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精義(yi)
作者:張少武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初一
西曆2014年12月22日
儒學體(ti) 係龐大,經典眾(zhong) 多,囊括天地心物之理,蘊含宇宙本體(ti) 之道,其義(yi) 無窮,故早至西漢既有六經博士之設,分《經》發揚弘化儒學精義(yi) 。後繼儒者不斷開拓進取,著述不斷,至宋明時,更有理學和心學之大發展,言詞縝密,體(ti) 係完善。其與(yu) 學術思想轉變之地位而言,舉(ju) 世隻有西方中世紀基督經院哲學向近代歐洲古典哲學之轉變可與(yu) 之媲美。然而,言詞恢宏,著述廣博,分析細密固然可使儒學從(cong) 晦澀走向明了,從(cong) 廟堂潛入民間,從(cong) 精英普及大眾(zhong) ,但是儒學之真精血也掩埋在書(shu) 山字海中,不得顯現。後世學人尋章摘句,斷章取義(yi) ,常常疏忽儒學之精義(yi) 。另有專(zhuan) 製統治之歪曲,普羅大眾(zhong) 之蒙昧,使儒學至明清時已僵化凋零,成纏足裹腦之麵目,誠可恨可痛矣!近年國學之風日盛,儒學也有一陽來複之勢,卻常被沽名之輩當作裝點門麵的“心靈雞湯”而已。精義(yi) 不明,道義(yi) 何存?故述論儒學精義(yi) 如下,以覺來者:
一、儒學本體(ti) ——“太極”和“乾元”
哲學的首要問題是指出宇宙的本體(ti) ,然後在本體(ti) 上推演出人類社會(hui) 發展與(yu) 精神建設的趨向。譬如唯物主義(yi) 哲學以物質為(wei) 第一性,物質決(jue) 定意識;而唯心主義(yi) 則認為(wei) 意識為(wei) 第一性,萬(wan) 物皆是意識的表象和作用(又有主觀意識和客觀意識之分)。儒學則要比唯物和唯心更深刻偉(wei) 大,認為(wei) 宇宙本體(ti) 既不是物質也不是意識,而是超越物質和意識的“太極”。物質和意識隻是這個(ge) 本體(ti) 的表現和作用,且沒有先後關(guan) 係,物質離不開意識,意識也離不開物質,一體(ti) 兩(liang) 麵。那這個(ge) “太極”又是什麽(me) 呢?“太極”無色無味,無聲無形,卻演繹宇宙,化育萬(wan) 物,無遠弗屆,以至無窮,此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又有“太一、一、道一、天、道體(ti) ”等稱謂,是儒家哲學形而上的本體(ti) 概念。物質與(yu) 意識、身與(yu) 心、生與(yu) 滅等等對應都隻是“太極”本體(ti) 的用。“太極”的性質或特點,即道之德,儒家稱為(wei) “乾元”。
“乾元”是本體(ti) “太極”讚育萬(wan) 物的第一性,“乾元”生生不息,乾乾不已,大化流行,不動而恒動,不易而常易,因此解釋這一儒學本體(ti) 的《易經》被稱為(wei) 群經之首,乾卦為(wei) 首。“乾元”雖常易,但趨向隻是積極向上,天地人事俱是如此,此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語出《易經·乾》)“乾元”在人生的體(ti) 現和作用,便是儒家先聖所言之“仁”。
二、人與(yu) “仁”
因“乾元”之體(ti) ,故宇宙萬(wan) 物的發展規律都是從(cong) 低級到高級的演進。生物也是如此,至人類這一高級生物進化出來,更是將道體(ti) (本體(ti) )之心(核心)彰顯出來,那便是“仁”。人與(yu) 動物之區別,在於(yu) 人有高貴之人格,純粹之道德,偉(wei) 大之理性,而動物隻有本能。道德理性不是人憑空創造的,而是“仁”的必然體(ti) 現,這就是“天命之謂性”(語出《中庸》)。然人受自身稟賦不同的限製,所以不能全這個(ge) “性”,不能體(ti) 這個(ge) “仁”,而人類中出類拔萃者能全其性者,便是體(ti) 現了“道體(ti) ”(即本體(ti) )的大用,這就是“率性之為(wei) 道”(語出《中庸》)。而如何全自身的性,如何體(ti) “道體(ti) ”的用,就是孔子教誨的儒家之道,這就是“修道之謂教”(語出《中庸》),而這整個(ge) 過程也是“仁”的體(ti) 現。道體(ti) (本體(ti) 、乾元)雖“仁”,卻需人自身不斷進取,克己修身才能達道體(ti) 仁,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
三、性本善
人的本性因為(wei) “仁”的作用,所以是至善的,所以孟子有性善論。儒家義(yi) 理中最易誤解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論,今日國人以功利為(wei) 念,更是棄亞(ya) 聖之真言如秕糠,性惡論大行其道,人為(wei) 物役,仁義(yi) 淪喪(sang) 。筆者與(yu) 人辯,常聽“人既性善,何作惡?”之言。孟子言“性本善”,其意為(wei) 人之本性至善,這裏的“善”是“至善”,不是善惡的善。人本性至善,而習(xi) 性有善惡之分,從(cong) 善惡的相對中才可以體(ti) 現出至善來。孟子言:“…則可以為(wei) 善矣,乃所謂善也。”(《孟子·告子上》)朱熹在《四書(shu) 章句集注》中對此又解釋道:“人之情,本但可以為(wei) 善而不可以為(wei) 惡,則性之本善可知矣。”就是說人都知道什麽(me) 是善,什麽(me) 是惡,這還不是善(至善)嗎?其實反之思索,如若性本惡,人類早就滅絕了,何談人生之美好。性善之跡,隨處可見,無有不愛美麗(li) 者,無有不愛父母子女者,無有不愛誠實善良者…正因性善,人人才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此孟子所教仁義(yi) 禮智之來源,即“四端說”。
四、“義(yi) ”和欲望及理性
那惡又從(cong) 何而來?持“性惡論”者,往往將人的欲望當作惡。其實儒家是肯定欲望的,認為(wei) 欲望是“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wan) 物而不遺”(《易經·係辭上》)的動力,欲望無善惡。但是欲望如江河之水,不能泛濫,而需引導規範才能發揮“仁”的作用。儒學認為(wei) 欲望的“過”與(yu) “不及”便是惡,譬如搶劫以滿足自己的物欲便是惡,此為(wei) “過”;父母年老而不贍養(yang) 便是惡,此為(wei) “不及”。因此,利用理性克製規範自己的欲望,做應該做的事,無過與(yu) 不及便是“義(yi) ”,這個(ge) “義(yi) ”便是“仁”的體(ti) 現,所以“仁義(yi) ”二字正是儒學精髓,也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民國儒學大師梁漱溟在其著作《中國文化要義(yi) 》中道:“儒家假如亦有其主義(yi) 的話,推想應當就是理性至上主義(yi)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儒家的理性精神深刻影響了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孔子推崇備至,被稱為(wei) 歐洲孔夫子),並進一步影響了近代歐洲人的精神文化。而儒學之理性精神在中國卻因為(wei) 法家專(zhuan) 製的壓製歪曲而蕩然無存,“文革”時更是連根拔掉,至今難以恢複。
五、中庸之道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yi) ,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人路怎麽(me) 走?有道名“中庸”。我們(men) 常說中庸之道,但是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理解中庸的真義(yi) 。中庸一詞已經淪落為(wei) 圓滑世故的借口,首鼠兩(liang) 端的掩護,模棱兩(liang) 可的裝飾。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學的方法論,人生在世,如何體(ti) “仁”行“義(yi) ”?就是踐行中庸之道——理性在須臾間的永恒閃耀。
道體(ti) 乾乾不已,逝者已矣,來者將至,萬(wan) 物唯獨存在於(yu) 須臾當下。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用最通俗的語言就是說我們(men) 隻存在於(yu) 當下此刻,而此刻轉瞬即逝,但又有新的此刻。類似於(yu) 佛教的“諸行無常”,都是說這個(ge) 道體(ti) 的瞬息流行,不可停駐。隻不過儒家和佛教看待道體(ti) 的角度不同,佛教認為(wei) “刹那生滅,寂靜空無”,而儒家認為(wei) “大化流行,乾乾不已”。因此要在這須臾間,發揮人的主觀能動,用理性規範欲望,積極向上,剛強健動,合於(yu) 仁義(yi) ,至善至美,此人生之大價(jia) 值。
但是這個(ge) 道理很微妙,不易察覺,所以“道心惟微”;而人的意識和意誌又淺短脆弱,所以“人心惟危”,因此要“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就是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學的方法論精髓,明了這個(ge) 道理,其他儒學奧義(yi) 則可一以貫之,豁然而解。
六、天理與(yu) 良知
中庸之道雖能以人心明其所以然,但並不容易在實踐中貫徹執行,因為(wei) 人的私欲和習(xi) 性太強大而遮蔽了這個(ge) “道”。如何做到《中庸》所言“致中和”的境界呢?怎樣切實地克服私欲和習(xi) 性呢?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學,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學,來明天理、致良知。理學和心學內(nei) 容充實,體(ti) 係龐大,方寸間不能詳盡,待後續專(zhuan) 文剖析。簡言之,朱熹就是要求從(cong) 具體(ti) 的事物著手,格物致知,下切實工夫,然後才能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此《大學》意)。通過這個(ge) 過程,自然能體(ti) 認天理(即道體(ti) 、本體(ti) 、仁、至善)。王陽明所不同於(yu) 朱熹者,在於(yu) 王陽明“致良知”從(cong) 己心著手,切磋琢磨,良知昭明自然可以統攝內(nei) 外,複性歸仁,從(cong) 而“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語出《中庸》)
儒學廣大,道義(yi) 精微,奧妙無窮。筆者不才,不能闡發萬(wan) 一,雖不能繼往聖以覺後者,然若能傳(chuan) 薪火於(yu) 風雨之間,亦可暫慰名士,稍酬先賢。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wan) 物,峻極於(yu) 天!”(語出《中庸》)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