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一個文教,多種宗教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4-05-08 11:56:29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一個(ge) 文教,多種宗教

作者:秋風

來源:《天府新論》

時間:20141

 


 

摘要:儒家不是宗教,而是文教。自儒家誕生以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形態就是“一個(ge) 文教,多個(ge) 宗教”,此文教即儒家之教化。儒家在中國人精神生活中占據特殊地位,塑造了一種普遍的共同價(jia) 值。與(yu) 此同時,各種神靈信仰和宗教均廣泛傳(chuan) 播,並深入中國人心靈。它們(men) 也在傳(chuan) 播儒家價(jia) 值。中國人的這種精神生活格局是普遍意義(yi) 的“天下”文明之具體(ti) 而微的樣態。

 

關(guan) 鍵詞:儒家,文教,宗教,儒教

 

儒家、儒家之外的宗教在中國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各自扮演什麽(me) 樣的角色?在憲法和公共生活層麵上,儒家與(yu) 各種宗教是何種關(guan) 係?這是理解中國文明、中國人精神生活與(yu) 中國社會(hui) 治理秩序的關(guan) 鍵。

 

本文將簡單回顧曆史指出,自儒家誕生以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形態就是“一個(ge) 文教,多個(ge) 宗教”,此文教即儒家之教化。儒家在中國人精神生活中占據特殊地位,但這種特殊地位並未妨礙各宗教之傳(chuan) 播。各種神靈信仰和宗教,本土的、外來的,在中國人中間廣泛傳(chuan) 播,並深入中國人心靈。儒家與(yu) 之共存,並且,儒家價(jia) 值經常是借助於(yu) 這些神靈信仰和宗教傳(chuan) 播的。本文還將指出,恰恰是儒家之特殊地位,塑造和維係了各宗教之間寬容的文化與(yu) 政治環境。

 

  孔子之文與(yu) 教

 

我把儒家界定為(wei) “文教”,文教係與(yu) 宗教相對而言。儒家是文教之命題,旨在反對儒家是宗教之命題。何以斷言儒家是文教,而非宗教?欲回答此問題,需考察儒家之宗旨、儒家存在的社會(hui) 形態、及其教化民眾(zhong) 之渠道。

 

先考察孔子如何養(yang) 成弟子,其目的何在。《論語》首章、末章分別為(wei) :

 

子曰:“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wei) 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首篇《學而篇》實為(wei) 《論語》全書(shu) 之內(nei) 容提要,首章則是孔子對自己一生事業(ye) 之描述,也是孔子對孔門存在之社會(hui) 形態的交代。

 

這兩(liang) 章清楚說明,孔子之事業(ye) ,也即孔門作為(wei) 一個(ge) 社會(hui) 組織存在的形態就是學,目的在於(yu) 養(yang) 成君子。首章劈頭一個(ge) “學”字,則清楚表明,君子養(yang) 成之道是“學”。《論語》及儒家早期文獻中,“學”字反複出現。“學”對孔子、對儒家、對中國文明,皆具有重大意義(yi) 。

 

正是孔子創立了學,而孔子之此一偉(wei) 大功業(ye) ,來自於(yu) 天賦之學的自覺。《為(wei) 政篇》記載,孔子晚年自述其人生經曆:

 

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

 

孔子稍一更事,就具有學之自覺。《季氏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wei) 下矣。”

 

《子罕篇》記子貢評孔子“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天縱”者,生而知之者也。然,孔子生而知之者為(wei) 何?不是具體(ti) 的知識,而是學之自覺,知學。因此,自幼,孔子就抓住一切時機向掌握著禮法之人士“學”。對此,《論語》、《左傳(chuan) 》、《史記·孔子世家》多有記載。經由學,孔子“多能”。孔子之成聖,完全是通過學。這一點,塑造了儒家之氣質。《公冶長篇》夫子自道: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極為(wei) 謙卑,但在一點上,孔子毫不反複明言:自己“好學”,學而不厭。好學是孔子身上最值得重視的品質。

 

孔子以學成聖,孔子也以己之所學教授弟子,所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弟子亦從(cong) 孔子學而成君子。在孔門,沒有神秘的啟示,儒生之成就就是通過學。學是儒門存在之基本形態,此後一切儒生皆通過學,追求儒家確定之成人目標。

 

然而,孔子所學者為(wei) 何?孔子好學“古”,《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yu) 我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對於(yu) “古”,《中庸》有精確詮釋: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又謂:“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收集、整理堯、舜之法度與(yu) 文王、武王之典章。孔子收集、整理此後曆代先王之簡書(shu) 、故事。《論語·八佾篇》記載: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孔子好學禮。《述而篇》: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wei) 樂(le) 之至於(yu) 斯也!”

 

孔子好學樂(le) 。

 

總之,從(cong) 十五歲始,孔子通過各種途徑,學堯舜至周的詩、書(shu) 、禮、樂(le) ,並整理其為(wei) 經。《史記·孔子世家》雲(yun) :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le) 廢,詩、書(shu) 缺。

 

追跡三代之禮,序《書(shu) 》傳(chuan) ,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故書(shu) 傳(chuan) 、禮記自孔氏。

 

孔子語魯大師:“樂(le) 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如,皦如,繹如也,以成。”“吾自衛反魯,然後樂(le) 正,雅、頌各得其所。”

 

古者詩三千餘(yu) 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yu) 禮義(yi) ,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yu) 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禮樂(le) 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晚年學易,又作《春秋》,孔子也曾學各國史記。最終,孔子將自己所學者刪述為(wei) 六經。這些就構成了文。儒家之為(wei) 文教之文,第一層含義(yi) 就是以文字表述之六經。

 

此文記錄華夏之禮樂(le) ,呈現治理之道。《八佾篇》:

 

子曰:“周監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

 

周文就是周之禮樂(le) ,六經匯編了古典禮樂(le) 。《子罕篇》:

 

子畏於(yu) 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zi) 乎?天之將喪(sang) 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yu) 於(yu) 斯文也;天之未喪(sang)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之所謂“斯文”者,堯舜以降、代代相因而又不斷損、益之禮樂(le) ,其中有華夏之道。

 

這就是文之第二層含義(yi) :禮樂(le) 。禮是習(xi) 慣性規則。《禮記樂(le) 記》:“是故先王之製禮樂(le) ,人為(wei) 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sang) 紀也;鍾鼓幹戚,所以和安樂(le) 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xiang) 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樂(le) 規範所有人在一切場合之行為(wei) ,

 

孔子以文教弟子。《學而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

 

孔子教導弟子之目標是養(yang) 成其為(wei) 君子。雖然,孔子“有教無類”,但跟從(cong) 孔子學習(xi) 者,還是需要具有基本的資質。有這些資質,加以學文,則可成為(wei) 君子。文是一個(ge) 品質不錯的青年成為(wei) 君子的關(guan) 鍵。《述而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弟子的首先是文,其它三項由文衍生。《顏淵篇》: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hui) 友,以友輔仁。”

 

如“有朋自遠方來”句所表明,孔門弟子乃是合群而學,友朋共學。孔門合群之紐帶就是文,孔子以文吸引四方青年入門同學。文不僅(jin) 是弟子成為(wei) 君子的關(guan) 鍵,也是孔門合群的關(guan) 鍵。孔子以六經之文傳(chuan) 授弟子,即為(wei) “教”,教育。孔子教弟子、弟子從(cong) 學,構成了一個(ge) 聯係緊密的團體(ti) ,所謂“以文會(hui) 友,以友輔仁”。在這個(ge) 團體(ti) 中,孔子因材施教,訓練弟子。在教學過程中,師徒“教學相長”。弟子們(men) 相互之間也琢磨切磋。這是一個(ge) 精神性團體(ti) 。

 

孔子之教的目的何在?在養(yang) 成君子。然而,何為(wei) 君子?君子與(yu) 小人之別何在?《論語》對此有很多討論。簡而言之,君子區別於(yu) 小人者,就在於(yu) 其文,人之文。《雍也篇》:

 

子曰:“君子博學於(yu) 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儒家士君子之養(yang) 成首在博學於(yu) 文,不學文,無以為(wei) 君子也。孔子首先教弟子以文,然而,前引“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表明,孔子所教之文,指向弟子之行。此即論語首章“學而時習(xi) 之”之義(yi) ,習(xi) 就是行,孔子所教之文具有實踐的指向,須踐行於(yu) 倫(lun) 理和政治中。“約之以禮”的“禮”就在文中,循禮而行,則有忠、信之德。這樣的德構成人之文。《雍也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顏淵篇》: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wei)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質者,自然的生命。文者,行為(wei) 有節文。小人有質而無文。這個(ge) 文,首先就是呈現於(yu) 身體(ti) 之禮儀(yi) ,以及支持禮儀(yi) 的內(nei) 在的德性。弟子通過學習(xi) 六經之文,得之於(yu) 心,行之於(yu) 身,其身體(ti) 在與(yu) 人交接、在公共生活中呈現出優(you) 美的紋路,這就是德。

 

此即文之第三層含義(yi) :人之文,也即,見之於(yu) 人的身心之文。《先進篇》列舉(ju) 孔門弟子之品質: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遊,子夏。

 

德行科之身合乎禮,心順乎情,而具有優(you) 美之文,言語和政事兩(liang) 科之弟子則嫻習(xi) 公共生活之規則與(yu) 程序,而令公共生活形成健全秩序,亦即文。文學則是文之學,以傳(chuan) 承孔子之文為(wei) 宗旨,由此形成經學,傳(chuan) 經之學,夠成儒學傳(chuan) 承之淵藪。

 

總結一下,孔子總結古典文明為(wei) 六經之文,其中有禮樂(le) 之文。孔子以六經之文教弟子,弟子博學於(yu) 文,約之以禮,而塑造身心之文,文質彬彬,則為(wei) 君子。此人文之養(yang) 成完全在於(yu) 學文。孔子之教中沒有神靈,也沒有啟示。弟子之學中不需要信仰,也不需要崇拜。

 

  儒家之教

 

孔子確定儒家存在之社會(hui) 形態為(wei) 以文教人。孔子之後,儒家極大地擴大了文與(yu) 教之範圍。

 

一方麵,文的範圍擴大。

 

孔門有“文學”科,傳(chuan) 承六經,形成經傳(chuan) 係統。到漢代,經師有口說大義(yi) ,有章句。魏晉以來,在經傳(chuan) 之外有疏。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儒生通過傳(chuan) 、注、疏闡釋經文,揭示經義(yi) 。經之文也隨之不斷擴大:漢代有“五經”,實際上,因經義(yi) 不同,博士就立十幾家。唐宋有“九經”,清代則有“十三經”。宋元以來,還有“四書(shu) ”係統。這些文在四庫目錄體(ti) 係中的經部。

 

在釋經之同時,儒生又依據經義(yi) ,表達自己對社會(hui) 治理、君子養(yang) 成之意見,形成連綿不斷的儒學之文。越到後世,比如宋明,這種文越多,其在推明治道、養(yang) 成君子方麵的作用也越大。這些文在四庫目錄體(ti) 係中子部之儒學。

宋以後,伴隨著社會(hui) 之平民化與(yu) 教育之普及,出現了更為(wei) 通俗的文,也即蒙學教材。明清兩(liang) 代,民間出現勸善書(shu) 之類的文,專(zhuan) 門針對普通庶民,教之以仁義(yi) 禮智信等儒家價(jia) 值,文字淺顯易懂,便於(yu) 流布,極大地促進了儒家價(jia) 值之普及。

 

另一方麵,教的形態趨向多樣。

 

首先是儒生私人講學,以文教育弟子。孔子開創私學,孔子門人也多私人開門授徒。兩(liang) 千多年間,此一傳(chuan) 統持續不斷,學有所得之儒者,皆自行開門授徒。從(cong) 創門立派之大儒,到鄉(xiang) 間三家村窮秀才,皆以孔子之文教育後生。

 

宋代則出現了講學之新形態--書(shu) 院。書(shu) 院仍以大儒為(wei) 中心組織,但不同於(yu) 私人講學處在於(yu) ,書(shu) 院是一個(ge) 組織完整的獨立法人,因而可以超越大儒之個(ge) 體(ti) 生命,而長期、穩定地存續。書(shu) 院的出現標誌著儒家教育之組織化程度大幅度提升。

 

更為(wei) 重要的是,從(cong) 漢代開始,政府開辦學校。漢武帝時代開始,政府為(wei) 博士設弟子員,由此出現中央政府之學校,太學。文翁擔任蜀郡守時興(xing) 建石室,地方政府也開始建立學校。此後曆朝政府都會(hui) 投資興(xing) 辦國家學校體(ti) 係,上自中央政府,中經郡(州或省、府),下到縣。此類學校所教者當然為(wei) 經文。

 

政府興(xing) 辦學校以教育優(you) 秀青年,此為(wei) 漢代以來中國政製中最值得注意的現象,也讓中國古代的社會(hui) 治理模式,在世界各大文明體(ti) 中獨樹一幟。

 

首先需要辨明,此一製度安排不是政教合一。儒家不是宗教。何為(wei) 宗教?宗教為(wei) 外來詞匯,自引入之始就以基督教為(wei) 典範,現代中國學界和知識分子始終以基督教為(wei) 典範定義(yi) 宗教。依據這樣的宗教定義(yi) ,儒家不是宗教。其中最為(wei) 重要的理據是,儒家義(yi) 理體(ti) 係中沒有上帝那樣的神。同時,儒家也沒有獨立的建製化教會(hui) 組織。儒家是文教,因此,政府雖興(xing) 辦學校,教授五經之文,卻與(yu) “政教合一”不相幹。

 

由此,政府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政府文教化。政府不再隻是一架暴力機器。政府當然仍然擁有暴力,但同時,政府也是一個(ge) 教育機構。由此,政府治理民眾(zhong) 的方式發生極大的變化,形成“政教”。

 

孔子已發明這一治國之大道。孔子認為(wei) ,治國首當“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wei) 此,治國者負有教民之責任。《子路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堯曰篇》: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子路篇》討論了教民之恰當時機: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先富之固然重要,然而,亦當後教之。富之是基礎,教之才有優(you) 良秩序可言。然則,誰來教民?秦製的統治原則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全無教化。秦製和現代國家都沒有教。民與(yu) 政府僅(jin) 僅(jin) 通過政令和法律發生關(guan) 係,這通常是一種敵意的關(guan) 係。

 

至漢代董仲舒-漢武帝更化,中國政教憲製形成。國家開辦學校,旨在養(yang) 成官員。在國家學校和私學習(xi) 經之學生,通過察舉(ju) 、科舉(ju) 等考核程序,可進入政府,擔任官員,而從(cong) 儒生成為(wei) 儒家士大夫。這是此後兩(liang) 千多年中國社會(hui) 之治理主體(ti) ,同時承擔政與(yu) 教之責任。

 

儒家士大夫以所習(xi) 之六經之文及其中的禮樂(le) 、大義(yi) 治理社會(hui) 。儒家士大夫治理社會(hui) ,並不完全依靠暴力,而較為(wei) 信賴教化。他們(men) 相信孔子的話:先“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漢代以來之中國社會(hui) 治理模式是綜合運用德、禮、政、刑。這方麵最為(wei) 典型者為(wei) 曆代“循吏”。他們(men) 治理社會(hui) 以教為(wei) 先,“以刑弼教”。因此,漢代以來的社會(hui) 治理模式實為(wei) “政教”:以政興(xing) 教,以教為(wei) 政。在此政教憲製中,官員不僅(jin) 是運用權力的政府官員,也是施行教化的師儒。他們(men) 不僅(jin) 在統治,也在教化。當然,此處,他們(men) 教化的對象是民眾(zhong) 。政教是中國之教的骨幹。

 

那些未能擔任官員的儒生也在文化、社會(hui) 領域中教化民眾(zhong) 。儒生進入政府擔任官員的製度安排,決(jue) 定了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教育機會(hui) 之平等,及相應地,教育之高度普及。尤其是唐宋以後,中國教育大幅度普及。接受教育者,也即儒生數量增加,並分布於(yu) 社會(hui) 各個(ge) 角落。

 

最為(wei) 普通、甚至潦倒的儒生,在基層社會(hui) 廣泛設立教育機構,比如明清時代之私塾。他們(men) 完全談不上思想的傳(chuan) 承,遑論創造,對儒家之學,他們(men) 通常也是一知半解。但是,他們(men) 恰恰是儒家式社會(hui) 秩序的主要塑造者:他們(men) 對殷實、甚至普通人家弟子進行教育,教人識文斷字,同時教化以儒家價(jia) 值。他們(men) 讓儒家價(jia) 值滲入社會(hui) 各個(ge) 階層、群體(ti) 。這些儒生還通過通俗性語言文字媒體(ti) ,比如小說、戲曲等,對普通民眾(zhong) 進行儒家價(jia) 值之教化。

 

至於(yu) 更為(wei) 重要的儒者,則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社會(hui) 政治權威,在基層社會(hui) 創立各種製度,以為(wei) 教化民眾(zhong) 之設施。比如,宋儒確立祠堂製,此為(wei) 宋明清以前年中最為(wei) 重要的民眾(zhong) 教化製度。儒家士君子建立、基層紳士維護各種自治性社會(hui) 組織,比如義(yi) 莊、善會(hui) 、善堂。這些自治組織把普通民眾(zhong) 置於(yu) 宗教、文化、社會(hui) 公共生活等過程中,從(cong) 而化成人心,造就美俗。

 

總之,儒家在中國社會(hui) 構建了一個(ge) 多層次、全覆蓋的教化網絡。儒家士大夫之權威來自其所掌握的文,及在接受文的教育過程中養(yang) 成之德;回頭,他們(men) 運用自己掌握的權力或權威,通過政、教等各個(ge) 渠道,在社會(hui) 各個(ge) 層麵施行教化,將儒家之禮文教給民眾(zhong) 。儒家之本在學,儒家發揮作用之渠道是教,狹義(yi) 的教,以及政中之教。

 

中國社會(hui) 就會(hui) 因此而形成秩序的,這就文之第四層含義(yi) :共同體(ti) 之文,也即,中國這個(ge) 文明與(yu) 政治共同體(ti) 透過儒家之教而在人際之間形成穩定的健全關(guan) 係,在此關(guan) 係中,人們(men) 大體(ti) 上獲得身心安寧。這就是文明。

 

總結上麵兩(liang) 節:從(cong) 孔子開始,儒家的存在及其發揮社會(hui) 作用的形態是文教。儒家士大夫以文相會(hui) ,以友輔仁,習(xi) 得禮樂(le) 之文,從(cong) 而於(yu) 自己身心養(yang) 成人文。士大夫進而借助政府和社會(hui) 領域之各種製度,教化民眾(zhong) ,而形成秩序之文。這就是文明狀態。儒家追求優(you) 良治理之努力始於(yu) 文,立於(yu) 教,又成以文。

 

文之教是儒家存在並非發揮社會(hui) 功用之基本形態。在這裏,看不到神,看不到啟示。古人雖稱儒家為(wei) 儒教,尤其從(cong) 南北朝時代,有儒、釋、道“三教”之說,但此教不是宗教,隻是教化。所有關(guan) 於(yu) 儒家、儒教是宗教的論說皆為(wei) 牽強附會(hui) ,而不能成立。儒家、儒教是就是文教。從(cong) 董仲舒-漢武帝更化以來,這樣的文教就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據支配性地位。

 

      一個(ge) 文教,多種宗教

 

儒家是文教而非宗教,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宗教,也不意味著儒生沒有宗教生活。中國人精神生活之基本格局是,儒家作為(wei) 文教發揮主導作用,但同時,人們(men) 還信奉多種宗教。

 

放眼曆史、現實,在儒家文教體(ti) 係之外,中國始終存在著豐(feng) 富的宗教傳(chuan) 統。比如,在孔子始創儒家之前,華夏族群就已有有源遠流長的多元神靈崇拜體(ti) 係,比如,祖先崇拜,各種各樣的神靈崇拜。這些崇拜皆有完整的宗教製度,比如明確的神靈,確定的祭祀儀(yi) 式。這些宗教中的很多延續至今。

 

同時,中國也形成了比較高級而完備的宗教:首先,漢末形成道教。大約同時,佛教傳(chuan) 入中國,並廣泛傳(chuan) 播,為(wei) 中國人廣泛信奉。唐代、元代、明代、十九世紀中期以後,基督教四次傳(chuan) 入中國,尤其是後兩(liang) 次傳(chuan) 入規模大,且一直延續至今。同時,民間社會(hui) 自創一些宗教,甚至建立建製化教會(hui) ,比如唐代產(chan) 生、並一直貫穿宋、元、明、清曆朝的白蓮教,它在某些地區、某些人群中傳(chuan) 播極廣,且影響深遠。

 

儒生之外的普通中國民眾(zhong) 普遍崇拜一種甚至多種神靈,並成為(wei) 某種係統的宗教之信徒。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在中國,一個(ge) 人可以同時信奉多個(ge) 宗教:中國人通常信奉祖先崇拜,而同時,他信奉本地的一些神靈,又完全可以是佛教徒。這些信仰、宗教之間並不會(hui) 在信奉者心靈中引起緊張或衝(chong) 突,也並不為(wei) 信仰、宗教所禁止。

 

更為(wei) 重要的事實是,儒生也普遍崇奉多種民間神靈,同時信奉社會(hui) 上流行的宗教。對於(yu) 儒生與(yu) 宗教的關(guan) 係,須略作辨析。《論語·述而篇》記載,

 

子不語怪、力、亂(luan) 、神。

 

又《論語·先進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很多論者據此斷言,孔子不信鬼神或者認為(wei) 鬼神無足輕重。這樣的解讀似不準確。子路問孔子,如何事鬼神。這表明,孔子及其弟子都相信存在鬼神。《八佾篇》記:“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此所謂在的意思是在場,而非存在。孔子及其弟子自然而普遍地接受華夏多元神靈崇拜體(ti) 係。

 

然而,孔子對神靈的態度又不同於(yu) 普通人。孔子信神,而不輕言神。孔子對神靈的態度,就是敬而祭祀。《論語·雍也篇》: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yi)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孔子的話清楚地表明,孔子並非不信神靈,隻是不願輕易對人談論神靈,也即,不願濫用理性,對神的存在、神的世界進行探究、思考。這樣的探究極易導致虛無主義(yi) 。對於(yu) 鬼神,孔子隻是敬、禱、祭而已。此處之“遠”,不是疏遠的意思,而是保持距離。它的反義(yi) 詞是近,《論語·陽貨篇》:子曰:“唯女子與(yu) 小人為(wei) 難養(yang) 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神與(yu) 人本來距離遙遠,人在大地上,神高高在上。人若以為(wei) 神人距離很近,則必流於(yu) 褻(xie) 玩,而對神不遜、不敬。隻有意識到神、人之遠,人才能敬神。在孔子看來,這是真正的智慧。

 

據此而言,荀子經常被人引用的一段論述不足為(wei) 憑: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jue) 大事,非以為(wei) 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wei) 文,而百姓以為(wei) 神。以為(wei) 文則吉,以為(wei) 神則凶也。

 

這並不是孔子的理念。在儒家思想傳(chuan) 統中,荀子具有較為(wei) 強烈的世俗化傾(qing) 向,他否認天的絕對存在意義(yi) ,將天自然化。因此,荀子是個(ge) 物質主義(yi) 者,他心目中的世界就是物質。於(yu) 是,君子祭祀天地日月鬼神,並非因為(wei) 敬,而是統治愚民之技巧而已。由這樣的物質主義(yi) 自然通往其人性惡理念和製度迷信。

 

但荀子影響不大,主流儒生群體(ti) 普遍具有神靈、宗教信仰。這些儒生虔誠地祭祀各種神靈。即如卜筮,大儒如朱子,也常於(yu) 公私生活中用之。尤其重要的是,魏晉以降,儒生多數信奉高級宗教:或者信奉道教,比如,北朝崔浩即崇奉道教。更多儒生則信仰佛教,南北朝以來,即如此。宋明幾乎所有大儒都有出入佛老之深刻生命經曆,有些人最終歸宗於(yu) 儒家,但仍深受其影響,有些人則終生心在佛門。

 

當然,曆史上,不少儒者奮力辟佛。但總體(ti) 上,儒家高度肯定華夏固有之各種神靈崇拜,同時也並不嚴(yan) 格禁止儒生信奉佛教之淚的宗教。這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事實。原因何在?也許恰恰因為(wei) ,儒家雖有宗教性,但不是宗教。而人皆有宗教生活之需求,以安頓身心,而儒家並不滿足人的這種需求。

 

這裏就涉及關(guan) 於(yu) 儒家定性的重大問題。晚近儒家學者多數承認,儒家義(yi) 理內(nei) 在地具有宗教性,其核心是天道信仰。《論語》文本清楚表明,孔子信天。《中庸》則是儒家文獻中,最具有宗教性的了,劈頭提出一個(ge) 決(jue) 定性命題:“天命之謂性”。孟子據此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ang) 其性,所以事天也。”通過自我內(nei) 在之“存”和“養(yang) ”,人可實現生命之自我超越,“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

然而,儒家所信奉之天道信仰極為(wei) 高明:這種信仰沒有人格化形象,沒有福報,甚至沒有崇拜儀(yi) 式,而完全依靠孟子所說之人的內(nei) 在的“思”之能力。隻有思的能力極為(wei) 強大之大儒、通儒,可以借儒家之極高明而道中庸之學安頓身心。普通儒生通常做不到這一點。

 

但這些儒生當然有宗教性生活之需求。在因此,儒家允許普通儒生借助神靈崇拜、甚至佛教等高級宗教,安頓身心。他們(men) 研習(xi) 五經或者四書(shu) ,也完全按照儒家之理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他們(men) 也普遍信奉佛教等係統宗教,更不要說普遍信奉祖先崇拜與(yu) 地方神靈崇拜。

 

這樣,自漢代中期完整的儒家文教體(ti) 係建立後,中國人,包括儒生,精神生活之基本格局是“一個(ge) 文教,多種宗教”。儒家雖然通過政教廣泛滲透於(yu) 社會(hui) 各角落,塑造各種製度,支配人的生命、生活,但各種宗教也在廣泛傳(chuan) 播,影響人的精神生活、甚至社會(hui) 關(guan) 係。這一格局在人類文明之圖譜中是相當獨特的。

 

之所以存在這種獨特格局,理由恐怕隻有一個(ge) :儒家雖具有宗教性,但並不是自成體(ti) 係的宗教,遠沒有宗教之完整形態,也不是以宗教比如說建製化教會(hui) 的方式,發揮作用於(yu) 儒生和普通民眾(zhong) 。儒家是文教,因而,與(yu) 民間神靈崇拜和高級宗教是兩(liang) 種不同性質的精神之物。在中國社會(hui) 治理的整體(ti) 框架中,它們(men) 處在不同層次。不同質,不同層次,也就不會(hui) 產(chan) 生直接對撞,沒有你之所得就是我之所失的的關(guan) 係。既然如此,在國家精神生活中居於(yu) 主流地位的儒家對各種宗教並不決(jue) 然排斥,宗教對儒家也並無明確而持續的敵意。雙方反而可以調適,從(cong) 而長期處於(yu) 一個(ge) 文教、多個(ge) 宗教的平衡格局中。

 

當然,在這種格局中,儒家是宗教之間並非兩(liang) 不相幹。兩(liang) 者畢竟在關(guan) 乎人心,關(guan) 乎人的生命之圓滿與(yu) 生活之幸福,因而存在交集。兩(liang) 者相互作用,催生了一些獨特而重大的宗教與(yu) 文化現象。

 

  文教與(yu) 宗教之間

 

儒家作為(wei) 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文教體(ti) 係,必與(yu) 宗教發生深刻的關(guan) 係,其中存在某種衝(chong) 突。

 

曆史上,儒家士大夫為(wei) 官,經常取消一些民間宗教之“淫祠”。當然,更持久、也更為(wei) 重要的衝(chong) 突發生在儒家與(yu) 佛教之間。佛教在中國較大規模地傳(chuan) 播過程中,雙方就衝(chong) 突不斷。然而,比較一下道教與(yu) 佛教間的衝(chong) 突,就會(hui) 發現,儒家與(yu) 佛教間的衝(chong) 突,要平和得多。

 

曆史上,北魏太武帝、周武帝、唐武宗滅佛等“三武滅佛”事件,國家權力大規模迫害佛教。這是十分嚴(yan) 重的宗教迫害。但略加考察即可發現,三武滅佛背後的推動者是道教教士。雙方發生如此激烈的衝(chong) 突,原因不難理解:兩(liang) 者都是較為(wei) 完備的宗教,都具有宗教特有的信仰之排他性。因此,一個(ge) 宗教不可能允許其信徒同時信奉另一個(ge) 宗教,而雙方都在爭(zheng) 奪皇帝。這樣,兩(liang) 者間的衝(chong) 突必然表現為(wei) 直接的排斥。一旦國家權力涉入,則呈現為(wei) 宗教迫害。

 

相反,儒家與(yu) 佛教的衝(chong) 突,與(yu) 神靈無關(guan) 。儒家士大夫通常從(cong) 社會(hui) 治理的角度批評佛教,比如,批評沙門不敬王者,信眾(zhong) 不拜父母的教義(yi) 損害優(you) 良社會(hui) 秩序。士大夫也經常抨擊僧侶(lv) 、寺廟消耗資源,損害財政。同時,儒家士大夫對佛教的反對,通常僅(jin) 止於(yu) 著文批評,或上書(shu) 皇帝要求改變相關(guan) 教義(yi) ,控製僧侶(lv) 規模、寺廟數量等,而並沒有要求全盤禁毀佛教。

 

提出這些批評時,儒家士大夫引入了“夷夏之辯”的命題,似乎帶有種族色彩。然而,同樣是受文教理念影響,“夷夏之辯”之論說是文化中心的,因此,麵對外夷之教,儒家士大夫通常也並不會(hui) 要求全麵禁毀佛教。士大夫不過以此要求皇帝或者士大夫放棄信仰佛教,或者要求佛教徒放棄一些不恰當的教義(yi) 。

 

最為(wei) 有趣的是,儒家士大夫抨擊佛教之行為(wei) 通常是個(ge) 體(ti) 的、零星的。最常見的情形是,辟佛總會(hui) 引來護佛者,總會(hui) 有信奉佛教之儒家士大夫甚至皇帝,起而與(yu) 辟佛的士大夫論辯。於(yu) 是,辟佛主張常不了了之。韓愈甚至因為(wei) 辟佛而被貶。

 

總體(ti) 而言,儒家士大夫反對其他宗教的活動,總是零散的,這是由儒家之文教性質決(jue) 定的。借助其文,儒生進入政府,獲得了權力。但也恰恰因此,儒生被分散。儒家士大夫並未自成一建製化教會(hui) 。因此,儒家士大夫群體(ti) 固然具有相對一致的價(jia) 值、觀念和知識,但他們(men) 中間並沒有共同意見之形成機製,甚至很難說存在領袖。有些儒者受人尊敬,但其意見對他人並無約束力。對於(yu) 佛教,士大夫群體(ti) 並無一個(ge) 集體(ti) 意見,而隻有零散的、相互衝(chong) 突的個(ge) 人意見。

 

相反,佛教或道教則有嚴(yan) 密的建製化教會(hui) 組織,故而能夠在其信眾(zhong) 中形成共同意見,其領袖也可以此共同意見約束其成員,並有組織地實施這一共同意見。這樣,在皇帝麵前展開的意見的抗衡中,道教或者佛教經常可以持續地堅持一種意見,儒家士大夫的意見卻比較多樣,經常處在下風。

 

由此,在國家精神生活的場域中,儒家因為(wei) 是文教,故無所不在;但是,其力量卻是分散的。反過來,道教、佛教等宗教表達意見的力量較為(wei) 集中;但因此,其發揮影響的空間相當有限,它隻能說服自己的信眾(zhong) ,自己信眾(zhong) 之外的其他宗教信眾(zhong) 則明確地反對它。正是兩(liang) 者的不同性質讓儒家與(yu) 各種宗教保持平衡,得以共存。

 

在共存基礎上,儒家對宗教產(chan) 生重大影響,促使其調整教義(yi) ,以緩和其與(yu) 儒家義(yi) 理之間最為(wei) 直接的緊張。這是文教與(yu) 宗教關(guan) 係的另一維度,由此促成中國文明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宗教之儒家化。

 

討論宗教的儒家化之前,先討論儒家出現之前的“神道設教”現象。此詞出現在《周易》“觀”卦:

 

《彖辭》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大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這裏兩(liang) 個(ge) “教”字似乎都有今人所雲(yun) “宗教”之義(yi) 。《彖辭》雲(yun) 聖人設天之神道為(wei) 教,使天下敬順天道。由此形成中國源遠流長的天道信仰,並有後世帝王專(zhuan) 享的祭天之禮。

 

《大象》所雲(yun) “省方觀民”者,謂王者巡省四方之民的習(xi) 俗,而神靈信仰、崇拜為(wei) 民俗之大者,故先王設之以為(wei) 教,以教化萬(wan) 民。由此形成《國語·魯語上》記春秋後期魯大夫展禽所說之“祀典”製度:

 

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製祀以為(wei) 國典……夫聖王之製祀也,法施於(yu)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肆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yu) 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wei) 明質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禁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具有崇高道德和政治權威的先王把自發形成的、民間的神靈信仰納入國家看護之下,灌注以正統價(jia) 值,厘定其祭祀儀(yi) 節。由此即可列入國家祀典,成為(wei) 合法的宗教。列入祀典的崇祀對象十分廣泛,從(cong) 天地、三辰,名山、大川,到前哲、令德,當然還有各家之祖先。《禮記》,尤其是其中的《祭法》等篇,較為(wei) 詳盡地記載了三代之祀典。這就是“神道設教”,實際上是神靈崇拜之規範化。經由這樣的規範化,複雜而多樣的神靈崇拜可以更為(wei) 有效地發揮教化作用。

 

三代形成之種種神靈崇拜,以各種形態延續,有的甚至到今日。後世民眾(zhong) 又不斷地加入新的神靈崇拜,有的是地方性的,有的是全國性的。儒家士大夫群體(ti) 承擔了神道設教之責任,對隨時出現的各種民間信仰予以規範化。這一神道設教過程具有清晰的價(jia) 值取向,簡而言之,就是各種神靈崇拜之儒家化。

 

作為(wei) 文教的儒家無處不在,尤其是儒家士大夫是社會(hui) 治理之主體(ti) 。但是,儒家不是宗教,儒家無意取消各種神靈崇拜,也無意禁毀道教、佛教,並不與(yu) 宗教采取對抗態度。但因為(wei) 儒家是文教,追求優(you) 良治理秩序,而神靈崇拜、宗教可以深刻地影響人心進而影響社會(hui) 秩序,所以,儒家也不可能不對其施加壓力。儒家確實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給各種神靈崇拜、給道教、佛教施加較大的社會(hui) 與(yu) 政治壓力。在此彌散而持續的壓力下,神靈崇拜體(ti) 係和宗教漸進地改造,儒家價(jia) 值灌注於(yu) 其中,這就是宗教之儒家化。

 

中國過去兩(liang) 千年間廣泛傳(chuan) 播之各種神靈崇拜和宗教,均經曆過儒家化過程。最著名的例子是佛教之中國化。形成於(yu) 印度、經中亞(ya) 傳(chuan) 入之佛教,其教義(yi) 與(yu) 中國人傳(chuan) 統的宇宙觀、生命觀、價(jia) 值觀之間有極大差異。佛教傳(chuan) 入漢地後,與(yu) 中國固有之道教、儒家難免衝(chong) 突。這種衝(chong) 突迫使佛教進行調整,而有中國化過程。中國化其實就是儒家化,也即儒家價(jia) 值進入佛教體(ti) 係中,且越來越明顯,從(cong) 而形成中國佛教,以禪宗為(wei) 代表。

 

佛教中國化、也即儒家化發生於(yu) 隋唐,這個(ge) 時期正是中國佛教史上思想、教義(yi) 、儀(yi) 軌等各領域最具創造力的時期,高僧大德輩出,教理新義(yi) 迭現,宗派競立。經由這輪努力,佛教與(yu) 儒家之間的明顯衝(chong) 突被消解。二十世紀的“人間佛教”,則達到儒家化之極致。

 

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宋代開始,佛教界、儒家、乃至皇帝都紛紛提出儒教、釋教、再加上道教之三教互補之觀念。這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文化政治現象。之所以發生這種現象,原因在於(yu) ,儒家是文教,因而多種多樣的宗教均可儒家化。由此儒家化,各種宗教柔化了其教義(yi) 中較極端的部分。由此,宗教固有之排他傾(qing) 向弱化。經過共同的儒家化調適,在中國之多種多樣的宗教有了相當的交集,關(guan) 於(yu) 人際秩序的基本傾(qing) 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義(yi) 理。這樣,至少在社會(hui) 治理層麵上,在政治功能層麵上,各種宗教可以大體(ti) 上相安無事,形成宗教共存的寬容格局。

 

因此,在中國曆史,可以觀察到這樣一個(ge) 趨勢:當儒家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通常形成多種宗教之間的寬容。在儒家的文教、政治地位遭到侵蝕的時代,則極易出現不同宗教之間的衝(chong) 突,比如中古時代的滅佛事件,恰恰因為(wei) 儒家式微,道教借助權力與(yu) 佛教爭(zheng) 奪精神統治權。儒家若享有較高地位,則可以柔化各種宗教,減少其相互衝(chong) 突的可能。

 

各種宗教之所以儒家化,也完全是因為(wei) ,儒家本身不是宗教,而是文教。因為(wei) 儒家本身不是宗教,並沒有排他性的神,更多關(guan) 心的是人際秩序,所以,諸種宗教才對儒家沒有戒心,接納儒家價(jia) 值。我們(men) 完全不能設想道教的佛教化,或者佛教的基督教化。

 

經過儒家化之後,各種宗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wei) 傳(chuan) 播儒家價(jia) 值的載體(ti) 。在中國,唐宋以來各種宗教傳(chuan) 播的教義(yi) ,尤其是關(guan) 於(yu) 人際關(guan) 係、社會(hui) 治理的義(yi) 理,大體(ti) 相同。也就是說,各種宗教基本上在教化其信眾(zhong) 以儒家守護之中國價(jia) 值。比如,當代佛教基本上是以佛教儀(yi) 節傳(chuan) 播儒家價(jia) 值,包括孝。

 

這是“一個(ge) 文教、多種宗教”格局的另一麵:多種宗教通過不同方式發揮著類似的教化功能,也即在協助文教發揮作用。甚至可以說,在基層社會(hui) ,儒家首先存在於(yu) 儒家化的多種宗教中。

 

成為(wei) 儒生是具有相當難度的事情,至少需要接受相當程度的教育。雖然文教傳(chuan) 統讓中國的教育普及率相當高,但儒家之文的難度注定了,儒生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相當之低的。即便有能力接受文教之儒生,對儒家義(yi) 理之精微處,也未必有深入理解。至於(yu) 不識字的普通百姓,因為(wei) 無力習(xi) 文,自然難以接受儒家義(yi) 理。總之,僅(jin) 僅(jin) 通過儒家自身之文教實施教化,其範圍是極為(wei) 有限的,完全無法塑造儒家式社會(hui) 秩序。

 

在這一點上,儒家完全不同於(yu) 宗教。各種宗教都麵向普通民眾(zhong) ,且因其訴諸神靈,普通民眾(zhong) 可以非常輕易地信仰、接受。儒家之文教性質則決(jue) 定了,儒家具有高度精英主義(yi) 性質,普通民眾(zhong) 難以理解儒家義(yi) 理。

 

正因為(wei) 此,儒家發展出了文教之外的教化渠道。儒家士大夫構建的教化製度中,最為(wei) 重要的就是神道設教,借助多種既有神靈崇拜和宗教,教化儒家價(jia) 值。大量基層儒生同樣是通過這些神靈崇拜和宗教,理解、信服儒家價(jia) 值的。


因此可以說,基層民眾(zhong) ,包括基層儒生,其文化身份,首先是某種宗教的信徒,比如祖先崇拜者,民間神靈崇拜者,或者佛教徒。但是,這些神靈崇拜體(ti) 係和宗教已經儒家化。因此,民眾(zhong) 經由這些神靈崇拜體(ti) 係和宗教,完全可以接受並理解儒家價(jia) 值。

 

結語

 

中國文化呈現出一幅令人迷惑的複雜圖景:儒家是一套無所不在的文教,兩(liang) 千多年來,深刻影響每個(ge) 中國人。透過文教體(ti) 係之廣泛滲透,中國人具有共同的價(jia) 值和心智。今天,在最普通、在最遙遠地方的中國人身上,也可清晰辨認一組特定的信念和行為(wei) 模式,它就是儒家的。

 

但是,儒家沒有消滅消滅多樣的價(jia) 值、信仰與(yu) 宗教,而是涵容多元宗教。在奉持儒家價(jia) 值的通識,中國人普遍地信奉各種神靈、宗教。並且,普通中國人經常是借由這些神靈、宗教而接受、信服儒家價(jia) 值的。也就是說,多種宗教反而成為(wei) 儒家價(jia) 值之傳(chuan) 承載體(ti) 。由此,在其他文明中可能處於(yu) 對立狀態的多種宗教,在中國得以和平地並存、互補。宗教寬容在中國是一個(ge) 已存在數千年的事實。

 

“一個(ge) 文教、多個(ge) 宗教”的國民精神生活格局,大約是人類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中國文明之可大、可久,秘密即在居於(yu) 教化主導地位的儒家之文教的品質。放寬視野,中國的這種價(jia) 值、宗教多元並存格局,實昭示了一個(ge) 普遍主義(yi) 的天下文明樣態。

 

本文隻是初步揭示這一獨一無二的事實,而深入地研究、理解這一事實,探究這一事實內(nei) 在的機理和製度邏輯,對於(yu)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秩序之重建,對於(yu) 全球宗教與(yu) 文明和而不同格局之構造,均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yi) 。

 

責任編輯: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