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遠人:郭齊勇說儒》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5-03-21 21:54:56
標簽: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基本信息】




書(shu) 名:《道不遠人:郭齊勇說儒》

作者:郭齊勇

編者:劉依平、肖雄

出版社:孔學堂書(shu) 局

時間:2014年7月

字數:14萬(wan)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從(cong) 作者曆年所著百餘(yu) 萬(wan) 文字中,遴選出八個(ge) 專(zhuan) 題,並兩(liang) 兩(liang) 相關(guan) 地編纂為(wei) 四篇,具體(ti) 是:民間儒學與(yu) 國學教育、親(qin) 情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正義(yi) 、儒學現代化與(yu) 文化主體(ti) 性、儒學曆史與(yu) 思想人物。

 

“民間儒學與(yu) 國學教育”集中了作者對儒學自身民間性、草根性的思考,對當代民間儒學新開展的觀察與(yu) 反思,以及在中小學和大學教育中開展國學教育、推進人文教育和成德教育的呼籲與(yu) 實踐。

 

“親(qin) 情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正義(yi) ”集中了作者對儒家“親(qin) 親(qin) 互隱”學理和當代價(jia) 值的辯正,對儒家公私關(guan) 係、政治哲學和社會(hui) 正義(yi) 諸問題的深入思考,以及作者推動“親(qin) 親(qin) 互隱”觀念活化落實於(yu) 當代法治體(ti) 係的實踐。

 

“儒學現代化與(yu) 文化主體(ti) 性”集中了作者對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關(guan) 係、儒學核心價(jia) 值的現代轉化與(yu) 當代應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化主體(ti) 精神重建等問題的思考。

 

“儒學曆史與(yu) 思想人物”集中了作者對儒學、儒學史和重要思想家的研究,尤其是近現代儒學發展史和儒學思想家如熊十力、馬一浮、馮(feng) 友蘭(lan) 、牟宗三、唐君毅、徐複觀的研究。

 

以上內(nei) 容皆精選自作者的專(zhuan) 著、論文、隨筆、演講,以關(guan) 懷現實、深造自得、通俗易懂為(wei) 標準。力爭(zheng) 向大眾(zhong) 解釋重大理論問題、傳(chuan) 遞儒學價(jia) 值、介紹儒學知識,增進大眾(zhong) 對以儒學為(wei) 核心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情感,激發大眾(zhong) 學習(xi) 儒學、實踐儒學的興(xing) 趣。

 

 

導  言

 

我出身於(yu) 武昌城邊巡司河畔一個(ge) 小商的家庭,祖父在當地屬於(yu) 社會(hui) 賢達,家裏堂屋裏有書(shu) 法家路達寫(xie) 的“忠”“恕”兩(liang) 個(ge) 大字,同時有神龕,供奉著祖宗牌位。先父先母是大家族裏的長兄長嫂,先父有兄弟姊妹八個(ge) ,我們(men) 這一輩也有兄弟姊妹七個(ge) 。在這樣的家庭裏,做長兄長嫂與(yu) 當父母親(qin) 的人責任是很重的,是極為(wei) 辛苦的。我的下代人怎麽(me) 也不會(hui) 懂“含辛茹苦”、“節衣縮食”這幾個(ge) 字。這種情況下,父母親(qin) 一生真誠地“舍己奉人”、“拔釵沽酒”,贏得了街坊們(men) 的由衷讚佩。我在童年、少年、青年時,家裏很窮,目睹父母親(qin) 的甘苦,懂得生活的不易。那個(ge) 時代,因家庭出身不好和有所謂海外關(guan) 係,父母與(yu) 兄弟姐妹們(men) 的處境可想而知,但正因為(wei) 如此,父母與(yu) 子女間、兄弟姐妹間,才擁有著真摯的情感。現在,我有時做夢,夢裏依稀還是新橋邊的老屋,我們(men) 那個(ge) 窮困而又溫馨的家。我很幸運,始終享受著親(qin) 情,在親(qin) 情的滋潤中生活。我的大哥、二哥以工薪補貼家用,我的三哥十七歲就工作了,他一人擔負我中學時代的學費與(yu) 生活費。其實還不隻如此,從(cong) 1960年進十四中一直到1966年高中畢業(ye) ,我一直在學校住讀,後來又因文革而滯留在學校,1968年下鄉(xiang) ,直到1970年進工廠當學徒,這十年間都是三哥在負擔我。我讀十四中,是因為(wei) 他曾在十四中教書(shu) ,後來讀武大,也是因為(wei) 他在武大附中教書(shu) 。

 

1966年高中畢業(ye) 後,我曾當過知青,下過鄉(xiang) ,又當過工人達八年之久。恢複高考後,1978年,我幸運地考上了武漢大學哲學係,後又考上碩士研究生,師從(cong) 蕭萐父、李德永、唐明邦教授,1984年留校工作後,又曾在蕭先生門下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我很幸運,我有緣遇到了很多很好的師長,十分感恩小學中學的老師們(men) ,還有武大的老師們(men) 。由於(yu) 有恩師蕭萐父先生等前輩的扶掖,由於(yu) 有武大哲學係這個(ge) 平台,我才成為(wei) 一位大學教師。這大概是幾代人修來的福份都落在了我的身上。

 

和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我的生命也有一段時間誤入歧途,簡單化地批判儒學與(yu) 傳(chuan) 統文化。1990年以後,我轉到同情地理解與(yu) 紹述的立場,對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特別是儒學的正視與(yu) 開掘更為(wei) 自覺,抓住先秦和現代兩(liang) 頭,立誌發潛德之幽光,努力闡揚中國哲學智慧的特點與(yu) 優(you) 長。我現在以守先待後、光前裕後為(wei) 誌業(ye) 。

 

擺在讀者麵前的這本小冊(ce) 子,就是我二十多年來學習(xi) 儒學、研究儒學的一點心得。她匯集了我近年來特別感興(xing) 趣的幾個(ge) 問題。我十分感謝博士生劉依平、肖雄二君,是他們(men) 幫我編了此書(shu) 。

 

要讓我自己來編,未必這樣成功。劉、肖二君花了一番匠心,編纂為(wei) 四編,即:民間儒學與(yu) 國學教育、親(qin) 情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正義(yi) 、儒學現代化與(yu) 文化主體(ti) 性、儒學曆史與(yu) 思想人物。每編選文7-9篇,多選自我的論文、著述,發表在報紙、網絡的隨感,以及在高校、機關(guan) 、學術會(hui) 議等場合下的演講。因此,篇幅有長有短,文風或雅或俗,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發讀者朋友們(men) 思考的興(xing) 趣。

 

為(wei) 什麽(me) 要談民間儒學和國學教育?這是因為(wei) 我看到,盡管儒學以及以儒學為(wei) 核心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在過去百年裏飽受詬病,但儒學的價(jia) 值並不因此而淪亡,她以其自身的草根性,仍活在百姓日用倫(lun) 常之間。我深知,民間家庭、社群、人性、人心之主流,老百姓的生活信念和工作倫(lun) 理還是儒家式的,主要價(jia) 值理念仍是以“仁愛”為(wei) 中心的五常(仁義(yi) 禮智信)。正是以此為(wei) 基礎,近年來民間社會(hui) 自發興(xing) 起了“國學熱”,自下而上的推動了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再認識、傳(chuan) 統人文價(jia) 值的再發現。這就是我所說的民間儒學、國學的草根性的基本內(nei) 涵。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儒學工作者走出書(shu) 齋、走向社會(hui) ,將“百姓日用而不知”提升為(wei) 自覺自識,推動國學真正熱起來,成為(wei) 標誌著今日中國發達程度的文化軟實力。要達到這一目標,離不開對青年人文化觀念的培養(yang) 。因此,我極力倡導將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呼籲讓“四書(shu) ”為(wei) 代表的中國經典進入中小學、大學課堂,創辦國學試驗班、中西比較哲學試驗班以及國學院,開設傳(chuan) 統文化通識教育課程,盡力發揮“四書(shu) ”等經典在“文化認同”和“倫(lun) 理共識”方麵的形塑作用。這兩(liang) 年來,我和同道們(men) 的呼籲得到了部分地響應,目前,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成為(wei) 國家層麵的基本共識,今年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我們(men) 期待著真正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離孩子們(men) 、離老百姓更近。

 

為(wei) 什麽(me) 要談親(qin) 情倫(lun) 理和社會(hui) 正義(yi) ?這是因為(wei) 我看到,我們(men) 的刑法沿用了革命法思維,不許人們(men) 親(qin) 親(qin) 相隱,人為(wei) 地讓嫌疑人的家屬陷入了兩(liang) 難困境,傷(shang) 害了作為(wei) 人類社會(hui) 基石的親(qin) 情倫(lun) 理。文革中釀成了大量父子相殘、夫妻反目的慘劇,直至今日仍令人不寒而栗。可是,部分傳(chuan) 統文化批評者們(men) ,仍在厚誣儒家親(qin) 情倫(lun) 理是現實腐敗的根源。從(cong) 2002年以來,我和我的同道針對這一論調,與(yu) 之展開學術上的辯論,先後發表了幾十篇文章,出版了多部論文集。經過研究我們(men) 發現,“親(qin) 親(qin) 相隱”是儒家針對兩(liang) 難倫(lun) 理困境苦心孤詣尋求到的解決(jue) 之道,在護持人類社會(hui) 的倫(lun) 理基礎的同時,盡可能彰顯了社會(hui) 公正,並在曆史中起到了保護私領域、反抗國家強權的重要作用。儒家對於(yu) 公與(yu) 私、公德與(yu) 私德、公利與(yu) 私利的看法,不是俗流所貼上的“個(ge) 人主義(yi) ”或“集體(ti) 主義(yi) ”標簽所能涵蓋的,儒家有大量關(guan) 乎經濟、政治分配正義(yi) 的論述,有大量關(guan) 於(yu) 開放教育與(yu) 政治的論述,在曆史上產(chan) 生出荒政、救濟、分權、製衡、監察等實踐製度,也與(yu) 當代西方正義(yi) 論所喜談的“對最不利者的最大關(guan) 懷”、“機會(hui) 平等的公義(yi) ”等都有相通之處。因此,我和許多法學家、法律工作者一道呼籲,要修改現行刑法、民法等有關(guan) 條文,接上容隱製的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人權觀念,保障公民的親(qin) 情權與(yu) 容隱權。我起草並交我的同事、全國人大代表彭富春教授提交了以恢複容隱製為(wei) 內(nei) 容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代表提案。在眾(zhong) 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免除了強迫被告人近親(qin) 屬出庭作證的義(yi) 務,“親(qin) 親(qin) 相隱”精神在《刑法》(修正案)中得到初步、部分的體(ti) 現。

 

為(wei) 什麽(me) 要談儒學現代化與(yu) 文化主體(ti) 性?這是因為(wei) 我看到,“五四”以來單線進化和新舊二分的文化立場仍大行其道,許多人對儒學缺乏真切的了解,人雲(yun) 亦雲(yun) 地將儒學、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對立起來。然而,中華人文精神的特質,恰好在於(yu) 不與(yu) 宗教對立、不與(yu) 自然對立、不與(yu) 科學對立。儒學和基督教一樣,雖然不能直接開出科學、民主、自由、人權,但通過批判繼承、創造轉化,她可以更好地轉化並吸納現當代價(jia) 值,使現代價(jia) 值健康地根植於(yu) 既有的文化土壤。因此,儒學是參與(yu) 現代化的積極力量。我認為(wei) ,中華民族核心價(jia) 值觀是以“仁愛”為(wei) 中心的“忠、孝、仁、義(yi) 、禮、智、信”的價(jia) 值係統,其中的內(nei) 容隨時代揚棄,在自覺注入時代精神,改造其內(nei) 涵之後,當代中國仍必須以此為(wei) 基礎重建中國人的真正具有內(nei) 在約束力的文化認同、倫(lun) 理共識、精神信仰、終極關(guan) 懷。在全球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的時代,我們(men) 要有自己的文化主體(ti) 意識,要有相當的文化自覺。因此,我呼籲以“仁愛”和“誠信”為(wei) 核心,開展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建設。“仁愛”與(yu) “誠信”不僅(jin) 是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粹,也是可以與(yu) 全球文明、宗教對話的核心價(jia) 值。

 

至於(yu) 儒學曆史與(yu) 思想人物,則是我作為(wei) 一名儒學研究者始終的興(xing) 趣所在。我從(cong) 學生時代起,就是沿著曆代著名儒學大師的思想軌跡,了解儒學、體(ti) 認儒學的。如果讀者諸君能通過我的紹述,感受到他們(men) ——無論是作為(wei) 整體(ti) 的中國古代哲人,還是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夫之,以及當代新儒家如熊十力、馬一浮、牟宗三、唐君毅、徐複觀——的哲思智慧和人格力量,我會(hui) 感到由衷的高興(xing) 。

 

依平君提議將這本小書(shu) 命名為(wei) “道不遠人”,我覺得非常好。一方麵,是因為(wei) 我深刻地感受到,儒學始終不離民間社會(hui) ,儒學也不離現代生活,儒學內(nei) 部蘊含著中國現代化足資借用的深厚資源,其價(jia) 值具有經曆現代轉化進而呈現出新的深度和廣度的可能,儒學發展的曆史曾證明了這一點,儒學思想史上的人物,通過他們(men) 的人格與(yu) 慧識,無時無刻不向我們(men) 傳(chuan) 遞這一點。另一方麵,是我真誠地期許,國人能夠理性、理智地看待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不自外於(yu) 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通過虛心的學習(xi) 和同情的理解,繼承傳(chuan) 統人文精神,以向上的道德追求,疏解金元主義(yi) 、物質主義(yi) 、功利主義(yi) 等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困惑。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道不遠人”的另一麵,就是“人能弘道”。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作為(wei) 一本麵向大眾(zhong) 讀者的小書(shu) ,在選編過程中,我們(men) 不同程度地對文章進行了改寫(xie) 和縮編。一是對原文中比較複雜的論證過程進行了適當精簡,盡可能以簡要的文字傳(chuan) 遞原文的主要觀點。二是除保留對儒家原典的引用外,我們(men) 也刪去了對前賢、時賢觀點的引用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注釋。三是為(wei) 使讀者能夠更為(wei) 流暢地閱讀本作,我們(men) 也對部分文章的語言、格式進行了小幅度的改寫(xie) 。當然,我們(men) 也注明了每篇文章的原出處,供有興(xing) 趣進一步了解的讀者參考,而且原文都有注釋。衷心感謝依平、肖雄酷暑中的勞作!

 

郭齊勇

2014年7月10日夜

於(yu) 台灣大學修齊會(hui) 館

 

 

 

【目錄】

 

導  言

 

第一編  民間儒學與(yu) 國學教育

 

國學與(yu) 國魂

時機與(yu) 意義(yi) :國家的興(xing) 盛與(yu) 國學的複興(xing)

百年儒學感言

民間儒學的新開展

“四書(shu) ”應該進中學課堂

試談“國學”學科的設置

談談大學的人文教育和國學教育

和學生一起“會(hui) 讀”《禮記》1

 

第二編  親(qin) 情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正義(yi)

 

“親(qin) 親(qin) 相隱”爭(zheng) 論的由來

“親(qin) 親(qin) 相隱”“容隱製”及其對當今法治建設的啟迪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yu) 孔子的“親(qin) 親(qin) 互隱”及家庭倫(lun) 常觀

略論儒家仁愛價(jia) 值及其推愛方式的普遍性

儒家的公平正義(yi) 論

孔孟的公私觀與(yu) 公共事務倫(lun) 理

再論儒家的政治哲學及其正義(yi) 論

 

第三編  儒學現代化與(yu) 文化主體(ti) 性

 

“五四”的反省與(yu) 超越

中華人文精神及其當代意義(yi)

東(dong) 亞(ya) 儒學核心價(jia) 值觀及其現代意義(yi)

“仁”“義(yi) ”與(yu) 現代人的精神世界

新時代“六倫(lun) ”的新建構

儒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

核心價(jia) 值觀要有中國元素與(yu) 現實性

“中國哲學”及其自主性

 

第四編  儒學曆史與(yu) 思想人物

 

儒學: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態

論中國古代哲人的生存論智慧

由“四書(shu) 學”的形成看儒學的開展

六十年來中國哲學思想史研究的思考

荀子:儒學思想史上的重要開拓者

朱熹與(yu) 王夫之的性情論之比較

馬一浮的人格境界與(yu) 哲理詩

熊馮(feng) 金賀合論

唐牟徐合論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