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立等:大陸新儒學思潮平議】

欄目:批評爭鳴
發布時間:2014-07-30 16:39:39
標簽:
方克立

作者簡介:方克立,男,生於(yu) 西元一九三八年,卒於(yu) 二零二零年,湖南湘潭人。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哲學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著有《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現代新儒學與(yu) 中國現代化》等,主編有《現代新儒家學案》等。


 

大陸新儒學思潮平議

作者:方克立,張世保,林存光,張小平,劉東(dong) 超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2014年07月30日

記者:曾江

 

 

2004年7月,當代中國的大陸新儒家學派通過貴陽儒學會(hui) 講公開集體(ti) 亮相,標誌著中國現代保守主義(yi) 思潮發展進入一個(ge) 新的階段。十年來,這一派在中國的思想舞台上十分活躍,自稱已從(cong) 邊緣走到了中心。對這樣一個(ge) 思潮究竟怎麽(me) 看?

 

  對話人

 

  方克立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張世保 中央民族大學兼職教授

 

  林存光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係教授

 

  張小平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馬克思主義(yi) 研究院研究員

 

  劉東(dong) 超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hui) 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方克立:2004年7月,當代中國的大陸新儒家學派通過貴陽儒學會(hui) 講公開集體(ti) 亮相,成為(wei) 中國現代保守主義(yi) 思潮發展的新階段、新形態。如果以1989年蔣慶在台灣《鵝湖》雜誌發表《中國大陸複興(xing) 儒學的現實意義(yi) 及其麵臨(lin) 的問題》一文為(wei) 大陸新儒學之發端,那麽(me) 這種思潮客觀存在已有1/4個(ge) 世紀了。根據社會(hui) 存在決(jue) 定社會(hui) 意識的原理,任何一種社會(hui) 思潮的產(chan) 生和發展,都不過是一定社會(hui) 階級或階層的利益、意誌和願望的反映,大陸新儒學思潮也不例外。十年來,這一派在中國的思想舞台上十分活躍,自稱已從(cong) 邊緣走到了中心,其影響不容忽視。

 

今天,我們(men) 想請各位就以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大陸新儒家學派提出了哪些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hui) 主張,其核心理念和本質特征是什麽(me) ?大陸新儒學與(yu) 當代中國其他各派思想處在一種怎樣的相互關(guan) 係中,包括與(yu) 主流意識形態的關(guan) 係,與(yu) 自由主義(yi) 的關(guan) 係,與(yu) 港台海外新儒學的關(guan) 係,與(yu) 大陸學界崇儒而不反馬的文化保守主義(yi) 的關(guan) 係?他們(men) 進行的輿論鬥爭(zheng) 和社會(hui) 組織活動有什麽(me) 特點,在今天中國思想界的影響如何,未來前景如何?今天,我們(men) 隻能從(cong) 總體(ti) 上初步談一談,有些具體(ti) 問題還需要日後深入分析和研究。

 

  1、 “崇儒反馬”的基本立場

 

張世保:公開宣稱要以儒學、儒教取代馬克思主義(yi) 的主導意識形態地位、憲法確認的指導思想地位,是大陸新儒學最核心的思想觀念,也是其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特征。蔣慶在1989年發表的文章中寫(xie) 道,“在當今中國大陸,一種外來的異族文化——馬列主義(yi) ——在國家權力的保護下取得了‘國教’的獨尊地位”,“儒學理應取代馬列主義(yi) ,恢複其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成為(wei) 當今中國代表中華民族的民族生命與(yu) 民族精神的正統思想”。2005年,蔣慶在《關(guan) 於(yu) 重建中國儒教的構想》一文中又說,要“將‘堯舜孔孟之道’作為(wei) 國家的立國之本即國家的憲法原則寫(xie) 進憲法,上升為(wei) 國家意識形態;也就是說,恢複儒教古代‘王官學’的地位,把儒教的義(yi) 理價(jia) 值尊奉為(wei) 中國占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

 

康曉光認為(wei) ,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來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提供合法性,“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他提出了“用孔孟之道來替代馬列主義(yi) ”、“儒化中國”的主張,並且提出“儒化的原則是‘和平演變’。儒化的策略是‘雙管齊下’,在上層,儒化共產(chan) 黨(dang) ;在基層,儒化社會(hui) ”。“有一天,儒學取代了馬列主義(yi) ,共產(chan) 黨(dang) 變成了儒士共同體(ti) ,仁政也就實現了。”陳明則提出“鵲巢鳩占”說,意指中國的主導意識形態這個(ge) 位子本來應該是儒學的,現在卻被馬克思主義(yi) 占去了,其不滿情緒溢於(yu) 言表。秋風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意識形態在中國早已崩潰。一個(ge) 世紀以來,中國人患上了嚴(yan) 重的意識形態和後意識形態精神狂躁症,要治療這種意識形態疾病,就必須根除馬克思主義(yi) ,回歸儒家。以“鐵杆反馬列派”自稱的餘(yu) 樟法態度更加激進,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yi) 從(cong) 理論到實踐都不對”,因此對“馬家進入和影響中國一個(ge) 多世紀,高居‘憲位’大半紀”的現實強烈不滿,要求恢複儒學的正統地位。他寄希望於(yu) 中共“去馬歸儒”、“改邪歸正”。

 

從(cong) 大陸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上述言論可以看到,在“崇儒反馬”這一點上,他們(men) 的立場高度一致。這種公開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立場,雖然得到了一些人的“欣賞”,但其思想主張實在離現實太遠,很難得到廣泛認同。大陸新儒家十年經營,造勢力度不小,但實際影響有限,這大概也是人們(men) 更加關(guan) 注“普世價(jia) 值”、“憲政民主”、曆史虛無主義(yi) 、新自由主義(yi) 等思潮,眼下還沒有足夠重視大陸新儒學的一個(ge) 重要原因。

 

大陸新儒家重視葛蘭(lan) 西關(guan) 於(yu) “文化領導權”的思想,他們(men) 非常自覺地意識到自己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為(wei) 儒家爭(zheng) 奪文化領導權。同誰爭(zheng) 奪呢?當然是同今天中國掌握著文化領導權的主流意識形態“爭(zheng) ”。

 

為(wei) 了實現“以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yi) ”的目標,大陸新儒家采取了“陣地戰”策略,就是要占領網絡、報刊、出版社、學校、社團、文藝舞台、新聞廣播等文化陣地,把它們(men) 變成宣傳(chuan) 大陸新儒學思想的工具。《陣地戰》一書(shu) 作者說,在中、西、馬三方對陣的“三國演義(yi) ”中,“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處於(yu) 最弱勢的狀態”,“節節敗退”,“一蹶不振”,儒家主要是在同西方文化爭(zheng) 奪文化領導權。這是用講大話的方法貶低掌握著文化領導權的主流意識形態。其實大陸新儒家一直都是把當今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當作爭(zheng) 奪的主要對象和“陣地戰”進攻的主要目標。西化自由主義(yi) 不但不是大陸新儒家爭(zheng) 奪文化領導權的主要對象,還是他們(men) 反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同盟軍(jun) 。十年來,他們(men) 在這方麵取得了相當的進展,不僅(jin) 創辦了“儒學聯合論壇”、“儒家中國”等網站,出版了《原道》、《儒生》等輯刊和叢(cong) 書(shu) ,而且通過興(xing) 辦書(shu) 院、舉(ju) 辦論壇等方式擴大自己的影響。這也反映出,我們(men) 的一些媒體(ti) 和出版機構“守土有責”的意識比較薄弱。

 

方克立:有的大陸新儒家代表認為(wei) ,習(xi) 近平同誌關(guan) 於(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講話,是中共“摒棄意識形態”、“回歸中華道統”的標誌,是他們(men) “去馬歸儒”、“儒化中共”戰略取得的一大勝利。這恐怕是他們(men) 一廂情願的想法。其實,習(xi) 近平同誌的講話傳(chuan) 達了兩(liang) 個(ge) 重要信息:一是新一屆黨(dang) 中央非常重視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植根於(yu) 中華文化沃土,與(yu)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血脈聯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二是強調研究孔子、儒學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要用曆史唯物主義(yi) 基本觀點和方法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這是一個(ge) 鮮明的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文化繼承方針,與(yu) 大陸新儒家“崇儒反馬”、“複古更化”、“改旗易幟”的政治文化企求根本不是一回事。

 

  2 、“複古更化”的政治訴求

 

林存光:當代中國大陸新儒學思潮天然地帶有一種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色彩,除了“崇儒反馬”外,還有一個(ge) 特點,就是積極、明確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具體(ti) 製度構想。這些政治主張和製度構想,是一種融文化主張、政治理念和宗教訴求為(wei) 一體(ti) 的,具有強烈的“複古更化”色彩和“儒化中國”性質的整體(ti) 方案和行動綱領。

 

蔣慶的“政治儒學”極力鼓吹儒教“王道政治”的外王理想。他所謂的“王道政治”是一種“‘為(wei) 民而王’的政治”,“不是由民作主,亦不是以民為(wei) 本,而是為(wei) 民眾(zhong) 的利益而平治家國天下”。在製度架構上,他構想出了一種中國式三院製的“儒教憲政製度”,它由“庶民院”、“通儒院”和“國體(ti) 院”組成,分別代表民意、超越(天道)和曆史文化三重合法性。蔣慶之所以提出上述中國式的“王道政治”主張和製度構想,主要目的是為(wei) 了“複古更化”,即“在當今中國恢複古中國聖王之教”,“‘儒化’當今中國的政治秩序”。

 

康曉光把原始儒家的仁政學說改造成一種“現代仁政”理論。他說,在現實中,儒家認為(wei) 人和人是不平等的,人和人之間有賢與(yu) 不賢之分,隻有賢人才配有統治權。因此他“反對‘主權在民’原則”,“主張政治精英壟斷政治權力”,人民大眾(zhong) 隻能接受儒家精英的統治。康曉光不諱言“現代仁政”就是一種“專(zhuan) 政”,他稱之為(wei) “儒士共同體(ti) 專(zhuan) 政”,由有賢德的仁者、“儒士”專(zhuan) “儒士共同體(ti) 之外的人”的政。

 

蔣慶、康曉光都主張“立儒教為(wei) 國教”,建立“儒家(教)憲政製度”,最終建立一個(ge) 政教合一的“儒教國家”。最喜歡講“儒家憲政”的還有秋風,在他看來,儒家的政治義(yi) 理從(cong) 來都是憲政主義(yi) 的。他特別推崇漢儒董仲舒“屈君而伸天”的“天道憲政主義(yi) ”,強調儒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儒家士大夫與(yu) 皇權共治天下,即所謂“虛君共和”。他認為(wei) ,在過去兩(liang) 千年中,“中國正宗的政製理想就是儒家憲政”,它已“由儒家士大夫付諸實踐”,形成了“中國的憲政主義(yi) 政治傳(chuan) 統”,近百年來,儒家憲政仍是“中國人構建現代國家之正道”,在今天,更應以儒家道統為(wei) “現代憲政的價(jia) 值之源”,“以憲法延續、守護道統之理念”。

 

以上集中體(ti) 現了當代大陸新儒家的政治主張與(yu) 製度構想。盡管他們(men) 之間在具體(ti) 觀點上存在某些差異,但根本政治立場是一致的,其政治意圖和訴求非常明顯,就是試圖重新恢複儒教的“國教”地位,將儒家道統確立為(wei) 憲法的根本原則,並據此來為(wei) 當今中國創製立法。蔣慶明確地說,他設計的王道政治方案是一條“儒化”當代中國政治秩序的“複古更化”路線。大陸新儒家所謂的“政治儒學”、“王道政治”、“現代仁政”、“儒家憲政”,說到底,就是要改變我國現行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和政治路線,改旗易幟,“複古更化”,使中國走上“儒教中國”、“儒士共同體(ti) 專(zhuan) 政”的回頭路。

 

  3、 “聖人教化”的文化主張

 

張小平:大陸新儒學有著鮮明的政治保守主義(yi) 、複古主義(yi) 特征,正如林存光所說,他們(men) 的政治理念與(yu) 文化主張、宗教訴求是融為(wei) 一體(ti) 的,是一個(ge) “複古更化”的整體(ti) 方案和行動綱領。大陸新儒家的文化主張,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第一,亡教亡文化論。蔣慶認為(wei)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亡文化的曆史。近代以來,中國一直在走一條西化的路,“文化歧出”的路,“以夷變夏”的路。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國”保了,“種”保了,但“教”亡了,文化亡了。他認為(wei) ,要克服百年來的“文化歧出”,解決(jue) 亡教亡文化危機,就必須複興(xing) 儒學,重建儒教,建立一個(ge) 儒教社會(hui) 。把中國近代史說成是一部亡文化的曆史,這是典型的曆史虛無主義(yi) 觀點。

 

第二,文化民族主義(yi) 。有的大陸新儒家學者以拒斥一切意識形態的姿態出現,康曉光卻坦承文化民族主義(yi) 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是一種反對西方化(包括反對馬克思主義(yi) )、主張複興(xing) 儒學(教)、挺立民族文化主體(ti) 性的意識形態,也可以說是一種“儒化”(儒化共產(chan) 黨(dang) 、儒化中國)的意識形態。文化領導權爭(zheng) 奪戰實際上就是意識形態之間的較量。

 

第三,重建儒教。大陸新儒家認為(wei) ,中國未來的出路在儒教複興(xing) 上。蔣慶提出了複興(xing) 儒教的兩(liang) 條路線,一是“上行路線”,走儒教與(yu) 政治權力結合的道路,爭(zheng) 取“立儒教為(wei) 國教”。他們(men) 雖對此有所期待,但不敢抱太多希望,於(yu) 是又提出了一條“下行路線”,即通過民間社會(hui) 來重建儒教的道路,其具體(ti) 做法是,“在民間社會(hui) 中建立儒教社團法人,成立類似於(yu) 中國佛教協會(hui) 的‘中國儒教協會(hui) ’,以儒教協會(hui) 的組織形式來從(cong) 事儒教複興(xing) 的事業(ye) ”。

 

第四,儒化社會(hui) 。康曉光說,文化民族主義(yi) 必須完成整理國故、社會(hui) 動員、製度化三大任務,才能把“儒化社會(hui) ”落到實處。為(wei) 此應該采取幾項必要措施,除了以“立儒教為(wei) 國教”為(wei) 關(guan) 鍵措施外,還特別強調“儒學教育要進入正式學校教育體(ti) 係。小學、中學應該設置儒學基礎課程。在高等院校中,與(yu) 公共管理有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應該設置儒家經典課程。各級黨(dang) 校應該設置儒家經典課程。國家公務員考試應該增加儒學科目”,把人的“儒化”放在首位。

 

第五,聖賢史觀。蔣慶在提倡讀經活動時說,“聖賢是文化之本,文化由曆代聖賢創造”。在他看來,“聖人的理性與(yu) 凡人的理性是不平等的。聖人之心無私欲障蔽,理性清明虛靜,能知善知惡而為(wei) 善去惡;凡人之心受私欲纏縛,理性渾濁重滯,不能知善知惡”,所以“聖人有天然教化凡人的權利,曰‘天賦聖權’,而凡人隻有生來接受聖人教化的義(yi) 務”。他就是用這種觀點來指導少兒(er) 讀經。

 

大陸新儒家以反對西方文化、複興(xing) 民族文化的代表姿態出現,既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馬克思主義(yi) ,宣稱要以儒學挽救世道人心,“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對普通民眾(zhong) 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好像馬克思主義(yi) 不靈了,隻能從(cong) 儒學、儒教中去找“立國之本”和重建民族精神的支柱。這與(yu) 我們(men)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激活、萃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精華(包括儒學精華),讓它在建設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發揮積極作用,完全是南轅而北轍,在兩(liang) 條道上跑的車。

 

  4、 保守主義(yi) 的激進形態

 

劉東(dong) 超:方老師曾多次闡述和論證中國現代自由主義(yi) 、保守主義(yi) 和馬克思主義(yi) 三大思潮對立互動的基本格局。我們(men) 可以把當代大陸新儒學思潮放在這一格局中進行觀察,這樣可以較為(wei) 準確地對它進行定位。

 

大陸新儒學思潮從(cong) 屬於(yu) 這一格局中的保守主義(yi) ,是其中的一個(ge) 支派。當代中國保守主義(yi) 主要包括兩(liang) 大潮流:一個(ge) 是當代儒學思潮,一個(ge) 是當代宗教思潮。就體(ti) 量來說,後者遠大於(yu) 前者,其中任何一個(ge) 傳(chuan) 統宗教思潮都比當代儒學的社會(hui) 影響和現實力量大得多。不過,宗教思潮大多不對現實政治問題發言,尤其不對意識形態主導權提出明確要求,因而與(yu) 馬克思主義(yi) 、自由主義(yi) 在政治思想上的對峙和競爭(zheng) 要少一些。當代儒學思潮中的少數人則有明確的政治意識形態訴求,所以也特別引人注意。

 

“五四”後的中國現代三大思潮,發展到今天,內(nei) 部都有左、中、右之分野,當代儒學也是這樣。所以在今天,三大思潮對立互動的格局比20世紀要錯綜複雜得多。就當代儒學來說,根據地域大致可分為(wei) 兩(liang) 支:一支是港台和海外的新儒學,一支是大陸的儒學複興(xing) 思潮。前者主要由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方東(dong) 美、錢穆等人的弟子和再傳(chuan) 弟子為(wei) 代表。後者則指從(cong) 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我國大陸開始出現的儒學複興(xing) 運動,其中又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支派:一支是右翼激進派,即以蔣慶、康曉光等人為(wei) 代表的大陸新儒家;另一支是中、左翼溫和派,主要為(wei) 大陸學界有文化保守主義(yi) 思想傾(qing) 向、尊孔崇儒但不反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人士,其中不乏主張儒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合則兩(liang) 利,離則兩(liang) 傷(shang) ”者。他們(men) 不是與(yu) “崇儒反馬”的大陸新儒學公開劃清界限,就是謹慎地與(yu) 其保持距離。“儒馬”關(guan) 係問題已成為(wei) 當代儒學研究的一個(ge) 前沿課題,依據對這個(ge) 問題的不同回答,學界從(cong) 左到右的學派分野十分明顯。在中國大陸學者中,持馬克思主義(yi) 儒學觀的還是多數。主張“複興(xing) 儒學”的文化保守派,對待主流意識形態的態度,也有溫和與(yu) 激進之分。當然,不能排除有遊走於(yu) 二者之間者,就是在大陸與(yu) 港台和海外學者之間也有互相遊走(交流)現象,如杜維明就擔任了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的院長,也有港台學者在大陸高校兼職,或在民間開展讀經工程活動的。

 

上述分析表明,即使在保守主義(yi) 陣營中,以蔣慶、康曉光等人為(wei) 代表的大陸新儒學激進派也是人數較少的一支,在自由主義(yi) 、保守主義(yi) 和馬克思主義(yi) 三派格局中,其力量顯得更小。但他們(men) 的名聲卻並不太小,這與(yu) 他們(men) 善於(yu) 炒作、造勢,好用大言、古語來自我標榜,喜以激烈觀點、言辭吸引人們(men) 的注意有關(guan) 。另外,他們(men) 具有比較強烈的團體(ti) 意識,在一些問題上抱團出擊,有時也能產(chan) 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方克立:我曾把大陸新儒學看作是現代新儒學運動的第四階段,把蔣慶、康曉光等人稱為(wei) 第四代新儒家。就中國現代三大思潮格局中的發展譜係來說,大陸新儒學無疑是中國現代保守主義(yi) 思想發展的一個(ge) 新階段,一種新形態,是前三代新儒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其代表人物大都是通過閱讀現代新儒家的著作,受到他們(men) 思想的啟發和接引而歸宗儒學的。但是,在不同的時代和生存環境中,它也確實表現出一些不同於(yu) 前輩思想的特點,如從(cong) “心性儒學”到“政治儒學”,從(cong) “複興(xing) 儒學”到“重建儒教”,政治保守主義(yi) 、複古主義(yi) 的特征更加突出,批評港台新儒學是一種“西化”的儒學,要求更加純粹的“中國性”,等等。

 

劉東(dong) 超提到杜維明在北京大學任職,我注意到杜維明也曾多次批評蔣慶的“政治儒學”,將其視為(wei) 儒學在大陸發展麵臨(lin) 的最大威脅。蔣慶堅持“要馬統則不能有儒統,要儒統則不能有馬統,兩(liang) 者不可得兼”;杜維明20多年前就主張儒學要同馬克思主義(yi) 對話,最近他和湯一介共同主持一個(ge) “儒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課題,力圖在這兩(liang) 個(ge) 偉(wei) 大的人類思想成果之間找到相融相通之處,找到結合點。這是後輩比前輩更激進、前輩比後輩更理性的一個(ge) 例子。

 

我們(men) 既要看到大陸新儒學與(yu) 20世紀現代新儒學的學脈淵承關(guan) 係,也要看到其鮮明的個(ge) 性特征,在當代中國三大思潮對立互動的更加錯綜複雜的格局中對它進行準確定位。

 

  資料鏈接

 

  何為(wei) 新儒學思潮

 

關(guan) 於(yu) 現代新儒家,學術界對它的定義(yi) 、標準、範圍的看法存在一定分歧。經過研究討論,學界一般認為(wei) :現代新儒家是產(chan) 生於(yu) 20世紀20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以接續儒家“道統”、複興(xing) 儒學為(wei) 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學(特別是儒家心性之學)為(wei) 主要特征,力圖以儒家學說為(wei) 主體(ti) 為(wei) 本位,來吸納、融合、會(hui) 通西學,以尋求中國現代化道路的一個(ge) 學術思想流派,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hui) 文化思潮。

 

從(cong) 學脈傳(chuan) 承來說,現代新儒家是現代中國的儒家,具有尊孔崇儒、以儒家學說為(wei) 中國文化的正統和主幹,以繼承儒家道統、弘揚儒家學術為(wei) 己任等儒家的一般基本特征。現代新儒家是現代中國的一個(ge) 重要學術流派,是一種廣泛的文化思潮,而不僅(jin) 是一種哲學思潮。

 

一般認為(wei) ,現代新儒學可分為(wei) 若幹發展階段:第一個(ge) 階段的代表哲學家為(wei) 梁漱溟、熊十力、張君勱、馮(feng) 友蘭(lan) 等;第二個(ge) 階段的代表哲學家為(wei) 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等;第三個(ge) 階段的代表哲學家為(wei) 杜維明等。當前已進入現代新儒學運動的第四個(ge) 階段——中國大陸新儒學階段,以2004年7月貴陽陽明精舍儒學會(hui) 講為(wei) 標誌,可以說是中國現代保守主義(yi) 思潮發展的新階段。

 

開展對大陸新儒學的研究,應該關(guan) 注大陸新儒學與(yu) 大陸主流意識形態的關(guan) 係、大陸新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的關(guan) 係、大陸新儒學與(yu) 港台新儒學的關(guan) 係,及其政治文化背景等一係列問題。

    原文鏈接: https://www.cssn.cn/zf/zf_dh/201407/t20140730_12724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