu) 吹劍”,筆名杜吹劍,伟德线上平台創辦人暨主編。 |
在今天為(wei) 什麽(me) 要重建儒教
作者:杜吹劍
來源:儒家郵報
時間:西曆2006年9月1日
儒教,在今天的中國人心目中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既陌生又熟悉且意義(yi) 含混的詞語,有人對它恨之入骨,有人對它愛之深切,也有人對它愛恨交加。作為(wei) 中國文化的主流,作為(wei) 文明古國和禮儀(yi) 之邦的塑造者,作為(wei) 中國人幾千年來拳拳服膺的生活價(jia) 值觀的提供者,儒教在今天的中國麵臨(lin) 如此命運,處於(yu) 這種境地,於(yu) 旁人看來,可謂絕無僅(jin) 有的奇觀;於(yu) 中國人而言,可謂刻骨銘心的痛事。
今天的中國雖然已無亡國、亡種之憂,但亡教的危險依然存在。這不僅(jin) 因為(wei) 曆經“五四”“洗禮”乃至“文革”“洗腦”的大多數中國人對儒教的認識仍然簡單和片麵,仍然停留在全盤否定甚至妖魔化的階段,而且,在聲勢日隆的全球化浪潮中,西方文化借助其背後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實力,繼續對風雨飄搖中的中國文化進行肆無忌憚地侵略和同化。在這種內(nei) 外交困的情況下,有學者驚呼中國已經淪為(wei) 西方文化的殖民地,疾呼中國必須進行“再中國化”。
前賢有言,欲亡其國,先亡其史。作為(wei) 一個(ge) 民族意誌力創造力的表現和證明,文化是民族的生命;而在此基礎上產(chan) 生的宗教,則是文化的靈魂。如果一個(ge) 民族的傳(chuan) 統文化花果飄零,其所信仰的傳(chuan) 統宗教也被棄之若履,則意味著民族精神的失魂落魄和文化自主性的喪(sang) 失,必將導致民族自我文化認同的危機。今天,我們(men) 不得不麵對的事實是,國家和民族層麵上的文化自身認同問題,在全球化和現代性的衝(chong) 擊下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中國人今天在文化上已經迷失方向,要麽(me)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要麽(me) 偏執複古傳(chuan) 統,要麽(me) 什麽(me) 都不相信。雖然眾(zhong) 聲喧嘩,但整個(ge) 族群在精神上卻處於(yu) 撕裂狀態,無所適從(cong) 。這種文化的心理混亂(luan) 導致了文化的認同危機,從(cong) 而引發內(nei) 部和外部的文化或文明的衝(chong) 突。當然,文化之間是無所謂衝(chong) 突的,曾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打著“文明”的幌子所發生的衝(chong) 突,實際上都是以文明為(wei) 托詞和借口的利益上的衝(chong) 突。中華民族要重新崛起,要在當今民族國家林立的世界背景下複興(xing) ,必須提升國家“軟力量”,增強民族凝聚力,鼓舞民族精神。這一切的實現,則需依賴於(yu) 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幾千年來,中國人深受儒教,儒家文化所提供的價(jia) 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已經深深內(nei) 化於(yu) 自身心理和人格結構中,安身立命,日用而不知。故此,欲解決(jue) 當今中國人的身心安頓和文化認同問題,除了寄希望於(yu) 中國曆史文化的主幹――儒教――之外,別無選擇。
當然,在今天重建儒教,不僅(jin) 僅(jin) 是出於(yu) 文化認同的需要,還因為(wei) 儒教在當代社會(hui) 完全可以有效承擔社會(hui) 自組織係統的維護,被發展改造為(wei) 應時適宜的現代公民宗教。
對社會(hui) 自組織係統的文化支持和積極參與(yu) ,本來是儒教的固有傳(chuan) 統和特有優(you) 勢。但是,科舉(ju) 製的廢止鏟除了鄉(xiang) 土中國的社會(hui) 組織者儒家士紳產(chan) 生的土壤,而越來越激進的反傳(chuan) 統的文化運動更使得儒學麵臨(lin) 合法性危機,再加之持續不斷的革命風暴,這一切,使得儒教原有的安頓身心、規範行為(wei) 、維係社會(hui) 的功能漸趨喪(sang) 失。費孝通對此痛惜描述道:“中國的鄉(xiang) 土社會(hui) 中本來包含著賴以維持其健全性的習(xi) 慣、製度、道德、人才,但在過去百年中不斷受到衝(chong) 洗,結果隻剩下貧窮、疾病、壓迫和痛苦。”當一切地方性的次生製度、家族文化以及沉澱於(yu) 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儒學資源都被視為(wei) 負麵因素被清除後,支撐與(yu) 維係社會(hui) 運作的資源幾近枯竭,社會(hui) 自組織係統遭到徹底破壞。而在今天“市場化”時代,經濟關(guan) 係和利益原則彌漫於(yu) 社會(hui) 的所有角落,並蠻橫而無情地重新梳理和建立當代中國的社會(hui) 網絡,曾經為(wei) 社會(hui) 自治提供資源的儒教又再一次麵臨(lin) 考驗。
挑戰也是機遇。前車之覆,後車之鑒。一個(ge) 社會(hui) 要和諧安康,必須依賴社會(hui) 自治暨自組織係統的建立。在今天我們(men) 要重建社會(hui) 自組織係統,無疑需要得到與(yu) 民眾(zhong) 息息相關(guan) 、親(qin) 和樂(le) 見、習(xi) 慣自然的符合其固有生活方式的傳(chuan) 統文化的支持。儒教於(yu) 此大有可為(wei) ,並因曆史原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蔣慶在《關(guan) 於(yu) 重建中國儒教的構想》文章中特別列舉(ju) “儒教的社會(hui) 形態”,即禮樂(le) 教化(製禮作樂(le) )、鄉(xiang) 村自治(禮俗鄉(xiang) 約)、社區文化(寓教於(yu) 樂(le) )全民健生(《書(shu) 經·洪範》“五福”之一)以及協助治安、預防青少年犯罪、反對黃賭毒、社區鄉(xiang) 裏民事調解、各種冠婚喪(sang) 葬祭等從(cong) 生至死的禮製安排(中國人之生老病死,終其一生,全在儒教禮製安頓之中,故儒教禮製可化解中國人生老病死之生命焦慮)、製定並主持各種國家祭祀禮儀(yi) 與(yu) 民間祭祀禮儀(yi) 、開展全民性的“中國道德振興(xing) 運動”等。所以,在今天重建儒教,就是要將其自身所具有的優(you) 勢和功能充分發揮和發展,以解決(jue) 社會(hui) 的行為(wei) 規範問題和生命信仰問題,與(yu) 時偕行,將之建設成富有時代內(nei) 容的現代“公民宗教”。
我們(men) 在今天重建儒教,絕非是發思古之幽情,也絕非為(wei) 了重建而重建,而是為(wei) 了民族生命的康健暢達和民族文化的延續不斷。“民族的複興(xing) 雖不以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為(wei) 主要內(nei) 容,卻是以其為(wei) 最高的標誌。”(陳明語)順而言之,儒學複興(xing) 則理應是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最高標誌。而儒教重建,則是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應有之義(yi) ,當務之急。
西元2006年寫(xie) 於(yu) 北京
【上一篇】《儒教研究通訊》編後三篇(王心竹)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