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財貴】滴水不漏教學法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4-08-05 20:47:03
標簽:
王財貴

作者簡介:王財貴,男,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生,台灣省台南縣山上鄉(xiang) 人。畢業(ye) 於(yu)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曾師事掌牧民先生、王愷和先生、牟宗三先生。曆任小學、中學、大學教師,鵝湖月刊社主編、社長,台中師範學院語教係教授、華山書(shu) 院院長、台灣漢學教育協會(hui) 理事長。著有《讀經二十年》(中華書(shu) 局2014年版)。

滴水不漏教學法

主講:王財貴 

整理:楊蓉   校對:懷仁   修訂:王財貴

來源:作者新浪博客

修訂時間:甲午年七月初七     西曆2014年8月2日

 


講座時間:2014年7月29日上午       講座地點:蘇州樂(le) 謙學堂

 

方(哲萱)老師要我向各位講一講我近來提倡的一個(ge) 新的教學法。其實,如果說出來,你會(hui) 發現這個(ge) 新法也不是什麽(me) 特別的發明,其中也沒有什麽(me) 新的意思。那是因為(wei) 有些學堂的堂主和老師,說他們(men) 在私塾裏,要長時間陪孩子讀經,並且要照顧孩子的生活細節,感覺很累,於(yu) 是堂主很同情老師,老師自己也很同情自己,難免有些倦怠感。這相當出乎我的意料,才講了這個(ge) “新法”。本來,我以為(wei) 教學是不會(hui) 累的,尤其是教讀經,簡單地說就是陪孩子讀書(shu) ,而且陪孩子讀這種可以教學相長的書(shu) ,一個(ge) 好學的人自己如果想要讀書(shu) 也要這樣讀。或許,不是你陪著孩子讀書(shu) ,而是孩子陪著你讀書(shu) ,又可以領薪水過生活,教讀經的老師可應是很幸福的一群啊,何以感覺累?

 

我想,為(wei) 什麽(me) 會(hui) 累,有兩(liang) 種情況會(hui) 讓人累:一種是體(ti) 力的——體(ti) 力耗得多就會(hui) 累;一種是心理的——心裏不順暢也會(hui) 累,而心裏不順暢的累遠比體(ti) 力活動的累更累人,而且更不容易恢複。教學工作,不像農(nong) 夫,不像苦力。教學如果累,應不是筋骨勞動的累,而是心理負擔的累。心理負擔的累是因為(wei) 帶著孩子讀書(shu) 陪著孩子讀書(shu) 而累嗎?或許不是,而可能是心裏不順暢、不舒坦的累。

 

不順暢、不舒坦,首先可能是一個(ge) 人對他的工作沒有什麽(me) 興(xing) 趣,他把工作當做是應付──不得已要去麵對它,不得已要去完成它。如果這樣,我們(men) 就是在耗費我們(men) 的生命去做一件我們(men) 所不甘願的事,這種生活狀況,我稱為(wei) “賣血”。醫院裏有人要輸血,有人就去賣血,因為(wei) 他沒有別的工作,隻好去由人抽血。血就是生命,他把生命賣掉,得到一點錢,去過“生活”──其實,不是過“生活”,而是過“死活”。他是不願意做這種事的,但他不得已。如果一個(ge) 人去做工作的心情是這樣的,那他的心裏一定很空虛,很茫然,很無奈,這樣的活著,活得是很累很累的。所以如果教讀經的老師本來並不喜歡做這工作,隻是為(wei) 了找一份“職業(ye) ”,於(yu) 是他隻是來應付,而“應付”的時間又那麽(me) 長,當然很累很累了。

 

但是一般來講,讀經老師首先應該對讀經教育稍微有了認識,而且是有些理想的人。如果憑著這種認識這種理想做教育,教讀經應該是不會(hui) 太累人的。因為(wei) 這是他喜愛的工作,跟他的生命是合一的。這時雖然也在燃燒自己,但他是心甘情願的,甚至一直覺得自己的力量還沒有用盡,希望盡量做得更好。像這樣精神昂揚,熱情洋溢,活力充沛,是不會(hui) 感覺累的。

 

 如果說雖然我有熱情理想,我做我願意做的事,但是時間總是太長,事情總是很多,還是會(hui) 累啊。我想,時間的長,如果是喜歡的事,便不覺長;而所謂事情的多,可能不是因為(wei) 帶孩子讀經而感覺事情多,而是因為(wei) 要“管孩子”──做“教室管理”而感覺“煩”。心裏一“煩”,就感覺事多了。讀經,如果就單純地一直讀書(shu) ,至少是比較不會(hui) 累的,甚至是可喜可悅的。但是要去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wei) ,要維持一個(ge) 班級眾(zhong) 多學生的秩序是很累的。如果老師常常要做“教室管理”,就是要安撫孩子的情緒,要糾正他的姿勢、他的行為(wei) 。如果老師又要教學又要管秩序,一心兩(liang) 用:當你在管秩序時就荒廢了教學,教學效果差,學生更提不起興(xing) 趣;學生沒興(xing) 趣,教室越難管理,惡性循環。有些老師心理上怕學生,怕進教室,這可能是老師最大的累的來源。

 

那麽(me) ,可不可以讓老師幾乎不需要管秩序,也就是如何讓班級管理順當一點,才可減輕老師大部份的煩累呢?我們(men) 可以這樣看:一般體(ti) 製內(nei) 的老師也要花費精神去做教室管理,所以“教室管理”是師範生必修的的一門重要科目。老師們(men) 雖然都修了教室管理的課,但並不見得每個(ge) 老師都做得好,有的是因為(wei) 總體(ti) 環境的關(guan) 係。譬如,十多年前,有一位美國來的教授跟我說,他們(men) 公立中小學的老師上一堂課,要花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時間來管秩序,才能勉強維持課堂的進行,這是美國“個(ge) 性開放”的大環境造成的普遍現象。另外,教室管理容易不容易,也有教師個(ge) 人的因素。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教師的特質,他往講台上一站,學生就依順聽從(cong) ;有些老師不具備這種特質,用盡手段還是束手無策,孩子東(dong) 倒西歪、亂(luan) 七八糟,老師不管也不行。那時,老師的心靈和學生的心靈在拉鋸,所以很累。如何改善這種拉鋸式的教學管理,是教學藝術化的第一步。

 

其實讀經的孩子讀的是聖賢書(shu) ,私塾的教室秩序已經比一般的學校好多了,但是我們(men) 希望更好。怎樣才能更好?我們(men) 想:如果孩子的學習(xi) 狀態好一些,教室就好管理一些。如果孩子們(men) 都不需要管,那豈不是輕鬆自在了嗎?要狀態好,甚至不需要管,有兩(liang) 種條件:一種是學生好學,他主動想學習(xi) 。但這種情況是不多的,十個(ge) 裏麵沒有一個(ge) 是主動好學的,所以需要第二種“善巧的夾持與(yu) 管理”。怎麽(me) 夾持呢?就是不要讓他東(dong) 倒西歪——不是姿勢上的不東(dong) 倒西歪,是學習(xi) 心理上的不東(dong) 倒西歪。怎麽(me) 讓他的心理不東(dong) 倒西歪?《莊子·達生》篇有一句話說:“用誌不分,乃凝於(yu) 神”。這個(ge) 誌就是意誌,起心動念叫意,用心的方向叫誌;不分,有的人寫(xie) 成“不紛”,起意用心不分散,不紛亂(luan) ,就是專(zhuan) 注於(yu) 一件事情上,這叫“用誌不分”。“乃凝於(yu) 神”,是說他的精神就會(hui) 凝聚在一起,精神凝聚了,有如神明那樣的清澈通透。如果一個(ge) 學生能夠好學,他全心都在學習(xi) 上,就是用誌不分,他便能凝歛其精神,他的心靈便“清明如神”,他學習(xi) 的效果便“如有神助”。如果個(ge) 個(ge) 學生都主動好學,整個(ge) 班級自然“用誌不分,乃凝於(yu) 神”,如果學生並不都是主動好學的,我們(men) 是否可以營造一個(ge) 氛圍,讓他也用誌不分,乃凝於(yu) 神?

 

本來,如果有一個(ge) 孩子他的心不在學習(xi) 上,就會(hui) 出神,或東(dong) 張西望,或者做些小動作,於(yu) 是他的心越分散了,完全不在狀況中,而且這種狀態太過份了,也會(hui) 産生“負能量”感染其他同學。這時老師心裏便會(hui) 不安,就要管他,想把他拉回來,於(yu) 是老師在心理上和行動上跟他拉鋸。當你費心和他拉鋸的時候,別的孩子就被你閑置了,他們(men) 一時沒事情做,他們(men) 的心誌也紛紛地離散了。老師管東(dong) 顧不了西,管西顧不了東(dong) ,於(yu) 是眼看著全班渙散了,解體(ti) 了,教室不像教室了,老師不像老師了。老師心慌了,要用很大的精神和力氣,甚至要動怒,疾言厲色一番,才能把整個(ge) 教室重新凝聚起來,這不是很累人嗎?所以我一直在想,我們(men) 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種方式,讓縱使沒有“教師特質”的教師,也能依著操作而達到不必管理的境界?

 

我想,如果能從(cong) 一開始就營造一個(ge) 不會(hui) 渙散的氛圍,然後,接著一直維持著這片凝聚的氣息,不就成了?而讀經教育,是很容易做到這點的。其要領是:老師自己先“用誌不分”。不要做太多的工作,不要講太多的話,以免分學生的心。你要知道,你所要做的,隻有“讀經”這一件事。什麽(me) 叫做“一件事”呢?從(cong) 上課開始一直到下課之前這一個(ge) 多小時,所關(guan) 心的隻有一件事,就是讀經。你怎麽(me) 營造這種隻有一件事的氛圍而且使之持續不斷呢?就是要做到:滴水不漏。“滴水不漏”就是所有的時間段沒有一刻讓老師、學生分心的機會(hui) ,彷彿滿缸的水,沒有一處缺口,沒有一滴遺漏。從(cong) 上課一開始,如果是老師帶讀,老師就說:小朋友,跟我念。你帶一句,他念一句,一句念完又一句又一句又一句,讓課堂上經聲不斷,直到下課。如果是齊讀,老師一上來,就說:小朋友,打開書(shu) ,子曰:預備,齊。課程就啟動了,一句接一句,唸完一段再從(cong) 頭,循環往複,讓課堂上經聲不斷,直到下課。這樣,不論老師和學生,就幾乎沒有分心的機會(hui) 了。這樣,一個(ge) 班級隻要配備一個(ge) 老師就夠了,不必兩(liang) 個(ge) 。兩(liang) 個(ge) 老師管一個(ge) 班,是很浪費的。這個(ge) 老師坐在那裏,二三十個(ge) 學生,哪個(ge) 人心不在學習(xi) 上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尤其一個(ge) 有教師特質的人,坐在那裏,全部學生的精神都集中在老師身上,老師跟孩子念書(shu) 就好了,十幾二十幾個(ge) 孩子,怎麽(me) 還須要兩(liang) 三個(ge) 老師呢?台灣有個(ge) 大謙學堂,堂主張麗(li) 華老師說:“很奇怪怎麽(me) 老師都覺得教學很難呢,而且一個(ge) 班不能給太多學生,他們(men) 帶不動。”她說她一個(ge) 人可以教一百個(ge) 學生。當然一直沒有機會(hui) 讓她試試,但她就有這個(ge) 信心。我們(men) 希望每個(ge) 老師都要有這個(ge) 信心才好。你就是不能教到一百個(ge) 學生,你也不可以說三個(ge) 以上就管不了。你有了可以教一百個(ge) 學生的自信,這樣你的精神便提得起來,你的麵貌儀(yi) 態就會(hui) 不一樣,神采奕奕,光輝照人,孟子所謂“睟於(yu) 麵,盎於(yu) 背,施於(yu) 四體(ti) ,四體(ti) 不言而喻”。老師一進教室,整個(ge) 教室就被他的精神所籠罩。說精神能“籠罩”,不是虛無縹緲的空想,而是一種真實的感覺。

 

 我做演講也有這種心得,如果像這樣麵對十幾個(ge) 人的場合,我是一種心態;像前幾天聽眾(zhong) 八百多人,就需有另外一種力度;如果數萬(wan) 人呢,又將要有另外一種精神。總之,麵對越多人,整個(ge) 神情要提得越高,才能籠罩全場。假如你沒有籠罩全場,隻對著前麵這幾個(ge) 說,後麵就亂(luan) 。所以老師的特質是不容易養(yang) 成的,一個(ge) 精神力不夠的人,平常就無精打采的人,你做什麽(me) 事也不行,當然也不能當老師。要做老師,就是要信念飽滿,精神昂揚,你要自覺你是來教孩子的,你是要帶領孩子生命成長的,你要念茲(zi) 在茲(zi) ,有這樣的自我覺醒。如果你還不能夠像菩薩一樣,所謂“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諸佛菩薩隨著眾(zhong) 生的因緣而感應親(qin) 切;靡不周,沒有不周到的,要不怎麽(me) 叫觀世音,怎麽(me) 說聞聲救苦呢?但他的有感斯應,救苦救難,卻不需要跑來跑去,他永遠隻是端坐在菩提座上,也唯有他永遠坐在那裏如如不動,才能應感四方無不周到恰好。一個(ge) 老師教學,能做到這樣不動聲色而應感全班,應該是最高質量了。但是這很難得的,這是個(ge) 理想。所以我勸老師要走動走動,遊走於(yu) 教室的桌椅之間,學生的行列之間,看到哪個(ge) 孩子誌氣分散了,神采萎靡了,不在學習(xi) 上了,你就想辦法提醒一下。不用叫全班停下來,專(zhuan) 門教訓這個(ge) 孩子。他坐姿不端,你就拍拍他的背;他出神了,你就點點他的桌子;他做小動作,你就摸摸他的頭,大家依然繼續讀書(shu) ,經聲依然不斷。《中庸》所謂“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一個(ge) 越不大吼大叫的老師,愈有威嚴(yan) ;學生的心,很容易被威嚴(yan) 的小提示所收拾,一個(ge) 個(ge) 孩子的心收起來了,全班的心就聚起來了。在這“用誌不分,乃凝於(yu) 神”的誦讀聲中,整個(ge) “氣場”便見一片厚實沉靜,祥和光明,這也是一種“師嚴(yan) 然後道尊”的現象。每個(ge) 孩子都是神,你以你的神帶領他的神,還有什麽(me) 不好管的呢?每個(ge) 人的心篤定了,學習(xi) 效果好了,老師的心靈反而受到很大的鼓舞。這樣的教學,便不是你在耗散生命,而是你在回收宇宙的能量。到了傍晚下課了,你還精神抖擻,怎麽(me) 會(hui) 累呢?心態不一樣,效果就不一樣,這就叫“滴水不漏”教學法。

 

不要常停下來講廢話,語文教育就要讓他 一直唸一直唸。要讓他聰明,隻要讓他動口舌,口舌一直動一直動。要提升他的記憶力,也隻要讓他反複再反複。要紮實文化教養(yang) ,也隻要讓他把一句句聖賢之言沉浸再沉浸。要包本背誦,要進書(shu) 院,要成人才,也隻是趁他還小的時候帶著他督導他背誦再背誦。這是天下最簡單的事了,如果連這種事都不能做的話,還能做什麽(me) 事呢?但這也可以說這是天下最艱難的事,因為(wei) 一般人不知道這樣簡單就有效,大家都拚命去做繁難而無效的工作,簡單的事,他反倒做不來了。

 

 有個(ge) 學堂的堂主和老師們(men) 說孩子總是東(dong) 摸西摸、左顧右盼、兩(liang) 個(ge) 推來推去,有手上玩東(dong) 西的,有折紙的,有畫圖的,老師管東(dong) 顧不了西,管這邊那邊又出亂(luan) 子,他們(men) 很累,我就讓他們(men) 用這種教學法:隔天,老師進教室二話不說,隻說:“小朋友!‘子曰’,預備,齊!”每節課就這樣,一直到下課。經過兩(liang) 天,有個(ge) 孩子跟他媽媽說:“我這兩(liang) 天讀書(shu) 越讀越高興(xing) ,我現在讀很多呢!”——孩子讀多了,充實了,他是快樂(le) 的。你若讓他放鬆了,他這邊動一動,那邊動一動,心靈是紛亂(luan) 的,浮躁的,空虛的,他生命沒著落,他沒有安全感,他是快樂(le) 不起來的。所以我們(men) 老師要為(wei) 孩子營造避風港,要為(wei) 孩子營造一個(ge) 靠山,老師就是他的靠山。

 

 

我們(men) 要對人性了解透澈一點,你不要懷疑隻教他這樣“死讀書(shu) ”會(hui) 不會(hui) 太嚴(yan) 格了呢?你該管嚴(yan) 格的時候就嚴(yan) 格啊,這樣該放鬆的時候才可能放鬆啊!所以我建議大課時上課,大課時下課。譬如一上課一個(ge) 半小時,一下課三十分鍾,讓上課下課都盡情盡興(xing) 。上課了,一讀書(shu) ,讀書(shu) 的強度很大,老師和學生都不會(hui) 無聊,心靜下來,雖然一個(ge) 多小時,但感覺很快就下課了,就好像僧人入定一樣。我看過有一個(ge) 和尚說他在年輕參加打七,有一次,坐下去幾分鍾,“當”一聲,磬就響了,要下坐了,他醒過來,問旁邊的人“今天不坐香了嗎?”一炷香大約45分鍾到一個(ge) 小時,是初學打坐的一次份量,旁邊的人說:“我們(men) 坐了一炷香啦。”“不是兩(liang) 分鍾而已嗎?”這叫入定,這叫“用誌不分,乃凝於(yu) 神”。你沒聽說讀經也有入定的效果嗎?

 

 你在教孩子讀經的時候,你心裏麵應該想——我這樣教是愛孩子的,這經典就是給孩子最恰當的教育內(nei) 容,唸讀背誦就是對孩子最適合的教育方法。你這樣的愛是很深的,孩子會(hui) 感受到的。孩子是用他深沉的心靈和你的心靈相感應,而不是你表麵上表現多麽(me) 嗬護他,多麽(me) 尊重他。教師應該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和把握,才有信心從(cong) 事教學,這叫做“教育的心法”!在教學現場的老師要有籠罩全場的精神,所謂“全場”,包括空間的全場和時間的全場。空間的全場就是這整個(ge) 教室和所有學生;時間的全場,就是這一節課一個(ge) 多小時。你的精神要兩(liang) 麵完全籠罩,如果你萎靡了,學生就萎靡了;你如果分散了,學生就分散了。總之,這個(ge) “滴水不漏教學法”,就是:第一,經聲不斷,第二,隨時提醒。記住:寧收勿散,寧拙勿巧。提供此法給各位老師試看看,應該有效。好,謝謝各位。(掌聲) 

 

責任編輯:李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