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韜晦】讀國學,做個有自己文化內涵的中國人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4-04-13 22:41:05
標簽:
霍韜晦

霍韜晦,男,西曆一九四〇年生於(yu) 海南,廣東(dong) 廣州人。一九五七年年赴香港,一九六四年起隨唐君毅修學,一九六六年畢業(ye) 於(yu) 香港新亞(ya) 書(shu) 院研究所。一九六九年赴日本大穀大學修讀博士課程。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西哲學、佛學超過二十年。一九八二年創立法住學會(hui) ,一九八七年創立法住文化書(shu) 院。現任香港東(dong) 方人文學院院長、新加坡東(dong) 亞(ya) 人文研究所所長、新加坡東(dong) 亞(ya) 人文研究所所長。

  

 

 

讀國學,做個(ge) 有自己文化內(nei) 涵的中國人

作者:霍韜晦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413

 

 

 

甚麽(me) 是「國學」?

 

我以為(wei) 是立國之學。無學,國何以立?如人立於(yu) 世,無學、無品、無業(ye) 、無德,如何在人世中生存?人活著總不能隻靠一個(ge) 軀體(ti) ;軀體(ti) 以外,還要甚麽(me)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三十而立」,則「學」與(yu) 「立」,必有關(guan) 連。「學」甚麽(me) ?孔子的答案是學禮樂(le) 、學詩書(shu) 。所謂「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孔子如此教他的兒(er) 子,則亦必如此教各方來學。詩、書(shu) 、禮、樂(le) ,都是文化修養(yang) ,加上《易》、《春秋》,即成六經。「經」為(wei) 常道,即自具永恒之性,任何時候都存在於(yu) 天地間的真理,不受環境影響,超越於(yu) 曆史而又運行於(yu) 曆史之中,於(yu) 是成為(wei) 陶冶人成長的資源。中國立國三千年,可以說,即以經為(wei) 中心,合史、子、集而成四部。這就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信息的構成。

 

五四時代,留洋學者以為(wei) 這些都是「國故」;依胡適,應予以重新分類,並再重估其價(jia) 值。如何分類?便要文學歸文學、史學歸史學、哲學歸哲學、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一句話,依西方的學術分科重新配置。胡適以為(wei) 這樣纔能現代化,把「國學」肢解到國際承認的框架下纔能確定其價(jia) 值,真是可憐!難怪十年前,還有些研究哲學的人討論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似乎離開了別人給我們(men) 的定義(yi) ,我們(men) 便喪(sang) 失了參與(yu) 談論的資格了,亦即沒有話語權了。中國人,為(wei) 甚麽(me) 自虐到這個(ge) 程度?

 

由此可見重建國學的重要。盡管「國學」之名,現代學術分科中無,西方人亦未有類似之名以稱其國家之學者,如英國人無英國學、美國人無美國學、法國人無法國學,隻有東(dong) 方之日本人有東(dong) 洋學、印度人有印度學。但日本人之東(dong) 洋學其實還是以中國之儒學為(wei) 中心,到麥克阿瑟當太上皇時(1945年)纔予以廢除,改立和平憲法,儒學纔真正式微。而印度人之印度學(Indology),亦如漢學(Sinology)一樣,均起自西方,不出自本國,是西方人研究東(dong) 方民族、語言、文獻、風俗之學科,這和我們(men) 自覺地維護自身文化傳(chuan) 統的基本態度不同。這種對自身文化傳(chuan) 統的基本態度,我認為(wei) 它首先是一種感情。它來自曆史,來自民族自身成長的病苦經驗,不斷累積,深入血髓,形成一種集體(ti) 意識、民族靈魂,所以決(jue) 不能像西方人那樣將之客觀化為(wei) 一種知識。知識不能立國,唯有超越現實、直透曆史本原的一種形而上的感情纔能立國。這就是「國學」的根基,非淺見者所知,更非汲汲於(yu) 現實功利者所能明白。中國不亡,並非因為(wei) 有技術、有武器、有軍(jun) 事力量、有經濟力量,而是因為(wei) 我們(men) 有成長的經驗,有深厚的文化,知道非如此不能提升國民的素養(yang) 與(yu) 質量,非如此不能在曆史的暴風雨中通過。把它提煉出來,教化下一代,這就是「國學」的精粹,非常寶貴,非常難得,隻有徹底了悟人生,纔能經得起考驗。

 

「殷憂啟聖、多難興(xing) 邦」,比較起來,東(dong) 方人在這方麵的體(ti) 會(hui) 比較深,所以耐力、韌力、抗逆力亦比較強。我們(men) 不怕挑戰、不怕吃苦、不怕現實條件欠缺,不怕等待,先存養(yang) 而後察識,隻要一個(ge) 機會(hui) ,天回地轉,我們(men) 就可以重生。這絕不是因為(wei) 近百年來受到西方壓迫,我們(men) 受到傷(shang) 害纔引起反彈,而是我們(men) 屢經憂患,文化的洞見早已成熟。俗世上的價(jia) 值我們(men) 早已看透,所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名、利、權勢,雖能動一時之聽,但終歸虛無。人生,究竟有甚麽(me) 可以留下?

 

這種對生命更高價(jia) 值的尋求,在中國很早就已經出現。孔子求道、孟子求道、老莊求道、諸子百家求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就是一種超越於(yu) 一切現實價(jia) 值的追求。這也就是從(cong) 反麵證明了:即使獲得一切世俗價(jia) 值的滿足,富貴壽考,仍不能安心。

 

這就是「國學」,成就人生更高境界之學。在這一意義(yi) 上,它超越國界,成為(wei) 一切人均應學習(xi) 的學問。但由於(yu) 這種學問孕育於(yu) 中國的文化土壤,所以中國人傳(chuan) 承之、延續之、發揚之、光大之,責無旁貸。

 

正因為(wei) 在人類曆史上,中國人首先成就這種學問,於(yu) 是很早形成傳(chuan) 統。唐君毅先生說:中國文化的來源為(wei) 一元,西方文化則為(wei) 多元;中國文化後來對外來文化雖有所吸收,但大本大原不變,此即不同於(yu) 西方文化的多元並生,恒互相衝(chong) 突(《中國文化之精神價(jia) 值》首章)。由此可知,中國文化之所以能不斷的返本開新,重師承、重統緒、重融合、重一貫,以支持其民族不斷前進。《易經?係辭》所謂:「同歸而殊途,一理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思想高遠,目標遠大,氣度恢弘,立場明確。人生,還有甚麽(me) 放不開?還有甚麽(me) 困惑?

 

我認為(wei) :這就是中國「國學」的精神,它不隻適合中國人,還適合世界。你願意投入其中嗎?成長你自己,做個(ge) 有自己文化內(nei) 涵和有承擔力的中國人。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