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東海】仁本主義世界觀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5-01-12 11:35:20
標簽: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仁本主義(yi) 世界觀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

           西曆2015年1月12日


 

一、概要

二、世界觀:乾元第一性

三、生命觀:良知第一性

四、政治觀:太極和皇極

五、天道良知信仰

六、物質和意識

七、唯物唯心批判

 

一、概要

 

文明的背景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基礎是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三觀的源頭是世界觀。世界觀是對世界的看法,核心是宇宙本體(ti) 即“第一性”問題。

 

各種比較成熟的思想文化係統,都有其世界觀依據或背景。世界觀決(jue) 定著道德的素質、文化的品質和文明的特色。考察判斷一種學說的品質優(you) 劣,最重要的根據是它的世界觀。世界觀錯誤,其學說必然低劣。

 

儒家世界觀與(yu) 中國百家和西方諸子都不同。儒學內(nei) 可以成就聖德,外可以建設王道,就是因為(wei) 世界觀特別中正。

 

唯物主義(yi) 主張物質第一性,為(wei) 物本主義(yi) 世界觀;基督教以神為(wei) 本,其神具有創世造人的功能,為(wei) 神本主義(yi) 世界觀;佛教以佛為(wei) 本,為(wei) 佛本主義(yi) 世界觀;道家以太極為(wei) 本,為(wei) 太極主義(yi) 世界觀。儒家以仁為(wei) 本,為(wei) 仁本主義(yi) 世界觀。

 

仁,內(nei) 聖外王,形上形下,一以貫之,於(yu) 個(ge) 體(ti) 為(wei) 仁性或聖德,於(yu) 政治為(wei) 仁政和王道;於(yu) 生命為(wei) 本性,即“性與(yu) 天道”和“天命之謂性”的性;於(yu) 人身為(wei) 本心,即“十六字心傳(chuan) ”的道心,王陽明的良知。仁本主義(yi) 也可稱為(wei) 良知主義(yi) 。

 

仁於(yu) 宇宙為(wei) 本體(ti) ,即道體(ti) ,儒家經典中天、道、天道等概念,常常指的也是道體(ti) ,《尚書(shu) 》中的昊天上帝是道體(ti) 的形象化人格化描述。《禮記》“必本於(yu) 太一”的太一,《易經》“大哉乾元”的乾元《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的道,“天行健”的天,“易有太極”的太極,與(yu) 乾元同義(yi) 。仁本主義(yi) 也可稱為(wei) 乾元主義(yi) 。

 

仁本主義(yi) 世界觀有三大核心概念:乾元(仁之形而上)、物質和意識;兩(liang) 大規律:仁本主義(yi) 一元論,乾元、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guan) 係的原理。

 

乾元為(wei) 宇宙的本體(ti) ,世界的本源,易經之易有不易、變易、簡易三義(yi) ,講的就是乾元的特征。隻知變易,不知不易,是斷見;隻知不易,不知變易,是常見,都屬於(yu) 偏見。儒學的中正,體(ti) 現在對變易和不易的正確認知上。

 

《係辭下》說:“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動是變易,“貞夫一”是不易,一是簡易。“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確然,示人簡矣。”這是簡易。乾元是三合一,是變易、不易和簡易的圓滿統一。

 

乾元涵蓋坤元,陰陽合一、剛柔合一、動靜合一。《係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未分為(wei) 乾元太極,太極既分為(wei) 陰陽二儀(yi) 。“剛柔者,立本者也。”陽剛陰柔都是立本的,本即乾元;“夫乾,其靜也專(zhuan) ,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坤元側(ce) 重於(yu) 靜,但也有一定的“生動性”,所以說:“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慣性維護平衡與(yu) 作用造成變化成了物質最基本屬性的矛盾,這一對矛盾的統一,正源於(yu) 道體(ti) 陰陽、剛柔、動靜的矛盾統一。

 

同時,乾元以陽剛健動為(wei) 主,“天行健”,天性健動不已,生生不息。物質主動,原因在此。運動是物質第一屬性,運動是絕對的;物質有保持原有平衡狀態的屬性(慣性),而運動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又時刻破壞著平衡,故靜止是相對的。

 

物質從(cong) 無機物到有機物到多分子體(ti) 係的轉化,從(cong) 多分子體(ti) 係到原始生命的演化,從(cong) 原始生命到動植物到人類的進化,其根源就是乾元。乾元為(wei) 萬(wan) 物之本,是宇宙萬(wan) 物的存在條件和來源。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大至星體(ti) 小至粒子,時時刻刻都是前後相續、刹那變異的;時時刻刻都是大小相通、生滅相續的。其中沒有意識存在的,為(wei) 物質;有意識存在的,為(wei) 生命體(ti) 。

 

意識是思維工具及思維活動所產(chan) 生的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意識的背景是道體(ti) 乾元(即道心良知),意識的工具是第六識,涵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識。道心是無善無惡的“心之體(ti) ”,通過六識發動,就會(hui) 產(chan) 生意識和善惡了。意識是乾元借助肉體(ti) 而現的高級現象,就像種子借用樹木開出花朵一樣。她隨著生命的誕生而誕生,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健全,而具備思維的自覺性。

 

因意識很容易受物質影響,故人會(hui) 物化,意識會(hui) 惡化。《禮記》說:“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但良知才是決(jue) 定性的,故“人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唯物論者不知道物質和意識都受到良知的“決(jue) 定”。

 

乾元主義(yi) 一元論: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世界是乾元的世界,世界的統一性在於(yu) 它的乾元性即仁性,世界的統一是多樣性的統一。方法論上,承認世界本源是乾元,堅持乾元主義(yi) ,反對唯物主義(yi) 和唯心主義(yi) 。

 

乾元是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都是派生的。乾元是本質,生生不息地變易出宇宙萬(wan) 物,但本身是永恒的。物質和意識都是現象,即本質所現之象,宇宙萬(wan) 物包括肉體(ti) 身意識心都屬於(yu) 現象。現象都是無常的,生命有生老病死,萬(wan) 物有生住異滅,宇宙有成住壞空,沒有任何東(dong) 西能夠永遠不變。

 

本質決(jue) 定現象。乾元第一性,物質意識第二性,在產(chan) 生的順序上,物質先來,意識後到。在堅持乾元第一性的前提下,承認肉體(ti)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chan) 物,意識對物質有依賴性。故《禮記·樂(le) 記篇》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yu) 物而動。”

 

二、世界觀:乾元第一性

 

《易經乾卦》《彖》曰:

 

“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乃統天。雲(yun) 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wan) 國鹹寧。”

 

這段話是對仁本主義(yi) 世界觀的最好說明。“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乃統天”。明確指出乾元是第一性的。萬(wan) 物資始,乾元是萬(wan) 物所依據的原始資本,也是宇宙的統帥,“統天”的天指自然之天,即宇宙。

 

“雲(yun) 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這是乾元生生不息地造化萬(wan) 物的形象描述,行施品流,都有生發創造義(yi) 。大明指乾元造物、即宇宙大爆炸時發出的偉(wei) 大的光明,六位指天地四時。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乾元道體(ti) 流行變化,賦予萬(wan) 物各自的性命。天所賦予為(wei) 命,物所秉受為(wei) 性,性命一致。乾元恒常不易,變化不已,無所不利,所以能維持陰陽變化的整體(ti) 平衡諧調,萬(wan) 物秉受其性,各得其命,各得其宜。

 

“首出庶物,萬(wan) 國鹹寧。”宇宙萬(wan) 物在乾元這個(ge) 首領的“一元化領導”之下,自由自在,任性成長,多元共存,一片和諧。一元與(yu) 多元、一維與(yu) 多維獲得完美統一。

 

乾元陰陽合一,動靜一如。“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者,立本者也。”陽剛陰柔不二,都是“立本”的,本即乾元。《係辭上》說:“易無思也,無為(wei) 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yu) 於(yu) 此。”這段話是對道體(ti) 動靜一如特征的最好闡述。無思無為(wei) ,寂然不動,靜也;感而遂通,動也,生生不息新新不已也。明朝張振淵說:“此遂字已含有神字意,非精變之外別有神。”

 

清李光地編纂的《周易折中》在《係辭》的這段話下加案語說:“‘遂通天下之故’,即上文的‘遂知來物’,‘遂成天地之文’,而此謂之至神者,以其皆感通於(yu) 寂然不動之中,其知來物非出於(yu) 思,其成文定象非出於(yu) 為(wei) 也。神不在精變之外,其即精變之自然而然者歟。”

 

“非精變之外別有神”,“神不在精變之外”,可以理解為(wei) ,非“變易”之外別有“不易”,還可以理解為(wei) ,非現象之外別有道體(ti) ,道不在現象之外、宇宙之外。

 

或說:“健動則必有動之因,必有動之緣,無有因緣則無所動。”此言適用於(yu) 在現象界,不適用於(yu) 道境界。道體(ti) 的健動之因就在道體(ti) 之中,好有一比,宇宙大爆炸的動力就在奇點之內(nei) 。蓋道境界無不為(wei) 而無為(wei) ,“其成文定象非出於(yu) 為(wei) 也”,生而無因,動而無緣,至神不測,不可思議。

 

“易有太極,是生兩(liang) 儀(yi) ”,“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夫乾,天下至健,德行恒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係辭》中這些經典句都是對道體(ti) “生動性”的指認。不僅(jin) 乾元,以靜為(wei) 主的坤元也含有健動性。《係辭》說:“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健動的特征貫穿乾坤二元。

 

《孔子家語》載,公(哀公)曰:“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曰:“貴其不已也,如日月東(dong) 西相從(cong) 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是天道也。無為(wei) 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這段話與(yu) 易理一以貫之。

 

乾元非物質非意識,本來無一物,可以說她空無,但又不能理解為(wei) 什麽(me) 都沒有,因為(wei) 其空無中蘊涵著宇宙全部信息,可以“爆炸”出整個(ge) 宇宙,可以“生生”出無數無量的物質和意識來。

 

或說:“現在的科學及量子力學方麵與(yu) 佛法中部分說法相互印證。”答:科學及量子力學同樣可以與(yu) 儒學相互印證。道體(ti) 虛靜而生生不息,空寂而新新不已。“天行健”,“生生之為(wei) 易”,說的就是道體(ti) 的第一特征。萬(wan) 物之母,能量之母,當然是健動生生的。“奇點”之想盡管粗糙,百尺竿頭隻差一步了。

 

熊十力先生仿佛教以《大般若》為(wei) 群經之王諸佛之母,也以《易經》為(wei) 群經之王和諸子百家之母。《易經》談本體(ti) ,形上形下內(nei) 聖外王一體(ti) 同仁,“空寂而有生化之神,虛靜而含剛健之德”,與(yu) 佛道兩(liang) 家有異。

 

說乾元不能不說及坤元。

 

《係辭》說:“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元主管宇宙的啟動,坤元負責萬(wan) 物的造作。知是主管義(yi) ,如知縣知府,乾元知宇宙萬(wan) 物,是宇宙最高主管。作是造作義(yi) ,坤元負責萬(wan) 物的生成。乾坤都是萬(wan) 物的創造者,乾元側(ce) 重於(yu) 創,開創,開辟;坤元側(ce) 重於(yu) 造,製造。乾坤統於(yu) 乾元,沒有乾就沒有坤沒有一切。

 

《係辭》又說:“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成就宇宙萬(wan) 象,是乾元的作用;效法乾元精神,是坤元的品性。乾統帥坤,地順承天,故地道亦有“生生”之大德。成象和效法都是“變易”和“生生”的表現。明此理,就可以自強不息,“成位乎其中”,正確定位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圓滿人生價(jia) 值。

 

乾元與(yu) 坤元,不二而有別。有乾必有坤,乾坤不可割裂,不二也;乾主坤輔,乾可涵蓋坤,有別也。周易首乾,“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乃統天。”其次為(wei) 坤,“至哉坤元,萬(wan) 物資生乃順承天。”兩(liang) 句話就排定了乾坤的尊卑位序。乾元是萬(wan) 物的原始資本,是最高統帥;坤元是萬(wan) 物的母體(ti) ,居順承之位。乾主坤輔,乾尊坤卑。乾元第一,是宇宙萬(wan) 物之綱。

 

坤元是物質之元,乾元則是物質和精神、肉體(ti) 和意識一切現象之元。坤元也要依據乾元起作用,就像夫妻關(guan) 係,夫妻都是家長,丈夫是第一家長;又像中華文化,儒佛道都是主流,儒家是主流的主流。易經中雖然坤也稱元,並非二元論。歸根結底,坤從(cong) 屬於(yu) 乾。

 

對道體(ti) 的認識,儒道兩(liang) 家同中有異。

 

儒道兩(liang) 家都崇易經,都得乎道。儒家得乎乾元,是乾元主義(yi) ,代表人物為(wei) 孔孟;道家得乎坤元,是坤元主義(yi) ,代表人物為(wei) 老莊。

 

乾陽坤陰,相融互攝,同歸於(yu) 一,太極圖得矣,然美中不足,未能體(ti) 現乾元的主導性和第一性。蓋乾坤二元雖然相輔相成,並非完全平等的關(guan) 係。乾元可以涵蓋坤陰,坤元不能涵蓋乾陽。對此宇宙真相,非深於(yu) 易者不能全麵把握也。道家在這個(ge) 問題上就差了一點。

 

《係辭上》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乾坤二元,尊卑有別,然後萬(wan) 物才能各得其所,動靜有常,剛柔相濟。故《周易》首乾,乾性陽剛,富有剛健中正諸德;孔子法乾,取義(yi) 於(yu) 陽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黃帝歸藏易首坤,坤性陰柔,老子法坤,取義(yi) 於(yu) 陰柔。有人嘲笑道家之道是“陰之道”,不是沒有道理的。

 

獨陽不生,孤陰不長,孔子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故儒家陽中有陰,集陽剛陰柔諸美;道家陰中有陽,靜中有動,不乏陽剛之氣,坤卦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所以,說道家虛靜,也是相對而言。《老子二十五章》對本體(ti) 的描述有“周行而不殆”句,亦合《易經》“不易”和“性健”之旨。

 

但道家畢竟主乎陰柔,其本體(ti) 論畢竟偏於(yu) 虛靜和歸本虛靜,其經典更多的是對虛靜無為(wei) 的強調,人生唯重超脫,政治唯倡無為(wei) 。坤元不能涵蓋乾元,乾元則可以涵蓋坤元也。道家證得坤元之妙,得乎道體(ti) 之半,其高明在此,不足也在此。相比物本和神本世界觀,其真理性很高,相比仁本主義(yi) 又大為(wei) 遜色。

 

儒家乾坤並建,陰陽剛柔圓滿統一,畢竟高於(yu) 道家。佛道強調空寂和虛靜,殊不知,空寂的盡頭,是生生不息至誠無息;虛靜的盡頭,是維天之命於(yu) 穆不已。(《儒眼看老子》)

 

乾元是天道和天性。上達乾元,自然天性健動而剛柔相濟,必能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儒家最高明處在於(yu) 提綱挈領地抓住了乾綱,抓住了真理的整頭大象,得道之全體(ti) ,自然大用無窮,治心治身治家治國,無不適宜。《易傳(chuan) 》說裁成輔相,以左右民;《中庸》說盡己、盡人、盡物之性,讚天地之化育,與(yu) 天地參;張載說為(wei) 天地立心,都必須由此入手,都是道之大用。

 

道家得易經半部,得乎道體(ti) 之一端,抓住了大象的一半,亦自有其特長和妙處,然比較儒家而言,其載物之力就有限,立人達人成人成物的衝(chong) 動就有所不足。

 

三、生命觀:良知第一性

 

本體(ti) 即本性,宇宙本體(ti) 即生命本質。張載有句名言:“天地之塞吾其體(ti) ,天地之帥吾其性。”(《正蒙·乾稱》)充塞於(yu) 天地之間氣就是我的形體(ti) ,引領統帥天地萬(wan) 物的就是我的本性。天地之帥,宇宙萬(wan) 物的統帥,指的就是乾元。因此,仁本主義(yi) 世界觀即生命觀,乾元第一性即良知第一性。

 

仁,作為(wei) 德目之一,可以與(yu) 義(yi) 禮智信勇敬孝慈諸德並列;作為(wei) 眾(zhong) 德之本,則涵蓋儒家所有道德元素,統內(nei) 聖外王為(wei) 一;作為(wei) 形而上的道,則是心物一元的,於(yu) 宇宙係統而言為(wei) 乾元,是萬(wan) 物之母;於(yu) 生命係統而言為(wei) 良知,是肉體(ti) 和意識之母。

 

孟子的良知,說的是本性的作用,王陽明的良知則直指本性。王陽明說:“人孰無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賊蔽塞,不得發生耳。”不僅(jin) 此也,王陽明還進一步以良知說天道本體(ti) 。王陽明說:“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wei) 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wei) 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wei) 天地矣。”

 

可見王陽明是在本體(ti) 和本性雙重意義(yi) 上說良知的。良知是生命本性和宇宙本體(ti) ,即天性。天性不僅(jin) 潛在於(yu) 一切生命,也潛在於(yu) 草木瓦石之中,隻是因其它動物肌體(ti) 粗陋而不能顯發,草木瓦石更簡陋,天性桎梏其中,現不出生命之象來。

 

唯人類最靈,具四端,備諸善。《禮運》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又說:“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hui) ,五行之秀氣也。”《孝經》說:“天地之性人為(wei) 貴”。《尚書(shu) -泰誓》說:“惟天地,萬(wan) 物父母;惟人,萬(wan) 物之靈。”人類生命在萬(wan) 物中,特別靈妙。

 

張載說:“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開塞,所以有人物之別,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別。塞者牢不可開,厚者可以開而開之也難,薄者開之也易,開則達於(yu) 天道,與(yu) 聖人一。”(《性理拾遺》)這裏的就是指天性。

 

孟子不以良知說本性,並非不知,而是另有說法。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ang) 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這裏的心性就指本心本性,天指天道乾元。盡心可知性,知性則知天,本性即天命。

 

孟子說:“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矣。反身而誠,樂(le) 莫大焉。”(《孟子盡心上》)這裏的我,就是指道心和道體(ti) 。萬(wan) 物以道為(wei) 本,這才是“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的真義(yi)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反身而誠,“反”到自性深處,“反聞聞自性”,故樂(le) 在其中,至樂(le) 無窮。

 

良知也就是董仲舒所說的人元。董氏又增加了一元:人之元。他說:

 

“故元者為(wei) 萬(wan) 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雖生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yu) 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謂也。”(《春秋繁露》)

 

元即乾元,萬(wan) 物的本源;天字多義(yi) ,“天地”合言,天指自然之天。天氣指乾元之氣。天元本、天元命即天道和天命。元,就道體(ti) 而言謂之“天元本”,就生生化化流行不息而言謂之“天元命”,命有流行義(yi) 。

 

其實“人元”即“天元”即乾元。作為(wei) “人之元”的仁性良知,是天之所命。人之生雖後於(yu) 天,但與(yu) 天同本於(yu) “先天而天弗違”的乾元。天人合一就合在這個(ge) 元上。

 

宇宙萬(wan) 物是乾元的現象,乾元是宇宙萬(wan) 物的本質。在顯現出的宇宙萬(wan) 象之前,乾元就含藏著萬(wan) 物包括人類生命的信息了,這就是董氏“人之元在乎天地之前”的奧義(yi) 。乾元不滅,生生不息,宇宙有成住壞空,空而複成;良知不死,新新不已,人有生老病死,死而複生。

 

乾元開天辟地,良知(人之元)開我心之天,辟我身之地。良知是人的本來麵目和本質存在,是生命的主公和永遠的統帥。肉體(ti) 身和意識心都是良知所現之象。借用易經之言讚美之:大哉良知,生命資始乃統身。意思是說,偉(wei) 大的良知啊,你是生命的原始資本或者說最高依據,你統帥著人的身體(ti) 和心靈!

 

《易經》天地人三才並論,但隻說乾元坤元。《繁露》第一次提出“人之元”這個(ge) 概念,有助於(yu) 人們(men) 進一步解悟儒家的天人合一論。物質世界是坤元的現象,人類生命是人元的作用,坤元人元隻是方便說,統歸於(yu) 乾元。三元歸根結底是一元即乾元。

 

儒家的仁性良知、佛教的佛性真如,道家的太極道心,所指相同,都是指人之本性本質,隻是三家的理解認證同中有異,都證到了本性不滅,這是同;佛家側(ce) 重於(yu) 空寂,道家側(ce) 重於(yu) 虛靜,儒家側(ce) 重於(yu) 生生,這是異。

 

佛教小乘大乘之分,大乘又有始、終、頓、圓之別,說法各有不同,對佛性的講解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大同”:歸根結底終歸空寂。這也才能成就佛教為(wei) 出世法。儒家說:萬(wan) 法歸一,一歸萬(wan) 法;佛教隻能說萬(wan) 法歸一;儒家說天性健,佛教任何宗派不許在第一義(yi) 說說“佛性健”。

 

關(guan) 於(yu) 本性健動和生生的特征,儒家經典論之甚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天行即天性,與(yu) “地勢坤”的地勢相對,都是名詞。天之本性即人之本性。以是因此之意,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因為(wei) 天性健動的緣故。這句話將本體(ti) 論和本性論統一起來了。

 

《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篇是道德論,政治論,也是本體(ti) 論即本性論。詩曰:“維天之命,於(yu) 穆不已。於(yu) 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天即乾元,天命即乾元之命。“於(yu) 穆不已”是天命的特征。健動流行永無止息之時。孔穎達疏:“言天道轉運無極止時也。”天道運行不息,文王之德上配天道,所以偉(wei) 大純正,同樣至誠無息,自強不息。

 

《中庸》引用了這句詩:“詩雲(yun) :維天之命,於(yu) 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wei) 天也。於(yu) 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wei) 文也,純亦不已。”朱熹《集注》說:“於(yu) ,歎辭。穆,深遠也。不顯,猶言豈不顯也。純,純一不雜也。引此以明至誠無息之意。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純於(yu) 天道,亦不已。純則無二無雜,不已則無間斷先後。”

 

不僅(jin) 文王,曆代聖王都是與(yu) 天合德的。《論語》說:“唯天為(wei) 大,惟堯則之。”堯之所以為(wei) 堯在此;《莊子·天道》說:“舜曰:天德而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yun) 行而雨施矣。”舜之所以為(wei) 舜在此。

 

四、政治觀:太極和皇極

 

《乾文言》說:“夫大人者,與(yu) 天地合其德,與(yu) 日月合其明,與(yu) 四時合其序,與(yu) 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大人指聖人而有位者。大人之所以“四合”並且“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是因為(wei) 人之元(良知)合乎天之元(乾元),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就將良製仁政、良知仁性與(yu) 乾元天道統一起來,將世界觀、生命觀和政治論統一起來了。

 

天道與(yu) 政治統一,即太極和皇極合一。

 

乾元即太極。《易傳(chuan) ·係辭上》的“易有太極,是生兩(liang) 儀(yi) ,兩(liang) 儀(yi)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亦稱為(wei) 太一。孔穎達在《禮記·月令》疏雲(yun) :“《老子》講道生一,與(yu) 易之太極,禮之太一,其義(yi) 不殊,皆為(wei) 氣形之始也。”

 

太極是天道,於(yu) 人類稱人極,於(yu) 政治稱皇極。太極是宇宙中道,人極是人類中道,皇極是政治中道,三者完全一致,因角度不同,側(ce) 重不同,故名稱不同。

 

聖人立人極。朱熹說:“聖人作易以立人極。”(《朱子語類》)周敦頤說:“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yi) 而主靜,立人極焉。”(《太極圖說》)人極即人道之極,立人極即定人道之極。

 

陸賈說:“先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圖畫乾坤,以定人道,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qin) ,君臣之義(yi) ,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新語》)董仲舒說:“《春秋》修本末之義(yi) ,達變故之應,通生死之誌,遂人道之極者也”。(《春秋繁露-玉杯》)

 

大人立皇極。《尚書(shu) ·洪範》說:“皇極,皇建其有極。”孔穎達疏:“皇,大也;極,中也。施政教,治下民,當使大得其中,無有邪僻。”極指中道,太極、皇極都是大中義(yi) 。所以對儒家來說,越極端越中正,獨尊儒術就是獨尊中道。

 

太極是天道,表天德,故不能言建;皇極是政道,人道之大者,故言建。皇是能建,極是所建。建之則有,不建則無。建就是建立,建極就是立極,為(wei) 民立極。《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wei) 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這就是建立之義(yi) ,也是天道和人道、太極和政治貫通一致的最好說明。

 

或說獨尊儒家是狹隘和獨裁。恰恰相反。獨尊儒家就是獨尊仁義(yi) ,獨尊中道,就像萬(wan) 物獨尊乾元一樣。以仁為(wei) 本,必然至誠不息大愛無疆,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允執厥中,必能擇善固執與(yu) 人為(wei) 善,和從(cong) 善如流海納百川。極端的仁義(yi) 是大仁大義(yi) ,極端的中道是大中至正。太極人極皇極焉有極端焉能狹隘哉?

 

政治中道就是王道。《洪範》說:“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dang) ,王道蕩蕩;無黨(dang) 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e) ,王道正直。”這是了王道特征的描述,不偏不倚,特別中正公平,實踐王道政治,建設太平盛世,是儒家萬(wan) 古不易的強烈追求和美好理想。

 

王道的製度模式是禮製。《禮記·禮運篇》說:“是故夫禮必本於(yu) 太一,分而為(wei) 天地,轉而為(wei) 陰陽,變而為(wei) 四時,列而為(wei) 鬼神”。《大戴禮記》也說:“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貴本之謂文,親(qin) 用之謂理,兩(liang) 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夫是之謂大隆。”(《大戴禮記-禮三本篇》)《荀子·禮論篇》也有同樣說法。

 

禮製以太一為(wei) 本,最終又回歸於(yu) 太一,這就將仁本主義(yi) 世界觀(本體(ti) 論)和政治論貫通起來了,為(wei) 世界觀決(jue) 定政治和製度文明提供了最好的經典依據。

 

曹魏青龍三年,魏明帝曹睿在京師洛陽修築宮室,以太極殿為(wei) 曹魏皇宮正殿,成為(wei) 國家政治活動中心,元旦大朝、新皇即位、大赦改元、政治決(jue) 策等重要國事活動都在太極殿內(nei) 進行,由此形成的太極殿製度,是禮製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認為(wei) ,現存的北京故宮太極殿和明清北京城建築布局均脫胎於(yu) 洛陽太極殿。太極殿的建築也從(cong) 側(ce) 麵說明了儒家文化中禮製和太極的密切關(guan) 係。

 

對這個(ge) 太極即太一,不僅(jin) 儒家,諸子百家也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太一又作泰壹、泰乙、太乙、大一、天一、天乙等等。《莊子》雜篇裏的《天下》、《徐無鬼》、《列禦寇》,《淮南子》的《精神》、《本經》、《主術》、《詮言》,《冠子》的《泰鴻》等篇論之甚夥(huo) ,在《鶡冠子》、《楚辭》、《淮南子》、《文子》、《呂氏春秋》、《禮記》、《大戴禮記》、《黃帝內(nei) 經》、《史記》、《漢書(shu) 》及漢代緯書(shu) 等古文獻中都有提及和闡說。太一在其中或指神名,或為(wei) 星名,即北極星,主要指道體(ti) 。

 

據《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說:“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太一在生成水和天地等等之後,“是故太一藏於(yu) 水,行於(yu) 時,周而或始,以己為(wei) 萬(wan) 物母;一缺一盈, 以己為(wei) 萬(wan) 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道也。”這裏的太一就是本體(ti) 論概念。

 

本體(ti) 論和政治論統一,是儒家經典的一大特色。仁者愛人這句話,就將仁本主義(yi) 世界觀生命觀和政治觀統一起來了。仁是根本,上為(wei) 乾元,內(nei) 為(wei) 聖德,外為(wei) 王道,

 

仁是本質,愛人是作用和表現。

 

仁本主義(yi) 世界觀,落實於(yu) 政治為(wei) 德治,落實於(yu) 製度為(wei) 禮製。《尚書(shu) -皋陶謨》說;“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

 

孔穎達疏:“典禮德刑皆從(cong) 天出,天次敘人倫(lun) ,使有常性,故人君為(wei) 政,當敕正我父母兄弟子五常之教教之,使五者皆惇厚哉!天又次敘爵命,使有禮法,故人君為(wei) 政,當奉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禮接之,使五者皆有常哉!接以常禮,當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哉!”

 

將“五典、五禮、五服、五刑”與(yu) “天敘、天秩、天命、天討”配套而言,就是將人道與(yu) 天道貫通。人道政為(wei) 大,政治是人道之大者,政治道德是天德最重要的體(ti) 現。德治禮製,以民為(wei) 本。仁本主義(yi) 世界觀必然形成民本主義(yi) 政治觀。關(guan) 此,詳見東(dong) 海《愛民主義(yi) 論》和《主權在民論》二文。

 

五、天道良知信仰

 

孔子說下學上達。下學是學習(xi) 文化、道德、政治、社會(hui) 、科學各種知識並實踐之,上達即達乎天道天命。孟子說:“盡心知性知天”,就是上達。《論語》以“學而時習(xi) 之”發起,以“君子知天命”為(wei) 結,有深意在焉。天命之謂性,天命即乾元天道的流行,性即本性良知。致良知明明德即知天命,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這個(ge) 天就是指乾元。乾元既有內(nei) 在性,內(nei) 在於(yu) 一切現象,又有超越性,超越一切現象,包括物質意識空間時間。也可以說,乾元先於(yu) 物質,這個(ge) 先當然是邏輯之先而非時間之先。四方上下為(wei) 宇,古往今來為(wei) 宙,時間也是乾元所現之象。

 

乾元至神,非物質非意識但圓具一切物質意識的因素和信息,可以開出宇宙萬(wan) 物包括生命意識來,無相而現萬(wan) 象。她就是造物主和造化,生生不息地創造更化一切。“神也者,妙萬(wan) 物而為(wei) 言者也。”她無思無為(wei) 無言,萬(wan) 物都是她發出來的“妙言”和“妙”出來的產(chan) 品---這裏的“妙”字作動詞用。

 

東(dong) 海有聯曰:人皆可聖,致良知以成聖;天本無言,妙萬(wan) 物而為(wei) 言。這裏的天,指的是“天行健”的天,即道體(ti) 。而生命現象的局限性注定了,人不可能完全把握天之道,雖聖人也有所不知。孟子說:“聖而不可測之謂神”,儒家的神是自性神,即良知神。儒家的宗教性就體(ti) 現在這裏。

 

儒家,兼備道德性、政治性、學術性、科學性和宗教性---將科學性和宗教性統一在一起,是儒家一大特色,儒家論學術為(wei) 儒學,論製度為(wei) 禮教,論信仰為(wei) 儒教,即人文教良知教,良知信仰比任何宗教信仰都更加科學真實更加殊勝。她不是西方意義(yi) 上的宗教,但充滿宗教精神,不是宗教勝似宗教,超越宗教,是一種宗天理良知而教的中華特色的大宗教。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首先就是畏天命,敬畏天命即信仰天道和良知。信為(wei) 道源功德母,信是“入道”的前提和基礎。不過儒家信仰不是盲目的,盲目的信仰不是真正的,如神本主義(yi) 宗教,其神隻能“因信稱義(yi) ”。儒家信仰則建立在對良知相當的理解、踐行和覺悟的基礎上,信解行證,相互促進,共同成就。可以說,儒家信仰是所有信仰中最真實、理性和智慧的信仰。

 

世間萬(wan) 物之理都是物理,唯獨天理屬於(yu) 道理。對這一道理解悟越深刻,實踐起來就越深入,信仰也就越堅定,就越容易證悟。證悟天道,即與(yu) 道合一,信仰遂牢不可拔,而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無非良知的發用。

 

道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不僅(jin) 超越貧富貴賤,而且超越生死。肉體(ti) 身意識心皆無常,道心則是恒久遠而永流傳(chuan) 的常在不易之“物”。王陽明臨(lin) 終遺言“我心光明”,說的就是此“物”。此是良知之光,明德之明,無相無跡而真實存在。有生老病死,是肉體(ti) 小生命之常;無相大光明,乃良知大生命之恒。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得聞妙道,明白天道永恒、良知不滅之理,可以一定程度消除死亡恐懼而超越之。死亡恐懼是人生最大的根本性的恐懼,能夠有所超越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東(dong) 海有聯曰:明心自可超生死,聞道猶如快朵頤。上下聯分別暗用孔孟聖言。孟子說:“義(yi) 理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子貢說“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張載說“存吾順事,沒吾寧也。”以死為(wei) 安息,視死如歸去,體(ti) 現了大儒對死亡雲(yun) 淡風輕的超然態度。“平時袖手談心性,臨(lin) 危一死報君王”,常被人引來嘲笑理學家,殊不知,能夠臨(lin) 危一死,心性不虛談矣。當然,真正明見心性,必然智勇雙全,君子必能見幾,未必轉危無策。

 

夕死可的“可”字下的準確。儒者不怕死卻不找死,不是暴虎馮(feng) 河或以死為(wei) 榮,而是義(yi) 所當死或不得不死的時候,坦然接受天命安排。孟子說“可以死可以不死,死傷(shang) 勇。”但到了必須殺身舍生而成仁取義(yi) 的時候,那就坦然赴死。

 

或問:為(wei) 什麽(me) 朝聞道夕死可?答:因為(wei) 知道了良知不死。肉體(ti) 身有生老病死,意識心有成住壞空,唯道心永恒。因此,得乎道者才能真正大無畏,真正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特別從(cong) 容地麵對一切,包括死亡。儒者一般情況下能明哲保身,特殊情況下又能舍生取義(yi) ,原因在此。

 

作為(wei) 宇宙之母、萬(wan) 物之本和生命之根,乾元可知又不完全可知。通過思維意識及語言文字,可以理解之;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等一係列功夫,可以篤行之。但思維意識畢竟難以完全把握形而上之道,就像兒(er) 女最了解父母也難以完全了解。

 

宇宙萬(wan) 物包括人類生命,無非道的產(chan) 物,無不在道中。道在人間,體(ti) 現為(wei) 君子之道。《中庸》說:“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yu) 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這段話將“性與(yu) 天道”既可知又不完全可知的特征揭示得明明白白。所以熊十力先生說,乾元者,非知識所行境界,非意識所行境界,又非離自心外在境界。道及高處,唯是反求實證相應。

 

或問:“如果宇宙毀滅了,乾元還存在嗎?”答:乾元就存在於(yu) 宇宙萬(wan) 物和生命之中,但是,宇宙有成住壞空的輪回,生命有生老病死,乾元沒有成住壞空和生老病死。乾元良知則是永恒的。乾元“不易”,為(wei) 一輪又一輪宇宙作資本;良知不滅,為(wei) 一期又一期生命作依據。但這個(ge) 我無法證明給你看,隻能訴諸於(yu) 信仰。

 

六、物質和意識

 

乾元對宇宙萬(wan) 物包括生命體(ti) 具有決(jue) 定意義(yi) 。物質意識都以乾元為(wei) 原始資本,都是乾元的產(chan) 物,相互作用和影響,物質對意識的作用又特別強烈。在確定乾元本體(ti) 地位的前提下,仁本主義(yi) 承認肉體(ti)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chan) 物。物質先來,意識後到。

 

作為(wei) 天地之心和生命本質的乾元,在開天辟地之時就如某種信息內(nei) 在於(yu) 一切物質之中,但自微而顯再到出現生命體(ti) ,還有個(ge) 漫長的過程。

 

注意生命本質和生命現象的區別,就像區別佛性和釋尊一樣。天台宗認為(wei) ,草木瓦石皆有佛性,但絕不會(hui) 有人傻到把草木瓦石等同於(yu) 釋尊個(ge) 人。王陽明說“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沒錯,但誰若因此認為(wei) 瓦石為(wei) 生命體(ti) ,就荒唐了。

 

因此,可以說生命本質先於(yu) 物質存在,這是宇宙生命之真諦。但這裏來不得一字增減,不能說成“生命先於(yu) 物質”,不能違反基本的科學事實。

 

科學家估計地球曆史約有四十六億(yi) 年到五十億(yi) 年之間,而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yu) 38億(yi) 年前。故《序卦傳(chuan) 》說:“有天地,然後萬(wan) 物生焉”、“有天地然後有萬(wan) 物,有萬(wan) 物然後有男女。”

 

或說:“地球上生命史為(wei) 38億(yi) 年,外星生命史或許比這長得多。”答:即使這個(ge) 假設成立,也不違反“物質先來,意識後到”的規律。外星生命的出現,一定遲於(yu) 該星球的曆史。換言之,該外星形成在先,該外星生命出現於(yu) 後。

 

儒家既知萬(wan) 法歸一,又證一歸萬(wan) 法,即一一微塵都得道體(ti) 之全。易言之,乾元無所不在,無物不有。豈但堯舜,桀紂皆有;豈但人類,眾(zhong) 生皆有;豈但生命,宇宙萬(wan) 物皆有。熊十力先生說:“乾元遍為(wei) 萬(wan) 物實體(ti) ,即於(yu) 一一物而皆見為(wei) 乾元。”“誠知形色即天性,即於(yu) 世間直證為(wei) 天性流行,豈複有世間相乎?”(《新唯識論》)

 

天在地之上,也在地之中。地中有天,即坤中有乾,物中有心—這個(ge) 心非意識心,而是天性。因此,乾坤不二,道器不二,天人不二,心物不二。萬(wan) 物都有天性,極而言之,任何物質都全息著整個(ge) 宇宙,唯人類肌體(ti) 特別優(you) 秀健全,能讓乾元天性不斷演化發達而產(chan) 生意識。

 

換言之,乾元必須通過肉體(ti) ,才能顯化出意識,然後通過人身,才能健全意識,才有明心見性的可能。一般動物或肌體(ti) 粗陋,或六根不全,雖有意識,粗糙低級,其乾元天性(良知),鬱而不彰,雖有如無,故孟子以良知為(wei) 人禽之別。

 

或問:“如果一個(ge) 宇宙隻有一塊石頭,良知又體(ti) 現在哪裏?”答:首先,這是個(ge) 偽(wei) 問題。宇宙壞空,任何東(dong) 西都會(hui) 隨之壞掉空掉,不會(hui) 有一塊石頭不壞;其次,乾元無所不在,潛在於(yu) 一切時空一切事物之中,包括石頭中。注意,乾元在人稱為(wei) 良知,無人類,則不得稱良知,也無人以稱,無名可言。

 

就物質意識兩(liang) 者關(guan) 係而言,兩(liang) 者相互影響,而物質更具決(jue) 定性。物質不僅(jin) 指外物質外環境器世間,作為(wei) 思維和意識不可或缺的工具和依托,人腦也是一種物質。唯物論及唯心論的錯誤在於(yu) ,不知物質意識都是作用、現象而非本體(ti) 。

 

意識和物質之信息統一含藏於(yu) 乾元,皆借助乾元而各現其象,並且物質之象先現,意識之象後現。宇宙開辟,先有物質;生命孕育,先成肉體(ti) 。意識是良知“依他而起”,依六根而起。六根不全,則意識殘缺,沒有外境(如在娘胎然),則意識不起。這都是物質更具決(jue) 定性之顯證。

 

因意識容易受物質影響,故人很容易物化。《禮記》說:“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同時,因意識受良知決(jue) 定,故“人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唯物論者隻知道物質影響意識,不知道良知才是決(jue) 定性的,物質和意識都是被決(jue) 定的。

 

必須注意,隻有在乾元第一性的前提下,才可以說“物質是不依賴於(yu) 人的意識、並能為(wei) 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即意識緣物而生,同時,物質意識皆緣乾元而生。

 

物質意識,皆屬兒(er) 女,乾元才是家長。好有一比,乾元如種子,物質如軀幹,意識如花朵。花朵緣軀幹而生,花朵和軀幹,皆緣種子而生。在“乾元決(jue) 定一切”的前提下,先有軀幹後有花朵,軀幹不依賴花朵,花朵有賴於(yu) 軀幹。

 

決(jue) 定意識(六識)的有“四種東(dong) 西”,一是道心,沒有“天命之性”就沒有意識可言;二是六根,沒有六根也沒有意識可言;三是身體(ti) ,六根俱全離不開肉身健全;四是物質環境,“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六根以下皆物質範疇,故儒家在“乾元第一性”前提下承認物質的決(jue) 定性影響。換言之,如果未能樹立乾元主義(yi) 世界觀即良知信仰,那麽(me) ,物質對意識的影響就是難以抗拒的。

 

但不能說“物質重要於(yu) 意識”。意識後於(yu) 物質而產(chan) 生,卻更重要,更有意義(yi) 價(jia) 值。生命因有意識而珍貴,人類因意識健全而尊貴。相對於(yu) 意識,物質的價(jia) 值是工具性的。當然,相對於(yu) 良知,物質(包括肉體(ti) )意識都是派生性,次要的。誠意正心,意識與(yu) 良知接通,物質就喪(sang) 失決(jue) 定性了。

 

七、唯物唯心批判

 

或將乾元坤元等同於(yu) 天地男女,非常幼稚,這就是唯物主義(yi) 的觀點。天地男女隻是現象,乾元坤元則是本質。坤元是坤陰之元,物質之元。道家是坤元主義(yi) ,比唯物主義(yi) 不知高明多少倍;儒家是乾元主義(yi) ,比道家更加高明中正。

 

世間學者不知心物之上還有乾元坤元,論及第一性,不是唯物,就是唯心。殊不知物質意識都是現象,非第一性。易經“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乃統天”如改成:大哉物質或大哉意識,萬(wan) 物資始乃統天,就成笑話了。

 

唯物主義(yi) 錯認現象為(wei) 本質、錯認作用為(wei) 本體(ti) ,但由於(yu) 冒充了科學的名義(yi) ,又頗有科學的麵貌,很容易迷惑人。這也是因為(wei) 儒佛道被打倒摧殘以致真理不彰。儒家以乾元為(wei) 第一性,佛教以真如、道家以太極為(wei) 第一性。隻要略具儒佛道常識,就不易受唯物主義(yi) 迷惑。

 

唯物主義(yi) 體(ti) 現了一種樸素膚淺的農(nong) 民思維:眼見為(wei) 實,不可能明心見性見到形而上。在唯物哲學基礎上開出來的政治經濟學和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包括生產(chan) 力決(jue) 定生產(chan) 關(guan) 係、經濟基礎決(jue) 定上層建築的觀點,包括以有產(chan) 無產(chan) 分階級和敵我,以“共產(chan) ”為(wei) 黨(dang) 為(wei) 理想的做法,無不體(ti) 現著這種農(nong) 民式的膚淺。

 

唯物主義(yi) 世界觀以物質為(wei) 第一性,物質主義(yi) 價(jia) 值觀以物質為(wei) 第一位。物質第一性的世界觀,必然形成肉體(ti) 第一位的人生觀和物質第一位的價(jia) 值觀。唯物主義(yi) 和物質主義(yi) 都是物質決(jue) 定論,如果說,唯物主義(yi) 是物質主義(yi) 的哲學依據和信仰歸宿,物質主義(yi) 就是唯物主義(yi) 的哲學必然和邏輯必然。兩(liang) 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劃等號。(詳見《物質主義(yi) 批判》)

 

唯物主義(yi) 不利於(yu) 物質資源的開發,而且反過來破壞資源。因為(wei) 唯物主義(yi) 哲學和物質主義(yi) 價(jia) 值觀最容易惡化人性,而建立在這種哲學和價(jia) 值觀之上的政治必然惡化。文化教育政治製度之惡多管齊下,對人心的惡化是致命的。因為(wei) 德智不二,人心惡化必然導致人類智慧蛻化和能力弱化,從(cong) 而對於(yu) 各種資源開發無力而破壞有餘(yu) 。

 

乾元生生不息新新不已,天地間資源及能源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隨著文明的進步和智慧的提升,人類的科技開發能力也將水漲船高,永遠不用憂慮資源匱乏。人心惡化才是人類的致命傷(shang) 啊。

 

某些學者為(wei) 唯物主義(yi) 辯護,將物質的概念無限擴大,認為(wei) 意識也是物質的表現形式。此說既非理,也不符合馬主義(yi) 的唯物論定義(yi) 。須知物質和意識,兩(liang) 個(ge) 概念相對,互以對方為(wei) 邊界,是意識既非物質,是物質既非意識。如“以能量形式存在的電波”,就從(cong) 屬於(yu) 物質範疇,是物質的特殊形式。

 

在唯物論語境中,物質和意識是相對的兩(liang) 個(ge) 範疇。“意識第一性”和“物質第一性”都是不識宇宙生命真相的戲論,“意識第一性”更加膚淺,也違反常識。先有物質現象後有生命現象,有生命然後有意識,有了人類生命,意識心才得以健全。試問:地球上出現生命現象之前,誰有意識,意識何在?無情器界有意識能思維嗎?

 

也可以說,儒佛道都是唯心主義(yi) ,卻是中華特色的,與(yu) 馬家所謂的唯心主義(yi) 不同。馬家將非唯物主義(yi) 的學說統稱為(wei) 唯心主義(yi) ,所唯的是與(yu) 物質相對的意識心。而儒佛道所唯的心,是道心,儒家稱良知,佛家稱真如,道家稱太極,都是超越物質意識而心物一元的。佛說萬(wan) 法唯心,指的就是真如心。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