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晚林】回“家”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4-04-19 22:18:15
標簽:
張晚林

作者簡介:張晚林,號抱經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任教,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哲學與(yu) 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兼職湖南省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有《徐複觀藝術詮釋體(ti) 係研究》《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實踐——基於(yu) 心性工夫之學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學”的開顯曆程——牟宗三精神哲學研究》《荀子譯注(選本)》等。於(yu) 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辦弘毅知行會(hui) ,宣揚儒學聖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回“家”

作者:張晚林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416

 

 

 

今年春節期間,央視新聞聯播欄目連續播出關(guan) 於(yu) “家風”的報導采訪,這引起了社會(hui) 對“家”或“家風”的重視,一些地方性新聞媒體(ti) 也開始仿效,陸續推出了有關(guan) “家”文化的欄目。《湘潭日報》擬開設“傳(chuan) 家寶”專(zhuan) 欄,意在揭示一般民眾(zhong) 家裏所傳(chuan) 之“寶”為(wei) 何,進而端正時下的民風。我的一位學生適供職於(yu) 《湘潭日報》,嚐問我家之“傳(chuan) 家寶”是什麽(me) ?我一時語塞,竟答不上來。因為(wei) 我家世代務農(nong) ,祖上及父母皆目不識丁,哪裏有什麽(me) 值得標榜的“家風”傳(chuan) 給後人。其實大多數家庭可能都是這樣,傳(chuan) 統中國人多生活在農(nong) 村,且能讀書(shu) 寫(xie) 字者為(wei) 少數,故多數人的“家風”乃在長輩與(yu) 父兄的為(wei) 人處事中。如中國的農(nong) 民一般勤勞節約,老實本分,忠厚純樸,這些雖然沒有特別的作為(wei) “家風”流傳(chuan) ,但卻是一個(ge) 家庭興(xing) 旺,個(ge) 人事業(ye) 成功的根本保證。故諸葛武侯戒子書(shu) 曰:“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jian) 以養(yang) 徳。”因此,“家”本身就是一個(ge) 涵養(yang) 人之德行,教化人之情性最好的地方。

 

所以,在中國,家很重要,而修德以治家則更重要。《易經》裏有“家人”卦,專(zhuan) 門講修德興(xing) 家之事。如九三爻辭曰:

 

“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其象辭進一步解釋曰:

 

“家人嗃嗃,未失;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這意思是說:“由於(yu) 過分嚴(yan) 厲可能使得家人有怨言,但最終卻可以得到吉祥的結果,是因為(wei) 這樣做是符合治家的原則的,雖然有過失,但不失根本。而聽憑婦人和孩子隨心所欲,最終的發展結果卻決(jue) 不會(hui) 好,是因為(wei) 這樣做違背了治家的原則。”

 

故解釋“家人”卦的彖辭曰:

 

“家人,女正位乎內(nei) ,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yi) 也。家人有嚴(yan) 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這意思是說:“家人的爻象顯示,六二陰爻居內(nei) 卦的中位,像婦女在內(nei) ,以正道守其位,九五陽爻居外卦的中位,像男人在外,以正道守其位。男外女內(nei) ,皆能以正道守其位,則是天地間的大義(yi) 。家庭有尊嚴(yan) 的家長,那就是父親(qin) 、母親(qin) 。父親(qin) 像個(ge) 父親(qin) ,兒(er) 子像個(ge) 兒(er) 子,兄長像個(ge) 兄長,弟弟像個(ge) 弟弟,丈夫像個(ge) 丈夫,妻子像個(ge) 妻子,家道就端正了。能夠正其家,天下也就安定了。”

 

但家道的中正興(xing) 旺一定是長輩嚴(yan) 格要求自己開始的。故上九爻辭曰:

 

“有孚,威如,終吉。”

 

其象辭曰:

 

“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這意思是說:“治家的根本在於(yu) 嚴(yan) 格要求自己,如果自己能夠誠實有信,樹立起威信,結果一定會(hui) 獲得吉祥。之所以建立尊嚴(yan) 和威信能夠獲得吉祥,是因為(wei) 這種尊嚴(yan) 和威信是通過嚴(yan) 格要求自己得到的,而不是通過其他方式。”

 

這樣,通過長輩的模範作用,使得整個(ge) 家庭和睦相愛。故九五爻辭曰:

 

“王假有家,勿恤,吉。”

 

其象辭曰:

 

“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這意思是說:“一家之主通過自己的行為(wei) 感染帶動家裏的人,使他們(men) 各自都按照自己的本分和職責去做,就能夠使全家人和睦相處,感情融洽,相親(qin) 相愛。”

 

這樣看來,“家”是一個(ge) 人滋養(yang) 德行、培扶愛意的根基所在。故顏之推曰: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qin)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閱,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顏氏家訓·序致》)

 

人之德行與(yu) 愛意正是在這“傅婢之指揮”與(yu) “寡妻之誨諭”中得以滋長,孝敬父兄與(yu) 尊長,進而兼愛天下的庸眾(zhong) 。相反,一個(ge) 無“家”的人,因無根基之培扶與(yu) 滋養(yang) ,不可能真正去愛天下之庸眾(zhong) 。所以,儒家傳(chuan) 統強調家的重要決(jue) 不是一種狹隘的血緣親(qin) 情關(guan) 係,而是希望在這種真切篤實的血緣親(qin) 情、人倫(lun) 關(guan) 係中讓人修身,使德行落實下來,不成為(wei) 無歸宿的遊魂。因此,儒家傳(chuan) 統雖然頌揚以家庭為(wei) 基點的“等差之愛”,但這決(jue) 不意味著中國傳(chuan) 統就把“愛”限定在家庭之內(nei) 。一個(ge) 真正愛自家家人的人,他的愛心是絕對要推擴出去,既而“治國、平天下”的。故儒家雖然重視家庭,頌揚“等差之愛”,但絕不是一種狹隘偏私,其結果最終亦是“兼愛”天下庸眾(zhong) ,這是決(jue) 然而定然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又,“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皆為(wei) “兼愛”之意。王陽明亦曰:“大人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王陽明全集·大學問》)一種真實的愛意是一個(ge) 開放的體(ti) 係,它是限製不住的,必然會(hui) 流向庸眾(zhong) 與(yu) 萬(wan) 物。墨家盡管也講“兼愛”,但它卻抽離了家庭,人人生活在團體(ti) 之中且一律平等。這樣,他們(men) 隻是平鋪地看個(ge) 體(ti) 的人,拉掉了他們(men) 的具體(ti) 家庭生活(或者說根本沒有家庭生活)。由此,每個(ge) 人皆為(wei) 數量“類”中的“一”。這個(ge) 數量“類”中的“一”之間,沒有任何差別,故我們(men) 沒有理由不“兼愛”。所以,墨家所講的“兼愛”是抽象地講。這就如,理論上一切平行線都不相交一樣,但現實上我們(men) 卻很難畫出兩(liang) 條不相交的線。可以說,墨家所講的“兼愛”可以直接通過學術“研究”出來。但儒家所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是學術“研究”出來的,而是盡人之本分中“盡”出來的,這完全是道德踐履之功,家庭涵養(yang) 之實。墨家之說“兼愛”,其說之也,雖亦是大悲心,但因沒有家庭涵養(yang) 曆程、道德踐履工夫而落實下來,故隻是抽象地說,猶如律令而外在地命令人,而人未必心悅誠服地由此而真行“兼愛”之實。儒家由重家庭而堅實之,可謂“獨握天樞以爭(zheng) 剝複”。其意豈在小哉?!

 

可見,儒家重家庭、講孝道,決(jue) 不是張揚其重利偏私,而是彰顯其性情培扶之大義(yi) 。這裏儒者有真切的體(ti) 會(hui) 。有子曰:

 

“其為(wei) 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luan) 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論語·學而》)

 

在家庭裏涵養(yang) 孝悌之根本,下者利於(yu) 家,中者利於(yu) 民,上者利於(yu) 國,此安邦治國之大本,豈可小視耶?!君不見,像諸如“詩書(shu) 繼世,孝友傳(chuan) 家”這樣的家訓,伴隨了多少代中國人成長。現代新儒家徐複觀先生曰:

 

農(nong) 村,是中國人土生土長的地方。一個(ge) 人,一個(ge) 集團,一個(ge) 民族,到了忘記他的土生土長,到了不能對他土生土長之地分給一滴感情,到了不能從(cong) 他的土生土長中吸取一滴生命的泉水,則他將忘記一切,將是對一切無情,將從(cong) 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真正的生命。這種人、集團、民族的運命,大概也會(hui) 所餘(yu) 無幾了。 1

 

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家決(jue) 不隻是一個(ge) 人暫時寄居的場所,而是一個(ge) 真實的生命,一個(ge) 民族的縮影。

 

現代社會(hui) 隨著工業(ye) 化與(yu) 城市化的進展,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明被破壞,家文化也逐漸解體(ti) 。現代人雖然也有“家”,但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yi) ,沒有了文化。現代家庭所充斥的是豪宅、名車及奢侈品。“家”淪落為(wei) 人們(men) 純粹的寄居場所,人們(men) 於(yu) 此得不到任何精神的提撕與(yu) 涵養(yang) 。既然“家”隻是暫時的寄居場所,而現代社會(hui) 可提供人們(men) 暫時寄居之地頗多,於(yu) 是,人們(men) 便可不必回家亦可寄居。因此,現代社會(hui) 人們(men) 雖有“家”,亦不必回。這樣,每個(ge) 人都從(cong) 家庭中離析出來,成為(wei) 無根基的遊魂,德性與(yu) 愛心的培扶虛空了。人與(yu) 人之間由內(nei) 在的倫(lun) 理關(guan) 係變為(wei) 了外在的契約關(guan) 係。人由家庭中的層級血緣體(ti) 轉變為(wei) 社會(hui) 中的平麵孤獨體(ti) ,在此,每個(ge) 人皆為(wei) 平麵中的一個(ge) 點,且一律平齊。所以,現代社會(hui) 雖然雅言平等、自由,但隻是抽象地說之,因無家庭涵養(yang) 德性的根基,實則誰也沒有平等心。此正現代社會(hui) 亂(luan) 象之所由生也。

 

海德格爾說:“一切本質的和偉(wei) 大的東(dong) 西都隻有從(cong) 人有個(ge) 家並且在一個(ge) 傳(chuan) 統中產(chan) 生出來。” 2

 

隻有在“家”裏才可安身立命,讓我們(men) 回“家”吧!不但每個(ge) 人應該回“家”,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也應該回“家”。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的“家”當然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chuan) 統。因此,黑格爾說:

 

“一提到希臘這個(ge) 名字,在有教養(yang) 的歐洲人心中,尤其在我們(men) 德國人心中,自然會(hui) 引起一種家園之感。……人既已回到自己家中,享受自己的家園,也就轉向了希臘人。” 3

 

在黑格爾看來,西方世界的家園就是古希臘文化。那麽(me) ,中國的家園在哪裏呢?這不是不言自明的嗎?現在是時候讓中國回“家”了。

 

【注釋】

 

1徐複觀:《誰賦豳風七月篇》,李維武編:《徐複觀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頁。

 

2海德格爾:《隻還有一個(ge) 上帝能救渡我們(men) 》,孫周興(xing) 編譯:《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shu) 店1996年版,第1305頁。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shu) 館1996年版,第157頁。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責任編輯: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