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則誠】騰訊儒學專訪鈕則誠教授:祭孔背後文化底蘊深

欄目:禮儀祀典
發布時間:2014-03-29 20:49:04
標簽:


 

 

騰訊儒學專(zhuan) 訪鈕則誠教授:

祭孔背後文化底蘊深

來源:騰訊儒學

作者:鈕則誠

時間:2014326

 

 

 


2014仲春上丁日都江堰文廟祭孔大典,鈕則誠教授擔任主獻官

 

201437日,農(nong) 曆二月(仲春)上丁日,都江堰文廟舉(ju) 行了傳(chuan) 統的祭孔大典,意在恢複千年丁日祭孔傳(chuan) 統,意義(yi) 重大。然而,由於(yu) 丁日祭孔傳(chuan) 統斷絕六十餘(yu) 年,以致人們(men) 對傳(chuan) 統祭孔的時日選擇,乃至具體(ti) 儀(yi) 節都已頗為(wei) 陌生。故就此,騰訊儒學專(zhuan) 訪了此次祭孔的主獻官鈕則誠教授,請他就祭孔中所涉及到的儀(yi) 節內(nei) 涵做詳細解讀,以饗讀者。


鈕則誠教授

 

鈕則誠,都江堰國學院院長。江西九江人,1953年生於(yu) 台灣台北。輔仁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銘傳(chuan) 大學社會(hui) 科學院院長,現任四川都江堰國學院院長、台灣中華殯葬教育學會(hui) 監事長。

 

以下問者為(wei) 騰訊儒學,答者為(wei) 鈕則誠教授。

 

問:祭孔為(wei) 什麽(me) 要選在農(nong) 曆二月的上丁日?現在有清明或928日孔誕日祭孔的,為(wei) 何說這些祭孔不合古代禮製?

 

答:每年春秋兩(liang) 次的上丁日祭孔是古已有之的傳(chuan) 統。時間上取仲春與(yu) 仲秋二月,因為(wei) 其時節最為(wei) 中正。而丁日屬火,代表文明,和同樣屬火的丙日相比,丁日又有“內(nei) 事用柔”之意涵,最能代表聖人教化之義(yi) 。祭孔都選在春秋仲月(即農(nong) 曆二、八月)上丁日,因此祭孔亦簡稱為(wei) “丁祭”。清明祭祀一般是祭奠逝去的親(qin) 人和先祖,與(yu) 祭孔的意義(yi) 不同,理應在時間上加以區分;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式實行春秋上丁祭孔,清代基本沿襲此製。此一傳(chuan) 統直至清末,到民國時仍有使用。所以春秋仲月上丁日祭孔,才合乎古代禮製。把928日定為(wei) 孔誕日與(yu) 祭孔日是1913年孔教會(hui) 參酌西方宗教習(xi) 俗擬定的方案,後來被國民政府采用,今天的台灣也就順理成章繼承了這個(ge) 日期。但928日孔誕日一說,本在學界上就有爭(zheng) 論,且傳(chuan) 統中一向是忌日祭祀,從(cong) 來不會(hui) 在誕辰日祭祀,可見928日祭孔是現代人對傳(chuan) 統的誤會(hui) ,不能因為(wei) 台灣這麽(me) 做我們(men) 就要照做,無論是台灣還是內(nei) 地還是其他華人社區,都應該糾正祭孔的時間,以免貽笑大方。

 

問:咱們(men) 這次祭孔參考的是什麽(me) 時候的禮製?為(wei) 什麽(me) 要參考這個(ge) 時候的禮製辦?

 

答:我們(men) 都江堰文廟的祭孔大典主要以清光緒朝《增修灌縣誌·祀典》與(yu) 明李之藻《頖宮禮樂(le) 疏》為(wei) 參考藍本。在典禮儀(yi) 程、雅樂(le) 佾舞、衣冠服飾上較為(wei) 接近明代禮製,在祭品的陳列安排上又基本遵照清光緒朝《增修灌縣誌》中的記載。《頖宮禮樂(le) 疏》是明末思想家李之藻對有明一代禮樂(le) 的考訂與(yu) 修正,是明製禮儀(yi) 集大成之作,對今天的重新作樂(le) 有很高的參考價(jia) 值,且具有實操性,其儀(yi) 程簡潔而莊重,不會(hui) 失之於(yu) 繁瑣而使一般人望而卻步。光緒朝《增修灌縣誌》是清末比較完備的一部都江堰地方誌,為(wei) 彰顯都江堰文廟的地方特色和曆史淵源,我們(men) 的祭孔典禮也參考了該書(shu) ,並製作了三百本線裝版《增修灌縣誌·祀典》,以留作重要參考材料。

 

問:古代祭孔講究必豐(feng) 、必潔、必誠、必敬,這個(ge) 具體(ti) 怎麽(me) 做到?在禮數上有沒有什麽(me) 講究?

 

答:“必豐(feng) ”主要體(ti) 現在祭祀的祭品上,我們(men) 祭壇的設置嚴(yan) 格按照清光緒《增修灌縣誌·祀典》中的記載。如孔子位正壇上擺豬牛羊三牲頭,祭品有魚、肉醬、蔥醬、韭花、大米、小米、玉米麵、白麵和蕎麵饅頭及時令鮮果等,祭器也嚴(yan) 格按照規製的數量擺放,比如用一豋、二鉶、十籩、十豆、二簠、二簋等;“必潔”體(ti) 現在服飾、儀(yi) 容之上,祭祀之前一天皆要求主禮人員要沐浴更衣,在禮儀(yi) 中也有淨手的儀(yi) 節,以潔淨之身與(yu) 潔淨之心奉祀先聖;“必誠”與(yu) “必敬”在祭禮的每一步驟都能得到體(ti) 現,從(cong) 最開始的準備到最後的結束,主禮人員和參禮人員皆肅穆認真,尤其是幾位主禮的老先生,年紀已經不輕,仍然跪拜行禮,對至聖先師的誠心敬意可鑒。

 

問:請問這次春季祭孔為(wei) 什麽(me) 不用八佾舞,而用六佾舞?

 

答:古代除部分時期采用八佾舞祭孔外,絕大部分時期用六佾,繼承的是漢章帝祀孔時用的六代之樂(le) 。共有雲(yun) 門、鹹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分組成。名字沒有什麽(me) 太大的變化。舞者三十六人,清代規定穿戴,頂用火焰紅銅鍍金,服用大紅緞中繡葵花,補帶用綠,靴用滿式,(奏樂(le) 、演唱人員相同)。舞生每人左手持龠,右手執翟。排成六行,每行六人,在每奏音樂(le) 、演唱者唱完之後,再擂以響鼓,按照每部的字分別進行表演,一字一式,不得混雜加減。據《文廟禮樂(le) 考·樂(le) 部》記載,共計84個(ge) 動作。

 

問:為(wei) 什麽(me) 要設置三獻的儀(yi) 節?

 

答:三獻禮是漢人曆來有的一種祭祀祖先的禮節。周代郊祭時,主禮者陳列好供品之後行三次獻酒禮,即初獻、亞(ya) 獻、終獻,此即三獻禮的由來。三獻表示了對獻祭對象的最高敬重,在祭孔大典中,同樣也采用傳(chuan) 統的三獻,奠帛獻酒在至聖先師麵前。

 

問:最後分胙肉有何寓意?

 

答:“賜胙”是十分古老的祭祀禮儀(yi) ,至少在西周時就已有之。天子在國家的祭祀大典之後,將祭祀神明的肉分發給參與(yu) 祭禮的臣下,有“散福”之意。古時祭孔的胙肉除了要分給參與(yu) 祭禮的人員外,還要分發給當地有功名的士人和學子,以表示對儒門聖學的尊重。

 

問:作為(wei) 這次祭孔的主獻官,請您談談參加這次祭孔的感受或者意義(yi) 。

 

答:禮者直也,禮直而氣壯,得以與(yu) 天地合其德。參加祭孔與(yu) 有榮焉,和眾(zhong) 人共同圓滿完成一項古文化創意的活動,通過現代傳(chuan) 媒公諸於(yu) 世,期能發思古之幽情,曆久而彌新。

 

祭孔在當代的意義(yi) ,一是複興(xing) 中國夢,祭孔典禮集樂(le) 、歌、舞、禮為(wei) 一體(ti) ,整個(ge) 典禮圍繞禮儀(yi) 進行,形象地闡釋了“禮”的涵義(yi) ,很好地表現儒家思想文化,具有較強的親(qin) 和力和精神凝聚力。二是不忘本。古語雲(yun) 慎終追遠,我們(men) 應該重視先賢給我們(men) 留下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自身與(yu) 先賢之間做一個(ge) 對比,效法先古先賢,每個(ge) 人都這樣去思考,人民的道德自然敦厚了。所謂本立而道生,有助於(yu) 世道人心之向上提升。

 

責任編輯:葛燦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