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港媒:再造中華文明的輝煌是對一戰最好的紀念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4-08-01 17:55:26
標簽:


港媒:再造中華文明的輝煌是對一戰最好的紀念 

作者:慕朵生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表

刊載:中新網   南華早報網  中國儒教網   

 時間:甲午年七月初一

            西元2014年7月28日


 

中新網刊載按語: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香港《南華早報》中文網近日發表文章稱,如今中國早已非一戰期間積貧積弱國家。我們(men) 紀念一戰,應以百倍的民族自尊和文明自信的姿態,既重新接續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又繼續學習(xi) 借鑒西方優(you) 秀文化,並在此基礎上融會(hui) 創新,再造中華文明輝煌。 


文章全文如下:

7月28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紀念日,歐洲各國都在舉(ju) 辦各種各樣的追思紀念活動。中國並不是這場大戰的旁觀者,而是重要的參與(yu) 者以及名義(yi) 上的勝利者,因此我們(men) 也有必要對之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紀念。

一戰的本質是歐洲列強爭(zheng) 霸戰,它曆時4年之久,造成1000萬(wan) 人喪(sang) 生、2000萬(wan) 人傷(shang) 殘,把歐洲變成了一個(ge) 巨大的“絞肉機”,集中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德國思想家斯賓格勒大戰最後一年出版《西方的沒落》一書(shu) ,就把世界圍繞西歐旋轉的“西方中心論”,稱作是荒謬、自欺欺人的“曆史托勒密體(ti) 係”,認為(wei) 人類必須發動一次“哥白尼式的文明革命”,徹底走出“西方中心論”的沼澤。

慘烈非正義(yi) 的戰爭(zheng) 沒有贏家,一戰的結果隻是以英、法、俄為(wei) 首的“協約國”取得了名義(yi) 上的勝利。當時的中國雖然積貧積弱,但因加入“協約國”並對德國宣戰,特別是累計派出約30多萬(wan) 勞工遠赴英、法等國參戰,所以也成為(wei) 戰勝國之一。這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zheng) ”以來,中國與(yu) 西方世界打交道的第一次勝利——盡管隻是名義(yi) 上的,但並非不值得紀念,至少我們(men) 要緬懷30萬(wan) 勞工的業(ye) 績!

不過,一戰對中國的重大影響,與(yu) 其說是中國取得了一場難得的勝利,毋寧說深深傷(shang) 害了中國。中國被視為(wei) “第三等戰勝國”,不僅(jin) 沒有分享到任何戰勝的果實,就連德國在華侵略形成的權益,也被“協約國”非法轉交給狼子野心的日本。“弱國無外交”,世界仍處於(yu) “強權戰勝公理”式“叢(cong) 林法則”的支配之下,中國不能再依傍西方文明,而是必須“要自救、當自強、走新路”,成為(wei) 中華兒(er) 女的基本共識。

所謂中國自救的新路,當時主要有三大思潮:一是一戰初期“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激烈反傳(chuan) 統”、“拚命往西走”的西化思潮——那時中國人還很少注意到一戰的慘烈。二是一戰末期由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社會(hui) 主義(yi) 思潮。三是一戰結束之後一段時間內(nei) 出現的重建中華文明的思潮。短短幾年時間,三大思潮粉墨登場、彼此爭(zheng) 鳴,並深刻影響到此後百年來中國思想舞台的格局,可謂是一大難得的曆史機緣!

重建中華文明思潮的出現,主要是因為(wei) 一戰期間及其結束後一段時間裏,訪問過歐洲的梁啟超、張君勱等思想家,親(qin) 眼目睹歐洲各國哀鴻遍野的慘狀,紛紛提出“科學萬(wan) 能論”、“西方中心論”已經破產(chan) ,中國不能再一味戀慕和學習(xi) 西方,而是應從(cong) 價(jia) 值上回歸自身傳(chuan) 統、重建中華文明,並為(wei) 苦悶的歐洲人提供文明方向上的指引。1920年訪華的英國思想家羅素,也多次發表演講,並寫(xie) 就《中國問題》一書(shu) ,指出“中國的問題不僅(jin) 是政治獨立的問題,文化獨立同樣重要”,認為(wei) “中華文化如果完全屈從(cong) 於(yu) 西方文化將是人類文明史的悲哀”。這些人的鼓動,激發了學界研究和弘揚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的熱情,民國因此被公認為(wei) 國學研究和傳(chuan) 承的一大黃金時期。

遺憾的是,正如前秦時期諸子百家競相爭(zheng) 鳴一樣,在國勢陵夷、戰亂(luan) 頻繁的年代,可以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但很難進行穩定的文明建設。最終,社會(hui) 主義(yi) 在三大思潮的競爭(zheng) 中勝出,奪取了政權,建立“新中國”——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社會(hui) 主義(yi) 仍是一種西方思潮,隻不過是站在了資本主義(yi) (自由主義(yi) )的對立麵而已。這意味著,它必然會(hui) 與(yu) 自由主義(yi) 式的西化思潮和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發生一些隔膜,因而如何與(yu) 兩(liang) 者相處,構成了重建中華文明的一大核心命題。

同樣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後,不僅(jin) 把自由主義(yi) 式的西化思潮“西化思潮”掃地出門,而且錯誤地發動了“破四舊”、“文化大革命”等致力於(yu) 割裂甚至是毀滅自家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的運動——就像一個(ge) 人試圖抓著自己的辮子離開地球一樣,致使在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基礎上的中華文明重建偉(wei) 業(ye) 遭到擱淺。然而,國內(nei) 梁漱溟、熊十力等大儒的堅守,港台錢穆、牟宗三等大儒的嗬護,始終提醒人們(men) ,中華文化是一隻“不死鳥”,始終在等待著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機會(hui) !

如今,中國早已非一戰期間積貧積弱的國家,而是一個(ge) 蒸蒸日上、走向富強的國家。我們(men) 紀念一戰,固然不必再以當時的中國是戰勝國卻遭到西方列強的羞辱而感到義(yi) 憤,也不必將西方文明一棍子打死並掃地出門,而是應以百倍的民族自尊和文明自信的姿態,本著寬容精神,既重新接續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又繼續學習(xi) 借鑒西方優(you) 秀文化,並在此基礎上融會(hui) 創新,再造中華文明的新輝煌——這才是真正的文明自信,也是中國對一戰的最好紀念方式!


責任編輯:李泗榕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