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照】理想精神——《白崇禧回憶錄》劄記一則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4-11-03 20:33:24
標簽:
馬吉照

作者簡介:馬吉照,西曆1977年生,河北景縣人。網名“讀行客”,故寫(xie) 讀書(shu) 劄記於(yu) 心得文字前稱“客按”。西曆2009年畢業(ye) 於(yu) 首都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專(zhuan) 業(ye) ,文學碩士。出版有《生隻南瓜給人看》(花山文藝出版社,2005年)、《河北唐詩地理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父母課:我國傳(chuan) 統家庭教育經典譯注大全》(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近年由讀錢穆先生及業(ye) 師鄧小軍(jun) 先生等人著作而逐漸樹立儒家信仰,參與(yu) 河北省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學會(hui) ,創辦秦皇島職業(ye) 技術學院國學社。

 

 

 

理想精神——《白崇禧回憶錄》劄記一則

作者:馬吉照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首發

時間:甲午年閏九月初七

      西曆2014年10月30日

 

 

 

初讀《白崇禧回憶錄》,頗為(wei) 感慨老一輩中國人的理想精神。舉(ju) 印象深的兩(liang) 例:

 

辛亥革命爆發後,廣西學生自發組織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由桂林隨趙恒惕統領之廣西混成協出師參加北伐。因學生軍(jun) 係私人誌願組成,自帶銀錢衣裝,不受國家薪餉。一路備嚐艱辛,多日行軍(jun) 至湖北孝感後,皆已十分窮困。湖北都督黎元洪了解情況後,特犒送酒肉,津貼每一學生十元銀洋。學生軍(jun) 為(wei) 保持不受政府津貼之清譽,僅(jin) 領其酒肉。

 

白崇禧、黃紹竑在廣西取得一定軍(jun) 事力量後商量國內(nei) 形勢,經再三研究,在歸附北洋軍(jun) 閥、支持趙恒惕等人倡言之聯省自治、參加以三民主義(yi) 為(wei) 號召的廣州革命政府三種可能途徑中選擇了後者,白乃作全權代表往謁孫中山。“辭別時,孫公以誠摯之態度對我說:‘我無槍、無糧、無餉;隻有三民主義(yi) 。’我說:‘廣西統一不需要孫公的物質支援,所需者僅(jin) 是革命之主義(yi) 信與(yu) 仰而已。”

 

我說從(cong) 這些事上看到老一輩人的理想精神,而不單單說看到白崇禧將軍(jun) 青年時的理想精神,是因為(wei) 在讀過去人們(men) 的回憶錄和傳(chuan) 記時,感覺在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理想精神在閃光。仿佛在那個(ge) 貧窮、動蕩、備受欺淩、沒有出路的中國,人們(men) 比現在更有理想。老一輩的中國人,不管他是一名國民黨(dang) 員,還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或者一個(ge) 不入任何黨(dang) 派的人,所持的“義(yi) ”可能不一樣,甚至是水火不容,但是他們(men) 從(cong) 小所受的教導和熏陶,是心裏頭要存著一個(ge) “義(yi) 利之辯”,他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之點就是,絕不是靠眼前的具體(ti) 利益來決(jue) 定自己的行事,而要依據某種理想和信念做自己認為(wei) 該做的事,或者說,在時勢利害麵前,敢於(yu) 做理想中的自己,敢於(yu) 追求理想中的社會(hui) 。

 

赫爾岑在《往事與(yu) 隨想》中寫(xie) 道:“青年,隻要還沒有受到市儈(kuai) 習(xi) 氣的腐蝕,造成精神上的墮落,總是不切實際的……不切實際絕不意味著自欺欺人;麵向未來必然含有理想的成份。沒有不切實際的氣質,一切實際隻能停滯不前,變成同一事物的枯燥反複。”

 

現在,家長和學校所憂慮的似乎隻是青年人能不能找到一份薪資優(you) 厚的好工作,理想的話題不但可以避而不談,甚至還生怕孩子們(men) 產(chan) 生出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是不是因為(wei) 家長和老師們(men) 自己,已經太過實際了?

 

理想幾乎是青春和生命力的同義(yi) 詞,人沒有理想了,也就老了。優(you) 秀人物的理想不會(hui) 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丟(diu) 失,他的青春和生命力(或者說活力、動力)比一般人長。沒有理想的教育,隻能造就庸人。

 

以趨利避害為(wei) 最高原則,接近於(yu) 動物,即使物質生活優(you) 裕,也是這個(ge) 星球上比較低級的存在。一個(ge) 優(you) 秀的人物,一個(ge) 偉(wei) 大的民族,不是那樣。

 

責任編輯: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