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第五屆會(hui) 員大會(hui) 開幕會(hui) 上的講話
2014年9月24日
習(xi) 近平
各位嘉賓,各位專(zhuan) 家學者,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朋友們(men)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今天,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嘉賓和專(zhuan) 家學者齊聚北京,舉(ju) 行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第五屆會(hui) 員大會(hui) 。這次會(hui) 議是國際儒學界和國際學術界的一次盛會(hui) 。首先,我謹對會(hui) 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朋友們(men) 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
這次會(hui) 議以“儒學:世界和平與(yu) 發展”為(wei) 主題,體(ti) 現了關(guan) 注世界前途、人類命運的人文情懷,是一個(ge) 很有現實意義(yi) 的題目。
和平與(yu) 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事關(guan) 各國人民幸福安康的兩(liang) 大問題。世界各國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圍之中,期盼戰爭(zheng) 、暴力遠離人類。世界各國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環境之中,期盼饑餓、貧困遠離人類。然而,現實世界並不像人們(men) 希望的那麽(me) 美好,局部戰爭(zheng) 依然此起彼伏,貧困饑餓依然廣泛發生,連綿戰火、極度貧困依然在威脅著眾(zhong) 多人們(men) 的生命和生存,特別是許多婦女兒(er) 童依然在戰爭(zheng) 和貧困的陰影下苦苦掙紮。想到這些不幸的人們(men) ,我們(men) 心中充滿了同情和責任。國際社會(hui) 應該攜手努力,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隻有這樣,和平才有希望,發展才有希望。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共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ge) 方麵就是要從(cong) 思想上確立和平發展的理念。今年3月,我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其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文字鐫刻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句話是:“戰爭(zheng) 起源於(yu) 人之思想,故務需於(yu) 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這句話講得很有道理。我認為(wei) ,在人們(men) 心中牢固樹立愛好和平的思想,這對實現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曆來是一個(ge) 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淵源。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協和萬(wan) 邦”、“親(qin) 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也”、“遠親(qin) 不如近鄰”、“親(qin) 望親(qin) 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guan) 係的基本理念。
從(cong) 1840年鴉片戰爭(zheng) 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見的外族入侵和內(nei) 部動蕩,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一度到了瀕臨(lin) 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僅(jin)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中,中華民族就付出了3500萬(wan) 人傷(shang) 亡的沉重代價(jia) 。近代以後經曆了長期苦難的中國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寶貴,最懂得發展的重要。中國人民深知,和平對人類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重要,沒有陽光和空氣,萬(wan) 物就不能生存生長。
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中國需要和平、愛好和平,也願意盡最大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真誠幫助仍然遭受戰爭(zheng) 和貧困煎熬的人們(men) 。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發展的理念落實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動之中。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朋友們(men) !
今年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chan) 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yang) 。中華文明,不僅(jin) 對中國發展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作為(wei) 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ti) 經曆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zheng) 鳴、兩(liang) 漢經學興(xing) 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ge) 曆史時期。從(cong) 這綿延2000多年之久的曆史進程中,我們(men) 可以看出這樣幾個(ge) 特點。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曆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競爭(zheng) 又相互借鑒,雖然儒家思想長期居於(yu) 主導地位,但始終和其他學說處於(yu) 和而不同的局麵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曆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是與(yu) 時遷移、應物變化的,都是順應中國社會(hui) 發展和時代前進的要求而不斷發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曆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ge) 人、社會(hui) 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
從(cong) 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nei) 的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中的優(you) 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cong) 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麵,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ti) 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feng) 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er) 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hui) 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hui) 利益和社會(hui) 關(guan) 係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麵都取得了巨大進步,特別是物質的極大豐(feng) 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時,當代人類也麵臨(lin) 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ge) 人主義(yi) 惡性膨脹,社會(hui) 誠信不斷消減,倫(lun) 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jue) 這些難題,不僅(jin) 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曆史上積累和儲(chu) 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wei) ,包括儒家思想在內(nei) 的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jue) 當代人類麵臨(lin) 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guan) 於(yu)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guan) 於(yu) 天下為(wei) 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guan) 於(yu)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guan) 於(yu) 以民為(wei) 本、安民富民樂(le) 民的思想,關(guan) 於(yu) 為(wei) 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guan) 於(yu)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yu) 時俱進的思想,關(guan) 於(yu) 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guan) 於(yu) 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guan) 於(yu) 集思廣益、博施眾(zhong) 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guan) 於(yu) 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guan) 於(yu) 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guan) 於(yu) 清廉從(cong) 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guan) 於(yu) 儉(jian) 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guan) 於(yu) 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guan) 於(yu)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luan) 、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wei) 人們(men) 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wei) 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wei) 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chuan) 統文化中適合於(yu) 調理社會(hui) 關(guan) 係和鼓勵人們(men) 向上向善的內(nei) 容,我們(men) 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yi) 。希望中國和各國學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這個(ge) 課題研究好,讓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you) 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朋友們(men) !
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成為(wei) 今天這個(ge) 樣子的。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li) 、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chuan) 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我們(men) 必須把握好的一個(ge) 重大課題。我認為(wei) ,應該注重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世界萬(wan) 物萬(wan) 事總是千差萬(wan) 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wan) 物萬(wan) 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每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紮根於(yu) 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you) 點。我們(men) 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xi) 、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wan) 紫千紅、生機盎然。
豐(feng) 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jia) 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yu) 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yu) 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曆史反複證明,任何想用強製手段來解決(jue) 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hui) 成功,反而會(hui) 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第二,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ge) 國家、哪一個(ge) 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diu) 掉了思想文化這個(ge) 靈魂,這個(ge) 國家、這個(ge) 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隻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you) 劣之分。每個(ge) 國家、每個(ge) 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隻此一家,別無分店”。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xi) 、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
第三,正確進行文明學習(xi) 借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feng) 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chan) 生於(yu) 哪個(ge) 國家、哪個(ge) 民族的社會(hui) 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chuan) 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從(cong) 與(yu) 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feng) 富營養(yang) ,也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絲(si) 綢之路的開辟,遣隋遣唐使大批來華,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遠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儒學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wei) 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hui) 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liang) 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ya) 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men) 都應該采取學習(xi) 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you) 秀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優(you) 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行文明相互學習(xi) 借鑒,要堅持從(cong) 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cong) ,講求兼收並蓄,但兼收並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wei) 存真。
第四,科學對待文化傳(chuan) 統。不忘曆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yu) 繼承才能善於(yu) 創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傳(chuan) 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diu) 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men) 要善於(yu) 把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傳(chuan) 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hui) 受到當時人們(men) 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hui) 製度的局限性的製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hui) 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wei) 糟粕性的東(dong) 西。這就要求人們(men) 在學習(xi) 、研究、應用傳(chuan) 統文化時堅持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er) 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wei) 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yu) 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朋友們(men) !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yang) 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曆史來由的一個(ge) 重要途徑。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nong) 家、兵家等各個(ge) 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蕩,形成了百家爭(zheng) 鳴的文化大觀,豐(feng) 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後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展的。這些思想文化體(ti) 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chan) 生活中形成和傳(chuan) 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nei) 容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ye) 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yu) 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鬥,中國人民的價(jia) 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於(yu)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曆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yu) 日俱新、與(yu) 時俱進的。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是馬克思主義(yi) 者,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是曆史虛無主義(yi) 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yi) 者。我們(men) 從(cong) 來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you) 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曆史實踐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始終是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men) 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yang) 分。中國人民正在為(we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其中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中的“小康”這個(ge) 概念,就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hui) 狀態。使用“小康”這個(ge) 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總之,隻有堅持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從(cong) 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men) 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e) 。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朋友們(men) !
溫故而知新。知識有前人傳(chuan) 承的知識,也有今人創造的知識。前人傳(chuan) 承的知識積累了人們(men) 曆史上對處理人、社會(hui) 、自然三者關(guan) 係的重要認知和經驗,今人創造的知識形成了人們(men) 應對時代問題的智慧和探索。這兩(liang) 方麵的知識對人類繼往開來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紀的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隻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you) 秀思想文化和豐(feng) 富知識,我們(men) 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hui) 、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hui) 的未來。
預祝會(hui) 議取得成功!
謝謝大家!
來源:新華網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