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儒家文叢之陳明著《儒教與公民社會》出版

欄目:出版圖書
發布時間:2014-12-10 21:25:38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書(shu)   名:《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

作  者:陳明

叢(cong) 書(shu) 主編:陳明  任重

出版社:東(dong) 方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內(nei) 容推薦


隨著經濟和社會(hui) 的發展,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日益受到關(guan) 注。作為(wei) 國學熱的表現形式之一,大陸儒學對儒學的研究闡釋也取得了很多的理論成果。作為(wei) 代表人物之一,陳明從(cong) 公民宗教概念出發理解描述儒家文化係統的曆史地位和功能,構想其在當代國家建構與(yu) 國族建構中的獨特意義(yi) 與(yu) 實現方式,在學術界思想界獲得了廣泛關(guan) 注。作為(wei) 現代化轉型重要內(nei) 容的國家建構與(yu) 國族建構問題在中國有著理論的獨特性和現實的緊迫性。探索中國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離不開儒家文化的參與(yu) ,而儒家文化也必然在對這一偉(wei) 大進程的參與(yu) 中獲得自己新的理論形態。該書(shu) 正是一種這樣的探索。


作者簡介


陳明,男,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三亞(ya) 學院南海書(shu) 院院長。《原道》主編, “原道文叢(cong) ”主編,“原道”網站站長。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浮生論學》(與(yu) 李澤厚合著)等。


目錄

 

總序

 

公民宗教:儒教之曆史解讀與(yu) 現實展開的新視野

儒教之公民宗教說

儒教:作為(wei) 一個(ge) 宗教的考察

國家建構與(yu) 國族建構:儒家視角的觀照與(yu) 反思

公民宗教與(yu) 中華民族意識建構

現代語境裏的儒教思考

儒教與(yu) 憲政

公民儒教的進路:《思想》雜誌問答

經典是一種建構——儒家經學釋義(yi) 學略說

《易》、《庸》、《學》儒教三典義(yi) 理試說

徐複觀思想史研究之理論預設的探究與(yu) 反思——以《中國人性論史(先秦卷)》和《兩(liang) 漢思想史論》若幹問題為(wei) 例

生化:主宰與(yu) 義(yi) 理的根源與(yu) 基礎——儒教天論之脈絡與(yu) 意義(yi)

孔孟略說異同論

胡宏思想的邏輯與(yu) 意義(yi) ——從(cong) 朱子對《知言》的批評說起

太平天國與(yu) 基督教問題漫說——評周偉(wei) 馳著《太平天國與(yu) 啟示錄》

從(cong) 曲阜教堂事件看大陸儒耶關(guan) 係的現實狀況與(yu) 發展趨勢

大陸儒學重建的問題定位——答《綠葉》記者

文化的意義(yi) 與(yu) 邊界——《國學新視野》訪談

 

附錄一 哪種公民?誰的宗教?——兼評陳明《儒教之為(wei) 公民宗教》

附錄二 即用見體(ti) ,公民宗教——陳明文化儒學思想評述


結語

 

 


 

給這個(ge) 集子取名頗費斟酌。


文章討論的主要是三個(ge) 問題,儒教特征、儒教經典和儒耶關(guan) 係。儒教特征,既要試圖證明儒教作為(wei) 宗教可以成立,又要對它的特殊性有所強調,更重要的是要對它在當代社會(hui) 中的功能定位與(yu) 發揮做出具體(ti) 把握和分析;儒教經典與(yu) 前一問題相關(guan) ,既然說儒教是一個(ge) 宗教,那麽(me) 就必須要回答它的神學論述為(wei) 何的問題,並對它與(yu) 曆史上已經汗牛充棟的種種詮釋以及在曆史中深入人心的教條的關(guan) 係作出說明;儒耶關(guan) 係,宗教是一種實體(ti) 化的社會(hui) 存在,是我們(men) 今天真實麵對也必須妥善出了的一大問題。儒耶關(guan) 係應該是其中最突出也最重要的一個(ge) 吧。其意義(yi) 不隻是文化性的,也是社會(hui) 性的、政治性的。這些問題屬於(yu) 時代,但在我這裏無論從(cong) 方法角度到結論表述卻很個(ge) 人化。除開本人比較散漫有欠功夫火候,多少也與(yu) 思想和學術正處於(yu) 轉型期有關(guan) 。本來想用一些諸如探索之類的詞表示謙遜低調,但終因累贅不利索而選擇了現在這個(ge) 大而化之或者有點趕時髦之嫌的名字。不過從(cong) 文章應該可以看得出,我確實是把現代公民社會(hui) 作為(wei) 自己思考前述問題的出發點或立足處的。


儒教特征部分公民宗教是核心概念。


儒教之公民宗教說在2005年全國首屆儒教學術研討會(hui) 上匆匆提出,原本主要是為(wei) 了論證儒教論——宗教是個(ge) 麻煩的詞,論證儒教具有公民宗教地位、意義(yi) 和功能則相對容易許多,而既然它是公民宗教了,那麽(me) 它作為(wei) 一個(ge) 宗教的存在不也就理所當然了麽(me) ?後來修改文章發表的時候又悄悄萌生出了一個(ge) 野心,以之作為(wei) 儒教重振的策略或路線圖——既然作為(wei) 公民宗教的儒教其曆史文化功能是正麵的,那麽(me) 說服社會(hui) 接受它進而推動其作為(wei) 一個(ge) 宗教的發展應該也就會(hui) 順利許多。後來在與(yu) 陳宜中、周濂等的交流中,他們(men) 的自由主義(yi) 者的立場促使我去考慮這個(ge) 儒教將要與(yu) 之接榫的所謂社會(hui) 在今天究竟是怎樣一種樣態?它有什麽(me) 問題?它需要怎樣的儒教?儒教又該如何與(yu) 之銜接互動?在把問題的思考帶入國家建構和國族建構的曆史場域之後,我感覺“儒教之公民宗教說”在深度和質感上有所進步,問題節點的增多也使整個(ge) 論述有了初步的輪廓。這個(ge) 議題已經引起了學術界和思想界的關(guan) 注,我希望自己觀點看法能在這樣的挑戰-應戰中繼續得到發展完善。


儒教經典部分的文章雖然篇幅不多,但我覺得《易》、《庸》、《學》三典論的儒教神學建構還是十分重要的。蔣慶先生覺得應該對《詩經》、《尚書(shu) 》和《周禮》裏麵的材料加以重視。確實如此。不過相對而言,它們(men) 是直接的經驗,是神之靈與(yu) 人之行的敘事記錄,也是“三典”得以成立的基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沒有作為(wei) 一個(ge) 宗教的儒教作為(wei) 社會(hui) 基礎,儒教的公民宗教地位是很難得到支撐保證的。茲(zi) 事體(ti) 大,萬(wan) 緒千頭需要從(cong) 長計議,但這些理論的工作是現在就要做的。從(cong) 五經到四書(shu) ,儒家思想係統的思想圖景變化不可謂不大。今天,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確立百年之後,我們(men) 應該有勇氣和責任去做這樣的構想。


儒耶關(guan) 係從(cong) 曲阜教堂事件看比較緊張不容樂(le) 觀。但也正是在對這個(ge) 事件的調查中,我發現很多的矛盾其實主要是因為(wei) 誤解,而並非無法化解的所謂諸神之爭(zheng) 。儒耶二教在神學和倫(lun) 理上存在不同原則和敘事是自然正常的,理論和實踐中存在某種張力也沒什麽(me) 大不了,由此引起的文化認同上的糾結衝(chong) 突也可以通過公民文化平台來加以化解調適。我認為(wei)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宗教作為(wei) 一種組織係統的社會(hui) 整合問題,這本質上是一個(ge) 政治的問題或權力的問題。當年的禮儀(yi) 之爭(zheng) 、太平天國運動等都屬於(yu) 這一範疇。由於(yu) 十分複雜的內(nei) 外原因,體(ti) 量和能量都十分巨大的基督教如何在中國實現本土化將是未來最重要的文化課題。儒教無疑能夠也應該在這一過程發揮某種積極作用。基督教對儒教固然多傲慢,文章多有述及;儒教對基督教也多偏見,這裏謹作某種提醒。


曾經以從(cong) 宗教而非哲學角度理解儒家思想係統在曆史上的地位作用、把握其與(yu) 生命生活的互動聯係、描述建構其在當代社會(hui) 的地位功能區分大陸新儒家與(yu) 港台新儒家或現代新儒家,獲得很多認可,也遭遇很多質疑。大家應該記得前幾年關(guan) 於(yu) 中國哲學合法性危機的討論,論文發表、會(hui) 議結束之後,一切似乎又重回從(cong) 前。倒不是說儒家思想傳(chuan) 統的倫(lun) 理學、形上學研究已失去意義(yi) ,而是說從(cong) 宗教學、政治哲學角度的研究非常重要卻非常薄弱,至於(yu) 把它與(yu) 當代社會(hui) 轉型中的問題結合起來的研究則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讀者也承認書(shu) 中涉及的問題現實性和理論性都很強值得深入探討,那麽(me) 我要說這與(yu) 作者是從(cong) 宗教的角度解讀儒家、從(cong) 儒教的角度切入社會(hui) 有直接的關(guan) 係。事實上這一切本就是儒家文化固有的文化內(nei) 涵和曆史存在形態。


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的關(guan) 係是一個(ge) 全新的課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以及與(yu) 自由主義(yi) 關(guan) 係應當為(wei) 何與(yu) 新左派關(guan) 係又該怎樣等等都需要大陸的新儒家群體(ti) 審慎思考鄭重對待。我認為(wei) 自己的工作就是這樣的初步嚐試。


非常期待從(cong) 這一角度展開的討論和批評!


是為(wei) 序。


 

結語

 

“士尚誌,誌於(yu) 道”是《原道》的輯刊的口號。道可表現為(wei) 言,然更重於(yu) 行。就理論構建而言,陳明的思路學理上較蔣慶(“後文革語境”)與(yu) 康曉光(“後冷戰語境”)的論說更加綿密,現實中能以現代國民國家建構為(wei) 其思考之導向,可謂承續近代康梁張等諸公所代表的保守——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把握了時代的主題。雖然細節上不無可商榷之處,整體(ti) 上看畢竟“大醇小疵”。而與(yu) 思想相比,陳明始終具有的實踐品格更應受到肯定和尊重。一百年來,儒家思想被學院化、哲學化,變成了奧義(yi) 玄理、高頭講章,從(cong) 而逐漸遠離創建現代國民國家這一時代主題。然陳明創辦《原道》、編輯文叢(cong) 、引介思想、組織會(hui) 議、廣泛地介入各項社會(hui) 熱點議題的討論,把儒家理念普及大眾(zhong) 乃至官府,近年來更以創辦書(shu) 院為(wei) 誌,篳路藍縷,堅持不懈。十數年來,《原道》有了長足發展,儒家亦剝極見複,有野火春風之勢。儒生自古講學論道,開天下風氣以為(wei) 政教之先。《易》雲(yun)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ju) 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e) ”,以此觀之,《原道》之十數載寒暑,謂之儒家事業(ye) ,而陳明謂之思想型的事業(ye) 家,不亦宜乎?



【附錄】


“大陸新儒家文叢(cong) ”總序

 

大陸新儒家的名字已經漸漸熟悉,其思想輪廓卻似乎依然模糊不清。但是,參照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等所謂現代新儒家或港台新儒家,還是可以對其国际1946伟德上的特點做出一些勾勒。


問題意識上,屬於(yu) 後五四時代的前輩們(men) 主要是在中西關(guan) 係語境裏工作,麵對攜政治、經濟、軍(jun) 事之威勢而來的文化壓力,帶著悲情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和儒家做知識和價(jia) 值上的合法性論證,但是所采用的學術話語和價(jia) 值標準卻基本上都是來自西方。大陸新儒家屬於(yu) 全球化背景下、改革開放後的時代,所麵對的是轉型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問題,其工作起點和目標是希望對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jue) 和承擔來實現傳(chuan) 統延續民族的複興(xing) 。


要做到這一點,僅(jin) 僅(jin) 把儒家文化視為(wei) 一個(ge) 知識的係統是不夠的。於(yu) 是,與(yu) 現代新儒家多采用哲學話語形式對儒家經典加以闡釋梳理不同,他們(men) 主要選擇了宗教的學科框架,從(cong) 這樣一種人類生活的精神維度、一種人文和意義(yi) 的視角去理解儒家思想係統在曆史上的地位作用、把握其與(yu) 生命生活的互動聯係、描述建構其在當代社會(hui) 的地位功能。牟宗三等也有以教化、人文教詮解儒家經典的情形,但這並不足以否定、替代對儒家文化進行宗教把握的正當性與(yu) 必要性。人文教隻是強調了其相對於(yu) 神本宗教的某種特征,而教化本身是一個(ge) 動詞,即依據某某(對人)進行教育,並不涉及“某某”的內(nei) 在屬性,如基於(yu) 道德的教化是一種教化,基於(yu) 宗教的教化也是一種教化。


視東(dong) 西方文化為(wei) 不同文明類型既是近代學界的某種共同認知,也是現代新儒家進行自我辯護的某種策略選擇。在這一前提下,他們(men) 將思想的重點集中在心性之學以彰顯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與(yu) 優(you) 越性,認為(wei) 問題隻在於(yu) 如何由此內(nei) 聖開出新外王即現代自然科學和民主製度,其左衝(chong) 右突曲為(wei) 之說過程十分艱難效果卻差強人意。而大陸新儒家從(cong) 宗教入手,不僅(jin) 上遂天道奠立根本,重歸《尚書(shu) 》、《詩經》和《周易》的上古傳(chuan) 統(宋儒偏重四書(shu) 。現代新儒家心性至上,有現代宋明理學之稱),同時也方便直接地切入現實問題,在對國家建構與(yu) 國族建構的論述中將論域由形上學及道德和倫(lun) 理學向法學、社會(hui) 學、民族學和政治哲學等開拓延展。


凡此種種,應該可以將大陸新儒學與(yu) 現代新儒學或港台新儒學的思想風格粗步而明確地做出一些分判了吧?當然,這隻是自其異者觀之而已。從(cong) 曆史看儒家傳(chuan) 統生生不息變動不居,從(cong) 現實看它也同樣光譜豐(feng) 富精彩紛呈,但其作為(wei) 中華民族精神存在之重要維度所具有的基本性格卻是一以貫之的。


“大陸新儒家”的概念從(cong) 一位旁觀者口中道出具有相當的偶然性,但它卻使那群認同儒家的學者實現了由自在到自為(wei) 的轉變。這是必然的。雖然堪稱經典的作品尚有待時日,但新的發展方向與(yu) 趨勢已是隱隱然確立成型。我們(men) 和東(dong) 方出版社合作推出“大陸新儒家文叢(cong) ”正是要記錄和推動這一思想的律動和創生。我們(men) 相信這對儒家和傳(chuan) 統、中國和世界都是具有重要意義(yi) 的。


                      陳明,作於(yu) 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