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吹劍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名“讀書(shu) 吹劍”,筆名杜吹劍,伟德线上平台創辦人暨主編。 |
安慶劈棺、廟祭與(yu) 殯葬改革新方向
作者:杜吹劍(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環球時報》2014年6月9日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年6月9日
(圖片說明:5月24日,安慶市桐城新店村,40多副棺木被砸壞後,扔在村邊的荒地上。25日,桐城市宣傳(chuan) 部副部長伍建強稱,經摸底,桐城全市共有4.6萬(wan) 副棺材,已被處置(銷毀)的約4.5萬(wan) 副,剩餘(yu) 800副左右棺材仍保留在居民家中。圖/新京報首席記者 陳傑 攝。來源:新京報網https://www.bjnews.com.cn/news/2014/05/28/318567.html )
近日,安徽安慶以行政命令強推火葬,限期要求鄉(xiang) 民砸毀棺材,有高齡老人因不能接受火葬而自盡。實際上,自推行火葬以來,此類悲劇並非首次發生,全國各地亦皆有傳(chuan) 聞。“死不起”的問題尚未解決(jue) ,“逼死人”的問題再度出現,殯葬改革何去何從(cong) ,再度成為(wei) 人們(men) 熱議的話題。
殯葬改革並非簡單地強製火化,更不等同於(yu) 粗暴平墳遷墳,這在政府有關(guan) 法規政策及領導人的文章講話中,都非常明確。可是,現實讓人悲觀,如學者吳飛指出:“一方麵,喪(sang) 葬業(ye) 變成非常暴利的產(chan) 業(ye) ,人們(men) 總是哀歎死不起人;另一方麵,喪(sang) 葬卻越來越成為(wei) 一個(ge) 極其邊緣的行業(ye) ,隻要有機會(hui) 找到正當職業(ye) 者,往往不會(hui) 去選擇埋死人,而從(cong) 業(ye) 者常常腰纏萬(wan) 貫,卻連對象都找不到。一方麵,地方政府以打擊封建迷信的名義(yi) 平掉鄉(xiang) 間原始的土墳;另一方麵,拔地而起的城市墓園又讓人們(men) 越來越憂慮未來的環保問題。”
中國傳(chuan) 統殯葬形式是土葬,與(yu) 之相應的則是墓祭(掃墓)。通過祭祀儀(yi) 式活動,身心情感參與(yu) 其中得以表達,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神靈以及人與(yu) 人之間的交流高度整合、催化升華,以“慎終追遠”而實現“民德歸厚”。自近代以來,盡管經過一次次文化激進主義(yi) 的衝(chong) 擊,但中國政府在2008年,終將以祭祖掃墓為(wei) 精神核心的清明節確立為(wei) 法定節假日,其用心,不言自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chuan) 統農(nong) 村聚族而居的居住形式逐漸解體(ti) ,傳(chuan) 統的家庭結構逐漸讓位於(yu) 核心家庭,夫婦與(yu) 子女構成家庭的基本內(nei) 容。在這種情況下,的確更應該強調個(ge) 人的家庭觀念與(yu) 社會(hui) 責任,以家庭和睦促成社區穩定,進而提高社會(hui) 的整體(ti) 道德水平。但殯葬及喪(sang) 禮在今天的中國,遭遇重大挑戰,而現行的殯葬改革效果讓人不滿,指導理念令人質疑,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殯葬改革的主導理念是反對封建迷信、節約土地。將承載精神信仰的傳(chuan) 統禮俗,斥之為(wei) “封建迷信”,不但認識錯誤,而且忽視了喪(sang) 葬禮的文化意義(yi) 和教育功能。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傳(chuan) 統葬禮的內(nei) 在精神,不但是對個(ge) 體(ti) 情感需求與(yu) 社會(hui) 發展要求的綜合考量,也是為(wei) 了達到培養(yang) 社會(hui) 有機性、提升整合社會(hui) 資本之最終目的。
可是,強力推行的殯葬改革不顧城鄉(xiang) 地區差異,強製廢除土葬實行火葬,卻並未實現高火葬率。大部分死者火化以後仍要土葬,違背改革初衷。打著移風易俗的旗號強推殯葬改革,僅(jin) 僅(jin) 從(cong) 現實功利出發狹隘理解和處理喪(sang) 葬禮,所導致的嚴(yan) 重後果則是逐漸消解了喪(sang) 葬禮的文化意義(yi) 而致使其特有的社會(hui) 教化功能不再,蔽於(yu) 用而不知文,得不償(chang) 失。
任何傳(chuan) 統習(xi) 俗,都可以也需要因應時世做出改變,但應該對其內(nei) 在的合理精神,予以繼承和發揚,情感與(yu) 理智於(yu) 此方可統一。麵對城市化這一客觀趨勢,死人與(yu) 活人爭(zheng) 地,平墳即是這一趨勢的反映,也是不得不麵對的一個(ge) 現實問題。2012年,河南周口曾發起“平墳運動”,遭到各方強烈反對,成為(wei) 轟動一時的公共事件。人們(men) 反對平墳,不僅(jin) 是反對其後台決(jue) 策過程不透明,懷疑其有政績衝(chong) 動、商業(ye) 動機等等,更主要的是反對其“一平了之”的簡單做法。既然死人與(yu) 活人爭(zheng) 地的情況客觀存在,但活人的問題應該具有優(you) 先性,這也就意味著傳(chuan) 統土葬墓祭必將趨於(yu) 弱化並予以改革,合理可行的替代方案,就是以廟祭為(wei) 主。
廟祭是指在家廟或宗祠中,祭祀祖先神主牌位。廟祭也是中華傳(chuan) 統祭祖形式,在今天很多地區仍然保留,主要是在宗祠和家裏供奉祖先和天地君親(qin) 師牌位。在城市,已不是聚族而居,需要根據新情況,對古禮進行因革損益推行廟祭,探索建立家廟祠堂,諸如,在社區內(nei) 建公共性祠堂,在城市範圍內(nei) 一姓建一宗祠,在祖居地或郡望所在地建全國性宗祠。
以廟祭為(wei) 主,並不是立即取代土葬墓祭,而是根據城鄉(xiang) 、地區差異,在尊重本地習(xi) 俗和民意的基礎上,因地製宜,循序漸進地予以引導,切不可以行政手段“一刀切”強製推進。在地廣人稀的農(nong) 村地區,土葬墓祭和火葬廟祭可並行;在地狹人稠的農(nong) 村地區和中小城市,既要在荒郊野外加大對家族墓地和公共墓地的規劃力度,更要重視宗祠和公共祠堂建設,用以供奉骨灰和亡靈牌位。在人口密集土地匱乏的城市,則以火葬廟祭為(wei) 主。需要注意的是,應立法規定土葬不得用水泥磚石築造,以便三、五代後,土墳可以自然湮滅。
推行廟祭,是在現有土葬墓祭之外,再給民眾(zhong) 一個(ge) 安頓親(qin) 人亡靈的選擇機會(hui) ,但其根本在於(yu) 重建神聖性,給予子孫親(qin) 屬同樣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這也是追悼會(hui) 之類的形式所欠缺和不可取代的。若廟祭取代墓祭成為(wei) 殯葬改革新方向,並確立“慎終追遠”這一主導理念,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民眾(zhong) 初步接受後,社會(hui) 殯葬習(xi) 俗自然會(hui) 有新的演化,最終形成適應時世的主導性新禮俗。
發表於(yu) 2014年6月9日環球時報,有刪改。
【上一篇】【慕朵生】中華文化推動歐洲現代文明發展
【下一篇】【杜吹劍】複立正教以辟邪教是根本之道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