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學解讀”入選2014中國十大學術熱點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5-01-14 14:48:20
標簽: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學解讀,入選2014中國十大學術熱點

作者:光明日報理論部、學術月刊編輯部、中國人民大學書(shu) 報資料中心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廿四

         西曆2015年1月14日

 

 

2014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


 

 

光明日報北京1月13日電(記者王璡):由光明日報理論部、學術月刊編輯部和中國人民大學書(shu) 報資料中心共同主辦的2014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發布會(hui) 暨2015年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展望論壇1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ju) 行。會(hui) 議正式發布了2014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分別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依法治國與(yu) 國家治理現代化”“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學解讀”“微時代的文化傳(chuan) 播與(yu) 話語表達”“中國經濟新常態與(yu) 國家發展戰略轉型”“中國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創新”“甲午戰爭(zheng) 與(yu) 東(dong) 亞(ya) 曆史進程”“老齡化背景下的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優(you) 化”“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招生考試製度的理性探究”“邊疆民族問題研究”。同時還發布了"一帶一路"戰略:跨越時空的宏偉(wei) 構想”“協商民主理論研究”“唯物史觀視域中的空間問題”“互聯網金融與(yu) 金融變革”“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的推進與(yu) 論爭(zheng) ”“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與(yu) 深化國企改革”“新醫改背景下醫療保障製度的走向”“教育管理改革背景下的"管辦評分離"研究”“科學數據與(yu) 人文社會(hui) 科學方法論研究”“中國故事與(yu) 本土敘事傳(chuan) 統”等10個(ge) 提名熱點。


自2003年始,該評選活動已連續舉(ju) 辦12屆,逐步發展成為(wei) 在中國學術界具有良好聲譽和影響的品牌活動,對促進中國人文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提升中國學術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發揮了推動作用。


來自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上海市社會(hui) 科學界聯合會(hui)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高教學會(hui) 等機構的領導、學者以及期刊、媒體(ti) 代表共100餘(yu) 人參加發布會(hui) 。


(詳細報道見14版《理論周刊·學術》)


熱點1.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入選理由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研究一直是近幾年來學術界關(guan) 注的重大理論與(yu) 實踐問題。2014年的研討主要聚焦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上,相關(guan) 的研究大致從(cong) 以下幾方麵展開:⒈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內(nei) 涵解析,包括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如何體(ti) 現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屬性,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關(guan) 係,對“三個(ge) 倡導”具體(ti) 內(nei) 容的解讀,尤其注重其與(yu) 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念和資本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之間關(guan) 係的辨析。⒉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意義(yi) ,主要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中國夢提供價(jia) 值支撐;引領社會(hui) 思潮,支配整個(ge) 社會(hui) 領域的各種價(jia) 值規範;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精神保障等。⒊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路徑和機製,主要包括宣傳(chuan) 引導,特別強調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對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積極意義(yi) ;製度建設,強調將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教育滲透到各行各業(ye) 的規章製度中去;個(ge) 體(ti) 教育,特別強調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探索新媒體(ti) 教育手段的運用,和符合青少年思維方式的教學方法。

 

● 專(zhuan) 家點評

 

2014年圍繞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發表了許多有分量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產(chan) 生了巨大的社會(hui) 反響。但從(cong) 總體(ti) 上看,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研究,還處於(yu) 需要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的階段,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學界應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研究優(you) 勢,堅持理論與(yu) 實踐、傳(chuan) 統與(yu) 現實相結合,依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實踐的客觀需求,深入挖掘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所蘊涵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積極借鑒國外優(you) 秀文明成果,科學揭示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基本理念的本質訴求,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提供基本遵循和具體(ti) 要求。這是深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研究亟待解決(jue) 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課題。

 

(點評人吳潛濤,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熱點2.依法治國與(yu) 國家治理現代化

 

入選理由 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wei) 改革的總目標,十八屆四中全會(hui) 對全麵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大部署。2014年,圍繞依法治國與(yu) 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的學術探討與(yu) 研究成為(wei) 熱點,學者們(men) 發表了大量文章,其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ge) 層麵:⒈對“治理”理論的學術史梳理和內(nei) 涵解讀,強調治理主體(ti) 上的多元參與(yu) ,治理機製的法治化,治理理念的理性化,治理對象的公共性等。⒉關(guan) 於(yu) “國家治理”的內(nei) 涵,對此學術研究有不同的側(ce) 重,一種強調社會(hui) 的作用即社會(hui) 自主性的治理;一種強調國家的作用即國家主導下的治理;更多學者指出,作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國家治理說到底是國家主導下的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協商與(yu) 合作。⒊國家治理現代化包括國家治理體(ti) 係現代化與(yu) 治理能力現代化兩(liang) 個(ge) 方麵內(nei) 容。前者指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後者指製度執行能力,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⒋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與(yu) 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保障:強調依法治國就是要實現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民有序參與(yu) 立法、建設法治文化;研究依法治國與(yu) 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的辯證統一關(guan) 係;突出“依憲治國”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作用。

 

● 專(zhuan) 家點評

 

依法治國與(yu) 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深度關(guan) 注。一方麵,依法治國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國家治理體(ti) 係的必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麵,依法治國的問題,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法學領域的問題,更是一個(ge) 政治學領域的問題,也是經濟學、社會(hui) 學、公共管理學等其他相關(guan) 學科需要給予高度關(guan) 注的問題。在當下以及未來的一段時間內(nei) ,與(yu) 依法治國有關(guan) 的一係列問題,如法治與(yu) 人治、法治與(yu) 德治、民主與(yu) 法治等等,都有可能形成一些新的研究熱點。

 

(點評人桑玉成,上海市社會(hui) 科學界聯合會(hui) 教授)

 

熱點3.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學解讀

 

入選理由 儒家傳(chuan) 統對今日中國之製度設計有哪些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對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學解讀成為(wei) 2014年學術界的一個(ge) 研究熱點。目前國內(nei)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ge) 方麵:⒈對儒家政治哲學的構建,這方麵的研究主要圍繞儒家政治哲學的特質、使命、概念和方法等主題展開。⒉對儒家政治倫(lun) 理思想的闡釋,對儒家政治倫(lun) 理化與(yu) 倫(lun) 理政治化的互動以及“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尊賢任能”“廉政勤政”等理念進行了深入探討。⒊對儒家經典進行政治哲學的詮釋,這方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尚書(shu) 》《春秋》等經典文本中的政治思想進行深度挖掘。⒋對曆代思想家的學說、觀點進行政治哲學的解析,這方麵的研究主要是對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人政治思想的關(guan) 注和評析。⒌對儒家思想與(yu) 理想政治形態及社會(hui) 治理關(guan) 係的探討,這方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現代意義(yi) 、儒家思想與(yu) 國際秩序的構建關(guan) 係上。

 

● 專(zhuan) 家點評

 

當前,挖掘儒家思想理論的創新成果與(yu) 麵對當代問題的實際需要相比,顯得非常不足和薄弱,尤其是在儒家基本義(yi) 理和社會(hui) 科學及社會(hui) 政策結合方麵。這有待於(yu) 學術界持續不懈地努力。儒家政治哲學研究的開展,在儒家思想理論創新方麵帶了個(ge) 好頭,但仍需要在中國政治哲學史的開掘和當代儒家政治哲學理論建構兩(liang) 方麵做更多的研究投入。期待儒家政治哲學的研究為(wei) 解決(jue) 當代廣義(yi) 社會(hui) 政治領域的問題提供更多的曆史與(yu) 哲學智慧。

 

(點評人彭永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熱點4.微時代的文化傳(chuan) 播與(yu) 話語表達

 

入選理由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發展,我們(men) 進入了一個(ge) 以微博、微信為(wei) 代表的雙向互動的微時代。傳(chuan) 播方式的變革促發了人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精神狀況等的轉型,其後果與(yu) 走向引起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guan) 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層麵,尤其是以“微”為(wei) 特色的文化傳(chuan) 播和話語表達。⒈對表征微時代特征的碎片化生活方式和“微文化”進行歸納與(yu) 闡釋。學者們(men) 普遍認為(wei) ,基於(yu) 互聯網文化的微時代,人們(men) 的交往、工作、娛樂(le) 都呈現出有碎片化狀態的趨勢,也呈現出跨階層、跨地域、跨平台等特征,而網絡時代的快節奏和即時性醞釀了“微文化”的產(chan) 生,文化產(chan) 品和文化消費變得便捷、多樣化。⒉關(guan) 注微時代的文化傳(chuan) 播和話語表達機製。有學者從(cong) 作為(wei) 微文化載體(ti) 的機器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變革以及網絡文化的生產(chan) 來探討微時代文化傳(chuan) 播的邏輯,指出多元話語和差異表達開始越來越多地占據公共文化空間,而媒介話語表達機製也正在走向“微主體(ti) 化”“無地方化”和“強社交化”。⒊反思微時代文化傳(chuan) 播和話語表達背後的精神與(yu) 社會(hui) 問題。學者們(men) 在看到微文化積極的一麵的同時,也指出其喧囂浮躁、疏離虛無、自我懷疑乃至自我消解的時代症候,需要人們(men) 對此種文化現象保持一份警惕。

 

● 專(zhuan) 家點評

 

今天,“微”已經成為(wei) 理解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一個(ge) 關(guan) 鍵詞。以移動互聯網為(wei) 技術基礎的新傳(chuan) 播方式,即微傳(chuan) 播,不僅(jin) 改變了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時也帶來了國家治理、社會(hui) 治理的一係列新課題。因此,這個(ge) 選題不但具有很高的學術價(jia) 值,同時也與(yu)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guan) ,對它的思考和深入研究也有助於(yu) 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一個(ge) 接地氣的、紮根於(yu) 現實生活的真正的前沿問題。

 

(點評人陶東(dong) 風,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熱點5.中國經濟新常態與(yu) 國家發展戰略轉型

 

入選理由 2014年,雖然世界經濟走出了經濟危機,但增長乏力,不平衡沒有消除,產(chan) 業(ye) 創新仍待探索。從(cong) 中國自身發展進程而言,自從(cong) 2012年GDP規模超過日本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以後,由大求強的戰略目標曆史地提上了議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yu) 效益成為(wei) 核心主題。學界對新常態的研究涵蓋了多方麵的主題,包括如何看待增長率的下降,如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增長模式,如何實現國民經濟三次產(chan) 業(ye) 的結構升級,如何提高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拉動作用,如何使投資在增長中繼續發揮關(guan) 鍵作用,如何培育新的比較優(you) 勢繼續發揮出口對增長的支撐作用,如何形成產(chan) 業(ye) 組織新特征,如何使經濟增長從(cong) 依靠要素成本優(you) 勢轉向依靠人力資本質量與(yu) 技術進步,如何形成統一透明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如何推動低碳型發展方式,如何化解因增長率下降而顯現的各種潛在風險,如何從(cong) 刺激性政策調控轉變為(wei) 市場決(jue) 定資源配置和更科學的宏觀調控,等等。這些主題構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研究的豐(feng) 富內(nei) 涵。

 

● 專(zhuan) 家點評

 

由於(yu)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ge) 新階段,以新常態思維探索發展轉型的主題是必要的。在2014年11月北京APEC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同誌係統論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增長、新結構、新動力與(yu) 新風險。在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又全麵分析了新常態的九大特征,並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認識國內(nei) 外經濟新常態曆史性變化的內(nei) 涵,形成適應新常態發展所需要的戰略與(yu) 政策,並在新常態發展中贏得主動,成為(wei) 中國經濟學界的中心議題。

 

(點評人張幼文,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熱點6.中國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創新

 

入選理由 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首次用“社會(hui) 治理”來代替“社會(hui) 管理”(“社會(hui) 管理”的提法從(cong) 十六大報告開始至十八大報告一直沿用),僅(jin) 一字之差,卻具有重大意義(yi) 。與(yu) 社會(hui) 管理相比,社會(hui) 治理更強調主體(ti) 多元、關(guan) 係平等、方式靈活以及手段綜合。中國的社會(hui) 治理創新有別於(yu) 西方,具有自身的理論特質和實踐模式。當前,社會(hui) 開放性所帶來的全球風險、社會(hui) 危機以及新型社會(hui) 治理力量的興(xing) 起,迫切需要中國創新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予以回應。對“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創新”的理論意涵、現實路徑進行深入探討,將有助於(yu) 充分化解社會(hui) 矛盾、實現社會(hui) 公正、激發社會(hui) 活力、促進社會(hui) 和諧。2014年有關(guan) “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創新”的研究情況大致如下:⒈從(cong) 中國治理文化的特殊性、治理情境的複雜性以及治理內(nei) 容的內(nei) 生性等維度,揭示中國社會(hui) 治理的本土特質。⒉對社會(hui) 治理方式、製度、體(ti) 係的宏觀論述。涉及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創新的主體(ti) 關(guan) 係及能力、關(guan) 鍵環節、核心議題、基本依據、實踐路徑等方麵,深刻剖析了“一主多元”“社會(hui) 協同”“源頭治理”“依法治理”“基層自治”“社會(hui) 共治”“服務型政府建設”等社會(hui) 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和基本路徑。⒊將社會(hui) 治理的思維應用於(yu) 相對微觀的領域和實際操作層麵,發掘在網絡社會(hui) 、城市/農(nong) 村社區、社會(hui) 工作實務、企業(ye) 勞動關(guan) 係、突發公共事件等具體(ti) 情境中,社會(hui) 治理理念的實現機製,以及其中蘊含的新特點、新價(jia) 值,使中國社會(hui) 治理創新的理論更加深入和豐(feng) 富。

 

● 專(zhuan) 家點評

 

2014年是全麵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創新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機製的重要節點。鑒於(yu) 此,各個(ge) 學科都從(cong) 其獨特的視角關(guan) 注、解讀和研究中國式社會(hui) 治理理論體(ti) 係及其應用價(jia) 值。麵對中國社會(hui) 結構和社會(hui) 組織形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新形勢,社會(hui) 學學界則以社會(hui) 學的話語體(ti) 係,從(cong) 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麵重點論述了創新中國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機製對於(yu) 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理論意義(yi) 和現實作用。不過,迄今,中國社會(hui) 治理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還僅(jin) 僅(jin) 處於(yu) 起步階段,下一步有待於(yu) 拓展和深入研究的命題還很多,包括提升社會(hui) 治理科學化水平與(yu) 依法治國的內(nei) 在關(guan) 係研究;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的理論基礎、基本內(nei) 容與(yu) 現實路徑研究;社會(hui) 規範在社會(hui) 治理法治化中的定位與(yu) 作用研究;等等。

 

(點評人陸傑華,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教授)

 

熱點7.甲午戰爭(zheng) 與(yu) 東(dong) 亞(ya) 曆史進程

 

入選理由 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zheng) ,對中國和東(dong) 亞(ya) 曆史產(chan) 生了深刻的影響。研究甲午戰爭(zheng) ,有利於(yu) 深入了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變革,也有利於(yu) 明晰日本曆史的轉折和東(dong) 亞(ya) 曆史進程的演變,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yi) 。目前研究情況大致如下:⒈甲午戰爭(zheng) 爆發前的形勢研究。學者們(men) 分析了甲午戰爭(zheng) 爆發時的世界局勢,中國國內(nei) 政治體(ti) 製落後,中國和藩屬國朝貢體(ti) 係的變化,日本資本主義(yi) 發展和戰略戰備計劃等形勢,論證了甲午戰爭(zheng) 爆發的必然性,駁斥了甲午戰爭(zheng) 突發論。⒉甲午戰爭(zheng) 軍(jun) 事情況研究。涉及甲午戰爭(zheng) 中中日軍(jun) 事力量、戰略、戰術的比較,清朝陸海軍(jun) 的評價(jia) ,甲午戰爭(zheng) 的情報問題。總結了甲午戰爭(zheng) 失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jun) 事原因。⒊甲午戰爭(zheng) 對中國的影響。學者們(men) 著重分析了甲午戰爭(zheng) 對近代中國國力、政治體(ti) 製、經濟形勢、思想文化等的衝(chong) 擊和長遠影響。麵對新形勢,總結戰爭(zheng) 經驗、吸取教訓尤為(wei) 重要,諸如發展國力、杜絕腐敗、實現強國夢想,避免戰爭(zheng) ,減少戰爭(zheng) 帶來的人類災難等等,學者們(men) 進行了不同的思考。⒋甲午戰爭(zheng) 對東(dong) 亞(ya) 曆史進程的影響。甲午戰爭(zheng) 使中朝宗藩關(guan) 係終結,日本的經濟實力、軍(jun) 事實力空前膨脹,心理基礎、意識形態、對世界的認識發生重大改變,歐美和日本等在華勢力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日俄爭(zheng) 奪朝鮮,中朝兩(liang) 國民族危機空前嚴(yan) 重。

 

● 專(zhuan) 家點評

 

1894年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戰爭(zheng) ,對中國以及東(dong) 亞(ya) 曆史進程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的戰敗和《馬關(guan) 條約》的簽訂,使自1840年鴉片戰爭(zheng) 後開始的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進一步加深。戰爭(zheng) 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正是以甲午戰爭(zheng) 為(wei) 契機,孫中山發起成立“興(xing) 中會(hui) ”,提出了“振興(xing) 中華”的口號,康有為(wei) 、梁啟超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從(cong) 此,中國人民的救亡圖存、謀求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進入了一個(ge) 新的曆史時期。與(yu) 此同時,日本借助甲午戰爭(zheng) 的勝利,尤其是向中國掠奪的巨額賠款,迅速走向了向外侵略擴張的軍(jun) 國主義(yi) 道路,並取代西方殖民者成為(wei) 中國和東(dong) 亞(ya) 各國人民最凶惡的敵人,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銘記曆史,才能麵向未來,更加珍惜世界和平。

 

(點評人鄭大華,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熱點8.老齡化背景下的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優(you) 化

 

入選理由 在養(yang) 老保障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主要以資金製度為(wei) 研究對象,而對服務機製探討不夠充分。在當前養(yang) 老保障資金製度建設已取得較大進展的同時,如何在老齡化背景下,通過優(you) 化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來增強養(yang) 老資源的可及性成為(wei) 學界的重要議題。研究議題主要包括:⒈澄清對養(yang) 老服務的認識誤區。基於(yu) 實地調研,學者們(men) 主要澄清了“將居家養(yang) 老等同於(yu) 家庭養(yang) 老”“將社區養(yang) 老等同於(yu) 機構養(yang) 老”“將機構養(yang) 老等同於(yu) 市場化養(yang) 老”等誤區;⒉考察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建設的國際經驗和教訓。重點總結了美國、英國、德國、瑞典、荷蘭(lan) 、加拿大等國家養(yang) 老服務構建的經驗與(yu) 教訓。⒊完善養(yang) 老服務結構體(ti) 係。重點探討了三類養(yang) 老服務方式的功能定位、互動配合、協同推進等內(nei) 容。⒋優(you) 化養(yang) 老服務責任體(ti) 係。以傳(chuan) 統“孝道”文化為(wei) 基礎,著眼於(yu) 政府、社會(hui) 、國民個(ge) 人等主體(ti) 在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改革與(yu) 發展中的責任分割,具體(ti) 勾勒了政府財政、社會(hui) 組織、民間資本、家庭與(yu) 個(ge) 人的責任內(nei) 容、承責路徑和方式。

 

● 專(zhuan) 家點評

 

老齡化形勢嚴(yan) 峻,養(yang) 老服務需求巨大,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建設任務緊迫而繁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界以高度的社會(hui) 責任感集中且深入地研究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的建設及其優(you) 化,碩果累累,成績斐然;而且其中的不少研究成果已經在養(yang) 老服務的實踐中得到轉化。當然,這一研究還有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間。特別是需要開闊視野,將養(yang) 老服務放到更廣闊的背景下予以研究。如聯係養(yang) 老保險製度改革探究資金與(yu) 服務的關(guan) 係,在全麵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研究有助於(yu) 養(yang) 老服務發展的配套政策和多部門合力機製,借助互聯網、物聯網的迅猛發展來建設並優(you) 化養(yang) 老服務網絡體(ti) 係,按照依法治國的理念明晰養(yang) 老服務責任體(ti) 係,等等。我們(men) 期待著養(yang) 老服務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齊頭並進、相得益彰。

 

(點評人童星,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熱點9.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招生考試製度的理性探究

 

入選理由 以高考和中考為(wei) 代表的學校招生考試製度,不僅(jin) 關(guan) 涉社會(hui) 公正和教育公平,而且對基礎教育各階段的教育質量、對社會(hui) 人才選拔和個(ge) 體(ti) 成長產(chan) 生極大影響,因而既是受公眾(zhong) 持續關(guan) 注的社會(hui) 熱點,又是學界十分重視的教育理論、教育實踐與(yu) 教育政策研究的學術交匯點。學者們(men) 基於(yu) 以往的實踐變革和理論探究,在2014年聚焦如下幾個(ge) 方麵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究:⒈在繼續探討招生考試製度之社會(hui) 功能的同時,更加強調招考製度改革的育人價(jia) 值,更加關(guan) 注其對學生成長、人才培養(yang) 和選拔的導向與(yu) 激勵。除了強調國家的政策性推動外,還強調高校招生考試的自主權和學生的自主選擇。依此破解招考難題,才能更好地將萬(wan) 千學子爭(zheng) 過的“獨木橋”變成合理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學習(xi) 、維護公平公正的“立交橋”。⒉反思自主招生與(yu) 異地高考政策,借鑒曆史經驗和國外人才選拔方式,提出高校要引入多元化的評價(jia) 、選拔和錄取機製,實現高中學業(ye) 水平考試、大學招生錄取與(yu) 綜合素質評價(jia) 的“三位一體(ti) ”,並建構理論模型為(wei) 政策實踐提供有效路徑。⒊針對生源渠道差異(尤其是基礎教育質量差異)和名額分配製度(如分省定額製)等的利弊及其原因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學者們(men) 提出了嚴(yan) 控部屬高校屬地招生計劃比例,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的錄取率,增加農(nong) 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人數,或在遵循國家利益最大化、兼顧考試公平與(yu) 區域公平以及生源多樣化等原則的基礎上,采取分層調控的辦法。⒋針對考試科目能否選擇、考試能否一年多次、文理是否分科、是否加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是否減少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等具體(ti) 問題展開學理探索。

 

● 專(zhuan) 家點評

 

作為(wei) 連接基礎教育與(yu) 高等教育的關(guan) 鍵環節,人們(men) 常用“牽一發而動全身”來形容高考改革的敏感和複雜。以高考為(wei) 核心的考試招生製度,對提升文化教育水準、維護教育公平和社會(hui) 穩定、促進社會(hui) 階層流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改革不僅(jin) 一直是教育界關(guan) 注的熱點,而且經常成為(wei) 全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焦點。2014年9月國務院出台《關(guan) 於(yu) 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更是有充分理由將招生考試製度改革作為(wei) 2014年中國十大學術熱點之一。這次改革是恢複高考37年來最全麵最係統的改革,是教育綜合改革中最重要最複雜的改革。對於(yu) 高考這麽(me) 一項影響重大、萬(wan) 眾(zhong) 矚目的重要製度,2014年是一個(ge) 轉折點,以往新聞報道多、理論研究相對較少,一般議論多、深入分析相對較少,零星探討多、係統研究相對較少這種“三多三少”的局麵開始改變。

 

(點評人劉海峰,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教授)

 

熱點10.邊疆民族問題研究

 

入選理由 邊疆民族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關(guan) 係到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近年來,隨著國際形勢與(yu) 中國區域經濟政治地位發展的變化,邊疆民族問題越來越成為(wei) 社會(hui) 熱點,在學術界也引起廣泛爭(zheng) 論。關(guan) 於(yu) 邊疆民族問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ge) 方麵:⒈從(cong) 理論層麵深刻闡述了邊疆、民族、民族關(guan) 係等基本概念的內(nei) 涵,在此基礎上探索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知識範式與(yu) 理論模式,為(wei) 國家解決(jue) 邊疆民族問題提供智力支持;⒉從(cong) 曆史的角度,主要是從(cong) 邊疆地區社會(hui) 史及國家曆史觀的角度係統梳理了邊疆問題的曆史脈絡以及過去曆朝各代的邊疆政策實踐;⒊從(cong) 現實的角度,從(cong) 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與(yu) 生態等多方麵,觀察邊疆地區民族問題的現狀,總結有益的地方經驗,並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⒋跨學科的參與(yu) ,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已不再局限於(yu) 民族學,史學、人類學、社會(hui) 學、國際關(guan) 係研究、政治學等學科,都從(cong) 不同維度呈現這個(ge) 問題,為(wei) 邊疆問題的學術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帶來了新的觀點與(yu) 見解,從(cong) 而深化了對於(yu) 邊疆民族問題的學術理解與(yu) 解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邊疆民族問題研究的引導性作用。

 

● 專(zhuan) 家點評

 

解讀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規律與(yu) 曆代治理邊疆的成敗得失,闡明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必然性與(yu) 合理性,並為(wei) 民族團結提供學理依據,為(wei) 解決(jue) 邊疆社會(hui) 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凸現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凡此種種,均呼喚著新的邊疆研究範式的登場。本年度的邊疆民族問題研究既是對邊疆現實情勢的回應,也是對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的深化及再開拓。

 

(點評人於(yu) 逢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邊疆研究所研究員)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