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中華文化推動歐洲現代文明發展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4-06-09 00:06:26
標簽: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並任總編。

  

 

 

中華文化推動歐洲現代文明發展

來源:中國儒教網

作者:慕朵生

時間:201468

 

 

 

中西文化雙峰對峙、各得風流,同為(wei) 世界上最優(you) 秀和最偉(wei) 大的文化體(ti) 係之一,而且各具特色、差異明顯。早在2000年前的兩(liang) 漢時期,中西文化就開始通過“絲(si) 綢之路”這一貿易通道發生了密切的聯係,精美的絲(si) 綢和瓷器成為(wei) 中華文明強盛富庶的象征,不少歐洲人都因衣服上有一片絲(si) 綢或家中有一件瓷器而感到萬(wan) 分的榮耀。

 

但是,中華文化對歐洲的深刻影響,還是從(cong) 13世紀開始,並先後經曆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13-15世紀意大利馬可·波羅開啟的冒險家遊記性著作,初步向歐洲介紹了中國的富庶昌明和文化風貌,引發了歐洲人對中國的濃厚興(xing) 趣;第二階段,是16-18世紀意大利利瑪竇開啟的傳(chuan) 教士通信類著作,初步向歐洲介紹了中國的文化經典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進而在歐洲興(xing) 起了一個(ge) “中華文化熱”;第三階段,是1814年法蘭(lan) 西學院設立歐洲首個(ge) 漢學講席為(wei) 開端的“學院派漢學”,主要是各國大學或學術機構將漢學列為(wei) 一門學科或專(zhuan) 業(ye) ,就中國曆史、文化、經典及價(jia) 值觀等展開係統學術研究。

 

正如中國人學習(xi) 西方文化先後經曆采用器物、借鑒製度和吸收思想一樣,歐洲人學習(xi) 中華文化同樣經曆類似三大階段:首先是采用器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大發明”。馬克思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chan) 階級社會(hui) 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得來說變成科學複興(xing) 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大的杠杆。”但是,歐洲人在借鑒製度和吸收思想方麵有很大的交叉重疊,無法截然分開。要之,中華文化對歐洲“文藝複興(xing) ”、“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尤其是對於(yu) 確立現代資本主義(yi) 文明具有決(jue) 定性影響的“啟蒙運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3世紀中華文化開始大規模傳(chuan) 入歐洲的時候,歐洲還處於(yu) 基督教宗教神學統治下的“黑暗中世紀”,教會(hui) 是一切社會(hui) 規範的製定者和執行者,人民長期處在蒙昧狀態和對宗教的迷信之中,人道、理性和進步均受到嚴(yan) 重的摧殘。在基督教之外和之前,正如18世紀初葉英國詩人艾迪生在《一篇洪水以前的故事》中說所,竟然還有一個(ge) 如此昌明、如此理性、如此人道的古老而又龐大的中華文明,令歐洲人既震驚,更向往。所以,歐洲人紛紛稱讚和學習(xi) 中華文化,並以之為(wei) 思想武器批判基督教神學及教廷黑暗統治。英國詩壇領袖蒲伯作詩曰:“東(dong) 方有孔子,孤立如高峰。教人以為(wei) 善,切實且有用。”英國散文家和田普爾也稱讚孔子說:“孔子是傑出的天才,博於(yu) 學、長於(yu) 德、美於(yu) 行、愛國而愛人”——集中了人世間一切最美的道德!

 

在派往中國傳(chuan) 教士最多,因而也了解中華文化最多的法國,王室、貴族乃至普通人,無不熱衷於(yu) 中國精美的工藝品和優(you) 美的園林藝術——法王路易十五不僅(jin) 建有中國式園林,而且在1756年親(qin) 自實踐了中國皇帝勸勉農(nong) 桑的“藉田”儀(yi) 式。更重要的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魁奈等,尤其是歐洲“啟蒙運動”思想領袖伏爾泰,對中國讚不絕口,認為(wei) 非學習(xi) 中華文化不能解決(jue) 歐洲危機。伏爾泰說:“歐洲的王室和商人隻知在東(dong) 方尋求財富,哲學家卻在那裏發現了一個(ge) 新的道德與(yu) 物質的世界。”他對中國政治推崇備至,認為(wei) “人類的智慧不能再想得出比中國政治更優(you) 良的政治組織”,“中國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愛的民族”。他主張“我們(men) 對於(yu) 中國應該讚美,應該自慚,但更應該模仿。”伏爾泰不僅(jin) 在家中供奉孔子像朝夕禮拜,而且將中國劇本《趙氏孤兒(er) 》翻譯成《中國孤兒(er) 》在歐洲上演,引起巨大轟動。他還要求歐洲教會(hui) 禁止傳(chuan) 教士到中國傳(chuan) 教,以免汙染這個(ge) 文明而又高尚的國家。

 

德意誌民族一向以善於(yu) 思辨而著稱,而德國思想家在介紹和借鑒中華文化方麵,也確實發揮了思辨的特長。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親(qin) 自培養(yang) 蠶桑,以便了解中國養(yang) 蠶技術。他著有《中國近事》一書(shu) ,認為(wei) 中國有著令人讚歎的道德和優(you) 美的自然神論哲學,主張“中國實有派遣傳(chuan) 道者來歐洲的必要,以便把自然神學的應用和實行傳(chuan) 授給我們(men) ”。他還受到《周易》卦象啟發,創製了二進製算法,成為(wei) 近代信息技術的基礎。萊布尼茨的學生沃爾夫認為(wei) ,孔子和儒家的哲學與(yu) 道德學說是理性主義(yi) 的、以人為(wei) 本的,所以非常合乎人性和情理,要比歐洲宗教學說進步得多。沃爾夫因此受到教會(hui) 和保守派猛烈抨擊,國王福萊特烈克下令他必須在48小時離開德國,否則就對之處以絞刑!

 

以上僅(jin) 列英、法、德三國有限幾名思想家對中華文化的讚美、介紹以及學習(xi) 和模仿的強烈意願,而類似的事例幾乎是不勝枚舉(ju) 。正是這種強烈的意願及其行動,為(wei) 歐洲文明進步打開了一扇通往光明的大門。正如法國文學史創始人朗鬆所說:“17-18世紀,是‘文藝複興(xing) ’以來歐洲文明與(yu) 中國儒家思想相融合,進而形成歐洲啟蒙思想的時期。”實際上,歐洲“啟蒙運動”時期還模仿和借鑒了大量中國的政治思想和製度框架,比如借鑒中國的科舉(ju) 製度,創造了歐洲特色的文官製度。又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的思想經伏爾泰的推崇,於(yu) 1789年被寫(xie) 進法國製憲會(hui) 議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權宣言,帶有濃厚的中華文化痕跡。

 

中華文化不僅(jin) 深刻影響了歐洲現代文明進程,而且通過歐洲的“新大陸”美國等國家發生了更為(wei) 廣泛的影響。美國於(yu) 1776年通過《獨立宣言》,其第二條為(wei) :“我們(men) 認為(wei) 下麵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men) 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當時美國開國人士,多不明其意,要求將“權利”一詞改為(wei) “財產(chan) ”。據蕭一山《清代通史》記載:宣言起草人傑斐遜解釋說:“此段宣言之一貫精神,得自孔子。不可剝奪的權利一語,即孔子之言也。孔子說:‘有教養(yang) 之人,誌在唯心;無教養(yang) 之人,誌在唯物。’是以人生之目的,不在斤斤爭(zheng) 權攘利,計較有產(chan) 無產(chan) ,而在精神上獲得適意與(yu) 遂誌。”經過解釋,眾(zhong) 人皆心悅誠服,欣然接受。

 

事實上,美國尊重、包容、學習(xi) 和借鑒中華文化的事例還非常多。以尊重孔子為(wei) 例,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多次讚美孔子,親(qin) 友也在其葬禮上朗誦孔子語錄為(wei) 他送行;美國“文明之父”愛默生稱讚孔子是“世界的驕傲”和“哲學領域的華盛頓”,美國總統林肯則稱讚愛默生是“美國的孔子”;1935年,孔子和摩西、梭倫(lun) 一起被刻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三角門楣,官方介紹稱他們(men) 是人類曆史上“最偉(wei) 大的立法者”;2009年,美國眾(zhong) 議院高票通過紀念孔子誕辰2560年決(jue) 議案,頌揚孔子在“哲學、社會(hui) 和政治思想方麵作出的無價(jia) 貢獻”……。

 

無論如何,近代以來中西雙方的遭遇既是一大幸事,也是一大不幸。幸運的是,中國人學習(xi) 了大量西方文化,同時中華文化推動了歐洲乃至整個(ge) 世界文明進程。不幸的是,西方國家奉行弱肉強食的“叢(cong) 林法則”,走上了軍(jun) 國主義(yi) 、殖民主義(yi) 、帝國主義(yi) 的道路,並侵略和瓜分了古老的中國。然而,無論幸與(yu) 不幸,中國人都應在這段曆史中汲取經驗教訓,重拾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與(yu) 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