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輝】走出馬克思主義“物質和意識”哲學偽命題的誤區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5-04-07 17:42:30
標簽:
羅輝

作者簡介:羅輝,男,西曆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現供職於(yu) 吉安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走出馬克思主義(yi) “物質和意識”哲學偽(wei) 命題的誤區

 

作者:羅   輝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十八日壬子

                耶穌2015年4月6日


 

筆者在拙作《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的批判》①中對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錯誤和荒謬之處作了一些批判,但對如何為(wei) 走出這個(ge) 所謂哲學命題的給出出路卻沒有為(wei) 讀者們(men) 明確地指出來,我擔心這樣是否會(hui) 給大家又帶來一個(ge) 混亂(luan) 或迷霧呢?故今又為(wei) 文對這一問題進一步加以分析,以杜絕同學們(men) 再次踏入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誤區,並幫助已經踏入馬克思主義(yi) 偽(wei) 哲學理論的同學從(cong) 這一誤區中走出來。為(wei) 了讓本文能夠說理方便,筆者將重複《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的批判》中的不少內(nei) 容。

物質和意識即思維和存在的關(guan) 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是這麽(me) 認為(wei) 的。並以為(wei) ,對這個(ge) 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古今中外各哲學派別的標準,而唯有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最科學、最圓滿而正確地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這些結論是否果真如此,筆者已有批判,茲(zi) 不贅述。此處筆者隻討論今天提出的問題,我們(men) 仍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關(guan) 於(yu) 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說起。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關(guan) 於(yu) 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是這樣表述的:“‘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於(yu) 它的物質性。’整個(ge) 世界是物質的統一體(ti) ,物質的共同本質屬性就是它的客觀實在性,它不依賴我們(men) 的主觀意識而存在,並為(wei) 我們(men) 的主觀意識所反映。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chan) 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社會(hui) 的產(chan) 物;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徹底的唯物主義(yi) 一元論關(guan) 於(yu) 世界本質的基本原理。”②

要判斷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關(guan) 於(yu) 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的論斷是否正確,首先我們(men) 來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關(guan) 於(yu) 物質和意識概念。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是這樣的,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yu) 我們(men) 的感覺而存在,為(wei) 我們(men) 的感覺所複寫(xie) 、攝影、反映。”(列寧語)③“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ge) 概念就是從(cong) 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恩格斯語)④並且認為(wei) “整個(ge) 世界是物質的統一體(ti) ,物質的共同本質屬性就是它的客觀實在性,它不依賴我們(men) 的主觀意識而存在。”這個(ge) 概念“明確指出了哲學物質概念與(yu) 自然科學關(guan) 於(yu) 具體(ti) 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結構的概念之間共性和個(ge) 性的關(guan) 係。”⑤

從(cong) 現象界來說,物或物質應該指的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hui) 的一切,具體(ti) 如空氣、陽光、土壤、山河大地、動物植物,以及人等等。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通過引用恩格斯、列寧對物質的論述總結出的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這些現象物的總和中抽離出來的物質,是所有物質現象個(ge) 性中抽離出來的共性物質,也即是抽象的物質概念。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意識概念是什麽(me) 呢?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解釋意識時是這樣講:“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chan) 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從(cong) 這個(ge) 定義(yi) 當中我們(men) 得知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意識概念指的是人的意識。其在論述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也這樣說:“整個(ge) 世界是物質的統一體(ti) ,物質的共同本質屬性就是它的客觀實在性,它不依賴我們(men) 的主觀意識而存在,並為(wei) 我們(men) 的主觀意識所反映。”⑥從(cong) 中我們(men) 也可以得知,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意識概念指的僅(jin) 僅(jin) 是人的意識。而事實上,除了人的意識之外,世界上自然還有其他生命存在意識現象。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論述“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chan) 物”時是有談到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chan) 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意識從(cong) 其起源來看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chan) 物。意識作為(wei) 一種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經曆了三個(ge) 發展階段,即由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再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最終發展為(wei) 人類的意識。”⑦按照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說法,各種物質生命的意識包括: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的意識等。然而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意識概念卻僅(jin) 指人類的意識,而將其它的意識摒棄而不顧。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概念是指具體(ti) 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結構的概念之間的“共性”,即是抽象的物質概念,而其意識概念僅(jin) 指的是各種意識現象中“人的意識”,兩(liang) 個(ge) 概念的內(nei) 涵和外延完全不平等,這在哲學上來講是嚴(yan) 重的不對等,這樣顯然是沒辦法討論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的。也就是說,在這裏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用“人的意識”現象的概念偷換了“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的意識等”抽象出來的“意識”概念,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故其得出來的“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也是錯誤的,其錯誤性筆者在拙作《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的批判》有比較詳細地論述。

 

    

附: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以及哲學上物質和意識概念的內(nei) 涵和外延一覽

現象界物質概念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概念

哲學物質概念

現象界意識概念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意識概念

哲學意識概念

空氣、陽光

 

土壤

 

山河大地

 

植物

 

動物

物質

物質

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映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意識

人類

人類的意識

意識

 


關(guan) 於(yu) 哲學上物質和意識的關(guan) 係筆者也在《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的批判》作了綜述:“乾元是本源,物質和意識是派生;物質意識,皆屬兒(er) 女,乾元才是家長。物質和意識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質先來、意識後到,意識先走、物質後亡,物質和意識分離後,參與(yu) 另一茬有機或無機生命序列,反複無窮。”⑧筆者經過近日來精思細辯,認為(wei) 還需要作一點補充:所謂“物質先來、意識後到,意識先走、物質後亡。”其中的“先後”是從(cong) 事物淺表層上來說,為(wei) 了符合人們(men) 對現象界事物的感覺,從(cong) 根本上來說是沒有先後的;即從(cong) 生命產(chan) 生、生長與(yu) 死亡的終極來講,是共生同死,無所謂誰先誰後。又,餘(yu) 東(dong) 海先生的《仁本主義(yi) 世界觀》告訴我們(men) ,乾元主義(yi) 即是仁本主義(yi) ,也是良知主義(yi) 。因此,筆者以為(wei) ,如果一個(ge) 生命受良知主義(yi) 引導,該生命意識將有所升華,其生命境界也會(hui) 得到提升;反之,如果一個(ge) 生命受物本主義(yi) 引導,生命會(hui) 物化,意識會(hui) 惡化,其生命境界則會(hui) 下降。

以上是筆者所糾正的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所作的論斷。

此外,鑒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是抽象的物質概念,如果我們(men) 按中華傳(chuan) 統哲學概念則可以稱之為(wei) “物”;而對於(yu) 意識概念,現在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要把“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的意識等”“意識”概念抽象出來,同樣按中華傳(chuan) 統哲學概念筆者以為(wei) 可以用“理”或“意識心”的“心”作為(wei) 各種意識現象的共性抽離出來。由此,真正對等哲學概念的“物質和意識的關(guan) 係”實際上又成了“物與(yu) 理”或“物與(yu) 心”的關(guan) 係。那麽(me) ,“物與(yu) 理”或“物與(yu) 心”的關(guan) 係到底怎樣,曆代儒家聖哲多有論述,當世儒者餘(yu) 東(dong) 海先生有《心物一元理至真,儒智慧海般深》、《〈萬(wan) 物一體(ti) 論〉與(yu) 新的生命觀》⑨等相關(guan) 文章論述至切,即“心物一元,本體(ti) 上,心與(yu) 物相同,現象界,心與(yu) 物相通,心中有物,物中有心,心不離物,物不離心。”詳細請讀者精讀餘(yu) 先生原文,此處就不重錄了。由此筆者以為(wei) 也可以通過“心物一元論”來理解哲學上物質和意識的關(guan) 係。

以上是筆者引導大家走出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哲學偽(wei) 命題的誤區的第一條道路。

下麵筆者再指出走出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哲學偽(wei) 命題的誤區的第二條路。

筆者在拙作《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的批判》研究得出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講的物質和意識的關(guan) 係,實際上是講的“人和物質”的關(guan) 係,順著這個(ge) 思路來的話,問題就變得簡單明晰了。那麽(me) 我們(men) 就可以依之來展開討論。首先我們(men) 也是要弄清這裏的“人”的概念和“物質”的概念。返回到《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的批判》文中可知,這裏的“人”的概念指的是人的肉身和人的意識,而這裏的“物質概念”指的是不包括人的肉身的物質現象的共性物質概念。顯然,如果我們(men) 這樣來直接討論“人和物質”的關(guan) 係也是沒辦法討論的。因此我們(men) 還得將這裏的“物質”概念還原,再回到“物質”現象即個(ge) 性表現上,那它們(men) 就是“具體(ti) 如空氣、陽光、土壤、山河大地、動植物等等。”由此,我們(men) 就可以純粹從(cong) 現象界來討論了。因此我們(men) 實際要討論的問題就是“人與(yu) 自然萬(wan) 物、人與(yu) 人、人本身即人的身與(yu) 心”這三大關(guan) 係了。

首先講“人本身即人的身與(yu) 心的關(guan) 係”。人的身與(yu) 心要追求一個(ge) 什麽(me) 樣的關(guan) 係呢?是疾病、亞(ya) 健康?還是人格分裂、歇斯底裏?是貪嗔癡慢疑?還是怨恨惱怒煩……?當然都不是。我們(men) 作為(wei) 一個(ge) 正常的人應該追求的是人的身心和諧、身心健康,人格圓滿、德智圓滿。那麽(me) ,如何才能是“身心和諧、健康,人格圓滿、德智圓滿”?“喜怒哀樂(le) 之未發謂之中,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⑩儒家典籍《中庸》說,隻有完全達到中庸境界之人才是身心和諧、身心健康,人格圓滿、德智圓滿之人。如何來達到這一境界,乍一聽,對我們(men) 平常人來說,似乎是一個(ge) 遙不可及的夢幻。其實,我們(men) 一般人如此作想,隻不過是因為(wei) 迷失了人生方向,隻要我們(men) 有一個(ge) 正確的指導,每一個(ge) 人都是有希望達到這一境界的,儒家講人人皆可為(wei) 堯舜。為(wei) 了讓每一個(ge) 人都能達到有士君子之行,《論語•學而》清楚地告訴了我們(men) 如何來修學,“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為(wei) 什麽(me) 夫子教學以“孝”開始?夫子在《孝經》中也給出了回答:“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一生下來,天性就知道愛慕自己的父母,而在動物界,烏(wu) 鴉知道反哺、小羊也知跪乳。孝道的教育是隨順人類的天性的而進行的教育,再接下來進行的一係列教育,實際上也隻不過是孝道教育的延伸。而《大學》則指出了“明德、親(qin) 民、止於(yu) 至善三個(ge) 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ge) 條目”的修學次第。

其次來說“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關(guan) 於(yu) 如何來處理好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我想世界上應該沒有哪個(ge) 宗教、哪個(ge) 門派的學說有中華儒家文化講得更為(wei) 清楚了。傳(chuan) 統帝國時代,儒家文化將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基本劃分為(wei) “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五種關(guan) 係,即《中庸》講的這五達道。而更早時期的《尚書(shu) •舜典》就記載有舜帝為(wei) 了教化百姓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舜帝曰:“契,百姓不親(qin) ,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關(guan) 於(yu) 五教,《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文公十八年雲(yun) :“舉(ju) 八元,使布五教於(yu) 四方,父義(yi)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ei) 平外成。……是謂之五教,此五教可常行,又謂之五典也。”《禮記•王製》則提出七教,即“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所謂七教,是指七種人倫(lun) 關(guan) 係,即父子有親(qin) ,兄弟有愛,夫婦有別,君臣有義(yi) ,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賓客有禮。當然,即使在現當代,人與(yu) 人之間也是脫離不了這五教或七教關(guan) 係,除了現代不講“君臣”之外,一般的話是以同事之間或領導與(yu) 被領導之間的關(guan) 係,但其關(guan) 係原則應該還是不變,仍然是以“義(yi) ”為(wei) 指導原則。無論在過去還是現代,隻要我們(men) 人與(yu) 人之間處理好了這五種或七種關(guan) 係,我想社會(hui) 和諧、人間太平將是指日可待。

再是講“人與(yu) 自然萬(wan) 物”的關(guan) 係。人產(chan) 生於(yu) 天地之間,持進化論者包括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也講,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chan) 物,因此可以說自然界是人類的父母。人生存於(yu) 自然界中,從(cong) 自然界獲取生產(chan) 、生活資料,為(wei) 大自然所哺育,就不能不對自然界有所關(guan) 心、愛護以至回報,讓人與(yu) 自然界萬(wan) 事萬(wan) 物能夠和諧共處,讓自然生態保護高度平衡,否則就有“不孝”之疑了。我們(men) 知道過去人們(men) 往往稱喻地球是人類的母親(qin) ,將某某河流稱為(wei) 某個(ge) 民族的母親(qin) 河就是這個(ge) 意思。而在自然界各種生命之中,人為(wei) 最尊貴的。“天地之性,人為(wei) 貴。”人為(wei) 天地人三才之一。《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wei) 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yu) 天地參矣。”由此可見,如何來處理好人與(yu) 自然界關(guan) 係,人占有相當主導的角色。

關(guan) 於(yu) 具體(ti) 如何與(yu) 自然界萬(wan) 事萬(wan) 物相處,總之以和諧為(wei) 原則。這方麵儒家典籍《禮記》中的《月令》和《王製》多有記載,這裏略舉(ju) 一二。

“是月(孟春之月)也,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麑,毋卵。

“是月(仲春之月)也,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是月(孟夏之月)也,繼長增高,毋有壞墮,毋起土功,毋發大眾(zhong) ,毋伐大樹。

“是月(孟夏之月)也,驅獸(shou) 毋害五穀,毋大田獵。

“是月(仲秋之月)也,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強。

“是月(季秋之月)也,天子乃教於(yu) 田獵,以習(xi) 五戎,班馬政。

“是月(季秋之月)也,草木黃落,乃伐薪為(wei) 炭。蟄蟲鹹俯在(內(nei) )[穴],皆墐其戶。

“季冬行秋令,則白露早降,介蟲為(wei) 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則胎夭多傷(shang) ,國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則水潦敗國,時雪不降,冰凍消釋。

“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wei) 乾豆,二為(wei) 賓客,三為(wei) 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shou) ,然後田獵。鳩化為(wei) 鷹,然後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遺憾的是,當代人類,為(wei) 了一已之私,可謂對自然萬(wan) 物極迫害之能事,不過現在人們(men) 也已經基本意識到由此帶來的危害,故已廣泛提出了環境保護的呼聲。所以我這裏隻略略提出一個(ge) 小問題。即有關(guan) 我國各地城鎮綠化及建設公園的問題。

多年來,各地政府非常熱衷於(yu) 建設工程項目,其中城鎮綠化及建設公園是一個(ge) 重要內(nei) 容。於(yu) 此筆者發現,在這方麵的工程建設中,或許是工程設計者假裝無知、或許是工程建設乙方為(wei) 了撈更多利益、或許是領導好大喜功,故而使園藝師在移栽苗木的時候大量使已經成長的樹木即大樹移植。有許許多多樹木特別是還有一些比較名貴的樹種,在我們(men) 江西吉安就有大量的樟樹,有些已經成材,有些即將成材,然而他們(men) 竟然非常無恥地將它們(men) 移植。本來它們(men) 在鄉(xiang) 野山間可以自由自在地成為(wei) 參天大樹,而如今成了城市公園的一禿頂樹樁。樹也是有生命的,何況大樹苗?就是按照馬克思主義(yi) 的意識論述,它們(men) 該屬於(yu)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物質吧,如此讓人為(wei) 地它們(men) 奄奄待斃地度過後半生,作為(wei) 萬(wan) 物質之靈的人類又於(yu) 心何忍?所謂人挪活,樹挪死,這種綠化行為(wei) 也是對生命一種的迫害,這種行為(wei) 比龔自珍《病梅館記》講的惡劣得不知要多多少倍!

再談有關(guan)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意識”論述。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意識”學說認為(wei) :“意識在內(nei) 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dong) 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dong) 西而已。’”⑾顯然,純粹就這個(ge) 哲學論斷本身來講是沒有什麽(me) 問題的,這樣論述當然也沒有錯誤。問題是這個(ge) 客觀性將如何來界定和判斷,馬克思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卻沒有給出答案。這樣就變成了誰獲得了對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話語權,誰就是真理了,也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dong) 等等權威和領袖說的話、建立的學說就是真理了?!顯然事情不是這麽(me) 簡單。

我們(men) 知道,對於(yu) 各種言論或學說是不是正確的,是否具有真理性,要看它是否具有真善的品質。餘(yu) 東(dong) 海先生在《何謂正確的言論?》⑿有這樣的論斷:何謂正確的言論?“概乎言之,真善的言論就是正確的,真,具有科學精神,真實真確真相,符合事物本然;善,合乎道德原則,利他利已利生,促進文明進步。或者說,符合良知原則、仁義(yi) 原則、中庸原則的言論,仁義(yi) 禮智信的言論,就是正確的,否則就不正不確。”按照這個(ge) 標準,我們(men) 也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一個(ge) 人通過修身證得了良知良能,達到了德智圓滿,那麽(me) 這個(ge) 人所說出來的話、建立起來的學說體(ti) 係,就具有真善的品質,具有真理性。比如在我們(men) 中華文化體(ti) 係中,象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還有後世的大聖大賢,如程顥、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熊十力等,他們(men) 的修身已經達到聖賢境界甚至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了,那麽(me) 他們(men) 說的話、立的論一般都是真善的,具有真理性。掌握了真理的聖賢們(men) ,他們(men) 不僅(jin) 僅(jin) 象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dong) 等類人物一樣關(guan) 注天下事,而更是積極主動地肩擔起引導天下蒼生的命運走向正確方向的大任,“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些大聖大賢甚至包括一般的士君子絕對不會(hui) 認為(wei) “物質決(jue) 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比較能夠說明“人性物化”和墮落的現象的物本主義(yi) 世界觀是一種正確的世界觀、生命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他們(men) 也一樣讚同社會(hui) 改良或革命,如中國曆史上有湯武革命,但他們(men) 的革命是“誅一獨夫”,是“殺一無辜得天下而不為(wei)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大聖大賢則“(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⒀不用說,聖賢仁者的革命學說一定是絕對反對會(hui) 導致濫殺無辜的“階級鬥爭(zheng) 學說”的。同樣,大聖大賢治理天下國家,也一定是“導之以德”,以禮樂(le) 教化,齊之以刑,使民“有恥且格”;而絕對不會(hui) 以“階級鬥爭(zheng) 為(wei) 綱”互相鬥爭(zheng) 幾使“民無噍類”,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使人們(men) 陷於(yu) 權勢、名利、財色等欲壑中不能自拔。而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締造者和建立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dong) 等等,要辨別他們(men) 是不是證得了良知良能,達到了德智圓融,是不是屬於(yu) 大聖大賢修身已經達到聖賢境界甚至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能夠引導天下蒼生的命運走向正確方向?我們(men) 隻要以聖賢言論德行、行為(wei) 結果來稍稍研究對照他們(men) 建立起來的學說、進行的革命行動,以及治國方略等行為(wei) 後果,就看得一清二楚了,因此我們(men) 應該來如何取舍,再怎麽(me) 愚而狂也應該知道了。

再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馬克思主義(yi) 學說最為(wei) 津津樂(le) 道的一個(ge) 理論。怎奈哪些言論、學說、理論能夠成為(wei) 真理呢,馬克思主義(yi) 學說可謂是盲人摸象、言不中的。故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認為(wei) 再怎麽(me) 正確、再怎麽(me) 具有真理性,也是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那如何來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呢?筆者以為(wei) 孔夫子在《論語•學而第一》開篇所說“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為(wei) 我們(men) 指出了明確方向。

“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筆者以為(wei) 應該這樣解說:其中的“學……之”指的主要是學習(xi) 聖人的教典及各種格物之學,因為(wei) 聖人的教誡具有高度的真理性,這個(ge) 道理前麵已經說明了。“時習(xi) 之”就是指將其所“學”運用於(yu) 日常生活工作中去,也即是說進行實踐。“不亦說乎”就是說,通過“學真理”和“習(xi) ”(實踐真理)後,自已能夠不斷覺悟,證知良知,進一步體(ti) 驗到真理的正確性,從(cong) 而內(nei) 心感到歡喜快樂(le) ,即獲得“法喜”。於(yu) 此,餘(yu) 東(dong) 海先生在《大樂(le) 無邊在我家——略駁烈雷君》⒁有非常深入的闡述,請讓筆者在此錄來與(yu) 諸君共享:

“‘學而時習(xi) 之’是就儒學根本處而言的,這裏的‘之”指的是儒家學說,是‘仁’,並非一段的知識和技術。仁上為(wei) 天道,下為(wei) 人道,內(nei) 為(wei) 聖道,外為(wei) 王道。儒學就是仁學,是關(guan) 於(yu) 人生、宇宙、社會(hui) 、道德、政治、製度等等的綜合性學說。

“儒家經典提到‘學’字都有特定含意。《史記孔子世家》:‘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shu) 、禮、樂(le) 。弟子彌眾(zhong) ,至自遠方,莫不受業(ye) 焉。’清劉寶楠等據此認為(wei) :這一章是孔子於(yu) 定公五年整理詩、書(shu) 和製定禮、樂(le) ,教育學生的心情自述。‘學而時習(xi) 之’是指‘修訂詩、書(shu) 、禮、樂(le) ’。詩、書(shu) 、禮、樂(le) 外加易和春秋,正是儒學六大分學。

“儒家之‘學’也可以說是《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學,合而言之,即明德之學、親(qin) 民之學、止於(yu) 至善之學也(現在則發展為(wei) 東(dong) 海之儒的‘大良知學’)。

“學了儒家、了解仁學之後,在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社會(hui) 生活、政治生活中時時實踐,學以致用,用以致‘知’(良知),當然‘不亦悅乎’了。就是知道了民主自由學說,如果在製度上作風上實踐起來,不也可樂(le) 嗎?何況儒家之道極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遠非政治所能局限,遠非外在的民主自由之樂(le) 所能比擬。

“快樂(le) 愉悅,是儒學重要特征之一,是儒學修養(yang) 在生活中的體(ti) 現。我寫(xie) 過一篇《快樂(le) 的哲學》可參看。這個(ge) 樂(le) ,包含實踐之樂(le) 、道德之樂(le) ,既是教化工具,又是心性修養(yang) ,終極而言,是致得良知、明得明德、認識生命本來麵目之後所產(chan) 生的道樂(le) 。大樂(le) 無邊在儒家呀。

“我曾對友人說,‘樂(le) ’字乃儒學一大關(guan) 捩和要旨。儒學屬於(yu) 人文教,道德教道,是禮教更是樂(le) 教,《論語》開卷即點出兩(liang) 個(ge) “樂(le) ”字(說通悅,亦樂(le) 也。)良有以也。可惜自古以來,這個(ge) 要旨被有意無意忽略過去了。梟文《良知論》將推出‘良知不滅定律’,從(cong) 中可見致知(良知)得道的極樂(le) 之一斑。”

由之我們(men) 也可以反推,如果我們(men) “學而時習(xi) 之”之後,並不是“不亦樂(le) 乎”,而是內(nei) 心仍然惶惶不安、空虛、恐懼甚或絕望,再怎麽(me) 去尋找目標覓刺激和作鬥爭(zheng) 也不得解脫,那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了!

 

注釋:

①⑧《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物質和意識關(guan) 係問題的批判》,羅輝著,見伟德线上平台評論雜談欄目,網址為(wei) :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article/id/5029/。

②⑥《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概論》,陶德麟、石雲(yun) 霞主編,武漢大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③④轉引《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概論》,本書(shu) 編寫(xie) 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⑤⑦⑾《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概論》,本書(shu) 編寫(xie) 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⑨《大良知學》,餘(yu) 樟法著,貴州出版集團公司、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

⑩《中庸》。

⑿《給“漢圈”有識之士支一招(東(dong) 海隨筆八則)之何謂正確的言論?》,餘(yu) 東(dong) 海著,見儒者餘(yu) 東(dong) 海的博客,網址為(wei) :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00a591d0100deks.html。

⒀《論語•泰伯第八》。

⒁《大樂(le) 無邊在我家——略駁烈雷君》,餘(yu) 東(dong) 海著,見儒者餘(yu) 東(dong) 海的博客,網址為(wei)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00a591d01008poz.html。

 


(作者簡介:羅輝,男,屬猴,西曆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