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liang) 岸攜手弘揚儒學
——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hui) 會(hui) 長孔垂長訪談錄
記者:常會(hui) 學、孟 娟 、張京京
來源:中國文化報
時間:2014年06月13日
人物簡介:
孔垂長,孔子第79代嫡長孫,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hui) 會(hui) 長。兼任山東(dong) 大學名譽教授、曲阜師範大學國學院名譽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顧問、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hui) 名譽會(hui) 長等職。
5月23日,孔垂長(中)一行訪問孔子研究院,並向該院贈
送孔德成先生墨寶《學而篇》。孔 勇 攝
5月23日,孔垂長(左)出席曲阜師範大學國學院揭牌儀(yi) 式,
並被聘為(wei) 國學院名譽院長。王大鵬 攝
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有其獨特的價(jia) 值體(ti) 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基因,深深紮根在兩(liang) 岸同胞的心靈深處。海峽兩(liang) 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既是兩(liang) 岸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炎黃子孫義(yi) 不容辭的責任。
日前,孔子第79代嫡長孫、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hui) 會(hui) 長孔垂長先生率台灣文化學者赴山東(dong) 進行學術文化交流。活動之餘(yu) ,本報記者就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儒家文化在兩(liang) 岸的推廣和傳(chuan) 播等問題,對孔垂長先生進行了深入訪談。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是兩(liang) 岸的“最大公約數”
記者:作為(wei) 孔子第79代嫡長孫,近年來,您每年都率團前來大陸交流訪問。請您談談這幾年與(yu) 大陸,特別是山東(dong) 文化學者的接觸的印象和體(ti) 會(hui) 。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對於(yu) 推動儒家文化傳(chuan) 承、弘揚具有什麽(me) 意義(yi) ?
孔垂長: 2011年5月,我在台灣發起成立了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hui) 。協會(hui) 的宗旨就是與(yu) 各地、各界的誌同道合之士共同努力,將儒家思想與(yu) 時代精神相結合,把孔子的仁道思想發揚光大。
協會(hui) 成立以來,我和協會(hui) 部分成員參與(yu) 了兩(liang) 次曲阜祭祖的文化活動,並與(yu) 北京大學、山東(dong) 大學、孔子研究院、曲阜師範大學和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等機構開展了學術文化交流。事實上,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兩(liang) 岸學者間的學術文化交流就日益頻繁,大家都是老朋友了。如何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推廣到全世界,這也成為(wei) 兩(liang) 岸學者的共同目標。
大陸文化學術界將弘揚儒學工作列為(wei) 重點項目,大家都非常積極,尤其是儒學領域的相關(guan) 學者,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方麵都取得了很多成績。我和著名學者許嘉璐先生、湯一介先生、杜維明先生、張立文先生、牟鍾鑒先生等老一輩的儒學專(zhuan) 家都有過幾次接觸。他們(men) 對先祖孔子的尊崇、對複興(xing) 儒學的責任感,使我很受感動。
比如,湯一介先生發起編纂《儒藏》,這是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的一件大事。編纂《儒藏》的目的和編纂《佛藏》、《道藏》一樣,都是通過係統整理中華思想文化典籍,以便人們(men) 收藏、保存和利用,在湯先生的領導下,參與(yu) 《儒藏》編纂的學者專(zhuan) 家都懷抱著強烈使命感盡心盡力將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作了係統整理與(yu) 保存,這套巨作是文化學術界的一項偉(wei) 大工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先生對孔子思想研究十分深入,在發揚儒學工作上展現出來的熱情和活力,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外,這幾次來大陸,我也接觸到一些民間團體(ti) ,他們(men) 也在推廣、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men) 並非“趕流行”或是一哄而上,而是的的確確對中華文化本身懷有極大的興(xing) 趣。讓我最感動的是,在山東(dong) 省圖書(shu) 館舉(ju) 辦的一次大眾(zhong) 講堂係列活動。我到了現場,發現會(hui) 場坐得滿滿當當:有頭發花白的老人,也不乏青春洋溢的青少年朋友。後來我了解到,他們(men) 並不是由哪個(ge) 機構、哪個(ge) 單位發動來的,而是自發前來聽這個(ge) 講座。因為(wei) 現場爆滿,所以圖書(shu) 館工作人員在旁邊又開了一個(ge) 大廳。當我演講結束出去時,才發現外麵那個(ge) 大廳也是坐滿了聽眾(zhong) 。這說明我們(men) 的儒家文化乃至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不再隻是藏在象牙塔裏麵的學問,不是僅(jin) 供少數專(zhuan) 家、學者研究的項目,而是已經深植到我們(men) 普通大眾(zhong) 的心中。
台灣對於(yu) 儒家文化的傳(chuan) 承一直有著強烈的使命感。我們(men) 把《論語》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學生都要背誦相關(guan) 內(nei) 容,而且大多數台灣民眾(zhong) 已將儒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把孝悌忠信作為(wei) 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
可以說,以儒家思想為(wei) 核心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是兩(liang) 岸的“最大公約數”。構建多角度、多維度的儒家經典文化推廣平台,將會(hui) 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在兩(liang) 岸以及海外的普及和傳(chuan) 播起到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可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記者:在現代社會(hui) 高度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包括西方有識之士都希望通過東(dong) 方智慧來解決(jue) 當前出現的種種問題。您認為(wei) 儒家文化之於(yu) 當下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是什麽(me) ?
孔垂長:工業(ye) 革命之後,人類不斷追求物質文明的發展,卻忽略了精神文明的齊頭並進,因此產(chan) 生了許多的問題:民眾(zhong) 道德感日益薄弱、犯罪率節節攀升,以及自然生態遭到嚴(yan) 重破壞等等,這也是造成今天全球天災人禍的主因。
在這種情況下,世人已出現了反思的聲浪,不少西方有識之士將目光轉向儒家文化。早在1988年,在巴黎召開的主題為(wei) “麵向21世紀”的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hui) 上,瑞典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漢內(nei) 斯·阿爾文曾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在我看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可以概括為(wei) :“仁”與(yu) “和”。“仁”是孔子做學問的最高目的。他把“仁”的思想發展為(wei) 有係統的學說,對“仁”的重要性和實踐方法作了淋漓盡致的闡述。在《論語》中,提到“仁”的地方就有58段、105字。所謂“仁者愛人”,“仁”既是精神的認知,更是行動的表現。所以孔子說“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唯有修養(yang) 君子人格,能夠關(guan) 愛別人,生命才會(hui) 充實。
仁者,親(qin) 也,厚也。仁者視人為(wei) 親(qin) ,厚以待之。“仁”有體(ti) 有用,“仁”的體(ti) 是內(nei) 心的修養(yang) ,表現於(yu) 外則是愛人愛物。一個(ge) 有仁德的人,行為(wei) 舉(ju) 止必定有禮有節,懂得孝悌,對人敦厚,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如果更進一步達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境界,即是“和”的最高表現。
因此,“仁”與(yu) “和”可以提升民眾(zhong) 道德水平,實現世界和平。凡自個(ge) 人、家庭、社會(hui) 、國家到全世界,都能運用“仁”的精神與(yu) 行為(wei) ,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這也是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推廣儒家文化的原因。因為(wei) 儒家文化可以讓這個(ge) 世界更加和平、更加和諧。說得貼近生活些,就是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將這種觀念以家庭為(wei) 核心,延伸到朋友,延伸到國家、社會(hui) 乃至全世界,一環一環地做,這個(ge) 世界應該會(hui) 多一份和平與(yu) 和諧。“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宋代大儒張載的這句話,仍可視為(wei) 今日儒家文化的立足點和落腳點。
我深信,無論曆史如何演進,永遠不變的是:儒家思想不僅(jin) 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對於(yu) 世界的影響也有增無減。很高興(xing) 兩(liang) 岸及全世界越來越重視儒家文化。如果我們(men) 能夠堅持不懈地傳(chuan) 播、研究、弘揚,以儒學為(wei) 中心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必然能夠走向世界。
推廣儒家文化要“向上提升,向下紮根”
記者:近年來,您致力於(yu) 推動弘揚以儒家文化為(wei) 代表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當前,我們(men) 應當從(cong) 哪些角度、采取哪些措施弘揚儒家文化?
孔垂長:這個(ge) 問題我想通過兩(liang) 個(ge) 角度來談,一個(ge) 是範圍的問題,儒學的傳(chuan) 承和弘揚固然需要專(zhuan) 家學者們(men) 進行返本開新的理論研究,但我們(men) 也要更多地走向民眾(zhong) ,走向社會(hui) ,走向國際,讓普通民眾(zhong) 回歸到傳(chuan) 統道德的軌道上來,讓世界各國的普通民眾(zhong) 而不僅(jin) 僅(jin) 是漢學家了解孔子思想。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不僅(jin) 需要專(zhuan) 家學者們(men) 討論、研究,更需要儒學的社會(hui) 實踐。台灣政治大學教授董金裕先生曾經講過一句話:推廣儒家文化要“向上提升,向下紮根”。我非常同意這一觀點。學者研究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如何讓老百姓接受,並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更為(wei) 重要。
未來,我希望協會(hui) 能夠將這兩(liang) 方麵結合起來,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應用和傳(chuan) 播為(wei) 重點,聯合更多的儒學支持力量,將以孔子思想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社會(hui) 需求相結合,創新出適合當代民眾(zhong) 理解和接受的新型儒學文化作品,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民間推廣和普及。目前我最想做的,就是能夠跟民間團體(ti) 、普通民眾(zhong) 做最直接地接觸與(yu) 交流。
我剛剛有提到,在台灣,我們(men) 把《論語》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納入中小學授課範圍。雖然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這些儒學經典,我們(men) 不得而知,但是最起碼,學生們(men) 會(hui) 有個(ge) 基本的印象和概念。多年後,當他們(men) 回想起過往的經驗,也許會(hui) 對他們(men) 曾經學過的東(dong) 西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們(men) 不能指望學了《論語》,做人就會(hui) 堂堂正正、一帆風順,這是不切實際的。但在人生道路上,結合過往的經驗,用儒家文化去思考、修正自己的行為(wei) ,我想這是儒家文化對人產(chan) 生的重要影響。
另外,我們(men) 要適合當代的社會(hui) 需求,適合國內(nei) 外民眾(zhong) 不同的特點,儒家文化的推廣從(cong) 內(nei) 容選取和傳(chuan) 播形式上都應適應當代人的特點。這幾年來,台北孔廟在文化傳(chuan) 播和觀光行銷方麵都有很好的成績,包括拍攝4D影片、舉(ju) 辦“拜師禮”“考生祈福”等一係列活動,都是希望更貼近民眾(zhong) 的生活。
隻有以普通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進行儒學思想的民眾(zhong) 普及和國際推廣,這樣才會(hui) 產(chan) 生好的效果,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效地放送出去。
儒學的國際傳(chuan) 播任重道遠
記者:有觀點認為(wei) ,當今人類社會(hui) 已經進入到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ti) 化和信息網絡化的時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儒學能否衝(chong) 破民族、地域的藩籬,為(wei) 人類文明作出貢獻,關(guan) 鍵在於(yu) 其自身的現代化改造。儒家文化應如何與(yu) 時代精神相結合?
孔垂長:任何一種思想或學說,要跨越時代、跨越地域進行傳(chuan) 播,都麵臨(lin) 著時代化和本土化的問題。這一點,我們(men) 從(cong) 佛教和基督教在中國的傳(chuan) 播、發展曆程中可以看到。儒學要進行國際化傳(chuan) 播,固然也應當與(yu) 時代精神結合、與(yu) 國際社會(hui) 需求結合,但是我們(men) 不能認為(wei) 儒學天生就存在民族或地域的藩籬。儒學思想中諸如“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君子和而不同”等理念,一直被認為(wei) 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的普世價(jia) 值,為(wei) 世界所認同。
儒學是既古老又永遠年輕的學說。孔子思想是在周遊列國後逐步完善的。在我看來,比孔子周遊列國的閱曆更廣闊的,是孔子的思想視野,這已經遠遠超出了孔子所處的那個(ge) 時代的地域與(yu) 時代局限。之後的2000多年裏,儒學又不斷地汲取著社會(hui) 進步的經驗和曆代先賢大儒的智慧,豐(feng) 富、發展、完善自身理論體(ti) 係。可以說,儒學理論和實踐是不斷地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
當然,要將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推向世界,不能將所有的儒學思想照抄、照搬到國外。針對儒學的國際傳(chuan) 播,我認為(wei) 需要解決(jue) 兩(liang) 方麵的問題:一是要選取適合國際傳(chuan) 播的內(nei) 容;另外還需要采取外國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這些說起來簡單,但真正要做好,還需要很多同道的共同努力。
兩(liang) 岸應抓住目前這個(ge) 弘揚儒學的最好時機,攜手共鑄儒學話語權,大力弘揚儒學。隻要我們(men) 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相信必定能夠開花結果,把儒學傳(chuan) 播由兩(liang) 岸拓展到世界各個(ge) 角落。
責任編輯:李泗榕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