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財貴】念茲在茲,優哉遊哉——海外讀經群網絡四書集注讀書會開課致辭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4-12-14 20:19:58
標簽:
王財貴

作者簡介:王財貴,男,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生,台灣省台南縣山上鄉(xiang) 人。畢業(ye) 於(yu)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曾師事掌牧民先生、王愷和先生、牟宗三先生。曆任小學、中學、大學教師,鵝湖月刊社主編、社長,台中師範學院語教係教授、華山書(shu) 院院長、台灣漢學教育協會(hui) 理事長。著有《讀經二十年》(中華書(shu) 局2014年版)。

 

 

念茲(zi) 在茲(zi) ,優(you) 哉遊哉——海外讀經群網絡四書(shu) 集注讀書(shu) 會(hui) 開課致辭

作者:王財貴

來源:新浪微博

時間:甲午年十月十五

          西曆2014年12月6日

 

 

 

 

 

王財貴:大家要讀四書(shu) 集注是一件很令人訝異的事情。因為(wei) 這種書(shu) 已經被擱置一百多年了。中國人很少會(hui) 去讀這本書(shu) 的,現在大家不是學文科專(zhuan) 業(ye) 的,也不是為(wei) 了去講課的,也不是為(wei) 了去當學者教授,而作為(wei) 一個(ge) 普通中國人,能夠去發心讀這樣的書(shu) ,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在這個(ge) 時代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所以我聽說海外讀經界裏麵有人發起,甚至也有一些朋友願意參加這樣的讀書(shu) 會(hui) ,我感覺到非常地高興(xing) ,其實真的很敬佩各位,希望我們(men) 這個(ge) 讀書(shu) 會(hui) 可以一直持續。如果參加的人少也是沒有關(guan) 係,因為(wei) 讀書(shu) 是個(ge) 人的事。孔子說“古之學者為(wei) 己”,“為(wei) 己”,都是為(wei) 了個(ge) 人的成長。甚至我跟主持人楊老師說,如果隻剩下你一個(ge) 人,你也要按時打開這個(ge) 網絡教室,自顧自這樣學,這樣講,就好像教室裏麵有很多桌椅,你就對著桌椅講。這樣也是為(wei) 己,這樣自己可以進步。

 

念茲(zi) 在茲(zi) ,優(you) 哉遊哉

 

至於(yu) 讀《四書(shu) 集注》的方法,很簡單。假如是有讀經經驗的人,就按照讀經的方式,就是隻管讀去,不管懂不懂。本來讀經是真的不管懂不懂,現在讀了注解,當然是想要懂,不過不能全懂。就好象讀經,一般人認為(wei) 不懂,其實我們(men) 隻能夠說他不能全懂而已。如果不能全懂,可見還能懂一部分,何況注解呢。可能,一般人讀普通其他科目的人,隻要是初中高中學曆以上,大概自己讀注解,最少能懂了一半。如果有大學研究所程度,或許自己平常也愛看書(shu) ,懂百分之七八十應該沒問題。那麽(me) 一開始讀這邊懂百分之七八十,那邊懂百分之七八十,越讀越多,懂的能力越強。再過一段時間,比如說再過一兩(liang) 個(ge) 月,或者是把整本書(shu) 過一遍,再回頭一看,哎,以前不懂的自然就懂了。為(wei) 什麽(me) 懂了呢?也不知道,不知道在哪個(ge) 時機,因為(wei) 什麽(me) 機緣而懂了,這是生命的秘密。如果不去盡自己的本分,也就是不去讀一讀,這個(ge) 秘密就永遠隱藏在天地的深處。我們(men) 的生命就永遠跟它有隔閡。如果去讀它呢,就漸漸地在我們(men) 麵前顯現出來,這種一步一步地看到真理的顯現,就好像霧裏看花,霧慢慢地散去了,花朵漸漸地鮮明起來。這種感受,是人間之美,也隻有用過功的人才能夠享受這種美景。所以讀這種書(shu) 不要急,但是也不能夠太鬆散,也就是說要念茲(zi) 在茲(zi) 。不過呢,不要急躁,不要躁動,要安安穩穩。所以這兩(liang) 個(ge) 心情同時存在,念茲(zi) 在茲(zi) ,然後呢,要優(you) 哉遊哉。如果能夠這樣來讀書(shu) ,不管讀什麽(me) 書(shu) ,一定都很有成效。

 

對待朱子注解的態度

 

現在我們(men) 讀這本《四書(shu) 集注》。如果有人跟你說,“這本是朱熹的注解,而朱熹的注解不一定很通透。”乃至於(yu) 有人說:“儒家智慧被朱熹扭曲了”。你如果聽到這種言論,先不必支持,也不必反對,因為(wei) 我們(men) 現在還不能夠判定這樣講對不對,所以就把它放著。凡是有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東(dong) 西都放著,就是孔子說的“多聞闕疑,多見闕殆”。因為(wei) 這本書(shu) 很有相當的深度。如果有疑問我們(men) 一時不能解決(jue) 就放著。千萬(wan) 不要因為(wei) 聽到一些疑惑,就很魯莽地就把他全部打倒。也不必跟人家辯,因為(wei) 你推崇朱熹,就說朱熹是絕對要遵從(cong) 的。做學問要學孔子一樣,“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樣才是為(wei) 己之學。學問天天長進,智慧天天長進,到時候多受益。朱熹的注解與(yu) 孔孟相合的,我們(men) 受益了。朱熹的注解與(yu) 孔孟不相合的,而朱熹也不是一個(ge) 簡單的人物,他從(cong) 別的方麵來解釋聖人之道,也自有他的一番道理。當我們(men) 能夠發現朱熹的解釋在哪一個(ge) 地方是切合聖人之道,在哪一個(ge) 地方偏離聖人之道,當我們(men) 到達這個(ge) 地步的時候,就代表我們(men) 的學問有很大的長進了。但是現在不必急,不管如何,朱熹的解釋對我們(men) 都是有很重大的好處的。

 

讀論語的態度

 

我就請各位安心地去讀這本書(shu) ,每個(ge) 人有每個(ge) 人的體(ti) 會(hui) 。如果在讀書(shu) 會(hui) 上能夠互相討論一下,當然是更好的。不過,討論的態度是這樣的,就是有見解可以提出來講,但是一定要知道,這是個(ge) 人的意見,這叫“意見”,這不一定是學問,當然這很難是個(ge) 真理,所以每個(ge) 人有自己的意見,這是可以表達的。而如果聽到別人的意見跟你自己的不同,也不必就產(chan) 生激烈的辯論。隻要把這些文句解得對自己有益。我曾經說讀論語很簡單的,包括讀論語的注解都是很簡單的。為(wei) 什麽(me) 呢?如果讀來讀去,沒有把孔子理解為(wei) 壞人,孔子還是個(ge) 好人,他在勸我們(men) 存好心做好事,我們(men) 讀論語就受到益處了。這樣解論語都對。所以解論語有自己受益的解法,有學究的解法,都有益處。最好的是能夠有學究的學問,而又能夠用智慧的態度來讀它,那麽(me) 這些學問都變成智慧。要不然有人讀了,他很有學問,能夠解釋得非常精細,甚至能夠引申發揮,也能夠說古人哪裏錯了。不過他本身沒有受用,這樣的人是個(ge) 很愚昧的人,他忘記了讀書(shu) 的目的。因此各位同學,各位朋友就不要太緊張,每個(ge) 人都懷著一個(ge) 敬意、誠懇來讀這本書(shu) 。

 

今天我講的太多了。大家不是來聽我講話的,那麽(me) 就開始吧。

 

(主持人請王老師繼續為(wei) 讀書(shu) 會(hui) 網多講幾句)

 

嘿嘿,還要我講啊。今天是海外讀經群網絡四書(shu) 集注讀書(shu) 會(hui) 的第一天,楊老師在開課前告訴我,她預定請大家讀一下我在五年前,在江西廬山腳下的東(dong) 林寺所舉(ju) 辦的佛學研習(xi) 營做的演講。他們(men) 請我去講儒家,我說你們(men) 是佛學的研習(xi) 營,怎麽(me) 要我去講儒家呢?他們(men) 說他們(men) 沒有這個(ge) 機會(hui) ,要我去講,那我就去講了。因為(wei) 我隻會(hui) 講儒家。

 

“七易其稿”的四書(shu) 集注

 

我認為(wei) ,要學儒家就要讀儒家的書(shu) ;要讀呢,我都建議要從(cong) 最高明的讀起,儒家最高明的書(shu) 當然就是論語和孟子嘛,所以要從(cong) 論語和孟子讀起。但是我們(men) 又不能有太長時間來講論語孟子,所以最好是能自己讀,縱使要聽人家講,也要先自己讀過才好。那麽(me) ,讀經的方法應是自己先把文句讀熟,就是所謂讀經了,囫圇吞棗,這樣讀啊讀,讀個(ge) 一百遍。然後呢,就可以聽人家講課了。但是,如果沒有機會(hui) 聽別人講課,最好也可以自己看注解,比如《四書(shu) 集注》。其實,自己看注解可能比聽別人講課收獲更大。因為(wei) 我不相信當今有多少人對論語孟子的理解能超過朱熹的。朱熹把他平生的心血貫注到四書(shu) 集注裏麵。他是用很多心的,“七易其稿”,就是七次重抄。古人不像我們(men) 現代的人,有電腦,要改文章,隻要按幾個(ge) 鍵,就可以重新編排,重新改造了。古人都是用寫(xie) 字的,而且寫(xie) 毛筆字的,要改他的書(shu) ,往往就要重抄。有時改動太多,不能在一張紙上塗塗抹抹,所以“易稿”是非常麻煩的事,但是朱熹就一再地改易自己的文稿。象這麽(me) 用心的一個(ge) 學者,千載之下,我們(men) 想到這件事情,都非常非常地感恩啊,敬佩啊。他的學問這麽(me) 好,這麽(me) 用心,所以這本書(shu) 自從(cong) 成書(shu) 以後,就是中國讀書(shu) 人必讀的書(shu) 。

 

縱使有人不滿意朱熹的注解,但是我們(men)  一開始讀四書(shu) ,最重要的參考書(shu) 還是這本。乃至於(yu) 讀遍了很多注解,最終還是要回歸這本。朱熹的四書(shu) 集注是讀四書(shu) 的一個(ge) 標準本,一個(ge) 重要的基礎,甚至是討論的核心。所以選這本書(shu) 來讀,從(cong) 其中的論語集注來讀,讀了論語,又讀論語最經典的注解,算是我們(men) 讀中國書(shu) 的第一本,這是很正確的。

 

剛才說了讀的方法,如果我們(men) 讀書(shu) 的方法如果能參考古人,尤其朱熹所敬佩的程子,程子就是泛指二程——程明道和程伊川。古人比較不能了解程明道和程伊川兩(liang) 個(ge) 人的差別。但是,學問深厚的人對這兩(liang) 個(ge) 人的表現確實會(hui) 有偏愛。比如說,朱熹就偏愛程伊川,而陸象山和王陽明就偏愛程明道。所以,朱熹在他寫(xie) 四書(shu) 注解的時候,也收集了二程勸人讀論語孟子的方法,叫做“讀論語孟子法”。這個(ge) 在朱熹全集裏有的。

 

程子的“讀論語孟子法”

 

那麽(me) ,在東(dong) 林寺我做的演講,我是想讓大家能自己讀論語孟子,所以就引用朱熹所收集的二程的“讀論語孟子的方法”這幾條,我就一條一條地在演講上跟大家解釋了一下。如果大家能依照二程的意見,他們(men) 的教導,也就是他們(men) 所教給我們(men) 的讀書(shu) 的方法,讀論語孟子的方法這樣去,可能就是一種正確的讀書(shu) 法。這篇演講後來就整理出來,也有很多朋友很喜愛,楊老師也是其中之一。她讀過這篇文章後,就很有印象。現在要成立這個(ge) 讀書(shu) 會(hui) ,就想到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大家做參考。其實這不是我的學問,我的見識,這是朱熹的見識,而朱熹的見識是來自於(yu) 二程的見識。這麽(me) 有曆史感,有深度價(jia) 值的文獻,我們(men) 一讀就會(hui) 被它所吸引。比如說我在東(dong) 林寺時那一場演講之前,因為(wei) 有兩(liang) 百多人參加,我就請東(dong) 林寺的一個(ge) 同仁讀論語孟子法的這幾條印出來。那個(ge) 人印完了,把書(shu) 還給我的時候,他就說,他在印書(shu) 的時候,他就一邊看,看得非常感動。可見好文章是可以動人的。如果各位以前沒有讀過這幾條,現在就有機會(hui) 讀這幾條。我相信,尤其是聽過我的解釋,跟你說一句悄悄話,我的解釋還是不錯的,可以讓你更感動的(笑)。就不是聽我的,是聽程子教我們(men) 怎麽(me) 讀書(shu) ,讀論語孟子。經過讀我的這篇講稿,就有個(ge) 正確的讀書(shu) 法。就是有個(ge) 法門,就是開個(ge) 門,能夠讓我們(men) 很方便地登堂入室,不會(hui) 走彎路。而且不僅(jin) 是知道了讀書(shu) 的方法,而且發現,論語孟子居然這麽(me) 重要,而且居然這麽(me) 親(qin) 切有味道,那麽(me) 就會(hui) 增加我們(men) 讀論語孟子的信心,乃至一種興(xing) 趣。

 

如果有人看了這個(ge) “讀論語孟子法”,或是看了我這篇演講以後啊,居然還不想去讀論語孟子,那我看這個(ge) 人是真的沒智慧了。所以,大家看看這篇文章,假如看完了以後,你不僅(jin) 是“於(yu) 吾心有戚戚焉”,乃至於(yu) 你是迫不及待,非讀不可。假如你是這樣的人,你是大智慧者。那若有人看過這篇“讀論語孟子法”,聽我講過,而居然沒有什麽(me) 感受,那恐怕這個(ge) 人不能讀書(shu) ,因為(wei) 他的心已經死了。所以真學問就是真生命的一個(ge) 表現,任何學問背後都有活生生的生命一直在支持。這就是所謂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                          

 

這篇“讀論語孟子法”雖然隻有寥寥數語,隻有幾條,都很短,但是它道出了讀書(shu) 的滋味。所謂的有眼者必定看得到,有耳者必定聽得到,有舌者必定會(hui) 品嚐得到。這樣的話,會(hui) 發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樣我們(men) 就能與(yu) 古人神交,這叫“德不孤,必有鄰”。我們(men) 會(hui) 忽然發現,原來古人離我們(men) 不遠,原來程子也是這麽(me) 樣地活潑可愛,那麽(me) 孔孟呢,那是永恒的生命;有這種發現的時候,是真的令人滿心歡喜;所謂“法喜充滿”。請各位自己去品嚐,所謂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心存恭敬 與(yu) 聖賢同在

 

嗬嗬,我說得有點多。我說來說去,還是鼓勵的話,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用功,下點工夫——叫工夫。工夫深,像滾雪球一樣,累積起來的能力就大。所以最先開始,好像覺得這樣讀書(shu) ,進步也不很大,甚至有一點枯燥;但是,越讀進去呢,假如你路走對了,書(shu) 讀對了,就是讀到好書(shu) 了,用正確的方法去讀了,其實它累積的力量是很大的:它有累積性,一層一層地累積,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當雪球滾得很大的時候,它隻要滾一圈,就可以沾上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雪片。也就是說,你功力小的時候,進步少;功力大的時候,就好像強大的磁鐵,一在哪個(ge) 地方,就會(hui) 有許多鐵屑飛過來,這就是生命的長進。

 

我希望大家從(cong) 此以後多讀好書(shu) ,不止是要多讀書(shu) 而已,而且要多讀好書(shu) ,讀永恒的著作。而且讀這種書(shu) 的時候,態度要擺正,跟讀其他書(shu) 不太一樣。就是剛剛所說的,要存“恭敬之心”,要有一種“與(yu) 聖賢同在、與(yu) 天地同在”的那一種向往之情。像這樣子,讀書(shu) 是喜悅的,你會(hui) 發現自己的生命像一朵花一樣,慢慢地綻開在陽光下。像這樣子,你會(hui) 為(wei) 自己慶幸。而且,有這樣一種經驗的人,比較能夠知道怎麽(me) 教導他(她)的孩子。對他(她)的整個(ge) 人格、生命品質,會(hui) 有一種提升。還有,這本來是自己做人應該有的態度,應該培養(yang) 的能力,而有了這樣的態度、能力,對整個(ge) 的國家民族,對整個(ge) 世界是有益處的。因為(wei) “成己”,就是“成人”,就是“成物”。所以《中庸》上說,一個(ge) 君子,不僅(jin) 是“自成己”而已——不僅(jin) 是成就自己而已;他也能夠“成人”,也能夠“成物”,到最後是,“與(yu) 天地參”,能夠參天地的化育。

 

好了,越講越多了,不好意思。我們(men) 是不是請主持人來對我的評論做個(ge) 評論,看看大家有什麽(me) 意見沒有。

 

(網絡共讀王財貴先生2009年東(dong) 林寺演講講稿《讀論語孟子法》,共讀結束後,大家請王老師做結語)

 

好書(shu) 不厭百回讀

 

謝謝各位。謝謝德國的楊老師、美國的妞妞媽媽。剛才楊老師說,妞妞媽媽讀得很好,確實很好;你的聲音有一點沙啞,但是這更有磁性,聽起來不會(hui) 累的。我都感覺到這一篇怎麽(me) 這麽(me) 短,還想聽更多一點。是想要聽你念,而不是說我講得好。很謝謝你和大家一起來參與(yu) ,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來讓大家受益,這也是很值得感謝的,很值得尊敬的。像這樣子,這一篇講詞,大家看,我也看了一遍、聽了一遍,我覺得還是不錯的。如果別人來講,我來聽,我也是覺得還是不錯的;這就是所謂的,雖然出自主觀,但是它有客觀性;也就是說,一講出去,就不止是哪一個(ge) 人講的,而他如果講得有道理,那就是人人來講也都應該這樣講。每一個(ge) 人看到這樣的文章,聽這樣的話,如果這個(ge) 文章這個(ge) 話真的是客觀的道理,每個(ge) 人也都能夠受益,心裏也能因此而開朗起來。我不敢說我講得很好,但是有的是一種誠意,大家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發現,我也是相當的敬重。剛剛說的,讀古人的書(shu) ,要心存敬重,有一種向往之誠意。我是一直勉勵自己,要有這樣的心態的。當然我也不能夠說把程子的意思都表達得完整,但也算是拋磚引玉吧。大家也可以再去體(ti) 會(hui) 。

 

那麽(me) 今天我們(men) 了解了這樣讀論語與(yu) 孟子的方法,如果真的能夠用這種態度去讀書(shu) ,不管是領悟多少,這條路是走對了。每個(ge) 人多用功一點,我們(men) 讀書(shu) 最好是每個(ge) 星期大概有一些相當的進度。在還沒有開課之前,自己能夠先讀過一兩(liang) 遍,如果能夠自己思考一下更好;如果沒有時間思考、去發揮,那就讀過了有印象,大家再來這裏上課、會(hui) 談,效果會(hui) 更好。當然如果有時間,多讀一點,讀得更多;雖然你讀過了,讀多了,你再跟別人一起從(cong) 頭來,這不叫“吃虧(kui) ”,因為(wei) 好書(shu) 是不厭百回讀的。這一種書(shu) ,每一次讀有每一次的體(ti) 會(hui) 。所以請大家告訴大家,都來參加我們(men) 的讀書(shu) 會(hui) 。假如以後我有空閑,不是很忙的話,我盡量也來參加這個(ge) 會(hui) 。但是以後我就少發言,我都聽聽大家的。現在我這裏是晚上11:35,還不算晚,好,就這樣子,今天很高興(xing) ,能夠跟大家在網上見麵。

 

現在我們(men) 請主持人來跟我們(men) 做個(ge) 總結。

 

解經之基礎是讀經

 

懷仁:謝謝王老師,真的非常非常感謝您,感謝您今天給我們(men) 的教誨,感謝美國的妞妞媽媽,我們(men) 一起把這篇王老師東(dong) 林寺的演講詞《讀論語孟子法》讀了一遍,我自己個(ge) 人再讀的時候仍然感覺是身心一片光明啊。好的文章,給人以啟發,所以大家可以在結束之後有時間的話,再讀一下王老師的文章,或許能夠給我們(men) 在讀《論語》和《四書(shu) 集注》時一些方向性的把握。

 

這樣的讀書(shu) 會(hui) 呢,大概每次都是進行一個(ge) 到一個(ge) 半小時,今天的時間也差不多了。王老師在北京,那邊的時間也比較晚了;我們(men) 下一次應該就可以來正式開始讀《四書(shu) 集注》。當然,如果我們(men) 讀《集注》其實有一個(ge) 條件:我們(men) 之前在漢堡的讀書(shu) 會(hui) ,基本上參加我們(men) 讀書(shu) 會(hui) 的朋友,都是我們(men) 學堂的家長,那麽(me) 這些家長,我們(men) 之前都跟他們(men) 講,參加集注的讀書(shu) 會(hui) ,是要求完成《論語》一百的,或者至少你要學習(xi) 的這一篇論語,你要讀上一百遍。所以我們(men) 也希望參加這樣一個(ge) 網絡讀書(shu) 會(hui) 的各位朋友們(men) ,也都至少要完成《論語》一百,或者您還沒有完成,可以盡快完成,每天多讀一讀《論語》。因為(wei) 隻有“辭熟”,才有可能“義(yi) 透”;最後您再看《四書(shu) 集注》的時候,可能才會(hui) 更有心得。所以大家都先把讀經的第一步工夫做好了,再來做所謂第二步的解讀的工作。

 

王老師最後還有給我們(men) 什麽(me) 囑咐嗎?

 

王老師:剛剛有人問我什麽(me) 時候去美國巡講。現在正在規劃,或許明年三四月去美國,或是美國加拿大一起。我十幾年前去過北美巡講一個(ge) 月,真的是久違了。其實我聽說,我也在海外的讀經群看到,全世界各個(ge) 國家都有人開始關(guan) 注讀經、甚至有人開始讓孩子讀經,我覺得很高興(xing) 。美國的華僑(qiao) 人數最多,現在美國的讀經人數的比例也漸漸地合理化,也就是說美國這個(ge) 地方讀經的朋友、知道讀經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了。希望我明年再去的時候,可以看到遍地開滿了“漂亮的玫瑰”。

 

我們(men) 現在這個(ge) 四書(shu) 集注讀書(shu) 會(hui) 也是因為(wei) 讀經和這種讀經推廣而附帶成立的,所以基本上還是讀經、推廣讀經和教孩子讀經,自己也讀經,這樣子才是建立了根本。總之我是很高興(xing) 的,希望我們(men) 大家常常來聚會(hui) ,希望大家告訴大家,我們(men) 這個(ge) 語音教室,可以讓許多人參與(yu) 、許多人受益。謝謝各位!

 

按:北美友人周林燕女士主動承擔了部分講話的整理工作,並在整理後在微信中寫(xie) 下她的感受:今日有幸參加王財貴先生的第一次網絡家長讀經課,解語“程朱”;接受主辦方的小“任務”,將王先生的講話錄音謄抄出來整理成文字,於(yu) 是又多了一個(ge) 機會(hui) 重新來聆聽、省思王先生的文字——於(yu) 燈下“碼”字時,突然又有了一種深深的感動與(yu) 敬重;先生之苦心孤詣、披肝瀝膽,又及循循善誘、平易謙下,那一種“參天地之化育”而“為(wei) 民生之多艱”奔走的心,豈非行菩薩道也?豈可不鑒焉?於(yu) 此世間求學多年的經驗,早已對所謂“學者”、“名師”失去了信心,覺得可親(qin) 可敬、值當仰望的大師,都在書(shu) 本裏、在畫冊(ce) 裏,早已乘鶴西去、遠離濁世;而今發現,乃是自己眼光局限、修為(wei) 不夠,其實“師者”從(cong) 未曾遠離,隻不過、他們(men) 多不在學術界、也不在象牙塔裏了...若真尋道者,心中留存這一份向道之心,反觀己身、時時熏修,自有遇道之因緣...藉此感恩遇師遇讀經同道之緣...

 

……

 

讀王先生的文字,每每有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與(yu) 不能自已的感動,先生的文字中透出的那一片光明,真如噴薄而出的一輪紅日;洋溢其中的靈光與(yu) 智慧,又如千江映月;而深掩其後的悲憫心懷,又豈亞(ya) 於(yu) 古之聖賢——生活在這個(ge) 時代,世風所致,大抵以低下俗媚無聊無恥無知無智為(wei) 榮,五四以來對中國文化對聖賢道統的評論,乃至整個(ge) 中國文學的文字,多也透著一股或憤懣或壅塞或慘淡或鄙俗或厚黑乃至或凶殘的小氣勁兒(er) ,至先生這裏再見清風霽月,星輝朗耀。

 

周女士的微信發文,得到很多朋友的回應,大家紛紛表示頗有同感。王財貴先生讀到她的感受,請問她是否可以連同整理稿一起放到博客上,周女士回複道:寫(xie) 下那些文字時正是剛從(cong) 廚房瑣事中脫開來的片刻、讀到先生的文字,頓感從(cong) 一片沉鬱瑣碎的凡塵俗事中開出一片心光,不吐不快——原是那一刻偶然純然的感發,沒想到竟然得到不少人的讚同,我想大概是說出了大家的心聲!感恩先生,感恩讀經同仁!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