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利】從餘英時的“儒家的死亡之吻”到李明輝的“大陸儒學觀”(孔研院儒學座談會記錄之三)

欄目:“大陸新儒家”爭議
發布時間:2015-02-10 21:44:16
標簽:
任文利

作者簡介:任文利,筆名溫厲,男,西元一九七二年生,內(nei) 蒙古錫林浩特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現為(wei)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dong) 方道德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治道的曆史之維: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等。

 

從(cong) 餘(yu) 英時的“儒家的死亡之吻”到李明輝的“大陸儒學觀”(孔研院儒學座談會(hui) 記錄之三)

作者:任文利

來源:孔子在線

時間:孔子二五六五年歲次十二月廿二日丁巳

            西曆2015年2月10日


 

   

 

任文利,哲學博士,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dong) 方道德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治道的曆史之維: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

 

聽了彭老師的介紹,覺得孔子研究院未來的計劃很宏大,政治哲學、經學、禮學,都是儒學研究的熱點。比如禮學的研究和實踐,就不是剛才兩(liang) 位提到的,單純從(cong) 儒學研究者的角度去進行的。這也是港台新儒家和大陸儒家的一個(ge) 不一樣的地方。

 

我也想接著兩(liang) 位的話題來講點自己的想法,這確實是一個(ge) 很有意思的問題。李明輝先生的訪談我也看了,看到後我倒是沒覺得吃驚。就像前段時間餘(yu) 英時先生說的儒家的死亡之吻,我也同樣不很吃驚。相關(guan) 內(nei) 容,與(yu) 他們(men) 對儒學內(nei) 在理路的理解是很切近的。包括李明輝先生對於(yu) 蔣慶先生的評價(jia) ,也是很自然的。

 

李明輝先生訪談裏有一句話,非常有意思。他說,港台新儒家不是隻講心性儒學,也講政治儒學,而且他說政治儒學在台灣都已經變成現實了。這話聽起來非常奇怪,有人評價(jia) 他是一廂情願的說法。先前我們(men) 開會(hui) 時也遇到牟先生的一個(ge) 弟子,我忘記是誰了。李明輝說的政治儒學在台灣已變為(wei) 現實,實際上是在說,台灣政治的民主化已經變為(wei) 現實。開會(hui) 的時候我們(men) 就問那位學者:在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中,儒家到底扮演了什麽(me) 角色?他說得很實在,他說儒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應該也是一句大實話。如果說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儒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卻說政治儒學在台灣變成現實,確實聽起來很怪異。

 

所以,我在想,李明輝為(wei) 何會(hui) 這麽(me) 講,他講得有沒有道理?並不是完全沒道理。這裏正包含了港台新儒家對於(yu) 政治儒學的理解。港台新儒家是講政治儒學,但其政治儒學的價(jia) 值取向,恰恰是完全擁抱西方的自由、民主這套價(jia) 值,這可能代表了他們(men) 那一代人的普遍的情懷。港台新儒家(包括留在大陸的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所共同關(guan) 心的一個(ge) 問題就是現代化、現代性的問題。他們(men) 從(cong) 各個(ge) 角度去討論,比如從(cong) 哲學角度引入康德,或者說新實在論之類的,實現哲學上的現代化。從(cong) 政治儒學角度講,他們(men) 認為(wei) ,儒家傳(chuan) 統的缺憾無疑更大,所以要尋求新外王,也是一個(ge) 現代化的問題。這是港台新儒家、現代新儒家,之所以為(wei) “新”的地方。

 

李先生還說到一點,即在台灣社會(hui) ,儒家傳(chuan) 統保存的比大陸好。這個(ge) 也確實是事實,因為(wei) 在台灣沒有經曆過象大陸“文革”這樣,儒家遭到滅頂之災的情況。那麽(me) 我們(men) 又該如何去看待台灣社會(hui) 的儒學影響力呢?我們(men) 都知道去年台灣的反服貿,太陽花運動,一個(ge) 很大的學生運動。我曾看到美國CNN對幾個(ge) 學生領袖的參訪,聽到他們(men) 講的東(dong) 西,我感到非常非常震驚。他們(men) 有很強的台灣意識,說我們(men) 就是台灣人,我們(men) 作為(wei) 台灣人怎麽(me) 怎麽(me) 好,中國和我們(men) 一點關(guan) 係也沒有。他們(men) 都是20左右的年輕人,他們(men) 的想法是很有代表性的。後來我也谘詢了一些台灣人,他們(men) 說90年代後的很多台灣年輕人都是這樣想的,在他們(men) 意識裏邊就沒有關(guan) 於(yu) 中國的觀念。這個(ge) 當然與(yu) 民進黨(dang) 曾經的去中國化教育有一定的關(guan) 係。那麽(me) ,我們(men) 也可以反思,在這樣的一個(ge) 過程中,台灣的這種變化,包括年輕人觀念的這種變化,在此變化過程中,儒家有沒有發揮他應有的影響力呢?

 

我們(men) 再回頭來看看,大陸儒家能做什麽(me) ?大陸儒家,李明輝主要批評蔣慶先生。蔣慶的陽明精舍我去過,精舍裏有供奉有孔子及曆代從(cong) 祀孔廟的大儒的牌位。我們(men) 知道,孔廟從(cong) 祀製度,最後的從(cong) 祀者就是顧、黃、王三大儒。此後,從(cong) 祀製度伴隨著清朝的覆亡,就不存在了。蔣慶力求回複孔廟從(cong) 祀製度,所以在精舍中,從(cong) 祀諸大儒中,比較引人注意的是,現代的幾位儒者,其中,就包括牟宗三先生。從(cong) 祀孔子廟庭,這可能是如李明輝等牟先生及門弟子,不會(hui) 去關(guan) 心的一個(ge) 問題,但是,在蔣先生那裏,這是一個(ge) 大問題。這也表現了大陸儒家和港台新儒家,在複興(xing) 儒家方麵,不同一個(ge) 關(guan) 切點。

 

這隻是一個(ge) 例子。我們(men) 知道,以前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不止是中國,還有韓國、日本等東(dong) 亞(ya) 國家。也正像李先生所講的,他們(men) 都很快實現了現代化、民主化,像日本的脫亞(ya) 入歐體(ti) 現的,它們(men) 都是要脫離儒家,向西方的製度和價(jia) 值轉換,而且轉換進行得很順暢。但是大陸有所不同,他的政治發展進程百年以來,始終梗阻在那裏,當然,原因很複雜。近年來,雖然經濟發展很快,但是政治仍然梗阻在那裏。同時,在社會(hui) 層麵,儒家傳(chuan) 統百年以來的摧殘、打倒後,近年來是一個(ge) 強烈的複興(xing) 態勢,我們(men) 甚至可以說,在社會(hui) 層麵,儒家正在複位,雖然任重道遠。由此,我們(men) 或許可以斷言,中國政治的梗阻,最後仍有待於(yu) 儒家來解決(jue) 。這可能是儒家文明的母國,與(yu) 儒家文化圈的周邊國家,不同的宿命。

 

附錄:

 

《治道的曆史之維——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

任文利 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11月

 

與(yu) 先儒一樣,我們(men) 就生活在曆史之中,並隨時創造著曆史。本書(shu) 讓我們(men) 一起深入到明代那鮮活的曆史與(yu) 政治世界之中,重新理解陽明學,理解儒家,理解儒家治道範導下的曆史。

 

目錄

 

第一章 王陽明政治生涯出處進退心跡辨 

 

一、“龍場悟道”與(yu) 王陽明的政治抉擇

 

二、劉瑾伏誅後王陽明之出處心態

 

三、正、嘉之際王陽明之出處心態

 

四、嘉靖謝恩之召

 

五、明代政治生態、“得君行道”及“覺民行道”等相關(guan) 問題

 

第二章 王陽明開悟“致良知”與(yu) 艱難的政治抉擇

 

一、王陽明《紀夢》詩

 

二、庚辰王陽明虔州行止考述

 

三、“用兵之地”——虔州

 

四、獻俘行在

 

五、張、許之難

 

六、再赴行在“獻俘”

 

七、水災自劾

 

第三章 王陽明與(yu) “大禮議”

 

一、鄒守益與(yu) 陽明門下持“繼嗣”論者

 

二、王陽明與(yu) 持“繼統”論諸人的關(guan) 係

 

三、王陽明對“大禮”所持觀點及對“大禮”紛爭(zheng) 的態度

 

四、對“大禮議”之中的王陽明的分析與(yu) 評價(jia)

 

附錄一 王陽明與(yu) 楊廷和書(shu) 誤作與(yu) 楊一清書(shu) 辨

 

附錄二 崔銑因災異劾首輔費宏疏誤為(wei) 王陽明佚文考

 

第四章 “大禮議”及相關(guan) 問題評析

 

一、作為(wei) 曆史先例的“濮議”

 

二、“大禮議”的是與(yu) 非

 

三、從(cong) 頒行《敬一箴》於(yu) 天下看世宗心中的“君權”與(yu) “道統”

 

第五章 從(cong) 鄒守益看儒教士大夫精神世界之所托

 

一、全生全歸

 

二、上帝降衷

 

三、上帝臨(lin) 汝

 

四、戒慎恐懼

 

五、天德、王道與(yu) 君臣關(guan) 係

 

第六章 從(cong) 王艮“安身”論看明儒政治轉向之開端

 

一、保身與(yu) 安身

 

二、出仕與(yu) 行道

 

三、保身以後:王艮之辨孔子

 

第七章 儒教改製者何心隱及其所殉孔子之教

 

一、歸結心齋之“出處”問題

 

二、作為(wei) 教宗的孔子——“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qin) ”

 

三、作為(wei) 宗教組織的“會(hui) ”及其所寄寓的孔子其身其家

 

四、何心隱所創“孔教”與(yu) 傳(chuan) 統社會(hui) 儒釋道三教之間的關(guan) 係

 

五、獨立於(yu) 政治建製的“孔教”

 

第八章 何心隱死事考

 

一、何心隱之死初考

 

二、何心隱之死再考

 

三、何心隱從(cong) 難“朋友”考

 

第九章 邸報與(yu) 中晚明政治的公開議政

 

一、作為(wei) “議政”公開的邸報及其邊界

 

二、萬(wan) 曆時“留中”之疏藉邸報得以發布

 

三、關(guan) 於(yu) 邸報相關(guan) 製度的幾個(ge) 爭(zheng) 議問題

 

第十章 從(cong) 劉蕺山之末世諫諍看專(zhuan) 製政體(ti) 下的儒家士大夫的憲政理念與(yu) 行憲努力

 

一、明代政治製度概觀

 

二、致君堯舜與(yu) 無為(wei) 之君道

 

三、行憲的努力:以票擬歸閣臣,以庶政歸部院,以獻可替否付言官

 

征引文獻:

 

後記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