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吹劍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名“讀書(shu) 吹劍”,筆名杜吹劍,伟德线上平台創辦人暨主編。 |
與(yu) 傳(chuan) 統斷裂,村民自治難成功
作者:杜吹劍(首都師範大學儒教研究中心研究員)
原載:《環球時報》2014年4月14日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年4月14日
前有廣東(dong) 烏(wu) 坎,後有山東(dong) 平度,均是小村莊,但卻都發生了國內(nei) 外高度關(guan) 注的社會(hui) 事件,村莊自治組織之缺位、失責、腐敗,再度成為(wei) 各界反思的重點。在一些地方,黑惡勢力橫行鄉(xiang) 裏,賄選盛行,村委會(hui) 嚴(yan) 重行政化不被鄉(xiang) 民認同,村民自治組織沒有擔負起其應有的職責,亦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等,成為(wei) 突出現象。
中國自古就有優(you) 良的社會(hui) 自治傳(chuan) 統。“社”初指土地神,亦指祭祀土地神的場所,後代逐漸演變為(wei) 地方基層組織或民間自治團體(ti) 。各種各樣的“社”聚“會(hui) ”在一起,方組成“社會(hui) ”,人亦成為(wei) 社會(hui) 人。被共同的文化價(jia) 值觀所連接,有著密切生活聯係的一定數量的社會(hui) 人居住在一定區域,形成的社會(hui) 生活共同體(ti) 即社區。對社區的治理,古今中外所有民族皆采取自治的方法手段,即由社會(hui) 自組織維持公俗良序,以保證本社區的可持續良性發展。
“皇權不下縣”,眾(zhong) 人耳熟能詳,這不僅(jin) 是中國古代鄉(xiang) 村治理的原則,亦是真實的曆史描述。儒家極為(wei) 重視政治治理。《周易·係辭》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尚書(shu) ·武成》說:“惇信明義(yi) ,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孔子曰:“無為(wei) 而治者,其舜也與(yu) ?夫何為(wei) 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誠如學者吳鉤指出,儒家塑造的舜帝聖王形象“不與(yu) ”、“無為(wei) ”與(yu) “舉(ju) 眾(zhong) 賢”,實際上代表了儒家治理理想的三重涵義(yi) :天下為(wei) 公,虛君共治,選賢與(yu) 能。這樣的治理理想既是古老的,跟現代“虛君立憲”製度又是相通的。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潮湧入中國時,儒家士大夫群體(ti) 很快就接受了其憲政思想,此乃因為(wei) 中西治理思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政治治理如此,社會(hui) 治理亦是如此。自治者,自我治理也。儒家士子“有意三代之治”的理想,不僅(jin) 表現為(wei) 在朝的政治擔當,也注重在野的“以禮化俗”,如宋代大儒張載所謂之“縱不能行之天下,猶可驗之一鄉(xiang) ”。儒家講“化民成俗”,認為(wei) 社會(hui) 的優(you) 良治理,有賴於(yu) 自組織的自治,而不能依靠政府強力管製。隻要國家權力少些幹預,民間會(hui) 自發形成良好秩序。而地方社會(hui) 自治秩序的構建,需要具有道德威望與(yu) 結社能力的士君子致力參與(yu) 和建構,即實施鄉(xiang) 紳自治。鄉(xiang) 紳是信奉儒家價(jia) 值的地方領袖,是本社區內(nei) 的文化精英和道德模範,理所當然成為(wei) 社區自治的領導者。
自近代以來,中國鄉(xiang) 村的自組織係統不斷遭到破壞,主要表現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凋敝與(yu) 禮樂(le) 秩序崩潰。科舉(ju) 製的廢止鏟除了鄉(xiang) 土中國的社會(hui) 組織者儒家士紳產(chan) 生的土壤,而越來越激進的反傳(chuan) 統的文化運動更使得儒學麵臨(lin) 合法性危機,再加之持續不斷的革命風暴,這一切使得傳(chuan) 統文化原有的安頓身心、規範行為(wei) 、維係社會(hui) 的功能漸趨喪(sang) 失。當一切地方性的次生製度、家族文化以及沉澱於(yu) 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儒學資源都被視為(wei) 負麵因素被清除後,支撐與(yu) 維係社會(hui) 運作的資源幾近枯竭,社會(hui) 自組織係統遭到徹底破壞。
再者,源於(yu) 對西方民主的迷信以及對西方民主實踐過程的無視,以為(wei) 隻要照抄照搬即可水到渠成,將自治簡單等同於(yu) 一人一票選舉(ju) 民主,加速破壞了“倫(lun) 理型鄉(xiang) 村”,而“法理型鄉(xiang) 村”的建設過程及效果亦未遂人願。
除了烏(wu) 坎、平度,還有什邡、啟東(dong) 、茂名等群體(ti) 性事件後,很多中國學者呼籲要“社會(hui) 自治”,在下深以為(wei) 然,但對有些學者大讚西方自治經驗,蠻橫指責中國沒有自治傳(chuan) 統,不能苟同。在實踐中與(yu) 中國傳(chuan) 統切割,如將宗族、宗教視為(wei) 負麵因素,強控製,重經濟,輕道德,又簡單照搬西方民主,結果是徒有其表。儒家鄉(xiang) 紳自治,是中國固有傳(chuan) 統和特有優(you) 勢。欲走出困境,必須為(wei) 自治正名,重視文化,接續傳(chuan) 統。
首先,在國家政策指導上,要破除“自治即西式民主”迷信,承繼中國傳(chuan) 統鄉(xiang) 治中的共和理念,將宗族納入現行的村民自治框架,重視宗族、自然村、駐村單位相互之間的協商共治,不可一味追求高投票率,因為(wei) 投票率並不與(yu) 自治水平成正比。其次,要破除“曆史進化論”迷信,古不如今並非理所當然,應複歸中國傳(chuan) 統,要支持重建祠堂,充分發揮其傳(chuan) 統的宗教、交往、決(jue) 策、行政、司法、教育、慈善諸功能,並將處理鄉(xiang) 村眾(zhong) 人公事的公共祠堂建設與(yu) 處理村民自家私事的宗族祠堂建設並重。最後,要破除“唯經濟論”迷信,切忌行政控製、逼民致富,應以鄉(xiang) 村之和樂(le) 安然為(wei) 目標,大力實施禮樂(le) 教化,在鄉(xiang) 村中再造一批有德有能且有財有學之傳(chuan) 統價(jia) 值信奉者即新鄉(xiang) 紳,使之成為(wei) 村民自治的主導力量,此亦是當務之急。實踐證明,唯有建立在傳(chuan) 統基礎上的社會(hui) 自治,才會(hui) 成功。
(作者是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發表於(yu) 2014年4月14日環球時報,此為(wei) 未刪節稿。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