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讀弟子規的人不會變成奴才

欄目:少兒讀經
發布時間:2015-03-24 22:15:41
標簽:
邵建

作者簡介:邵建,男,南京曉莊學院人文學院任教。著有《胡適與(yu) 魯迅:20世紀的兩(liang) 個(ge) 知識分子》、《瞧,這人———日記、書(shu) 信、年譜中的胡適》等。 <BR>

  

 

 

讀弟子規的人不會(hui) 變成奴才

作者:邵建( 騰訊“大家”專(zhuan) 欄作者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表

             原載於(yu)  騰訊“大家”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初五日己亥

           耶穌2015年3月24日

 

 

 


 

摘要:傳(chuan) 統文化自五四之後,早已是“大雅久不作”;可是那些壓根就沒碰過《弟子規》的人,奴才的少嗎?

 

《精神霧霾<弟子規>?》是我給騰訊·大家的稿子,發出來時編輯改為(wei) 現在的題目《我們(men) 已不配稱禮儀(yi) 之邦》,這是標題黨(dang) 的題目啊。爾後楊早先生也發了篇文字《<常回家看看>和<弟子規>都是精神霧霾》,遂引起不少讀者跟帖。

 

瀏覽了一下,看法大體(ti) 兩(liang) 邊倒。大家編輯語音留言我,大家作者群的微信討論也有不少,看法也是兩(liang) 邊倒。這是一個(ge) 很有意思的現象,其中關(guan) 涉不僅(jin) 是對《弟子規》而且是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態度。

 

由於(yu) 我是從(cong) 微博上看到有人把《弟子規》視為(wei) 精神霧霾的,情感上很不舒服,便跟了這樣一帖:《弟子規》是精神霧霾?看這一對父母對《弟子規》的那些評價(jia) (“一股傳(chuan) 統專(zhuan) 製社會(hui) 的腐臭……”),不客氣地說,他們(men) 所受的教育也是被洗腦的。讀《弟子規》的人不會(hui) 變成奴才,不能獨立思考才是奴才。

 


 

帖子發過了,意猶未盡,幹脆寫(xie) 成文字。由於(yu) 文中對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師、全國百佳幼兒(er) 園園長王立華女士聲聲口口的封建糟粕、封建社會(hui) 、封建思想發表了批評意見,種瓜得瓜,於(yu) 是,我又在微博上看見了王女士對我的反批評:今天發現,一位南京教育同行堅定地認為(wei) 《弟子規》是一本好書(shu) ,是君子之始,是君子養(yang) 成之基!

 

他還在給教育局寫(xie) 信的家長夫婦和我本人頭上亂(luan) 扣“專(zhuan) 製的大帽子”,譬如“傳(chuan) 統專(zhuan) 製”、封建專(zhuan) 製和主義(yi) 專(zhuan) 製,為(wei) 炮製各種專(zhuan) 製名詞煞費苦心!這正好證明:此君非常熱衷於(yu) 專(zhuan) 製,集各種專(zhuan) 製之大成!是專(zhuan) 製下的產(chan) 物!

 

我是不是給王女士亂(luan) 扣專(zhuan) 製的大帽子,請看我的文章。我自己是不是非常熱衷於(yu) 專(zhuan) 製,請看我的文章。隻是剛才把那天我的跟帖和文章又看一遍,感到自己當時是在情緒當中,語言及語氣不免生硬(還對她們(men) 用了不該用的“洗腦”一詞),為(wei) 此,我願意就這個(ge) 機會(hui) 向那一對父母及王女士致歉。

 

就我個(ge) 人而言,為(wei) 包括《弟子規》在內(nei) 的傳(chuan) 統文化動感情,實乃源於(yu) 從(cong) 五四到文革我們(men) 長期以來對傳(chuan) 統文化不分青紅皂白的否棄。換言之,五四以來我們(men) 生造根本不通的詞匯如封建專(zhuan) 製等來汙名傳(chuan) 統社會(hui) ,且成為(wei) 一種廣泛的知識無意識——比如我年年都能從(cong) 學生的現代文學論文中看到封建專(zhuan) 製、封建社會(hui) 、封建思想之類的詞,非常刺眼,改都改不贏——這就是五四所謂新文化的影響。

 

也許偏見地說,現代文學是傳(chuan) 播五四新文化的災區之一,一邊把傳(chuan) 統社會(hui) 用封建專(zhuan) 製鎖定,一邊又用自由民主為(wei) 五四新文化定格。於(yu) 是,用民主反專(zhuan) 製,還成為(wei) 一種所謂的啟蒙。可是,這裏的知識偏差該有多大。

 

源於(yu) 以上,我個(ge) 人對一馬當先反傳(chuan) 統的五四新文化實在沒多好感(何況它在反傳(chuan) 統之後又對蘇俄的價(jia) 值引進),我要寫(xie) 那篇文章也是出於(yu) 這個(ge) 意思:就今而言,精神霧霾是有的,甚至直接籠罩著我們(men) ,你懂的;但還真輪不到弟子規。

 

文章發出時,編輯刪去了一節,我在這裏複原,希望編輯高抬貴手:不是傳(chuan) 統文化沒有問題,但對傳(chuan) 統的敵意恰恰來自五四新文化。大體(ti) 反感《弟子規》等傳(chuan) 統文化的,其話語資源無不與(yu) 五四新文化有關(guan) ,因為(wei) 它是反封建的始作俑者,盡管扛著自由民主的名頭。可是,這種文化及其文化思維貽害中國一百年,委實比它所反對的傳(chuan) 統文化更糟糕。

 

我們(men) 今天對《弟子規》的反感,在於(yu) 我們(men) 認為(wei) 按照這樣的訓導,培養(yang) 出來的隻能是封建專(zhuan) 製所需要的奴才。然而,《弟子規》談論的都是私人領域中的各種人倫(lun) ,跟封建專(zhuan) 製沒有一丁點關(guan) 係,怎麽(me) 會(hui) 有奴才這一說,真是匪夷所思。

 

當年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作《範愛農(nong) 》的文字,我很記得這樣一個(ge) 場麵。那是先到日本的魯迅去接後來留學的同鄉(xiang) 。那撥同鄉(xiang) 其中有帶一雙彎弓繡花鞋的,引得海關(guan) 的日本檢查官放下檢查,好奇地拿著這來自中國的國粹看來看去。

 

魯迅“很不滿,心裏想,這些鳥男人,怎麽(me) 帶這東(dong) 西來呢”。後來,接了這撥同鄉(xiang) 上火車,“不料這一群讀書(shu) 人又在客車上讓起坐位來了,甲要乙坐在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讓未終,火車已開,車身一搖,即刻跌倒了三四個(ge) ”。

 

這場麵讓人忍俊不禁。魯迅說“我那時也很不滿,暗地裏想:連火車上的坐位,他們(men) 也要分出尊卑來……”是啊,這就是受包括《弟子規》在內(nei) 的傳(chuan) 統禮儀(yi) 浸染的一撥“鳥男人”,那麽(me) 迂闊那麽(me) 腐,尊卑意識(其實是禮讓意識)真是滲到骨子裏了呀。

 

五四及五四之後的魯迅是反傳(chuan) 統的,當時一家報紙請一些學者給年輕人推薦書(shu) 目,胡適推過十本,傳(chuan) 統文化五本,西方文化五本。可是魯迅,我們(men) 大家都知道他的態度“我以為(wei) 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shu) ”,“因為(wei) 中國書(shu) 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屍的樂(le) 觀”。因此,魯迅其實是看不起那些恪守傳(chuan) 統文化的人的。

 

但,這些從(cong) 小就在《弟子規》氛圍中浸泡出來的鄉(xiang) 黨(dang) ,後來變成了封建專(zhuan) 製的奴才了嗎?魯迅下文就有交代:“說起來也慚愧,這一群裏,還有後來在安徽戰死的陳伯平烈士,被害的馬宗漢烈士;被囚在黑獄裏,到革命後才見天日而身上永帶著匪刑的傷(shang) 痕的也還有一兩(liang) 人。”

 

奴才乎,烈士乎?我現在是否可以說,讀《弟子規》的人不會(hui) 變成奴才。如果變成奴才,也不會(hui) 是《弟子規》的原因。傳(chuan) 統文化自五四之後,早已是“大雅久不作”;可是那些壓根就沒碰過《弟子規》的人,奴才的少嗎?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有餘(yu) 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綱要(多麽(me) 好的淺近文言,幾乎通篇都是),它是要倒過來看的。我本人稱讚的也是它後麵的內(nei) 容,正如網上眾(zhong) 多跟帖的反感,是針對它的“首孝悌”。

 

所謂漸入佳境,是我對這本小冊(ce) 子的評價(jia) 。各位不妨把它從(cong) 後往前讀,看看感覺如何。說實話,我自己對孝悌部分也不以為(wei) 然,自己更不會(hui) 用它來要求自己的孩子。這一部分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可以遺其形而得其神呢。

 

至於(yu) 僅(jin) 僅(jin) 因為(wei) 它就把一本本來不壞的蒙學讀物視為(wei) 精神霧霾,私以為(wei) 期期不可。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