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國學大講堂”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專(zhuan) 場成功舉(ju) 行
作者:馬劍平
來源:弘道書(shu) 院
圖(左起):羅立軍(jun) 、餘(yu) 以為(wei) 、白彤東(dong) 、何光順、吳寧
圖為(wei) 講座現場
4月11日晚7點,嶺南弘道書(shu) 院青春國學大講堂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專(zhuan) 場講座,在廣外南校F208教室舉(ju) 行,本次活動邀請的是複旦大學哲學院白彤東(dong) 教授,以“儒學拯救世界——儒家經典在當下的意義(yi) ”為(wei) 題,闡述儒學與(yu) 現代秩序的關(guan) 係。本次講座由“雲(yun) 山論道-思想家論壇”、“且力社區-經典閱讀”和“弘道書(shu) 院-青春國學大講堂”共同舉(ju) 辦。何光順老師主持了本期講座,主要嘉賓有中山大學吳寧老師、廣東(dong) 食品藥品學院羅立軍(jun) 教授、弘道書(shu) 院副院長餘(yu) 以為(wei) 老師。講座獲得圓滿成功。
在何光順老師先對本期講座主題和主講人做了簡要介紹後,弘道書(shu) 院餘(yu) 以為(wei) 副院長也表達了對廣外人文經典閱讀和國學講堂的支持,並提出以後可對廣外同學們(men) 組織的儒家經典閱讀活動進行適當資助。接著白彤東(dong) 教授開始了他的講座。以下為(wei) 講座實錄:
白彤東(dong) :大家晚上好,(鼓掌)謝謝。星期五晚上大家本是可以休息,但還是到這來聽講座,謝謝諸位。大家都知道,哲學Philosophy來源古希臘,它的本義(yi) 是愛智慧。哲學其實也是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被處死,因為(wei) 當權派認為(wei) 他是詭辯哲學的代表,也就是邏輯思維能力太強,太喜歡辯論了。按照我的理解呢,Philosophy其實是哲學家加律師。一方麵哲學教各位辯論,另一方麵讓大家認識哲學與(yu) 法律的關(guan) 係。
今天我講的是儒學拯救世界,請注意這個(ge) 不是疑問句,這個(ge) 是陳述句。先秦的經典對現在來說有什麽(me) 意義(yi) ,哲學與(yu) 現實政治有什麽(me) 聯係?大家都知道我們(men) 中國崛起了,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們(men) 很是自己高興(xing) 。但是其他國家很是擔心,尤其西方人都認為(wei) 中國人強大起來隻想幹兩(liang) 件事情,一個(ge) 是富強,一個(ge) 是複仇。中國人要把西方曾經對他們(men) 的淩辱都想找回來,其實這正是東(dong) 南亞(ya) 各國擔心的地方,因為(wei) 他們(men) 說到底不知道中國崛起到底要幹嘛。西方有一套自己的發展和治理國家的模式,但是隨著世界的發展它的部分弊端也明顯暴露出來,最明顯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其他實行這種模式的國家也開始對現實有了很大地擔憂。我今天做這個(ge) 講座,就是想希望通過哲學,給中國崛起要幹什麽(me) 提供一種可能性,給中國發展提供一種文化的信心。同時也給中國崛起提供一個(ge) 闡釋。我這個(ge) 闡釋是跟其他詮釋有區別的:有部分人認為(wei) 要崛起富強,所應該走的中國模式,是要走西方資本主自由民主的道路,因為(wei) 我們(men) 原來的所謂傳(chuan) 統文化之下封建專(zhuan) 製的政治體(ti) 製完全是糟粕。但是近幾年西方內(nei) 部遇到很多障礙,其他國際遵循民主自由模式治理的國家反而帶來動亂(luan) ,因此就有人開始懷疑西方模式是不是好模式。也有人認為(wei) ,中國經濟非常成功,不一定走西方模式,可以走中國的經濟政治模式。當然了,以上的闡釋和我自己所做的是沒有關(guan) 係,他們(men) 想解釋現實中中國為(wei) 什麽(me) 成功了。我是學哲學的,沒能力判斷中國為(wei) 什麽(me) 成功了。
另一點,其實中國崛起跟中國傳(chuan) 統的關(guan) 係並不大。中國如此迅速崛起我認為(wei) 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men) 的政府十分強大有時甚至可以為(wei) 所欲為(wei) (比如說強拆),但是我們(men) 的政府要是做了正確的事情我們(men) 的發展當然是非常迅速的。大家知道哲學上有兩(liang) 種表述,一種是描述性的,另一種是規範性的。比方人是自私的就是描述性的,人應該是自私的就是規範性的。哲學家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坐在家裏空想這個(ge) 世界應該是什麽(me) 樣的。我今天所講的儒學拯救世界,就是指儒學應該給世界提什麽(me) 模式,這個(ge) 是規範性的。
一直以來,我們(men) 都有一個(ge) 說法就是說儒家是文化的代表,所以要按儒學要求的人來做事,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人說要複興(xing) 儒學,這個(ge) 說法我自己並不同意。因為(wei) 它一是從(cong) 曆史上來看站不住腳。中國兩(liang) 千年的政治很難說是儒學的指導。比方說漢朝皇帝管國家有自己的模式,王道霸道兼用,不止靠儒家,還靠法家。從(cong) 當代來講,150年,我們(men) 的先輩們(men) 很努力打倒以前傳(chuan) 統,尤其是反對儒家學說。在這150多年裏當然也不是儒學當道的,所以從(cong) 曆史來說儒家學說不是唯一學說,隻能說它是代表學說之一。從(cong) 當代來說,我一直在上海教書(shu) ,廣州具體(ti) 的情況我不了解,但是聽說廣州市禁摩的。上海沒有禁摩,上海的街道出去一走,汽車摩托車自行車行人大家都是互不相讓,開車的看不起走路的,走路的看不起開摩托的,這個(ge) 就是弱肉強食的社會(hui) ,不是儒家的理想社會(hui) 。從(cong) 這一點來看,儒學隻是文化主流之一但是不是唯一主流。中國是儒家所以國家要搞儒家的東(dong) 西,從(cong) 現實來說站不住腳,理論來說也站不住腳,原來的儒家經典著作沒有說隻是為(wei) 中國人設計的,他是為(wei) 華夏設計的。
那就有人問了,華夏不就是中國麽(me) ?其實不然,那些經典所針對的是文明人,其實適用所有人。五四以後,很多文人認為(wei) 我們(men) 被西方列強輪流欺辱,文人得出結論他們(men) 覺得是我們(men) 的文化不行了,這個(ge) 文化就特指儒家文化,他們(men) 對自己原有的一套失去了信心。我想講回到儒學原始,我個(ge) 人認為(wei) 是一種普世學說,不是特殊想法,它適合所有人所有區域。我也不支持其他一些儒門同道的說法,他們(men) 認為(wei) 西方實行自由民主跟基督教有關(guan) ,中國是儒家,不能實行自由民主。1840年以後,很多人認為(wei) 中國器物到製度都不行,從(cong) 被英國打敗到被日本打敗,戊戌變法失敗等等開始就一直在失敗。於(yu) 是到了五四時期文人們(men) 就開始反思,他們(men) 認為(wei) 是文化阻礙了中國的發展,要想富強就要接受西方的民主科學,就是所謂德先生和賽先生。因為(wei) 西方有民主科學,因為(wei) 有西方文化,所以要學習(xi) 西方文化。保守一點的,就說要學習(xi) 西方文化,然後搞一套自己的東(dong) 西。其實我所強調的就是儒家不是中國人特有的,總之是普世的,不存在你適用我不適用的問題。
那麽(me) 儒家所指的含義(yi) 在什麽(me) 地方?中國哲學史心性哲學目的,思考以及做一個(ge) 好人,認為(wei) 儒學隻講個(ge) 人修養(yang) 。其實這個(ge) 在學術上站不住腳。比方說韓非子,他沒有講讓人做一個(ge) 好人,隻是偶爾提一下。儒學不是心性修養(yang) 學說,它有很強的政治性。漢宣帝不接受那幫儒生的建議就是認為(wei) 其過多幹預政治。朱元璋農(nong) 民起義(yi) 成功之後,當了皇帝讀書(shu) 讀《孟子》,卻發現儒家也支持支持湯武革命,於(yu) 是他便刪《孟子》中的反對當權的。儒家對政治其實有很強的參與(yu) 性。有很多人說,中國兩(liang) 千年是封建專(zhuan) 製,於(yu) 是便對對傳(chuan) 統政治沒有一絲(si) 認同,這是很是糟糕的。“海外新儒家”這個(ge) 學派,尤其對中國傳(chuan) 統蔑視,其中的代表人物劉述先,在他的幾本不同書(shu) 裏重複了同樣的話語,他說儒家學說有三種性質:一種精神性的,一種是庸俗性的,一種是政治化的,其中政治化的就是為(wei) 皇帝做走狗,沒什麽(me) 好東(dong) 西,全然是皇權專(zhuan) 製。保守派想講儒家,但都隻講心性,不講政治,因為(wei) 政治是黑暗。其實你回頭仔細看看,以前的曆史教科書(shu) ,簡單地說“封建專(zhuan) 製”,但這種說法是非常武斷的,其實,封建都並非專(zhuan) 製,把封建和專(zhuan) 製聯係在一起是站不住腳的。
西周開創的封建製,是在它打敗商國,其實是打敗了商朝的政治中心,其他區域仍舊認為(wei) 自己屬於(yu) 商朝的控製。周朝為(wei) 了控製這些地區就想出封建的辦法,周天子找一些得力的親(qin) 信朋友,給他們(men) 錢給他們(men) 人手,讓他們(men) 在周朝控製不了的地方建城,保護自己領地的同時,去蠶食殖民周圍的土地,實際上是一套軍(jun) 事殖民製度。跟日本侵略中國的情形一致。但是王畿以外周王控製不了的地方,各地方就享有很大的自治權。自治地方也“山寨”周王所做,采用更進一步的分封製度來控製周圍土地,周王自己控製領地,但領地不大,並且他隻跟自己直屬的諸侯有聯係,跟諸侯下麵的卿大夫,士等關(guan) 係並不大。這樣看來的話,封建恰恰鼓勵地方自治。但是有人不同意了,就拿出《詩經》為(wei) 封建專(zhuan) 製做辯護,他們(men) 引出“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nei) ,莫非王臣”這句話來表明周天子的所謂專(zhuan) 製,但是我建議你們(men) 讀一下那首詩的全部。這首詩其實講的是一個(ge) 大臣在抱怨,抱怨自己公務繁忙,沒時間照顧父母,抱怨周天子為(wei) 什麽(me) 給自己這麽(me) 多事情幹。
西周封建製度實行四百多年就垮掉了,而後經曆春秋戰國,便出現了秦朝所言的郡縣製,這個(ge) 郡縣製就確實是專(zhuan) 製製度。反傳(chuan) 統的結果就是認為(wei) 封建和專(zhuan) 製是連在一起的,西方是進步的,自己落後了,認為(wei) 自己的過去與(yu) 現在完全對立。西歐中世紀的製度與(yu) 西周封建製度有相似的地方,中世紀結束後西方大都開始推行民主製度。而有人就用西方的民主年代前是專(zhuan) 製時代,於(yu) 是便推出中國的專(zhuan) 製時代,以西方封建推中國封建,這其實是雙重胡說,一個(ge) 是胡說八道的胡說,一個(ge) 是用西方曆史套中國曆史的胡說。他們(men) 認為(wei) 曆史發展就五個(ge) 階段——氏族部落,奴隸製,封建專(zhuan) 製,資本主義(yi) 製度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因此他們(men) 認為(wei) ,中國兩(liang) 千年前,就是從(cong) 秦朝開始時是封建專(zhuan) 製時代,從(cong) 時間來推出西周時是奴隸製政體(ti) ,所以孔子被講成了沒落奴隸主貴族的代表。一味認為(wei) 封建專(zhuan) 製都是壞的東(dong) 西,都是從(cong) 理論上錯誤的看自己的東(dong) 西,加之封建製度與(yu) 專(zhuan) 製製度誕生的時間也完全不一樣,這豈不荒謬。
我們(men) 應該好好看中國曆史到底發生了什麽(me) ,儒家到底幹什麽(me) 。孔孟生活在西周封建製度垮掉的時代,他們(men) 需要探索新的製度,周國隻是乍看的大國,其實下屬的分邦級別低並且大都小國寡民。封建製度垮掉之後有個(ge) 很具代表性的語句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就說憑什麽(me) 你老是當王管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不能當?因此周朝後期出現春秋五霸,他們(men) 逐漸開始擺脫周天子的控製,獨立管轄自己的區域,因為(wei) 周王他一人自己難於(yu) 控製。周王逐漸沒落之後,小國隻見開始互相吞並。之後這些國家都開始獨立,但是沒有周王的調節,他們(men) 不知道如何處理國與(yu) 國相互之間的關(guan) 係。另一個(ge) 他們(men) 需要麵對的問題就是國家內(nei) 部怎麽(me) 凝結,封建製靠周禮,周禮規定貴族聚集時間打獵喝酒聚會(hui) 拜祖,所以周朝有相對強凝聚力。周之後,王高高在上,民在下,沒有周王在中間調節,相對凝聚難度就大。但是周禮隻適合小群體(ti) ,隻適合有限的人數。周是層層分國管理,周天子被滅掉之後,即他的政權合法性喪(sang) 失,因此一些大的國家喪(sang) 失了中層的統治結構。鑒於(yu) 此種困境,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自然而然想建立一套製度,想在如下三個(ge) 問題中有所建樹:即凝聚國家,國國關(guan) 係,統治秩序的產(chan) 生及合法性。
那麽(me) 儒家如何解決(jue) 這三個(ge) 問題,其實你仔細看的話,就知道儒家不是保守主義(yi) ,不是恢複周禮。孔子其實隻是打著保守的旗號,幹革命的事情。舉(ju) 個(ge) 例子來說,周禮的一個(ge) 規定,就是三年之喪(sang) ,就是說一個(ge) 人的父親(qin) 或者母親(qin) 去世之後,這個(ge) 人必須守喪(sang) 三年,在這期間不能當官,要生活節儉(jian) ,不能娶新室。論語裏麵有一篇就是討論三年之喪(sang) 。討論雙方是孔子和他的一個(ge) 另類弟子宰我,宰我認為(wei) 三年之喪(sang) ,時間長,守禮法的人幹活守喪(sang) ,不守禮法的這個(ge) 時候的去當官,這樣一來二去豈不社會(hui) 淪喪(sang) (原文:宰我:“君子三年為(wei) 禮,禮必壞;三年不為(wei) 樂(le) ,樂(le) 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認為(wei) 這對維護周代禮儀(yi) 製度有害,其實他是個(ge) 保守的改良派。孔子就反問他如果不守三年喪(sang) ,你心安不安,宰我說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按自己的意圖行事。孔子從(cong) 來不當罵人,背後就罵宰我說他不仁。其實按我自己的話來說,養(yang) 小孩的三年,不就是給小孩“守三年之喪(sang) ”,因為(wei) 你的父母養(yang) 你,直到你三歲之後才能相對獨立,守喪(sang) 三年也並非過分的事情。(原文: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yu) 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wei) 之。夫君子之居喪(sang) ,食旨不甘,聞樂(le) 不樂(le) ,居處不安,故不為(wei) 也。今女安,則為(wei) 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yu) 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sang) ,天下之通喪(sang) 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yu) 其父母乎?”)孔子沒有當麵反駁宰我,其實他也是認為(wei) 禮教規定可以改,但要有原則,要有基本仁義(yi) 原則,根據此原則可以改變原有的一些規定。
仁義(yi) 這個(ge) 說法到孟子的是時代進一步發展就出現了“惻隱之心”的說法。他認為(wei) ,政治因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礎上,因為(wei) 每個(ge) 人都有同情心,比如說突然看見小孩掉井裏會(hui) 有紮一下,怵惕惻隱,但是他強調了內(nei) 心所有的惻隱,沒說實踐,沒說實際行動,沒說立馬就去救那個(ge) 孩子,“小悅悅事件”就是如上所說的一個(ge) 鮮明的例子。要想把這種惻隱之心付諸行動,這個(ge) 是需要養(yang) 成努力的。孔孟試圖去用這種方式回答(解決(jue) )國家的內(nei) 部凝聚問題——惻隱之心很強的情況下才能當君主,才能凝聚人,尤其統治者與(yu) 被統治者,互相之間更需要“惻隱之心”。每個(ge) 人善的種子長大的地方就是家,從(cong) 家裏麵開始學會(hui) 關(guan) 心他人。儒家強調,家庭是培養(yang) 道德第一站,是最好最重要的場所,這是儒家強調對父母的孝,從(cong) 這裏開始學會(hui) 關(guan) 愛他人。但是五四時期這種“家”被描述成父權君權等的工具,可事實恰恰相反。儒家強調父子之間的相互的關(guan) 係,就是父子之間要相互關(guan) 愛,隻不過是他強調孝道更多一些。其實上對下的關(guan) 愛是不需要努力培養(yang) 的,人作為(wei) 動物有一種自然的對下的關(guan) 愛,自然界的其他物種都必須關(guan) 心下一代。上對下的關(guan) 愛不需要努力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但是下對上的關(guan) 愛以及努力是需要後天培養(yang) 的,從(cong) “家”出發開始關(guan) 愛他人,關(guan) 愛朋友,陌生人。這是儒家從(cong) 家庭培養(yang) 所需要達到一種泛愛的狀態,從(cong) 家為(wei) 初始點來凝聚一個(ge) 國家。
儒家的家庭至上會(hui) 被有些人解讀為(wei) 腐敗之源,這些人認為(wei) “家”即“私”,其實這是不對的。泛愛是儒家的理想,而墨家提過與(yu) 之類似的兼愛,二者的區別在哪裏呢?兼愛是平等普遍之愛,儒家是程度不一樣的,舉(ju) 例來說比如石頭丟(diu) 在水裏,中間的波最強,四周的就開始慢慢減弱了,儒家所說的對他人愛是對家人關(guan) 愛的延伸品,不可能程度不如。理想的愛是泛愛但是不平等,對親(qin) 人的愛多於(yu) 陌生人的愛,對本國愛勝於(yu) 對外國的愛,而墨家的兼愛所提倡完全平等的愛其實是一種理想狀態。因此,儒家所說的泛愛就解決(jue) 了國家內(nei) 部凝聚的問題。而西方怎麽(me)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呢?西方通過“民族國家”的方式來解決(jue) ,它通過血緣凝聚一個(ge) 國家,因此導致了這些民族國家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即對內(nei) 王道,對外霸道。比方說比利時,他對自己的國民和對非洲的奴隸的對待存在天壤之別,猶太人在德國的困境其實也是民族國家的弊端導致。但是民族國家好處是凝聚性強,但同時對外排他性太強。儒家會(hui) 講愛本國人,但是也不是主權是神聖至上的,也是需要愛外國人。比如自己國家發大水,民族國家挖個(ge) 水渠把水排進外國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儒家學說所強調的對待他人他國就不會(hui) 這樣。
儒家強調的是一種是“弱”的愛國主義(yi) ,好處對外是不會(hui) 那麽(me) 殘暴,壞處是凝聚力並沒有民族國家那麽(me) 強。中國曆史上被別族滅過很多次,但是文化並沒有隔斷,原因就是文明延續與(yu) 國家有關(guan) ,而我們(men) 的國家不是靠民族認同的,是一種文化認同,是文明認同,這種情況下哪怕種族不同但是他族所擁有的好的東(dong) 西也是可以認同的。西方在實行民族國家之後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五四以來主流知識分子要求實行民族國家,認為(wei) 進入現代社會(hui) 必須走民族國家道路。解放後,我們(men) 又開始搞蘇聯式的民族國家,臆造了很多民族,其實那些所謂同一民族之間也並非互相認同,比如青海的藏民和西藏的藏民,他們(men) 有很多東(dong) 西是不一樣的。
我的一個(ge) 同事是他們(men) 家裏的唯一土家族,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呢?因為(wei) 當時建國之後搞民族劃分,那時的政策是這樣劃分的,住在山上的就劃分土家族,山下的就是漢族,而土家族是個(ge) 少數民族,當時政策上有很多優(you) 惠,我那同事小時候家裏貧困不得已就被政策鼓勵劃成了土家族。這種做法其實是強調了民族之間的分離,我想這也是昆明暴力事件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後來搞過“世界主義(yi) ”,提出人權高於(yu) 主權,這也是解決(jue) 民族國家辦法,但是這種想法太過天真,因為(wei) 這實際上是墨家兼愛的想法,很難實現。如講儒家的國家關(guan) 係,就是當一個(ge) 國家處於(yu) 水深火熱,另一個(ge) 國家可以給予幫助,當代中國內(nei) 部若果一有事情,就說主權神聖不可侵犯,不需要你們(men) 外國來插手來處理我們(men) 的事務,這是很奇怪的。最後一點,儒家的統治階級怎麽(me) 產(chan) 生,合法性來源於(yu) 什麽(me) 地方?孟子強調的政權合法性來源於(yu) 人民,而政府教化人民道德,但是政府的經濟責任更首要,需要有一定數量的財產(chan) ,物質保證才能有道德。舉(ju) 個(ge) 例子來說,政府不能確保那些農(nong) 民工的工資按時發放,他們(men) 沒辦法就去搶劫盜竊,之後就把他們(men) 抓起來關(guan) 在監獄,這其實是政府在犯罪,政府在“網”民。並且如果政府有毛病,民眾(zhong) 是可以把它廢掉的,儒家的政治思想其實是提出了問責製度的雛形。
儒家忠君,又為(wei) 什麽(me) 廢棄君主?孟子回答說我們(men) 反對弑君,因為(wei)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如果政府未盡到自己責任,弑君以及推翻政府都可以,儒家具有一些民主主義(yi) 思想。林肯提出過“民有,民治,民享”。儒家那裏,說民有,民享,沒問題,但儒家沒有民治?因為(wei) 儒家提倡的是賢人政治、大人政治和精英政治。如孔孟都提出讓有能力的人,來教化鄙人,讓有道德有文化,有賢能,有能力者進入等級上層做統治者。那麽(me) 它的現代意義(yi) 在哪裏呢?比如孟子活到今天,他肯定會(hui) 提出要設立“兩(liang) 院”,一個(ge) 民意院,一個(ge) 賢人院。什麽(me) 會(hui) 讓我過的好以及繼續好下去這個(ge) 問題普通民眾(zhong) 難以解決(jue) ,所以需要賢人,讓那些賢人來製定政策管理國家。科舉(ju) 製其實就是對賢人甄選的一種嚐試。孟子會(hui) 提出,民意院以及賢人院混合管理國家,這其實是個(ge) 好製度。這個(ge) 為(wei) 什麽(me) 是一個(ge) 好的製度?因為(wei) 一人一票的民主製度具有局限性。實行一人一票的前提是人民需要雪亮的眼睛,這也是美國的民粹政治局限性,美國隻有投票人對政治具有決(jue) 策權,這就會(hui) 導致諸如財政赤字無法解決(jue) ,因為(wei) 財政赤字是現在花未來的錢,而那些未來人要麽(me) 還沒出生,還沒有投票的權利。還有一個(ge) 弊端在民主國家下難以解決(jue) 。在一人一票內(nei) 部,強勢對弱勢有很明顯的一個(ge) 壓製,尤其是沒有自由憲政的國家,比如非洲一些國家。一人一票製度的背後假設是人民眼睛雪亮,人民對國家利益可能沒有判斷,但是對普通民眾(zhong) 總對自己利益具有一定的判斷,這些利益需求匯集而成為(wei) 國家利益的指導。但是現代每個(ge) 國家基本都是全民勞動國家(除了極少如沙特等國家),大家都很忙,因此需要儒家所說的這種民眾(zhong) 與(yu) 賢人混合治理國家的模式。這種方式不但能適合中國人,還適合所有人。儒家的這種的普世的特別的學說,如若實行,價(jia) 值必將更好。
在講座結束後,有部分同學就儒家學說和現代法治的關(guan) 係問題請教了白彤東(dong) 老師,白老師做了回答,何光順老師、吳寧老師、羅立軍(jun) 老師和餘(yu) 以為(wei) 老師也都參與(yu) 了討論。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廣西新聞網】一位青年的“國學夢”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