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shu) 》:春秋治政文化的源泉、
作者:劉曈
來源:原載於(yu) 光明日報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十五
西曆2015年1月5日
《尚書(shu) 》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政治曆史文獻匯編,保存了殷周時期若幹文化記憶,曆來被看成中國帝王的治國教科書(shu) 。春秋時期,執事卿大夫階層對於(yu) 《尚書(shu) 》的傳(chuan) 播、闡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關(guan) 於(yu) 《左傳(chuan) 》和《國語》所涉春秋時代人物對於(yu) 《尚書(shu) 》的征引狀況,馬士遠先生在其所著《周秦〈尚書(shu) 〉學研究》中做了詳細統計。在《左傳(chuan) 》所記二百五十六年的春秋史實中,總計有四十一人稱引《書(shu) 》或篇名五十三次,《左傳(chuan) 》作者引“君子曰”“仲尼曰”等稱引《書(shu) 》者十六次,《左傳(chuan) 》作者本人敘述稱引《書(shu) 》一次,總計稱引七十一次。這些引用的具體(ti) 稱謂是:《書(shu) 》《虞書(shu) 》《夏書(shu) 》《商書(shu) 》《周書(shu) 》《夏訓》《虞人之箴》《盤庚之誥》《史佚之誌》《仲虺之誌》《誌》《前誌》《故誌》《周誌》《太誓》《大誓》《鄭書(shu) 》《周文王之法》《康誥》《先王之命》《誓命》“命書(shu) 曰”“仲虺有言曰”“史佚有言曰”“武王數紂之罪以告諸侯曰”等二十五種。在《國語》所載春秋史實中,總計有十四人稱引《書(shu) 》或《書(shu) 》篇名二十五次。這些稱引的具體(ti) 稱謂是:《書(shu) 》《尚書(shu) 》《夏令》《先王之令》《盤庚》《誌》《大誓》《湯誓》《周製》《夏令》《先王之教》“西方之《書(shu) 》”“史佚有言曰”“武丁作書(shu) 曰”等。此時雖然出現了為(wei) 《尚書(shu) 》篇章命名的現象,但尚處於(yu) 起始階段,題目隻具有相對穩定性。當然,古《尚書(shu) 》已在秦代散佚,後來版本屢經輯佚、補充,內(nei) 容上已與(yu) 古本大有出入了。
在這些引文中,除作者直接引用外,征引者幾乎全屬執政卿大夫階層。《左傳(chuan) 》所涉及人物太多,這裏隻按國別列舉(ju) 人數較集中者。晉籍人物十六人:卜偃、臼季、中行桓子、羊舌職、韓厥、範文子、郤缺、師曠、祁奚、隨武子、魏絳、狼瞫、臾駢、叔向、叔遊、子皮;魯籍人物九人:孔子、季文子、大史裏克、魯莊公、武仲、惠伯、子臧、穆叔、魯大史;衛籍人物四人:北宮文子、大叔文子、子魚、寧瀛;周籍人物三人:周單襄公、萇弘、王子朝;楚籍人物三人:無宇、子幹、申公巫臣。《國語》所記載春秋史實中,計有十四人引用《尚書(shu) 》二十五次。周籍引《書(shu) 》者凡七人,即內(nei) 史過、富辰、單襄公、單穆公、太子晉、史伯、伶州鳩;晉籍人物引《書(shu) 》者三人,為(wei) 知伯國、知襄子、叔向;楚籍人物引《書(shu) 》凡三人,為(wei) 左史倚相、白公、楚昭王;齊籍人物引《書(shu) 》為(wei) 一人,為(wei) 重耳之妻薑氏。
執政卿大夫不僅(jin) 能隨口說出《尚書(shu) 》中的章句,而且還能結合語境對內(nei) 容加以恰當詮釋,說明他們(men) 對其文字章句和精神內(nei) 涵都有較為(wei) 精準的把握。《左傳(chuan) 》和《國語》對《尚書(shu) 》的引用和闡釋表明,春秋時的執政卿大夫們(men) 倡導的政治文化主要是一種禮文化,就像後來孔子所總結的,要“據於(yu) 德”而“立於(yu) 禮”,才能即完善個(ge) 人人格,又使得天下大治。核心內(nei) 容是強調“德政”,強調如何提高當政者的道德品質。
據《襄十四》載,師曠引用《夏書(shu) 》“遒人以木鐸徇於(yu) 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句,說的是執木鐸者到民間征集詩歌以了解民情,警示為(wei) 政者要了解他們(men) 疾苦,然後做出對策。《襄卅一》記錄穆叔說:“《太誓》雲(yun) :‘民之所欲,天必縱之。’……”《太誓》之文見於(yu) 今傳(chuan) 梅本古文的《泰誓上》。這句話實際上多次被引用,也點出了春秋時代的主要政治理想,那就是“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首先認為(wei) 政者能否施政以“禮”,關(guan) 乎王朝興(xing) 衰。《成八》載韓厥和晉侯交談,引用《周書(shu) 》中“‘不敢侮鰥寡’的說法,說明當政者不論對象為(wei) 何人,都應該保持公正立場,要不偏不倚。《莊八》中魯莊公曰:“《夏書(shu) 》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此處引文見於(yu) 梅本古文《大禹謨》篇,“禹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兩(liang) 者文字略有出入,意思是皋陶勉力種樹德行,德行具備,他人自來降服,這裏是強調要對百姓播撒恩德。《昭廿四》載萇弘引《太誓》曰:“紂有億(yi) 兆夷人,亦有離德,餘(yu) 有亂(luan) 臣十人,同心同德。”通過殷周對比,指出王朝興(xing) 衰取決(jue) 於(yu) 是否具有德行。其次,為(wei) 政者並不把天命看成恒常之物,而認為(wei) 它會(hui) 隨道德的變化而更易。《僖五》中認為(wei) 一切事情“惟德是依”,引《周書(shu) 》“皇天無親(qin) ,惟德是輔。”做例證,進而指出有德之人才能得到上天的維護。《成十六》載:晉入楚軍(jun) ,三日榖。範文子立於(yu) 戎馬之前,曰:“君幼,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書(shu) 》曰:‘惟命不於(yu) 常。’有德之謂。”《禮記·大學》對這段引文做出了非常好的解釋,該書(shu) 認為(wei) “《康誥》曰:‘惟命不於(yu) 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道德的優(you) 劣決(jue) 定命運的好壞,強調統治者私人品質的重要性。從(cong) 《國語》引《尚書(shu) 》章句可以看出,它所倡導的基本政治文化觀念與(yu) 《左傳(chuan) 》如出一轍。在那裏,為(wei) 政者責任感得到了進一步強調。《國語上》引《湯誓》:“吾一人有罪,無以萬(wan) 夫;萬(wan) 夫有罪,在餘(yu) 一人”,同一部分還引《盤庚》“邦之臧,維汝眾(zhong) ;邦之不臧,維予一人又佚罰。”意思大致相同。
由於(yu) 反複征引,《尚書(shu) 》所體(ti) 現的各種文化主張、政治謀略、法治觀念乃至軍(jun) 事思想,多被執政卿大夫階層吸收融匯,深入地貫徹到社會(hui) 實踐中去了,對中國社會(hui) 影響極為(wei) 深遠。
春秋時期的執政卿大夫們(men) 通過對《尚書(shu) 》的學習(xi) 、引用和闡釋,繼承和發揚了三代以來形成的以德和禮為(wei) 核心的政治文化,並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的主導精神方向固定了下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men) 可以認為(wei) ,正是在這些執政卿大夫所創造的文化氛圍的籠罩之下,孔子及其後繼者的儒家“仁政”觀念才得以形成;而法家、兵家等若幹文化流派,也多受惠於(yu) 這種圍繞著《尚書(shu) 》學所保存下來的文化遺產(chan) ;實際上,戰國時期以“士”為(wei) 主體(ti) 所開創的“百家爭(zheng) 鳴”的文化局麵,眾(zhong) 多的精神基因也來自春秋時期執事卿大夫所開創的包括“《尚書(shu) 》學”在內(nei) 的大量文化成果。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