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發現西周社稷建築,為(wei) 國家祭祀製度提供考古學證據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甲午年臘月十一
西曆2015年1月30日
光明日報西安1月29日電 記者楊永林、張哲浩29日從(cong)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2014年,為(wei) 進一步深化對周原遺址聚落結構的認識,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yu)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在周原遺址選擇對鳳雛建築基址周鄰區域約100萬(wan) 平方米範圍進行了大規模勘探,首次發現了西周社稷建築遺存,為(wei) 深入闡釋周文化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重要源頭提供了關(guan) 鍵依據。同時,這次考古發掘,初步揭示了周原遺址單個(ge) 居邑的基本形態,對深入研究周原遺址的聚落形態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yi) 。
本次發掘的夯土基址為(wei) 兩(liang) 座獨立的夯土建築基址,其中一座平麵呈“回”字形,東(dong) 西寬約56米、南北長約47米,總麵積約2600平方米,是目前所見規模最大的西周時期單體(ti) 建築。中部有一長方形院落,東(dong) 西寬27.6米、南北長25.7米,也是迄今所見規模最大的西周單體(ti) 院落。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占奎介紹,尤為(wei) 重要的是,這次發掘在院落中部發現了社祭遺存,其主體(ti) 部分是一巨型“社”主石,上部已殘,僅(jin) 存基座,埋入地下部分達1.68米。“社”主石的正南方是一方形石壇,東(dong) 西寬4.2米、南北長4.6米,係用自然石塊壘砌而成。在“社”主石和壇的東(dong) 側(ce) 則發現多座祭祀坑。另一座呈長方形,位於(yu) 前者的東(dong) 南側(ce) ,東(dong) 西寬10.4米、南北長17米。初步判斷,兩(liang) 建築從(cong) 西周早期一直使用到西周中期。
“中國人常常‘社’‘稷’連稱,其實這分別代表的是土地神和豐(feng) 收神。西周時期社祭建築的發現,不僅(jin) 首次為(wei) 兩(liang) 千多年前的國家祭祀製度提供了確鑿的考古學證據,也為(wei) 深入闡釋包容開放的周文化如何成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源頭等提供了重要依據。”王占奎說。
此外,本次發掘考古人員還清理出西周時期的中小型豎穴土坑墓25座,出土各類文物百餘(yu) 件組,根據墓葬特征及隨葬品組合判斷,為(wei) 一處殷遺民墓地。其中以M11規模最大,保存最為(wei) 完整,出土文物最多。墓室填土中包含有大量自然石塊,是一座非常罕見的西周積石墓。葬具為(wei) 一槨兩(liang) 棺,墓室西側(ce) 發現頭箱一個(ge) ,隨葬品即集中堆放在頭箱中,器物特征表明該墓年代約在西周早中期之際。銅容器中包括圓鼎、方鼎、簋、爵、斝、尊、牛形尊、觶、卣和鬥,多件銅器上發現銘文。根據銘文判斷墓主人名昔雞。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周原遺址出土青銅容器最多的墓葬之一,也是周原地區數十年來墓主可考的少量墓葬之一。”王占奎說,“本次考古發掘發現的一係列重要遺跡,基本廓清了區域地下遺存的分布情況,初步揭示了周原遺址單個(ge) 居邑的基本形態,對深入研究周原遺址的聚落形態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yi) 。”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中華易學全書(shu) 》點校整理工作完成,擬今年出版
【下一篇】中國孝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