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4-10-09 10:36:37
標簽:
吳飛

作者簡介:吳飛,男,西元一九七三年生,河北肅寧人,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wei)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婚與(yu) 喪(sang) 》《心靈秩序與(yu) 世界曆史》《神聖的家》《現代生活的古代資源》《人倫(lun) 的“解體(ti) ”:形質論傳(chuan) 統中的家國焦慮》《生命的深度:〈三體(ti) 〉的哲學解讀》《禮以義(yi) 起——傳(chuan) 統禮學的義(yi) 理探詢》等。

 

沒有傳(chuan) 統喪(sang) 禮 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作者    受訪者 吳飛

            采訪者 王淇、蔣保信

來源:共識網

時間:甲午年九月十五

           西曆2014年10月9日

 


現代中國人和傳(chuan) 統中國禮樂(le) 文明的唯一一個(ge) 具有實質性的聯係就在喪(sang) 禮上麵。如果傳(chuan) 統喪(sang) 禮徹底消失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也就很難有希望了。可到現在,民政部門在推行喪(sang) 葬改革的時候,依然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采訪嘉賓:吳飛,1973年出生於(yu) 河北肅寧,1999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碩士、200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後,現為(wei)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基督教思想、宗教人類學、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等。

采訪:王淇、蔣保信


喪(sang) 禮通過培養(yang) 愛敬之情安立世道人心

 

共識網王淇:您研究中很重要的一塊是關(guan) 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禮製(婚禮、喪(sang) 禮等)。第一個(ge) 問題是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禮製的。《論語》中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說法,《孟子》也提到:“是使民養(yang) 生喪(sang) 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據您的了解,曆史上的喪(sang) 禮製度多大程度上達到了敦化風俗的效果?喪(sang) 禮對於(yu) 世道人心的安頓作用究竟體(ti) 現在哪裏?

 

吳飛:你這裏舉(ju) 出了《論語》《孟子》裏的說法,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說法,比如《禮記》裏說,在家庭有冠、婚、喪(sang) 、祭四種禮,其中喪(sang) 禮和祭禮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孟子說:“養(yang) 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對此,現代人已經很難理解了,大多將其視為(wei) 一種傳(chuan) 統風俗。

 

其實,無論中西,所有宗教的核心概念就是“敬”。在西方,他們(men) 是對上帝——一種超越性的存在——持有敬意;在中國,儒家雖不能說是宗教,但是對於(yu) “敬”也非常強調。敬的基礎則是愛。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中重要的兩(liang) 個(ge) 字:愛、敬。“愛”又稱為(wei) “親(qin) 親(qin) ”,“敬”稱為(wei) “尊尊”。愛是敬的基礎,敬是愛的表現和保證。如果沒有一種敬,沒有一種非常嚴(yan) 肅認真的“敬”的話,愛是得不到保證的。而現代中國的問題就在過於(yu) 強調愛而不強調敬,導致愛無法得到保證了。

 

中國傳(chuan) 統文明是一種禮樂(le) 文明。為(wei) 什麽(me) 禮如此重要?就是因為(wei) 它培養(yang) 著人們(men) 的敬。孔子也說,孝不僅(jin) 僅(jin) 是奉養(yang) ,關(guan) 鍵要有敬。“至於(yu) 犬馬,皆能有養(yang) ,不敬,何以別之”。所有重要的禮都是用來體(ti) 現敬的,而敬的基礎是在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有了親(qin) 情然後產(chan) 生出敬的態度。

 

所有的禮當中,喪(sang) 禮為(wei) 什麽(me) 最重要,就在於(yu) 喪(sang) 禮尤其能夠體(ti) 現出敬的態度來。比如說在父母生前,子女對父母會(hui) 有一種愛,同時也會(hui) 通過各種禮來表現出對於(yu) 父母的孝敬,那麽(me) 父母去世了該以什麽(me) 態度對待呢?有一個(ge) 核心觀念——“事死如事生”。《禮記·檀弓》裏有一種說法:如果父母去世了,你還認為(wei) 他的鬼魂仍然存在,那就是一種不智;但如果父母去世了,你真的認為(wei) 父母就不存在了,那又是一種不仁。喪(sang) 禮的設立就是在智和仁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喪(sang) 禮上所有的哀戚之情都是生前親(qin) 情的一種延續。因為(wei) 本來你和父母是非常親(qin) 密的,現在父母離開你了,肯定有一種不舍的情感,所以要以各種方式把這種情感盡可能表達出來。但僅(jin) 僅(jin) 是哀戚之情是不夠的,沒有父母就不可能有你,父母如果不在了,你自己的來源就沒有了。所以不能斷然說父母不存在了。喪(sang) 禮會(hui) 有各種儀(yi) 式,假定父母的鬼魂仍然存在,仍然以和生前一樣孝敬的態度來對待這些鬼魂,但在理智上又反複提醒自己鬼魂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的“事死如事生”的含義(yi) ,一種“敬”和“愛”的情感結合。

 

故而喪(sang) 禮既是要以一種方式盡可能表達哀戚之情,因為(wei) 他確實已經不在了;但是另一方麵又要假定他仍然存在來盡可能表達一種敬,這也是生前對他敬的一種延續。這對於(yu) 培養(yang) 中國人的真誠情感——不會(hui) 因為(wei) 人死就當他不曾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說民德歸厚。一個(ge) 人如果不斷以這種方式來培養(yang) 愛敬之情,如果能真正在愛和敬之間找到一個(ge) 平衡,他的道德是會(hui) 培養(yang) 得越來越高尚、人品也是越來越厚道的。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在中國古代的禮當中,喪(sang) 禮和祭禮是最重要的。

 

完全不講禮,倫(lun) 理敗壞是非常明顯的

 

共識網王淇:諸如“事死如事生”的很多原理,在最開始設計的時候都有很好的目的,但是涉及到具體(ti) 製度貫徹落實的時候,比如三年之喪(sang) ,卻很難達到民德歸厚的效果。所以墨家對儒家有一些批評,覺得服喪(sang) 影響生產(chan) ,也沒有很明顯地起到民德歸厚的效果。您怎樣評價(jia) 曆史上的葬禮製度對敦化風俗的影響呢?

 

吳飛:任何製度都會(hui) 有它的問題,一方麵喪(sang) 禮製度有如此煩瑣的禮儀(yi) ,難免會(hui) 變得形式化;另一方麵,儀(yi) 式中也會(hui) 有一些虛偽(wei) 的人,生前不孝敬,死後卻通過鋪張的喪(sang) 禮來宣揚自己。但我覺得這些隻是次要問題。

 

從(cong) 曆史經驗來看,葬禮肯定起到了敦化風俗的作用,比如宋代,宋初是一個(ge) 比較混亂(luan) 的時代,但是經過理學家的努力,南宋以後的風俗就比較淳厚了。而且我們(men) 很難理解古代某個(ge) 時期的日常生活和道德狀況,因為(wei) 古書(shu) 記載的多是一些正麵、負麵典型,常人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更何況如果有什麽(me) 壞人,史書(shu) 上一般都會(hui) 記下來,所以你看到的可能都是壞人。所以很難通過史料的研究來證實或者證偽(wei) 禮製對社會(hui) 的作用。但是現在就很明顯,現實社會(hui) 基本放棄了禮儀(yi) 製度,我們(men) 完全不講這些,你就可以明顯看到倫(lun) 理是如何敗壞了。

 

建國之後的殯葬改革問題不少

 

共識網王淇:前段時間,安徽安慶強行推行的殯葬改革引發了很多矛盾,許多老人為(wei) 了趕在火葬推行之前入土為(wei) 安紛紛自殺,您怎麽(me) 看這一現象?當代中國的喪(sang) 葬改革存在哪些問題?

 

吳飛:媒體(ti) 把這件事曝光出來是件好事。其實近二十多年裏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但是從(cong) 來沒有被公開報道過。這次事件的公開報道為(wei) 我們(men) 反思它提供了一個(ge) 機會(hui) 。

 

舉(ju) 個(ge) 例子,在90年代,安徽的另一個(ge) 地方也發生過類似的事,因為(wei) 強推火葬,有些老太太在指定的推行火葬的日子之前選擇上吊自殺,如此就可以土葬。有些家庭不願意火葬,已經埋下去了,當地民政部門的人歡迎舉(ju) 報,有人舉(ju) 報了之後,他們(men) 就把屍體(ti) 挖出來,當場澆汽油燒,從(cong) 而引起了和群眾(zhong) 的衝(chong) 突。

 

這種事情非常多,幾乎各地都有。貴州某些地方政府,因為(wei) 殯葬改革的矛盾而去抓人,有些人甚至被判刑。導致有些地方,死了人之後,親(qin) 人完全不辦喪(sang) 事,偷偷挖個(ge) 坑把死人埋起來,也不起墳頭。這種事也非常普遍。如果被發現了,就潑汽油去燒屍體(ti) ;如果沒有被發現,就這樣過去了。但無論如何對死者及其家庭而言,一點尊嚴(yan) 都沒有,就像死條狗一樣。這些都是因為(wei) 殯葬問題而引出的矛盾。

 

從(cong) 根本上來說,建國之後的殯葬改革是錯的,不僅(jin) 沒收到一點效果,反而造成了很多矛盾。

 

傳(chuan) 統喪(sang) 禮徹底沒了,傳(chuan) 統文化就可能徹底沒希望了

 

共識網王淇:中國式葬禮的現代改革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八九十年代為(wei) 了打擊封建迷信和節省土地,國家更是加強了火葬的推行。但是為(wei) 什麽(me) 直到今天,傳(chuan) 統的喪(sang) 葬模式還是頑強地存在於(yu) 神州各地?您覺得有哪些方麵的原因?

 

吳飛:中國傳(chuan) 統有那麽(me) 多禮,到了今天大部分都已經不存在了。比如婚禮,五四時期以來就逐漸變得非常西式,早就難覓傳(chuan) 統的影子了。但是婚禮的變化有很多民間自覺的成分在其中,而喪(sang) 禮的變革則是帶著很強的國家幹預的因素。但是,喪(sang) 禮是非常頑強的。可以說宋代以來的朱子《家禮》中所描述的喪(sang) 禮框架,直到現在還沒有消失,背後一定有它必然存在的理由。

 

現代中國人和傳(chuan) 統中國禮樂(le) 文明的唯一一個(ge) 具有實質性的聯係就在喪(sang) 禮上麵。如果傳(chuan) 統喪(sang) 禮徹底消失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也就很難有希望了。可到現在,民政部門在推行喪(sang) 葬改革的時候,依然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men) 在推行殯葬改革的過程中遇到了這麽(me) 多問題,為(wei) 什麽(me) 無論怎麽(me) 做,這種傳(chuan) 統的喪(sang) 禮模式還是頑強地存在著?他們(men) 就完全沒有反思過。

 

國家改革殯葬製度有兩(liang) 條理由:一是打擊封建迷信;二是節省土地或說環保。但從(cong) 實際效果來說,這兩(liang) 個(ge) 目的都沒達到。首先看第一條,現在民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傳(chuan) 統儀(yi) 式,國家部門一點辦法都沒有。而且從(cong) 現代思潮所應具有的多元性和宗教寬容的角度來看,簡單把某些民間信仰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簽加以打擊也是不對的。且不說它做不做得到,這個(ge) 理由本身就沒有合法性了。

 

再看看第二條理由,推行火葬並不能起到節省土地的目的。大部分農(nong) 村在火葬之後還是會(hui) 把骨灰盒再裝到一個(ge) 大棺材裏,仍然起一個(ge) 墳頭,墳地並沒有因此減少。城市裏的墓園都是大理石墓地,看上去很小。但是相較而言,土墳不會(hui) 對環境有什麽(me) 破壞,過一百年,土墳也就慢慢地平掉了;而大理石是千年不壞的,對環境會(hui) 造成實質性的破壞。中國人講究五服,出了五代之後就不會(hui) 上墳、填土了。故而盡管幾千年來中國人都是用土墳埋葬,卻也沒有看到處處是墳的現象,因為(wei) 老舊的墳頭是會(hui) 風化的。但是大理石墓地卻不會(hui) 風化,長此以往,不要說幾千年了,目前這個(ge) 問題就已經顯出端倪。現在北京有兩(liang) 千萬(wan) 人口,一百年之後,這兩(liang) 千萬(wan) 人口就會(hui) 變成兩(liang) 千萬(wan) 個(ge) 墓地,那怎麽(me) 辦?說是節省土地,最終的結果卻恰恰相反。

 

現在的殯葬製度是把過世的人當成垃圾來處理

 

吳飛:我經常用一個(ge) 說法:現在中國的殯葬改革是把人的屍體(ti) 當成垃圾在處理,殯葬部門就是一個(ge) 人體(ti) 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維護愛敬之情,不是慎終追遠,而是怎麽(me) 盡快把死人處理掉。這種指導思想是完全否定性的、負麵的。本來是殯儀(yi) 館,現在都叫火葬場,火葬場就是怎麽(me) 把人的屍體(ti) 處理掉。現在國家提倡的海葬、骨灰拋灑等等都顯得很詭異,它的意圖就是把屍體(ti) 處理掉,抹掉他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從(cong) 實用主義(yi) 的角度來說,這種做法有一定的環保意義(yi) ,但是傳(chuan) 統喪(sang) 禮的價(jia) 值理念卻沒有被考慮在內(nei) ,沒有任何文化意義(yi) 。因此,中國的殯葬行業(ye) 才會(hui) 遭到人們(men) 的歧視,殯儀(yi) 館的工作人員隻是處理死屍的人,並不是禮儀(yi) 專(zhuan) 家。

 

有家人去世了,一般來說是要在家裏設靈堂、辦喪(sang) 事的,人們(men) 都是到家裏來吊唁。不光在農(nong) 村是這樣,其實在城市裏的大部分人也還是保留了相當傳(chuan) 統的喪(sang) 禮部分。但是這個(ge) 傳(chuan) 統一般是在家裏進行的。火葬場是幹什麽(me) 的?所有的儀(yi) 式完了之後,到那裏處理一下屍體(ti) 而已。入殮師、殯儀(yi) 師跟喪(sang) 禮其實是沒有什麽(me) 關(guan) 係的,所以這些人會(hui) 被人看不起,所以殯葬行業(ye) 會(hui) 被汙名化,這就是當前喪(sang) 葬製度必然帶來的後果。

 

所以我覺得,剛才說的所有這些都是因為(wei) 殯葬改革的指導思想,主事者沒有想到喪(sang) 葬是一種慎終追遠的文化,對於(yu) 中國人的傳(chuan) 統心態來說非常重要的文化,反而是把喪(sang) 葬僅(jin) 僅(jin) 當成人體(ti) 垃圾處理。這就導致了所有問題。

 

殯儀(yi) 館應該設立吊唁靈堂,而不隻是告別廳

 

共識網王淇:如果殯葬行業(ye) 要改變現在這種尷尬的處境,您有沒有什麽(me) 辦法?

 

吳飛:我還沒想到一個(ge) 具體(ti) 的好辦法,但有些城市已經有了一些實踐。

 

比如北京,它是最頑固的地方,八寶山殯儀(yi) 館隻有告別大廳,那裏的所有房間都是告別室,隻能開追悼會(hui) 。在中國人的心中,追悼會(hui) 不算是喪(sang) 禮,它是一種很粗糙的模式,所謂的“131”:念一遍悼詞,鞠三個(ge) 躬,繞一個(ge) 圈,這不是儀(yi) 式,不能算是喪(sang) 禮。喪(sang) 禮儀(yi) 式最重要的是告別之前的吊唁和守靈。為(wei) 了應對這種情況,很多北京家庭都先將喪(sang) 禮在家辦了,最後隻是來火葬場處理下死者的遺骸。

 

南方的城市在這方麵做得更好一些,殯儀(yi) 館裏有很多靈堂,而不隻是告別廳。靈堂是按家庭的樣式來布置的,後麵放遺體(ti) ,兩(liang) 側(ce) 是家人守靈,接受親(qin) 友的吊唁,可以租好幾天,期間會(hui) 有各類儀(yi) 式。這是傳(chuan) 統和現代的一種結合,比北京的模式要好。如果在家裏擺靈堂,家的空間實在有限;如果把靈堂擺在小區裏,又會(hui) 影響公共秩序。南方的模式既實現了城市治理的目的,又滿足了人們(men) 的心靈需求,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有人說火葬對環保有益,其實不見得。焚燒屍體(ti) 會(hui) 產(chan) 生很多氣體(ti) ,對空氣是有汙染的。另外,剛才所說的追悼會(hui) 和火葬模式,也並非源於(yu) 西方國家。我的一位美國朋友來中國,剛好趕上一個(ge) 中國人的追悼會(hui) ,他說,美國的喪(sang) 禮並不像現在中國的這麽(me) 簡單。所以,現在這種極其簡化的喪(sang) 禮儀(yi) 式,無論是跟中國傳(chuan) 統還是西方傳(chuan) 統,都是不沾邊的。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東(dong) 西,還是出於(yu) 效率和實用主義(yi) 的考慮。

 

殯葬改革應當考慮延長喪(sang) 假時間

 

共識網王淇:您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希望能夠出台喪(sang) 假的法律規定。您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種建議?這和古代喪(sang) 禮中的丁憂有什麽(me) 區別?關(guan) 於(yu) 怎麽(me) 解決(jue) 當代中國喪(sang) 葬改革中的種種問題,您最近有什麽(me) 新的思考嗎?

 

吳飛:現在確實有法定的喪(sang) 假,但是我們(men) 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而且,喪(sang) 假很短,直係親(qin) 屬去世也才有三天假,它基本是一個(ge) 徒具空文的規定。

 

喪(sang) 假和丁憂的確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不從(cong) 丁憂的角度來講,現在的西方國家,還有台灣,它們(men) 都有法定的喪(sang) 假。從(cong) 照顧人情的角度來說,有親(qin) 人去世,特別是重要的直係親(qin) 屬,一個(ge) 人總需要幾天時間來處理喪(sang) 事和調整情緒吧?否則,這對剛失去親(qin) 人的人而言,是非常殘忍的。產(chan) 假是理所當然的,婚假也是理所當然的,婚後、產(chan) 後都需要一段時間休整。而那些失去重要親(qin) 人的人,他們(men) 也需要一段時間來哀悼和適應。

 

古代的丁憂製度,除了文化方麵的考慮之外,一個(ge) 直接的考慮也就是對於(yu) 人情自然的照顧。殯葬改革裏麵沒有適當長度的喪(sang) 假,它完全是從(cong) 很負麵、消極的角度來考慮,而不考慮怎樣讓人度過這段哀痛的時期,怎樣讓人的情緒慢慢恢複過來等等,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我覺得應該延長喪(sang) 假的時間,當然不可能延長到三年,但延長到一個(ge) 月並不過分,最起碼得有一個(ge) 星期,這是最基本的,無論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還是世界的普遍狀況來說,喪(sang) 假都是照顧人情的一個(ge) 最起碼的要求。

 

恢複土葬是解決(jue) 當下喪(sang) 葬困局的最好辦法

 

共識網蔣保信:您剛才說,城市裏的大理石墓地以後會(hui) 導致很大的環境問題。您對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有什麽(me) 思考嗎?

 

吳飛:現在國家有一些改革的嚐試,比如墓地出租,租期是二十年,二十年之後就要把骨灰清出去,重新循環使用。對此,且不說死者的家人肯定很難接受,就可行性而言,會(hui) 有人願意花錢租一塊曾經被使用過的墓地嗎?更何況隻能租用二十年。但是,如果不循環租用,而是讓大理石墓地永久存在下去,就會(hui) 越積越多,最後所有的土地豈不都被墓地占據了?種再多的樹,栽再多的花,對於(yu) 墓地圍城這個(ge) 問題都於(yu) 事無補,對此我也沒有什麽(me) 解決(jue) 的辦法。

 

另外,現在提倡草坪葬、樹葬,這和土墳的性質差不多,隻是不起墳頭,上麵種一些樹而已,反而不如傳(chuan) 統的土墳有文化意義(yi) ,讓人很難接受。讓我說,恢複土墳就是解決(jue) 當前喪(sang) 葬困局的最好辦法,但在城市裏能不能實現還是一個(ge) 問題。

 

共識網蔣保信:西方現代城市是怎麽(me) 處理墓地問題的?還有一個(ge) 問題是現在城市墓地本身就特別貴,不是所有人都能買(mai) 得起大理石墓地的。您又怎麽(me) 看?

 

吳飛:西方城市的墓地本來就是有租期的,文化不一樣,它們(men) 的傳(chuan) 統就是如此。《哈姆雷特》最後一幕就有掘墓的場景,從(cong) 原來埋過人的地方挖出很多骨頭,然後重新埋葬新的屍骸,但在中國傳(chuan) 統裏,這種行為(wei) 是難以接受的。

 

至於(yu) 墓地價(jia) 格的問題,它不像環境問題那麽(me) 嚴(yan) 重,這是一個(ge) 商業(ye) 問題。目前中國的殯葬業(ye) 過於(yu) 市場化,它是一個(ge) 暴利行業(ye) ,雖然社會(hui) 地位不高。如果國家沒有一個(ge) 很好的指導原則,最後隻會(hui) 導致惡性競爭(zheng) 。當然,商業(ye) 化也有好處,在競爭(zheng) 中,它會(hui) 根據人們(men) 的需求,推出一些服務,比如剛才說的建靈堂,這就是因為(wei) 商業(ye) 競爭(zheng) 的存在。這種方式源於(yu) 台灣,台灣殯葬行業(ye) 的人進入大陸之後,開始推廣這個(ge) 方式,慢慢地南方很多城市就都接受了。如果將來調整得好,殯葬市場慢慢良性起來,價(jia) 格的問題還是可控的。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