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禪修”治不了中國人的“精神病”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4-07-18 16:38:05
標簽: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並任總編。

“禪修”治不了中國人的“精神病”

作者:慕朵生

來源:中國儒教網

             原載於(yu) 《環球時報》

時間:2014-07-15

 

近年來,中國有些專(zhuan) 家學者提出“禪修城市”的概念,有些地方政府已將其納入本地城市發展規劃之中,準備建設“高大上”的禪修中心,甚至提出要打造中國乃至世界“禪修之都”。筆者認為(wei) ,“禪修城市”的概念雖頗具創意,但並非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務,需慎之又慎。

眾(zhong) 所周知,一部人類現代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城市化的曆史。它在給人們(men) 生活帶來諸多方便的同時,也對人們(men) 的生存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戰,如人口膨脹、貧富分化、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以及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和人情淡薄、人際疏離的心靈境遇,等等——俗稱“城市病”或“文明病”,其最大症狀就是人們(men) 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但精神生活卻越來越貧乏,以至於(yu) 煩惱叢(cong) 生、孤寂抓狂,從(cong) 而大大降低了人們(men) 的幸福指數。

中國城市化起步晚,但體(ti) 量龐大、速度驚人,目前人口城市化率已超過50%。換而言之,中國僅(jin) 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接近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城市化路程。正因如此,中國的“城市病”現象非常突出,近年來頻頻出現的大麵積、長時間霧霾令人窒息,而“房奴”、“孩奴”、“卡奴”等現象,就連那些躋身白領的年輕人也麵臨(lin) 著巨大的生存挑戰和心理壓力。有關(guan) 數據顯示,60%以上的中國人從(cong) 未或很少休帶薪年假,平均每天有1600多人因工作勞累而猝死。

在上述情況下,近些年來以調整生活節奏、培育寧靜心靈為(wei) 主的禪修活動,如儒學讀經、道教養(yang) 生、佛教打坐以及印度瑜伽之類的培訓班、夏令營等,受到越來越多市民尤其是白領年輕人的青睞。就此而言,“禪修城市”的概念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一種試圖滿足市民禪修生活潮流的運思與(yu) 洞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到底何為(wei) “禪修城市”,有無必要建設“禪修城市”,卻是一個(ge) 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從(cong) 本質上看,禪修是個(ge) 人提升心靈境界、感悟生命真諦的工夫過程。與(yu) 其說它與(yu) 外部環境有關(guan) ,毋寧說它的目的恰恰是要排除外部環境的誘惑與(yu) 幹擾,所以禪宗常說“挑水砍柴,無非妙道;行住坐臥,皆是道場”,意思就是一個(ge) 人凝神靜氣、心到意到,則生活之中無時無處不是修禪。就此而言,無論是修建“高大上”的禪修中心,還是打造“禪修城市”,都與(yu) 真正的禪修沒有太大的關(guan) 係。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ge) 城市不能擺脫經濟發展決(jue) 定一切的“唯GDP”思維模式,而社會(hui) 又不能擯棄金錢至上的“拜物教”風氣及其價(jia) 值觀,那麽(me) ,通過大搞基礎建設來打造“禪修城市”,甚至將其作為(wei) 提升官員政績和城市形象的手段,則不僅(jin) 背叛了禪修的真精神,而且會(hui) 進一步加劇人們(men) 的生活節奏和精神壓力,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從(cong) 西方發展經驗來看,不少國家都曾經受“城市病”困擾,為(wei) 此還曾提出過建造“田園城市”的概念,且類似印度瑜伽之類的禪修活動也曾風靡一時。然而,西方對“城市病”的治理,並不是著力甚至憑空打造“田園城市”或“禪修城市”,而是主要通過提高社會(hui) 福利、縮小貧富分化、治理環境汙染、增加就業(ye) 機會(hui) 和法定休息時間,以及平衡城鄉(xiang) 發展、建設衛星城市、控製特大城市等途徑。

總之,與(yu) 其說“禪修城市”是一個(ge) 急需付諸實施的可行性概念,毋寧說是一種值得倡導的生活方式和價(jia) 值理念。它並不需要城市建設得多麽(me) “高大上”,而是需要城市如何變得更加宜居、更能提高人們(men) 的精神品質和幸福指數。

責任編輯:李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