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範仄作者簡介:範仄,男,湖南人。獨立學者。 |
關(guan) 於(yu) 兒(er) 童讀《弟子規》及其他的討論
作者:範仄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正月廿七日壬辰
耶穌2015年3月17日
在某親(qin) 子文化研究微信群,我轉發《幼兒(er) 園園長:我為(wei) 什麽(me) 反對幼兒(er) 讀《弟子規》?》(參見文後附錄),引發討論,我發表了意見,特匯集,並做個(ge) 別適當擴展。
幸福使者:
從(cong) 兒(er) 童心理學和當代社會(hui) 發展的角度,我也反對。《弟子規》中的基本內(nei) 容,我們(men) 都通過認知常識、童話故事、兒(er) 歌、音樂(le) 、遊戲等方式納入2一7歲螺旋上升的家園同步課程,因此,從(cong) 實際教育目標上, 也沒必要讓孩子去讀《弟子規》。至於(yu) 如果特意讓孩子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的字詞音韻含義(yi) 特色,則又另當別論。又想到,關(guan) 於(yu) 國學教育, 記得我在一本書(shu) 中有過一節論述, 個(ge) 人認為(wei) 語言韻律及內(nei) 涵意境之美當成為(wei) 孩子的興(xing) 趣感悟重點, 這是其他現代文學形式所無法超越替代的。
範仄:
我是主張讀的,但如何讀是可以探討的。漢語韻律教育應屬通例。無論讓孩子誦讀古文,還是誦讀現代文,都要設法做到這一點。可以說以音感知漢語之美及意義(yi) ,是孩子識字之前以形感知漢語之前的一個(ge) 主要內(nei) 容。這其實對教的人要求極高。
至於(yu) 說裏麵的內(nei) 容落後、做不到之類的批評,則多屬無稽之談。如果以此標準衡量,則世上幾乎沒有可給孩子讀的東(dong) 西,包括崇洋者西方的讀物,比如西方流行的公主故事,雖有勸善之包裝,但故事主幹幾乎都是為(wei) 了贏取有權有錢的王子的歡心。
《弟子規》裏的行為(wei) 守則如何教或如何發揮規範意義(yi) ,不能機械地理解,也不能死板地執行。那幼兒(er) 園園長對《弟子規》的解釋很多就是犯了機械主義(yi) 的毛病,在理解上出現嚴(yan) 重偏差。《弟子規》中有些話是不能反著去理解的,也不能做極端化理解的。做極端化理解,世界更沒可讀之物。
那幼兒(er) 園園長舉(ju) 的例子,幾乎多是這麽(me) 去批評《弟子規》的。比如園長說父母責怪錯了,孩子還需順承嗎?這就是反著去理解和極端化理解“須順承”的。因為(wei) 父母錯了,《弟子規》另有規定,應在互文和整體(ti) 中理解。“撻無怨”,其實是一種智慧的處理方式,也是人們(men) 多數情況下的真實狀況,這園長竟然理解不了。我是在父母的棍棒下長大的,從(cong) 小對父母充滿怒恨,讀中學時自己開始懂事,自己開始化解這種怨恨。俗語說父子打斷骨頭連著筋,便是“撻無怨”最好的寫(xie) 照,《弟子規》隻是把這種狀況上升為(wei) 自覺狀態。園長引入反抗,似乎認為(wei) 可以反抗的。這是在教育什麽(me) 啊?他應該知道即使如此,也應是一種無怨的“反抗”。討論經典教育,討論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Peter葉博士 :
關(guan) 於(yu) 《弟子規》的推廣,確實有很多爭(zheng) 議,所以在台灣也不是很普遍,主要是兒(er) 童心智尚未成熟,無法理解其中的意義(yi) ,家長期盼自小學習(xi) 《弟子規》,就會(hui) 更聽話,長大後就不會(hui) 逆反,但事實上,孩子逆反往往來自課業(ye) 壓力的親(qin) 子衝(chong) 突,《弟子規》無法起到預防的效果。另外以死記硬背的讀經,真是培養(yang) 孩子學習(xi) 時,不求甚解的壞習(xi) 慣。
範仄:
關(guan) 於(yu) 死記硬背和不求甚解的批評也多是沒道理的。首先正常的讀經教育是背誦,而不是死記硬背。背誦是落在誦上。其二,對不求甚解的批評,其實隻是從(cong) 知識角度或可言說之意義(yi) 角度去理解教育,而意義(yi) 的形成及狀態遠為(wei) 豐(feng) 富。兒(er) 童在自己的經驗世界裏積累不可言說的意義(yi) ,絕對不是一種壞毛病。在不求甚解中有所感和有所悟,是經典教育中一種比較好的狀態。
幸福使者:
你講得也有理. 我們(men) 都站在不同的視角上看。但我同意你講的機械主義(yi) 毛病, 我偏於(yu) 欣賞傾(qing) 向也在於(yu) 此, 即感知古文的整體(ti) 美, 不要割裂為(wei) 機械的字詞細節。現在整個(ge) 語文教學都犯這種毛病, 年齡越小就越不適宜這樣教.
範仄:
背誦是孩子自己整體(ti) 感知文本的好手段之一。背誦式整體(ti) 感知,有助於(yu) 孩子感知其大略,在感知其大略的總結構總開始自己的經典之旅,無疑是一種美妙狀態。逐句解釋經典以助其理解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更不適合兒(er) 童。
更糟糕的是,呤誦傳(chuan) 統斷了。通過呤誦的聲音將文章的意義(yi) 傳(chuan) 達出來,這個(ge) 傳(chuan) 統丟(diu) 了。這才有很多人妄議背誦。我隻聽過一次精彩的呤誦,他說是她外婆教的,將文章的意思和呤誦者的心情融入到呤誦中。此人不僅(jin) 能呤誦短篇古文,還能呤誦長篇現漢文章。誰會(hui) 說他是死記硬背呢?妄議者多因不識此傳(chuan) 統也。
幸福使者:
我同意,背誦自有背誦之用。但從(cong) 兒(er) 童心理發展角度,卻有更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法與(yu) 形式。這在中國古代做不到, 但現在沒必要已有更適用的3.0版本還要去提倡1.0的老法子。 繼承傳(chuan) 統一定要建立在現代應用意識上。
範仄:
可以增加新法子,但絕不能走替代道路,而應走豐(feng) 富化道路。另,這不是3.0版與(yu) 1.0版的關(guan) 係。現代背誦是可以增加多媒體(ti) 手段的,比如背誦時配之以音樂(le) 和畫麵,肯定更佳。但如果是替代,那隻是逐末舍本。要從(cong) 詩與(yu) 歌不分家的詩教傳(chuan) 統去理解這個(ge) 背誦。
附錄:
我為(wei) 什麽(me) 反對幼兒(er) 讀《弟子規》?
檁子:
王立華,學前教育學碩士,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師,曾被評入全國百佳幼兒(er) 園園長之列。專(zhuan) 注於(yu) 兒(er) 童教育研究。她對孩子讀《弟子規》持鮮明的反對態度,大家來看看原因是什麽(me) ?你的孩子讀《弟子規》麽(me) ?你怎麽(me) 看這個(ge) 問題?
正文:
上周六,我給首都師大成人大學生監考《兒(er) 童發展心理學》,考完後我就在隔壁教室閱卷。沒多久,一位美麗(li) 的女學生輕輕推門進來,她麵帶微笑說:“王老師,我想和您探討一個(ge) 問題!希望沒打擾您!”
我示意她坐下,並爽快地說:“不會(hui) ,歡迎你!”學生說:“關(guan) 於(yu) 幼兒(er) 讀《弟子規》的問題,我和您有不同的認識!您作為(wei) 一個(ge) 大學教師,在講台上批判《弟子規》,不主張讓幼兒(er) 讀,是不是太偏激了!”聽聞此話,我一點也沒有惱怒,反而很欣慰!
同時也對這位愛思考、敢質疑、善表達的女學生刮目相看。我知道她是從(cong) 《毛澤東(dong) 思想概論》課上“逃”出來的,因為(wei) 這是我本學期最後一次和她們(men) 見麵,估計她也對此問題疑慮了至少一個(ge) 多月,她要把握這次機會(hui) 和我辯論一番,以便澄清問題、解除疑惑。
我說:可能是你還不太了解情況,在這件事上,我並不偏激!我做出的專(zhuan) 業(ye) 論斷,是經過相關(guan) 的調查研究和較為(wei) 深入的專(zhuan) 業(ye) 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我認真讀過《弟子規》,還逐句逐字分析過。這種認識是建立在我從(cong) 事幼教專(zhuan) 業(ye) 18年的積澱以及對兒(er) 童心理的把握基礎上的,不是信口開河!我做出這樣的判斷是負責任的!我不僅(jin) 要在大學課堂上講,外出給幼兒(er) 園園長、幼兒(er) 教師以及家長做講座時也要這樣講。
實際上,不隻是我一個(ge) 人反對幼兒(er) 讀《弟子規》,連我認識的很多專(zhuan) 業(ye) 人士,如兒(er) 童教育專(zhuan) 家、兒(er) 童文學家以及親(qin) 子教育專(zhuan) 家等,都對此持反對態度。
學生又問:那您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反對幼兒(er) 讀《弟子規》啊?我在幼兒(er) 園帶孩子讀時,覺得效果不錯呢!有些孩子就變得懂事、乖巧了。你們(men) 也不能說《弟子規》一無是處啊?答:我沒有說《弟子規》一無是處,沒有說《弟子規》中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但《弟子規》整體(ti) 上來講,是封建糟粕多於(yu) 精華,它也不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是“偽(wei) 經典”!你看到的孩子讀後的變化,可能是多種原因促成的,也許並不是讀《弟子規》後的直接後果!或者孩子表麵上的乖巧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學生追著問:您為(wei) 什麽(me) 說《弟子規》中有“糟粕”啊?那什麽(me) 是“糟粕”?我反問道:你如果連什麽(me) 是《弟子規》中的‘糟粕’都分辨不出來,你又如何去引導孩子們(men) 讀呢?中國的封建社會(hui) 曆經2000多年,已經夠長了,封建思想對人的毒害已經夠深,難道你還希望封建思想繼續“發揚光大”嗎?
學生有點不服氣:習(xi) 大大現在都提倡傳(chuan) 承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呢!我答:當然,習(xi) 大大的主張沒有錯!我們(men) 需要傳(chuan) 承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但問題是什麽(me) 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什麽(me) ”以及“如何傳(chuan) 承”才是問題的關(guan) 鍵!”我問你:你說說什麽(me) 是“國學”?什麽(me) 是“國學中的精華”?或者說‘什麽(me) 是優(you) 秀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我的問題使學生無言以對。
我接著說:如果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精華”毫無概念時,又如何能很好地傳(chuan) 承呢?如果盲目地、不加批判地繼承,還不如不傳(chuan) !讓孩子吸食有毒的“精神鴉片”是對他們(men) “犯罪”!在我看來,中國書(shu) 法、中國畫、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國的民樂(le) 、中國的傳(chuan) 統民間藝術、中國武術和中醫等等,其中都有很多值得學習(xi) 和傳(chuan) 承的精華部分。這些內(nei) 容是對於(yu) 成人而言的。
對於(yu) 幼兒(er) 來說,又要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因為(wei) 幼兒(er) 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及學習(xi) 方式與(yu) 成人存在巨大的差異,適合成人的教育內(nei) 容或學習(xi) 內(nei) 容和學習(xi) 方法,不一定適合幼兒(er) 。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規》是當時皇權、神權下的產(chan) 物,滿族人以幾十萬(wan) 人統治億(yi) 萬(wan) 漢族人,統治者需要順民、傀儡、奴隸,所以《弟子規》一誕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題就是聽話,無條件的服從(cong) 。
隻強調無條件的服從(cong) ,就會(hui) 產(chan) 生十分有害的後果,人的本性會(hui) 因此而受到嚴(yan) 重的壓抑,隻會(hui) 變成溫順聽話的奴仆。下麵是我反對幼兒(er) 讀《弟子規》的主要理由:
第一、從(cong) 兒(er) 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弟子規》的語言形式屬文言文,幼小兒(er) 童很難接受。兒(er) 童心理學認為(wei) ,幼兒(er) 期以具體(ti) 形象思維為(wei) 主,到幼兒(er) 園大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
幼兒(er) 對抽象文字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很有限,《弟子規》的行文方式晦澀難解、枯燥抽象,其內(nei) 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會(hui) 的現實狀況,與(yu) 現當代兒(er) 童的生活相距甚遠,也不合符現代文明規範,難以引起兒(er) 童的興(xing) 趣。
《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ge) 字是“勿”,有43處之多。這種教訓、誡條式的口吻,與(yu)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le) 之者”的樂(le) 學原則相反。《弟子規》也許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卻很難培養(yang) 一個(ge) 人格健全的孩子。這本書(shu) 打著儒家旗號,但是講的東(dong) 西並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販賣的是自己的私貨而已。
第二、從(cong) 中國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角度來講,《弟子規》中多處內(nei) 容體(ti) 現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於(yu) 幼兒(er) 獨立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yang) 。
《弟子規》的內(nei) 容很容易禁錮兒(er) 童的思想、限製兒(er) 童的行動,很容易扼殺兒(er) 童活潑、自由、爛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統治階級為(wei) 了培養(yang) 奴才和順民的教科書(shu) ,不適合現當代社會(hui) 。當今的中國更需要民主意識、獨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需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xi) 。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 父母親(qin) 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qin) 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cong) 地接受。問題是,父母也有誤解孩子或言行失當的時候,難道孩子受到錯怪,也要順從(cong) 地接受嗎?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wei) 自己辯護嗎?
“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句話,前半句沒什麽(me) 問題,但是後半句“號泣隨,撻無怨”就有問題。當孩子向父母提建議時,父母不聽,生氣就可以隨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時,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應該逆來順受,這對一個(ge) 小孩子來說,是多麽(me) 的不公平!不懂變通,也是陷親(qin) 於(yu) 不義(yi) 。現代教育反對體(ti) 罰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為(wei) 。
可見,《弟子規》中要培養(yang) 的兒(er) 童完全沒有話語權,一切以成人的意誌為(wei) 轉移,提倡要孩子絕對地服從(cong) 父母的權威。這與(yu) 當下所倡導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對話關(guan) 係的現代教育主張相去甚遠!《弟子規》中的教條更善於(yu) 培養(yang) 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順民”和“奴才”,更利於(yu) 培養(yang) 沒有平等意識、毫無個(ge) 性、沒有主見、不會(hui) 思考、缺乏創造能力的人!這樣的人,如何完成中國優(you) 秀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第三、從(cong) 教育方法來講,死記硬背的方式不適合幼兒(er) 的心理特點和學習(xi) 方式。
兒(er) 童的思維水平和語言能力還有限,抽象的文字並不是他們(men) 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兒(er) 童是通過遊戲、活動,通過動作、感知覺、形象來認識世界。現代學習(xi) 觀認為(wei) ,兒(er) 童是主動的學習(xi) 者,兒(er) 童有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兒(er) 童在學習(xi) 中具有主體(ti) 地位。兒(er) 童在學習(xi) 中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建構對知識的意義(yi) 理解。
當然,強調兒(er) 童的主體(ti) 性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指導。“建構主義(yi) 的教師不是放棄自己作為(wei) 指導者的角色——他要鼓勵和引導兒(er) 童努力去建構知識,而不是僅(jin) 通過呈現預備的結果,導致扼殺兒(er) 童的自主性。”所以死記硬背是一種十分陳舊低效、理應被擯棄的學習(xi) 方式。對記憶和背誦的過度崇拜是中國舊式教育的一大陋習(xi) ,這是對兒(er) 童天性的扼殺,是對兒(er) 童生活的扼殺,是對兒(er) 童生命的禁錮。和記憶相比,也許探究、理解、感受、體(ti) 驗、想象和創造更重要!
兒(er) 童是按照生命自身的內(nei) 在法則、自然節律和時間表逐步發展與(yu) 完善的。兒(er) 童有一個(ge) 內(nei) 部的自然的老師。幼兒(er) 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最高體(ti) 現是“遊戲”!幼兒(er) 的主導活動也是“遊戲”! 正如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er) 童期的主要任務是“看事物和現象”。兒(er) 童需要讀的是美好豐(feng) 富的大自然之書(shu) ,大自然是兒(er) 童理性的永恒的源泉;兒(er) 童還需要讀生動形象、豐(feng) 富多彩的大社會(hui) 之書(shu) 。
幼小兒(er) 童的生活和教育內(nei) 容應是自由的遊戲、充分的幻想和想象、自由的歌唱、快樂(le) 的塗鴉、是品味兒(er) 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糧:童話、童詩、童謠,而不是讀什麽(me) 大部頭的成人認為(wei) 重要的“經史子集”!兒(er) 童有那麽(me) 多適合他們(men) 天然的精神食糧,為(wei) 什麽(me) 非要盯著偽(wei) 經典《弟子規》不放呢?
有人說,孩子讀經不需要理解,隻要背誦就好,長大了他自然會(hui) 明白。實際上,不求甚解、鸚鵡學舌的結果,通常是花費大量時間學習(xi) 後又迅速遺忘,白白浪費寶貴的童年時光!讓兒(er) 童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地學習(xi) 《弟子規》,是簡單粗暴的灌輸教育,是一種“洗腦”教育!盲目崇拜、盲目背誦隻能培養(yang) 盲從(cong) 的奴隸和精神上的瞎子!
第四、從(cong) 《弟子規》核心價(jia) 值觀來看,它所宣揚的是成人本位、長者本位的價(jia) 值觀,與(yu) 現代教育倡導的以兒(er) 童為(wei) 中心、以兒(er) 童為(wei) 本位的兒(er) 童觀和教育觀背道而馳。
《弟子規》要求孩子無條件的服從(cong) 長者,凡事都以長者利益、需求為(wei) 先,幼者的需要、願望和利益永遠低於(yu) 長者。不允許幼者辯解、質疑、拒絕,隻有絕對服從(cong) 和順從(cong) 。可見,《弟子規》中的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現代教育思想及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意思是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you) 先,年幼者在後。強調無論什麽(me) 時候都要遵循長幼秩序,難道幼小的孩子饑餓時,也隻能強忍?這樣的要求對於(yu) 小孩子來說,是否過於(yu) 苛刻?“親(qin) 所好,力為(wei) 具;親(qin) 所惡,謹為(wei) 去”,這個(ge) 也片麵,父母喜歡的,孩子就去做,父母厭惡的,孩子就不要做!一切要以父母的愛憎為(wei) 標準,難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願了嗎?
有人說:學了《弟子規》,孩子可以變得尊敬長輩,變得和善、孝順,這很好啊?孩子、父母與(yu) 教師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兒(er) 童也有自己的願望、要求、興(xing) 趣和需要,《弟子規》以成人為(wei) 中心和本位的價(jia) 值觀,成人的要求如同聖旨一樣,兒(er) 童必須無條件服從(cong) ,沒有協商的餘(yu) 地,這必然會(hui) 導致兒(er) 童對成人盲目服從(cong) 、不會(hui) 思考質疑,墨守陳規,不會(hui) 創造規則,這會(hui) 大大抑製兒(er) 童的個(ge) 性和活力,會(hui) 把兒(er) 童培養(yang) 成渾身帶有奴性的小大人!
《弟子規》倡導的“規矩”恰恰是封建思想糟粕的集中體(ti) 現,如果用其中所宣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wei) 準則來教孩子學“規矩”,是十分錯誤和荒唐的做法!
魯迅在《我們(men) 現在怎樣做父親(qin) 》中,批判了封建社會(hui) “長者本位”的思想,他從(cong) 進化論的觀點出發,呼籲人們(men) 要做“覺醒的父母”,主張以“幼者本位”代替“長者本位”,要解放“幼者”:“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yi) 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為(wei) 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麵清結舊帳,一麵開辟新路。”父母要“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men) (幼者)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第五、用《弟子規》來對兒(er) 童進行道德教育啟蒙,培養(yang) 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不可否認,《弟子規》中有少量基本沒有爭(zheng) 議、仍具有一定適用性的觀點,但這些道理或原則在其他書(shu) 籍中也並不少見。所以從(cong) 整體(ti) 上說,《弟子規》閱讀價(jia) 值令人懷疑。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認真讀過《弟子規》,就想當然地認為(wei) 它是經典著作,把它奉為(wei) 聖賢之書(shu) ,認為(wei) 其中句句精華、字字珠璣,不加選擇、辨析的讓兒(er) 童囫圇吞棗地背誦,大量毒藥和極少的營養(yang) 物質一並吞食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弟子規》中說“彼說長,此說短;不關(guan) 己,莫閑管”,這是強調明哲保身,隻顧自己。如果人人都隻顧自己,那還會(hui) 有見義(yi) 勇為(wei) 的道德行為(wei) 嗎?孔子說:“見義(yi) 不為(wei) 無勇也。”如果看見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勇敢行為(wei) 。書(shu) 中不僅(jin) 不分好事、壞事,一律視作與(yu) 己無關(guan) ,不去多管。
再如“說話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這是叫孩子不要多說話,話說多了會(hui) 招惹是非。謹小慎微的結果是喪(sang) 失活力,在諸多方麵一事無成。這已經和正統儒家思想南轅北轍了,別說成聖成賢,連做人都成問題了。這樣的主張隻能培養(yang) 出“事不關(guan) 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養(yang) 出有社會(hui) 責任感和博愛精神的公民呢?兒(er) 童讀《弟子規》讀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當下,中國倡導全社會(hui) 要弘揚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毋庸置疑,這是一個(ge) 重大的曆史課題、一項艱巨的任務、一個(ge) 複雜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ge) 複雜的教育問題。中國向來有“一切都從(cong) 娃娃抓起”的慣習(xi) 和傳(chuan) 統,在這樣的社會(hui) 文化背景下,我們(men) 更應該關(guan) 注兒(er) 童教育,應該站在幼小兒(er) 童身心健康全麵發展的立場上來探討此問題,任何犧牲和損壞幼兒(er) 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做法都應遭到批判。如果兒(er) 童的心智發展和創造力都受到嚴(yan) 重影響和阻礙,國家與(yu) 民族的未來——兒(er) 童如何來承擔改造舊文化、創造未來新文化的曆史任務?
有人問:那《三字經》、《百家姓》可以讀嗎?從(cong) 內(nei) 容方麵看,這兩(liang) 本書(shu) 中的糟粕比《弟子規》少些,但其中也滲透著奴化思想,也需要分析辨別能力的人進行有選擇的閱讀或導讀。總之,對幼兒(er) 來說,這兩(liang) 本也算不上是好的童書(shu) 。那些淺顯易懂、貼近幼兒(er) 生活的唐詩宋詞等,可以引導幼兒(er) 欣賞朗誦,最好配上畫麵、音樂(le) 或做成動畫,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孩子,但不宜大量背誦,需要把握度。
第六、讓幼兒(er) 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典,屬於(yu) 典型的“超前教育”。
成人把《弟子規》等枯燥、艱澀、沉悶、不知所雲(yun) 的文字強塞給幼兒(er) ,這不但不是在開蒙,而是在蒙蔽幼兒(er) 心智!更不是什麽(me) 最佳文化刺激和最佳早期教育!是成人把成人世界認為(wei) 重要的東(dong) 西強加給幼兒(er) ,如同給哺乳期的嬰兒(er) 喂肥肉一樣,隻會(hui) 敗壞兒(er) 童的胃口、傷(shang) 害兒(er) 童的閱讀和學習(xi) 興(xing) 趣、消弱兒(er) 童對事物的天然好奇心與(yu) 探究欲望,抑製他們(men) 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才是最可怕的後果!
從(cong) 近代以來,一直有人以“弘揚傳(chuan) 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名,主張讓幼小兒(er) 童讀經,包括《弟子規》、《孟子》、論語》、甚至《心經》等等。近20年來,台灣的王財貴、蔣慶、南懷瑾等人都主張兒(er) 童讀經,企圖以此複歸傳(chuan) 統文化。而在在中西方的教育史上,眾(zhong) 多教育家都對此持反對態度。從(cong) 古至今,反對兒(er) 童讀《弟子規》之類的“經書(shu) ”的聲音不絕於(yu) 耳。如中國古代的李贄、王守仁;近代魯迅和豐(feng) 子愷等。
《弟子規》中有太多摧殘童心、壓抑個(ge) 性的“規矩”,豐(feng) 子愷在《關(guan) 於(yu) 兒(er) 童教育》中寫(xie) 道:“一般的父母、先生,總之,是以教孩子做大人為(wei) 唯一的教育方針的,這便是大錯。我嚐見有一個(ge) 先生對七八歲的小孩子講禮貌、起立、鞠躬、脫帽、緩步、低聲、恭敬、謙虛……這些都是從(cong) 小摧殘他的童心。”豐(feng) 子愷認為(wei) ,禮貌等等遠非惡事,然而“在人的廣泛偉(wei) 大的生命上看來,是最末稍的小事而已”,“孩提的時候教他,專(zhuan) 心於(yu) 這種末梢的小事,便是從(cong) 小壓倒他,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這是何等的教育?”我們(men) 要愛惜童心、尊崇童心、珍愛童年的生活,反對讓孩子無條件服從(cong) 成人,反對過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規矩過多教給孩子。
中國當代教育學者劉曉東(dong) 專(zhuan) 門撰寫(xie) 《蒙蔽與(yu) 拯救:評兒(er) 童讀經》一書(shu) ,與(yu) 很多主張兒(er) 童讀經的人辯論商榷,明確反對兒(er) 童讀經,著重進行了教育學和文化學方麵的批判。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方克立教授曾給前教育部長周濟寫(xie) 信,表示反對蔣慶等人主張的兒(er) 童讀經活動。留美學人薛湧撰文《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yi) 》來反對兒(er) 童讀經,並與(yu) 蔣慶等人展開論戰。記得有一位著名兒(er) 童文學家、早期閱讀專(zhuan) 家認為(wei) ,把《弟子規》作為(wei) 反麵教材還差不多!甚至有長期研究儒學的學者也公開表示反對幼兒(er) 讀《弟子規》,此類案例不勝枚舉(ju) 。
在西方的哲學家或教育家中,如法國的盧梭、美國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齊、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等等,他們(men) 都反對讓幼兒(er) 呆聽靜坐、反對死記硬背枯燥難解的文字典籍。盧梭認為(wei) 幼小兒(er) 童尚處於(yu) “理性睡眠期”,不適合進行抽象文字的學習(xi) ,在這個(ge) 時候,你給他一個(ge) 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盧梭反對超前教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兒(er) 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er) 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men) 打亂(luan) 了這個(ge) 次序,我們(men) 就會(hui) 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men) 長的既不豐(feng) 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hui) 腐爛,我們(men) 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er) 童。”盧梭還呼籲:“要愛護兒(er) 童,幫他們(men) 做遊戲,使他們(men) 快樂(le) ,培養(yang) 他們(men) 可愛的本能。你們(men) 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讓天真爛漫的兒(er) 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wei) 什麽(me) 要剝奪他們(men) 絕不會(hui) 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men) 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men) 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複返的,你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shang) 和痛苦呢?”杜威認為(wei) ,艱澀的抽象文字是“超越兒(er) 童生活的怪誕之物”。
他們(men) 都倡導“以兒(er) 童為(wei) 中心或本位”的教育,主張尊重兒(er) 童的天性、個(ge) 性、權利;尊重兒(er) 童的本能、興(xing) 趣和需要;不僅(jin) 如此,蒙台梭利等人還主張成人應以“兒(er) 童為(wei) 師”;人類學家泰勒更是提出“兒(er) 童是成人之父”的觀念!
每當我反對讓幼兒(er) 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書(shu) 時,就會(hui) 有人惱怒,好像我動搖了他們(men) 心目中的“權威”,動搖了他們(men) 極力膜拜的“聖賢之書(shu) ”;還有人會(hui) 轉移話題或偷換概念,認為(wei) 我是在反對讓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或其他成人“讀經”!我沒有斷然否定讓大一些的孩子或成人讀,但是即便是讀,也要講究方式。
我的主張是:家長如果沒有相應的教育素養(yang) 和文化學養(yang) ,如果不具有獨立思考、辨析能力,最好還是不去引導孩子讀《弟子規》!如果教師連《弟子規》中的精華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導教育學生!我也反對讓不具備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學生獨立讀《弟子規》!對於(yu) 有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可以引導高年級小學生以及中學生、大學生來讀《弟子規》,引導他們(men) 批判地閱讀,找出其中的精華和糟粕,但就《弟子規》而言,它整體(ti) 上仍可歸於(yu) “反麵教材”之列。
實際上,不少人對《弟子規》、兒(er) 童心理、傳(chuan) 統文化等認識傾(qing) 向於(yu) 片麵化、簡單化。如果想對一個(ge) 事物有比較客觀、全麵、公正的認識,要獲得接近真理性的認識,需要多角度的觀察、審視和思考。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有雲(yun) :橫看成嶺側(ce) 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哲理詩啟發我們(men) :隻有多角度、多方位地考察某一事物時,才有可能窺見其“真麵目”!
我和學生探討辯論了近一個(ge) 小時。在觀點的碰撞與(yu) 語言的交鋒中,沒有人身攻擊、沒有麵紅耳赤,隻有理性地辨析和平等的對話!如果能多培養(yang) 出幾個(ge) 善於(yu) 思考、敢於(yu) 質疑、好奇心強、富有探究精神的學生,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希望我們(men) 更多人能成為(wei) “蘇格拉底式”的教師!
附:案例
上周日,我想再次親(qin) 自驗證一下和學生共讀《弟子規》的感受。於(yu) 是就引導一名北京國際小學五年級學生讀《弟子規》。她是一位閱讀能力強、成績很優(you) 秀,心智較成熟,獨立思考能力也較強的學生。
我們(men) 逐字逐句地閱讀,有時她朗讀,有時我朗讀,然後再一句一句地分析討論,找出其中的符合現代文明的合理部分,同時也挑出其中的荒唐謬誤、不合時宜的部分。
分析閱讀完畢,這位小學生既吃驚又不滿地說:“我一直以為(wei) 《弟子規》是一本好書(shu) !以前我學校的老師逼著我背誦,我沒有背。我媽媽曾經做過老師,她告訴我:‘這種書(shu) ,不是什麽(me) 好書(shu) ,不背就不背吧!’今天您帶我讀完,我才知道:《弟子規》原來是一本‘變態’的書(shu) !這太恐怖了!有些部分簡直不忍直視,這分明就是在教育、培養(yang) 奴隸的嘛!”在整個(ge) 閱讀過程中,麵對那些理所當然的封建奴化思想與(yu) 觀點,這位小學生最多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憑什麽(me) 啊?為(wei) 什麽(me) 啊?這也太不講理了!”
我們(men) 得出的結論是:多數都存在問題,有明顯的“奴化意識”存在其中,是需要擯棄的;有一小部分基本沒有爭(zheng) 議,有可取之處。如果不加分析辨別地傳(chuan) 遞給學生,不管是幼兒(er) ,小學生、中學生還是成人,後果會(hui) 比較嚴(yan) 重!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